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管理 » 怎樣讀懂唐詩的內容
擴展閱讀
胃脹痛可以經常運動嗎 2025-05-18 03:42:32
怎樣復制添加公眾號步驟 2025-05-18 03:42:30

怎樣讀懂唐詩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2-10-19 16:19:57

① 《唐詩三百首》的意義有哪些如何在兩分鍾內讀懂一首唐詩

《唐詩三百首》的主要意義,它是凝結了我國傳統文化,它主要突出了盛唐和晚唐時期的詩作,並且選取了眾多詩人的經典的作品,唐詩300首可以說是當中有很多著名的詩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些詩歌不僅僅反映了當時人民的胸襟以及抱負,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積極向精神,當然,也有一些是個反應的愛國主義情懷等等。現在的我們遇到一些特別的感受的時候,當然想要,舒展心中抱負的時候,可以說是,脫口而出,從而用詩詞來表達心中此時此刻的感想。

② 要怎麼才能讀懂古詩詞呢

平說詩詞下:讀懂詩人才懂詩 唐詩宋詞 MP3音頻 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XLeJwOCV4eRJ6oyuvHoCPA

提取碼: b9as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③ 如何讀懂古詩詞

一、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一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一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一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一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注意了詩的題目,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中就透露了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從題材上可以判斷,這是一首懷古詩;二是懷古的地點,在京口北固亭。順著這個思路下去,結合詩歌的背景,我們就能迅速地讀懂這首詩了。
又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題目中包含了時令、地點、人物等因素,結合詩句中的「冷」、「獨」、「空」等字眼,我們就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師諸弟時流露出的孤獨、寂寞、凄涼之情。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了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便是詩人留客的話:「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詩中最後兩句描寫高山雲深,景色奇妙,表達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詩歌題目,就可能誤解成只是詩人自己對美景的留戀之情。
還有一些詩歌,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其體裁。如漢代以後的詩人用古樂府詩的題目寫詩,有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隴西行、長干行、子夜吳歌等,其體裁還是樂府體。唐詩人崔顥《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樂府詩。
二、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於貶謫黃州後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於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准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考題中加了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這一關於詩人所處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之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因國家敗亡而生的無盡傷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在擔任宰相期間,力主改革,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不管處境如何,寒冷且無花為伴,梅花依然會開放,並逸香於世。
又如王維是一個亦官亦隱的詩人,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來讀他的《竹里館》,就很容易把握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都寫進這美妙無比的景色中了。
四、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
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像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像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倒裝,出現倒裝的原因: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第三、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齡《從軍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語「孤城」挪前而「錦官城」移後,除了為符合七絕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於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以及春雨後詩人想像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詩歌中常出現倒裝:
①主語後置
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②.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彷彿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里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卧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③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④.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卧》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⑤.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發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⑥其他:
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因為詩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詩歌的解讀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讀懂它。這方面可以做些翻譯古詩的練習,將詩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比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此詩描寫詩人閑居的山間小屋清新幽靜的美景,表現了閑居生活的恬淡自適,抒發了期待著與老朋友見面的喜悅心情。首聯中的「帶」與「生」是富於想像力的用詞,閱讀時要通過想像再現其景象。詩中頷聯的兩句與頸聯的出句都是語序倒置的。頷聯按正常語序應為:憐新雨後竹,愛夕陽時山。倒置後,將竹與山置於句首,突出了詩人茅屋所處的幽僻之境——坐落於竹林邊、山腳下。頸聯的出句按正常語序應為:閑鷺常早棲。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對句中的遲是韻腳,只能放在句尾,這就使得出句要通過倒置來與對句構成對仗。全詩詩意為:山泉溝壑像飄帶縈繞著茅屋書齋,牆頭長著幔帷一般的薜荔,雲霞就像是從薜荔中升騰起來的一樣。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山巒多麼叫人喜愛。悠閑的白鷺常早早回巢棲宿,秋花飽含生機比別處落得更遲。家童正在打掃爬上滕蘿的小徑,我昨天與老朋友預約了會面的日期)。
詩歌的解讀需要想像與聯想,這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意呈現多義性。讀詩時的想像,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合乎情理。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內之人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一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再如劉禹錫的《秋風引》詩:「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此詩前兩句寫秋風雁群,已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而後兩句直接寫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聽到了吹動庭樹的蕭蕭秋風,將全詩的主旨點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適之的《罷相作》。李適之曾於唐天寶元年任左相,至天寶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擠罷相。為此他寫下這首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詩中的避賢是讓賢的意思,樂聖是愛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國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此詩末兩句,直接寫出世態的炎涼。昔日座中客,現在怕牽連而不敢再上門了。詩人對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兩句而點明。
七、詩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來不露痕跡,要注意識別
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對象它們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一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或者沒有連接詞。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一個貴婦遲起床後,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艷綺麗,用比處形象生動。鬢如雲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所謂:「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
李賀《秦王飲酒》有「洞庭雨腳來吹笙」。詩人是用洞庭湖上下雨的聲音來比擬笙的聲音。
更有人一連用三個比來喻愁情的,如賀鑄的《青玉案》詞:「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雨時。」三個比喻,以景烘情,喻愁思之多,愁情之重,既是博喻,
總之,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的必需,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這種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對問題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應手

