㈠ 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小孩有什麼區別
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擾家長們的大難題,管教過於嚴厲怕孩子怯懦膽小,管教過於鬆弛又擔心孩子誤入歧途。這中間有一把尺,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夠很好的掌握這個尺度。
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家長需要全身心的陪伴孩子至少18年,如何與孩子輕松的相處是一門學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教育方式大體分為兩派: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派;尊重天性自由發展一派。各說各的理,眾說紛紜。
“有這樣一句話: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或者一群熊家長”。
1.對孩子有耐心,講道理是沒有錯的,但是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起明確的是非觀念。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原則問題必須要讓孩子清楚,否則長大以後做事沒有分寸,很容易吃虧,畢竟為人父母不能護著孩子一輩子,他早晚要獨立面對社會。
2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嬌氣,這里的嬌氣說的是心理上的嬌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玻璃心”。
這些孩子在長大以後很難接受被人的批評指責,抗壓能力弱,遇到困境的時候多半不知應該如何解決。由於父母從小很少說比較嚴厲苛刻的話,這讓他覺得社會生活也像在花園里捉蝴蝶一樣輕松。
3.從小到大沒受過一點委屈,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稍微有一點委屈或者不公,自己就要崩潰了。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說過的一段話。郭德綱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提到過自己教育兒子郭麒麟的方式。
那時候家裡徒弟多,但是生活條件不好,平時吃飯有什麼好吃的都是緊著徒弟們先吃,最後才輪到自己的兒子。
很多人不理解,就問他:那是你親兒子嗎?人家都給自己家的孩子吃好的喝好的,你可倒好,讓孩子吃剩下的。
“郭德綱不以為意,他認為“吃虧要趁早”,孩子從小一天挨八個嘴巴,到20歲的時候內心早已百煉成鋼,沒有什麼事會讓他覺得受不了。如果天天寵著慣著,80多歲了走在大街上,別人瞪他一眼他就氣死了。”
郭德綱這段話很清晰的闡釋了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觀點。有些家長教育孩子過分糾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看過無數個育兒經典,卻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不存在萬能鑰匙,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
其實無論打與不打,家長都要明確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一定要教育。特別是在年幼的時候,孩子做事沒有邊界感,經常膽大包天,做出一些錯事。
如果此時家長不能正確引導,反而態度不溫不火,這種處理方式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做這件事並沒有什麼不好。
長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觀就會扭曲。這樣看來,家長捨不得打孩子,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而有理有據的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並非壞事。這個觀念可以說顛覆了我們近年來一直被灌輸的思想,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打與不打家長在內心要有一把尺。打孩子這件事並不是按著父母心情來決定的,今天心情不好,孩子犯了小錯誤也打幾下;明天心情好了,孩子犯了打錯也輕易原諒。
如果是這樣判斷打與不打,就會讓孩子迷茫,也無法分辨是非對錯。因為他在犯錯誤以後,家長沒有明確的指出問題,僅僅是發泄自己的情緒和不滿。
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否挨打完全取決於家長當時的心境,當他一旦養成這個意識就很危險了。
由此可見,教育孩子並不能一味的照搬書本,更不能企圖一個方法解決所有問題,一定要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無論你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派,亦或是尊重天性自由發展一派,教育孩子都要做到有理有據。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也為今後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家長們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有親身經歷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相信通過更多人的分享和討論,我們也會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㈡ 「總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有何區別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當然,教育孩子要講求適度原則,孩子犯錯誤確實需要懲罰,但也並非要採用打罵的形式,但在這兩種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還是很大的,父母們可別不在意。
3.耐心教育才能提升親子關系
想讓親子關系更好,還是要多耐心,給孩子更多的愛,並去講授其中的道理,這樣才是最理智的一種行為。
溫暖寄語:
教育孩子確實很辛苦 也會讓我們很無奈,但是家長一定要長遠考慮,不要讓情緒支配了自己的行為。
㈢ 經常挨打的孩子抗壓性強,不挨打的孩子經不起風雨,是這樣嗎
經常挨打的孩子抗壓性強,不挨打的孩子經不起風雨,是這樣嗎?
