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土壤水分怎樣調整
擴展閱讀
網上可以轉保嗎 2025-07-09 00:56:14

土壤水分怎樣調整

發布時間: 2022-11-16 15:55:09

『壹』 農業生產上可採用哪些措施進行土壤水分保蓄與調節

科學地進行污水灌溉,合理使用農葯,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

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有些工廠排出的廢水可能是無害的,但與其他工廠排出的廢水混合後,就變成有毒的廢水。因此在利用廢水灌溉農田之前,應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准》規定的標准進行凈化處理,這樣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對土壤的污染。

(1)土壤水分怎樣調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土壤偏中性的環境下,再加上水肥管理得當,桑樹的長勢會比較好,桑葉的葉片也會比較大,1畝桑園養1張蠶種基本沒有問題,有的可以養1.5張蠶種。如果種植戶對桑園的土壤環境不太清楚,可以先測定下土壤的PH值。

如果是偏酸性的土壤,可以用鹼性的物質來調節,像有的種植戶會在地塊中撒入石灰,一方面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將一些病菌清除掉,另一方面可以調節土壤的酸鹼度。如果土壤中的鹼性較強,那麼需要用一定的酸性物質來中和,總體來說,需要根據土壤PH值結果,再來做出相應的操作,在對土壤PH值測定時,要多處取樣。

『貳』 影響森林土壤水分狀況的因素及調節方法

摘要 影響因素:環境溫度,環境濕度,地溫,動植物活動,氣候因素:降雨和蒸發是最重要的因素。水。植被人類和人類的種植也會影響。調節方法:降低土壤的溫濕度,保持著土壤的呼吸運用大氣降水,分循環,再分配土壤呼吸的養分,減少植被的種植面積。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叄』 農田土壤一般採用什麼措施來調節土壤水分

主要措施是,灌溉,灌溉分為漫灌、噴灌、微噴灌、滴灌、滲灌。(這些分法是通過出水量調節的,目的在於滿足不同植物對水分的需求)
其他措施:
1、通過覆蓋的方式,比如溫室大棚,地膜,還有有的農民也會採用草墊子、秸稈等。目的在於防止水分蒸發。如果想要減少水分的話,就揭開覆蓋物就可以了。(這種方法還可以防凍,通常在較冷的天氣使用)
2、通過改變土壤結構來調節水分。減少使用化學肥料,防止土地板結、鹽鹼化,也可以減少水分散失。增加土壤的黏性,就是增加黏土含量可以減少水分流失,反之增加沙土含量減少粘土含量可以促進水分的散失,保持土壤的乾燥。

『肆』 怎樣對土壤進行水分管理

①定植溝設地下排水層。建園時把挖穴種植變為挖定植溝種植。按照種植當年根冠與樹冠的比值(1∶2)計算,定植溝寬度應達100cm,深度70~80cm。底層20cm鋪植物秸稈或碎石瓦片,作為地下排水層。下雨或澆水後,根系生長區域內多餘的水分通過滲透從溝底排水層流出去。

②建立三溝配套系統。三溝系統即「毛溝」「腰溝」「圍溝」系統。毛溝是指兩條種植畦之間或兩棟大棚之間的淺溝,南北方向一般深度40~50cm,上寬70~80cm,下寬50~60cm,起到排除地表水和作業道的作用。腰溝是指種植園區內每隔70~90m東西方向開挖的排水溝,它把毛溝連接起來,把毛溝里的水和定植溝底的滲透水排到圍溝里去。圍溝即葡萄園的外圍溝系,擔負著全園的排水任務,有條件時可以將葡萄園區周圍的自然河流作為圍溝。

『伍』 土料含水量調整措施有哪些

土料在開采過程中,因土層的顆粒含量變化、天氣氣溫變化、開挖深度的變化,土料含水量也隨之變化,為確保土壩填築質量,必須對土料含水量進行調整控制。主要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料場採取立面開采,並經常檢測開挖面天然狀態下的土料含水量,及時把檢測成果反饋到有關技術部門,以便及時拿出處理措施。
2)對土料天然含水量較大的條帶,採取在條帶邊緣開挖截水溝,為降低土料含水量創造條件。
3)當土料天然含水量稍高於施工控制含水量,而不大於2%時,在合適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挖、運、裝卸過程中降低含水量,對土料不進行處理,可直接運輸上壩。
4)當土料天然含水量超過施工控制含水量上限,且大於2%時,可對該條帶進行晾曬,待其含水量基本滿足要求後,再開采運輸上壩。
5)在極特殊情況下,如開采條帶天然含水量過大時,可在開采條帶近鄰,尋找晾曬場地,或運輸上壩後進行晾曬處理。
6)當土料天然含水量低於施工控制含水量時,在料場採取五鏵犁翻鬆灑水車灑水,待土料含水量達到最優含水量時,再運輸土料上壩的方法解決。

『陸』 果樹棚室的土壤水分要怎樣降低

降低棚室內的土壤水分的措施:一是在棚室外邊開深溝,防止水分滲入棚室內;二是採用深溝高畦種植,降低地下水;三是在建造棚室後,只要是已經適合果樹生長的需要,棚室內一般不給水。而增加土壤水分的方法,主要靠灌水、澆水或噴水。可是,為了避免棚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的提高,可以在地膜覆蓋的情況下,採用膜下軟管微滴灌或膜下暗溝灌水等方法解決。