④ 如何讀懂一首詩

古代詩歌,有比較淺顯易懂的,但更多的在閱讀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有時讀一首詩,看了幾遍還是不甚了了。遇到這種情況,可嘗試以下的方法,或許對理解詩意能助上一臂之力。
一、注意詩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注意了詩的題目,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了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便是詩人留客的話:「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詩中最後兩句描寫高山雲深,景色奇妙,表達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詩歌題目,就可能誤解成只是詩人自己對美景的留戀之情。
還有一些詩歌,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其體裁。如漢代以後的詩人用古樂府詩的題目寫詩,有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隴西行、長干行、子夜吳歌等,其體裁還是樂府體。唐詩人崔顥《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樂府詩。
二、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准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考題中加了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這一關於詩人所處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之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因國家敗亡而生的無盡傷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在擔任宰相期間,力主改革,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不管處境如何,寒冷且無花為伴,梅花依然會開放,並逸香於世。
又如王維是一個亦官亦隱的詩人,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來讀他的《竹里館》,就很容易把握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都寫進這美妙無比的景色中了。

三、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像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像補充。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或者省略散文中不能省略的句中成分,或者改變正常的語序。象「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因為詩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詩歌的解讀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讀懂它。這方面可以做些翻譯古詩的練習,將詩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比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此詩描寫詩人閑居的山間小屋清新幽靜的美景,表現了閑居生活的恬淡自適,抒發了期待著與老朋友見面的喜悅心情。首聯中的「帶」與「生」是富於想像力的用詞,閱讀時要通過想像再現其景象。詩中頷聯的兩句與頸聯的出句都是語序倒置的。頷聯按正常語序應為:憐新雨後竹,愛夕陽時山。倒置後,將竹與山置於句首,突出了詩人茅屋所處的幽僻之境——坐落於竹林邊、山腳下。頸聯的出句按正常語序應為:閑鷺常早棲。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對句中的遲是韻腳,只能放在句尾,這就使得出句要通過倒置來與對句構成對仗。全詩詩意為:山泉溝壑像飄帶縈繞著茅屋書齋,牆頭長著幔帷一般的薜荔,雲霞就像是從薜荔中升騰起來的一樣。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山巒多麼叫人喜愛。悠閑的白鷺常早早回巢棲宿,秋花飽含生機比別處落得更遲。家童正在打掃爬上滕蘿的小徑,我昨天與老朋友預約了會面的日期。
詩歌的解讀需要想像與聯想,這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意呈現多義性。讀詩時的想像,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合乎情理。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內之人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四、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下面舉例介紹一些常見意象:
1、杜鵑:常用於表達難以撫平的思歸的愁緒。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2、湘竹:常用來表達悲傷的情思。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3、哀猿:常用來表達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現溫暖、生命與興盛,表示美好的時光。韓愈《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也常用於表現傷春、惜春之情。梅堯臣《蘇幕遮》:「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5、秋:常用來表現肅殺、衰敗、凄涼的情調。阮籍《詠懷》:「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杯銷濁酒,愁眼見黃花。」(悲秋)
6、雁:寄寓對故鄉的思念,表達對親人音信的盼望。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邊。」
7、登臨:這是一個人體動作意象,用於表達嘆老、思鄉、懷人等多種情懷。杜甫《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8、折柳:表達綿綿難盡的別離之情。劉綺庄《揚州送人》:「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
9、黍離:表達對故國的眷戀,對故土淪亡的悲嘆。柴望《多景樓》:「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10、南浦:表達送別的傷感。祁德淵《送黃皆令》:「片帆南浦離愁結,古道河梁別思生。」
11、春草(芳草):表達思念與惜別傷離之情。王昌齡《出塞》:「寒雁春深歸去盡,出門腸斷草萋萋。」
12、楓:表達懷人與惜別的愁思。李百葯《途中述懷》:「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