如今父母注重科學育兒知識方法,不認為打孩子。但諸事沒有絕對,有些父母感覺,挨過打得孩子抗壓能力強,而沒挨過打得孩子經不住風吹雨打,因此打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是鮮奶油母親說起是指,客觀事實確實是這樣嗎?我認為狀況恰好反了來。
最先,挨過打得孩子抗壓強度能力不一定強
為什麼是這樣說呢。是由於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挨父母的打,內心會留下陰影,面對困難和挫敗情況下,畏首畏尾不由自主會選擇逃避,抗挫折能力並沒有提高反倒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常常挨父母的打,性情也很容易越來越內向、不自信、不喜歡說話,發展的世界被蒙住一片灰濛蒙的霧。
㈣ 小孩每天都被挨打,這樣會不會變傻 有什麼影響
小男孩調皮是正常的啊,家長很頭疼倒是,但是孩子雖小但也知道挨打並不能約束到他,反而經常這樣會讓他不在乎,故意跟媽媽作對哦。如果孩子調皮實在看不下去想要懲罰的話,我推薦借用一下國外的懲罰機制,讓犯錯誤的寶寶在一個椅子上罰坐兩三分鍾,不準他動,只要動了就重新計時,剛開始肯定孩子要反抗,家長也要有耐心,這樣幾天寶寶就知道自己犯錯誤要注意哪些了,畢竟罰坐對於一個兩歲的寶寶來說太難了,他心裡才不願意咧
㈤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要打屁股
我覺得不應該打屁股
1、影響親子感情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使親子感情疏遠,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
2、養成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小孩,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小孩兒不聽話打屁股
3、傷害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在他人面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備,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導致拘束、緊張情緒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6、學會撒謊
因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於是就有可能學會撒謊。
小孩兒不聽話打屁股
7、讓孩子失去內疚感
孩子犯錯後,如果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卻沒有懲罰他,他心中會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會使孩子覺得一報還一報,挨完打便兩清了,心理也平衡了,於是失去內疚感。這種情形,在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身上經常發生。因此,對一個比較自覺的孩子,犯錯後,激發他內心的道德自覺,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㈥ 女孩小時候會挨打嗎
你好,女孩子小時候會不會挨打,需要看小女孩和家庭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女孩子比較乖巧懂事,沒有做錯事的情況下,家長一般是不會打自己女兒的。
但有些女孩子比較任性或者淘氣,有可能因為闖禍或搗蛋而在家裡挨打,或者出去和玩伴玩耍時會挨打。
挨打就是被打的意思,多指長輩、父母教訓小孩。
㈦ 育兒漫畫有小孩挨打
《元氣囝仔》
㈧ 打罵孩子會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特別是教育子女上面,子女都是從爸媽那邊學習繼承下去。古人常說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出孝子。。。等等古語。那麼打罵孩子就真的是能教育好孩子嗎?同濟月嫂告訴您 一、生理上的創傷 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長要理智一些,他們認為,孩子總歸要打,但頭打不得,打屁股沒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壞。事實上,屁股照樣是可以「打壞」的——輕者,孩子皮下血腫,神經受損,重則,殃及內臟(如腰部的腎臟等)或由於廣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二、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干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干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以上就是打罵孩子會對孩子造成的危害的介紹,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您採取的是打罵的方式的話,將會有可能帶給孩子以上的身心創傷,非常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同濟月嫂母嬰專家提醒,現在是文明法制社會,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利打罵孩子。
㈨ 家長打孩子可以報警嗎
父母打孩子可以報警。
如果大人打小孩子的情節輕微,社會危害不大的,不屬於違法,孩子報警,警察對這類行為會警告教育一下,不會追究。
如果大人打小孩子的行為情節嚴重,有可能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根據情節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或者虐待罪。
㈩ 那些從小挨打的小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很暴躁
一個孩子成長需要很多因素,並且隨著環境的改變,孩子會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不是說小時候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被父母打過,發生過,這在記憶中不可能抹掉,只是每個人對待這種傷害的態度不同,自我成長不同。
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回答起來,卻十分復雜,主要是因為「動輒挨打被罵」的程度不同,每個孩子對這件事情的心理感受不一樣。所以,對孩子長大後是否會有心理問題,影響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基本的可能性,是可以預見的。下面的討論,把「動輒挨打被罵」的程度限定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這種動輒挨打被罵,還沒有達到家庭暴力的程度。
父母動輒打罵孩子,孩子會認為不夠好,才被挨打,是我惹怒了父母,我做的不好,我錯了。長期這樣下去,長大後會自我價值感低,通過賺錢,事業,通過成就感,甚至通過炫耀朋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來證明自己足夠好。
3、自我攻擊。
你越打我,越不聽,有些孩子,越打越對抗,甚至父母伸出手要打的時候,我會讓你打,自虐。
4、容易情感隔離。
被打罵的孩子,自己的感受父母不理解,甚至忽略,長期下去,自己的感受被隔離,很難體會別人的感受,所以等父母老了,他也不會理解父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