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便隐血试验临床意义
大便隐血试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主要帮助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癌症、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药物导致的胃粘膜损伤等多种疾病。该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微量血液,为医生提供关键的临床信息。具体应用如下:
1. 上消化道出血:当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存在出血时,大便隐血试验通常呈现阳性反应。这是因为出血量虽小,但足以导致粪便中出现微量血液。
2. 消化性溃疡:约40%至7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隐血试验阳性,且阳性反应呈现间断性。即使患者的粪便外观正常,大便隐血试验仍可能持续5至7天阳性,直至出血停止。这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隐血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但不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3. 消化道癌症:对于消化道癌症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高达95%,且阳性反应持续存在。因此,该试验在消化道癌症的早期筛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 流行性出血热:该疾病的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4%,这一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有助于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5. 药物导致的胃粘膜损伤: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会损伤胃粘膜,导致隐血试验阳性。此外,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疾病也可能使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在这些情况下,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上述疾病。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大便隐血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适用性和重要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隐血试验阳性为上述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医学影像等信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1)隐血试验可以检查哪个系统的疾病扩展阅读
大便隐血试验是测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也叫邻甲联苯胺法(OB)。大便隐血试验仍是当今大肠癌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此项试验快速简单,而且无痛。 便隐血检测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