13、浮雲:象徵奸佞勢力。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也用以表現遊子的漂泊不定。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轉蓬:表現漂泊的孤寂與哀傷。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15、水:最常用的涵義是表示時間的流逝。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16、月:月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其涵義有約定性的,也有非約定性的。約定性的含義主要有團圓與思念、故園的象徵、永恆的象徵、美的象徵以及寄寓淡泊閑逸、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等。劉繪《有所思》:「佳人不相見,明月空在帷。」張文光《清淮曉發》:「五更月照他鄉影,萬里河流故國聲。」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蘇軾《宿望湖樓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以上介紹的均為常見意象的約定性的涵義。這些常見意象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五、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再如劉禹錫的《秋風引》詩:「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此詩前兩句寫秋風雁群,已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而後兩句直接寫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聽到了吹動庭樹的蕭蕭秋風,將全詩的主旨點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適之的《罷相作》。李適之曾於唐天寶元年任左相,至天寶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擠罷相。為此他寫下這首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詩中的避賢是讓賢的意思,樂聖是愛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國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此詩末兩句,直接寫出世態的炎涼。昔日座中客,現在怕牽連而不敢再上門了。詩人對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兩句而點明。
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可供閱讀詩歌時參考。當然,讀懂詩歌的根本途徑還是要靠多讀、熟讀,再好的方法也只能起一些輔助的作用。

⑤ 該如何精讀和理解古詩

十歲左右的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這時候可以開始精讀詩詞了。精讀詩詞很難,卻是詩詞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說背誦是種下一顆種子,那麼精讀、理解便是給予種子土埌、養分和生長環境。

  • 精讀詩詞的好處

精讀詩詞,對孩子平時的學習幫助也非常大。可以通過精讀詩詞,積累詞彙量,提升理解能力,還可以了解很多歷史知識,甚至是地理知識。

精讀詩詞,可以提升孩子的見識,可以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涵養,也可以從詩中學會很多為人處事之道。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寫道: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孔聖人也說過: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⑥ 讀懂古詩詞的方法

多朗讀,熟讀成誦。詩歌要反復朗讀,要注意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朗讀節奏的劃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意義劃分,常見的五言為「二 三」式,七言為「四三」式。二是按音節劃分,五言一般為「二 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如「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客路/青山/外」「山氣/日夕/佳」。七言為「二 二一二」式或「二 二 二一」式,以不讀破為准,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背誦,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詩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關鍵的字眼,反復多次朗讀以至成誦。
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知」就是能夠結合注釋大致知道詩歌的意思,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觀點、感情,形成整體感。讀每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自己設問。如《次北固山下》可以這樣設問:①寫的是什麼景,抒的是什麼情?②哪些詩句寫得最精彩?③全詩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品味詩歌語言。一般說來,品味詩歌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品味語言特色。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詩,可以這樣去思考: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哪些詞用得好?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詩歌語言的妙處:①表達詩人的感情;②准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某種情境;③突出所寫之物的特徵;④渲染一種氛圍;⑤突出詩題;⑥形式、音韻美等。
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意境。詩的意境包括詩象(詩的形象),詩意(詩的意境),詩情(詩的感情)等幾個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要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像到初春時春雨綿綿,小草剛剛發芽的一幅圖畫,還會聯想到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開始下地勞作,企求一年豐收的心願。
第二,抓住意象,並反復揣摩意象。
《天凈沙·秋思》中連用九個名詞(意象),描寫了富有特徵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並以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時彷徨悲苦的情懷。
第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詩的理解、分析都離不開對詩人感情的把握。把握詩人感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根本。