『柒』 毛豆田的土壤水分如何調節

毛豆雖較耐旱,但根系不發達,而且入土較淺,對土壤水分要求嚴格,播種時如土壤過濕,不通氣,很易爛籽。如缺水則不利發芽。因此播時應澆足底水,播後蓋一層稀薄濕潤稻草,草上鋪一層地膜保濕。出芽後及時揭去地膜和稻草,以免形成「高腳苗」。出苗後一般不澆水,促根系發達。進入開花結莢期和籽粒膨大期後,需水量大增,如土壤乾旱應及時澆水,否則會大量落花落莢,或造成秕莢和秕籽。但也不能盲目灌水和大量施用氮肥,以免植株徒長,落花落莢。如遇雨水太多,必須及時清溝排水,同時結合做好培土工作。

『捌』 土壤水肥氣熱之間的關系及調節措施

水、肥、氣、熱是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們各自對植物生育起著特定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但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由於植物對各個肥力因素需要的程度,以及這些因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況不同,可能是某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

土壤肥力因素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彼此並非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其中某一因素的變化,都將引起其它因素的相應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受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基本性質的制約。了解肥力因素之間的關系,並據以確定適當的栽培措施,有助於協調並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水、氣、熱狀況的調節

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土壤肥力

2.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調節氣、熱狀況

3.精耕細作、蓄水保墒、通氣調溫

4.改善土壤結構及土體結構,調節土壤水、氣、熱狀況

5.覆蓋栽培,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

6.保墒劑和保濕劑的應用

『玖』 如何根據土壤水分狀況進行水分調控

土壤水分的調控, 就是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 調控地下水與地面水對土壤水的補給量, 增強水分的入滲和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減少土壤蒸發, 經濟利用土壤水分, 提高水分的有效性。
一、排蓄結合、及時排除地面積水, 控制適宜的地下水位;二、合理耕作、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滲能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三、調整作物布局, 選用抗早作物, 適
土種植, 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拾』 土壤水分的調節

1、改良土壤質地,增施有機肥料

實踐證明,壤土和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較抗旱。

2、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促進土壤蓄水保墒

丘陵地區通過改變坡地地形,如修築梯田、保持田塊平坦來減少雨水徑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平原地帶凹凸不平的耕地,大搞平整土地,並結合耕作措施,解決水分分布不均問題,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在低窪易澇及鹽鹼地塊,修築條田、台田、完善田間排水系統,排除過多的水分及鹽分的危害。

3、發展農田水利,灌排結合

受到乾旱威脅的耕地,發展農田水利事業是抗旱最有效的措施。除新建大中型水庫外,還應根據當地水資源實際情況發展小型農田水利。充分利用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修小水庫、抽水站、井和蓄水池,並做到渠系配套、工程配套,避免大水漫灌。盡量節水,大力發展噴灌、滴灌技術,節水(50%~70%)節能,擴大水澆地面積。大中型水庫,有計劃按時按量配水供水,加強渠系管理保護,制定作物的灌溉制度,保持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充分滿足作物各生育期對水的需求。

4、合理耕作、秋蓄春保相結合

我國北方有2/3無灌溉條件的旱作耕地,只有採取各種有效的抗旱保墒農業耕作措施,充分蓄積降水,減少地表蒸發等措施滿足作物的最低要求,才能獲得高產。秋天深翻地或耙地,疏鬆土壤,將秋雨和冬雪蓄入土壤深層,使春季得到水分的供應,稱秋蓄,即春墒秋蓄。

春保指耙耱保墒和鎮壓提墒措施。耙耱保墒是春天採用頂凌耙壓和楠漿打壟的方法,即在三月上、中旬土地晝消夜凍時進行耙地,減少大孔隙,防止跑墒。隨著水分下降農時需要,結合打坷垃、播種等進行耙耱、壓碎土塊,形成疏鬆表層,減少毛管水運動,降低地表蒸發,保持適當的含水量。當含水量進一步減少,表層土壤墒情不足時,可採用鎮壓提墒,利用鎮壓措施,將表層土塊壓碎,降低孔隙度,削弱氣態水向地表運動,減少水分損失,又有利於下層土壤水上升,種子吸水萌發。

深松也是很好的蓄水方式。目前在東北推廣的聯合耕種機安裝深松鏟。一般深松以後無論是冬季休閑或翌年秋作物生長期中,土壤含水量均高於一般耕翻的地塊。適時中耕、地面覆蓋等都能減少水分蒸發,起著抗旱保墒作用。

植樹造林、種肥(綠肥作物)種草等,也是調節土壤水分的有效措施。生產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綜合措施,有力調控土壤墒情,確保農業高產穩產。

土壤孔性、結構性和耕性是土壤重要物理性質,吸收性能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化學性質,而酸鹼性則是重要的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將直接影響到植物根系的伸展、水分的滲透、通氣狀況及養分轉化,也直接影響到土壤保肥及供肥性能,因此,研究土壤肥力,培肥土壤應首先探索土壤的基本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