⑦ 如何讀懂一首詩

怎樣讀懂一首詩。
一、要讀懂,首先要了解一些詩歌的特點
(一)古典詩歌用文言文寫成,而古代往往一字就是一詞,並且常常一詞多義,還有許多的古今異義詞,所以,我們應該有很好的古文功底。例如《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之「可憐」,不可解作「憐憫、同情」;「低眉信手續續彈」之「信」乃「隨意」之意;《孔雀東南飛》「自可斷來信」之「信」乃「信使」之意。這些多義詞必須從文言文的學習中積累下來,否則理解詩歌就是一句空話。再有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凝練,往往含有許多的聯想意義、隱含意義,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才能准確地理解。如同是「空」字,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中是表現雨後青山的空寂、曠遠,突出其靜;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則是「空虛,不包含任何東西或沒有結果的」意思。
(二)了解詩句中的一些特殊語法現象,即所謂的「詩家語」。由於格律詩受到平仄、韻律的限制,詩人在寫詩時,常常採用一些倒裝句式。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當是「應笑我多情」;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當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還有句間倒置的,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其實是詩人一路走來,先看到「綠楊蔭里白沙堤」,然後才有了「最愛湖東行不足」的感慨。甚至還有將整個時空順序倒置的,類似我們今天的倒敘手法。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應該是詩人半夜坐船返鄉,因為聽到寒山寺的鍾聲才將船靠岸的;又由於落地,心緒不寧,難以成眠,才在百無聊賴中去觀看艙外在月色中模模糊糊的「江楓漁火」,不知不覺中「月落烏啼」拂曉來臨了。可是詩歌的順序卻恰恰相反。在閱讀欣賞時就必須要了解這種時空倒置的敘事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了解古詩中一些不常用的修辭方式,比如互文。比喻、比擬、誇張等等修辭方式我們都能夠辨識,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說是古詩中特有的修辭方式就必須了解。例如: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就不可理解為月是秦朝的關是漢朝的;《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也絕不是雌雄異樣,否則「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無從說起;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如果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上了船,就無法解釋「舉酒欲飲無管弦」和「江州司馬青衫濕」了。
(四)古人在創作詩歌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它們在詩詞中的寓意幾乎是不變化的。例如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離愁;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浮雲等常常表達羈旅愁緒;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表達相思情懷的;烽火、金戈、戰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表達戰亂戍邊的。了解了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夠十分快捷地掌握詩詞的情感、主旨。
(五)了解、記憶一些有關詩人、詞人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以及一些歷史史實。讀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如果還記得他的仕途坎坷,就會理解蘇軾在此詞中表現出來的豁達和超然的態度。一些懷古詩詞中常常以金陵為題材,那就需要了解有關金陵的一些歷史知識。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表面繁榮局面。到隋唐時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六朝的歷史遺跡,僅為文人學士、詩人詞客的憑吊對象,故唐詩中有關金陵懷古的詩篇甚多。了解了這些歷史,就能准確地把握劉禹錫《石頭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的主旨了。
二、具體讀詩時,除了具備上述基本知識外,還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法
(一)詩歌的鑒賞活動是一種再創造,是對詩人創作過程的反動。即藉助聯想和想像把詩句還原成具體的事、景、境的過程。因此,讀者必須把自己當成是作者本人,身臨其境,才能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主旨、情感。例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只見群毆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魚鄰翁相對否,隔籬呼取盡餘杯。「把自己設想成初到四川的流亡詩人,投靠朋友,暫時還無事可做,正好有朋友的部下來探訪,你是否會特別高興呢?自己千里迢迢,攜家帶眷,歷經艱辛,住在一個四處是水的偏僻的所在,人生地不熟,沒有人來,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一些水鳥。是不是很寂寞、孤獨?今天」崔明府相過「,也許會帶來出去工作的好消息吧,怎能不讓人歡呼雀躍呢?於是灑掃已經長滿荒草的門徑,打開簡陋的柴門,迎接客人。可惜的是,距離集市太遠,不能多置辦幾盤菜;家中貧寒,沒有好酒,讓人覺得歉疚。好在可以請鄰居的老翁來陪酒。作者的所有行為都透露了內心的無比喜悅。不沉入詩境中,不把自己想像成詩人,就體會不深入。
(二)掌握詩歌結構,注意其關鍵語句。一般而言,詩歌的前半部分敘事寫景,後半部分議論抒情,是體現主旨情感的句子,閱讀時抓住這些句子往往能很快地理解作品。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兩句敘述了詩人聽見從遠處傳來的笛子聲,這悠揚的樂曲聲隨著東風飄盪在洛陽城的角角落落。後兩句是詩人的抒情,在這樣一個」草長鶯飛「的春季里,在漫漫長夜裡聽到笛子吹奏的楊柳曲,怎不讓遠方的遊子想起故園,想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呢?抓住」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就可以馬上抓住詩歌的情感了。一首詞,上片大都市敘事寫景,下片是議論抒情。例如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上片記敘了詩人在天將拂曉時被雷聲、雨聲驚醒,雖然春天已經過半,但是早晨的氣溫還是很低,」羅衾「抵擋不了料峭的春寒,輾轉不能成眠,只好擁被而坐,回想起剛才夢中的片刻歡愉,不禁悲從中來。下片接續上片的事,抒發自己在作為階下囚的處境中的感受。再不要憑欄遠眺了,故國早已失去,國家沒有了,想再恢復已是空想,連再見一面的機緣也沒有了。今天淪為階下囚,其生活的不堪與當年做皇帝時不可同日而語,差別如同天地、雲泥。詞人多麼後悔,又多麼無奈。在這樣的境遇中只好自我安慰,」獨自莫憑欄「吧,免得觸景傷懷。
(三)打開記憶,展開聯想。在你閱讀理解詩詞時一定要把你腦海中存儲的有關詩詞的知識、作家的生平遭際、關於某個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識等都調動出來,幫助你盡快地理解作品。例如晏幾道的《鷓鴣天》」百花深處杜鵑啼「,題為」為什麼要寫杜鵑的啼叫?「,就要想到」杜鵑「這一意象的寓意。2007年浙江卷選取了劉禹錫的《烏衣巷》、金人吳激《人月圓》元人趙善慶的《[中呂]山坡羊·燕子》三首詩、詞、曲。問題1」這三篇作品都通過()意象,表達了深沉的 之感。「這里的最後一空,就需要聯想到南朝謝家、王家在金陵居住的烏衣巷的有關知識,昔日的王侯將相的高堂華屋,而今已經變成了尋常巷陌了,昔盛今衰的慨嘆寓於其中。同樣,劉禹錫的《石頭城》也可如此快捷地理解。
(四)應試中,試卷上所給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因為篇幅的限制,命題者不敢也不該在卷子上印廢話,這就要求我們不要放過、遺漏任何文字。首先要認真看題目,因為題目常常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如時間、季節、事件。例如《芙蓉樓送辛漸》,告訴你是送別詩;《邯鄲冬至夜思家》,告訴你是思念家人;《山居秋暝》則告訴你時間、事件。其次是作者。作者往往告訴我們其生活的年代,如果是宋人,就要聯想到宋朝那段特定的歷史。其三是讀作品本身。四是讀注釋(有的有,有的沒有)。同學們常常忽略了注釋。注釋的作用不可小視。有的是解釋字詞的,有的是給你說明有關背景的。例如2005年全國卷《邯鄲冬至夜思家》註: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這一注釋是回答」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的鑰匙。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注釋1謝枋得二十年。這兩個注釋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生平遭際、志向、以及寫作背景。為回答」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作了充分的暗示,他的絕食而死,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精神的寫照。
閱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很多,各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⑧ 如何快速讀懂一首古詩

《平說詩詞下》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9ktwVV1uenorBn5hyYUrQ

提取碼: 26bp

平說詩詞下:讀懂詩人才懂詩 唐詩宋詞 MP3音頻

⑨ 如何讀懂古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中文名
古詩
別名
古代詩歌
代表詩人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
代表作
《離騷》《蜀道難》《登高》等
快速
導航
形式特點名家名作
概念范圍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詞、散曲等;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1]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4、散曲。一種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