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什么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TMD计划是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提出的,其前提是认为冷战后"战区弹道导弹"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迅御谈速扩散,并已成为美国前沿部队及海外盟友面临的主要威胁。美国认为,所有威胁不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都属于"战区弹道导弹",只有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才是"战略弹道导弹"。因此,TMD是相对于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而言的。TMD与NMD共同构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构想的两大内容,其开发工作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局具体负责。
"战区"是指"美国本土以外,由一个联合司令部和专门司令部管辖的地区"。因此,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用于保护美国本土以外一个战区免遭近程、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
美国军方对于战区导弹的防卫有三种主要策略:一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前侦察到并将其摧毁;二是在来袭导弹发射升空时将其摧毁;三是在来袭导弹飞行途中或重回大气层时予以拦截摧毁。
TMD的设想由低层防御和高层防御两部分组成。低层防御设想包括"爱国者-3"(PAC-3)、"扩大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高层防御设想包括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NTW)、空军"助推段防御"(BPI)。其中,"爱国者-3"、"海军区域防御"系统、"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构成TMD的核心和重点开发项目。
PAC-3导弹
PAC-3是爱国者系统的最新型号,是一种集团军和军级机动防空系统,可发射多枚导弹同时推毁距离不等的目标。爱国者系统因在海湾战争中表现突出而闻名。PAC-3系统将于2001年完全升级为低层弹道导弹防御(BMD)体系,其任务是为部队和固定设施提供保护,抵御近、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固定翼或旋转翼飞机等的攻击。在设计上,要求PAC-3便于在世界各地部署和能用C-17或C-5飞机运输。镇迟碰
PAC-3由3种配置组成,均为升级产品。为了尽快给部队提供导弹防御手段,两种原始的配置已于1995-1996年期间部署。第3种配置于2001年实施部署。其最终配置将全部采旦山用改型系统部件。升级后的地面雷达在其多功能、低空、威胁探测与识别等能力方面均得到提高。目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新型的PAC-3导弹采用猛烈撞击的方式将其摧毁,这就是所谓稠密大气层撞击杀伤截击。PAC-3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比早期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PAC-3的发射装置主要由地面雷达设备、截击控制站和8部导弹发射设备组成。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涉及装备标准导弹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将对宙斯盾武器系统进行改进,使其能用AN/SPY-1雷达探测、跟踪战区弹道导弹,并用SM-2BlocKⅣA导弹将其拦截。SM-2Block ⅣA导弹由SM-2BlocⅣ导弹改进而来,增加了一个红外导引头,改进了战斗部、自动驾驶仪和引信,使其能拦截战区弹道导弹。这一计划包括宙斯盾探测战区弹道导弹能力的验证。目前还计划研制用户作战评估系统(UOES),以使早期参战单位能进行试验,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
THAAD系统
THAAD的研制工作启动于1992年,陆军定于2007年部署。THAAD是TMD中关键性的一节。THAAD主要用来阻截远程战区级弹道导弹,THAAD的目标是要在远处高空将导弹击落,这样,就可以增加防范战区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可以在远处和高空就把它们击落,以防后患。
THAAD系统具有拦截战区弹道导弹所需的齐射能力。为在更高的高空和更远的距离摧毁携带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以保证需要的防御水平,齐射能力是必要的。
THAAD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用户作战评估系统(UOES)。该系统能对系统作战性能进行早期评估,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能力。
THAAD的导弹部分由拦截导弹、托板装运发射系统和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组成。拦截导弹是命中-杀伤飞行器,它采用最新的制导、控制和杀伤飞行器技术。托板装运发射系统使导弹发射箱、控制和发射执行平台能便于运输,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由执行THAAD任务所需的通信和数据系统组成。THAAD的战斗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还提供与战区防空指挥和控制系统连接的通用接口,以及与THAAD雷达连接的接口。
THAAD雷达能满足能力更强的宽域防御雷达的迫切需求。作为THAAD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THAAD雷达提供监视和火控支援,并向爱国者导弹一类低层防御系统提供提示。THAAD雷达利用现有的雷达技术实现期望的功能:威胁攻击预警,威胁类型识别,拦截导弹火控,外部传感器提示,发射和弹着点判断。特别是,THAAD雷达将具有区分战术弹道导弹类型的能力,并能在拦截后进行杀伤评估。THAAD雷达将进行一系列综合性能试验,为THAAD项目进入里程碑2作准备。THAAD雷达的研制成果将成为国家导弹防御-地基雷达(NMD-GBR)的雷达技术验证机的基础。
B. 中国防御系统叫什么
全称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Chinese National Missile Defence ) 。
名称解释陆基:武器以陆上基地或平台为常规出发基地。
中段:弹道导弹发射升空以后纳孙在大气层外的飞行阶段。
反导:利用雷达和导弹系统,发射防御导弹击落来袭的弹道导弹。
命名原因是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的平可夫认为: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MD,依据这样的命名规则,中国国家导弹握茄乎防御系统,应该称作CNMD。
(2)可以无限制发射导弹的系统扩展阅读:
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简称“CNMD”,已经面世的有红旗-16C和红旗-19拦截导弹,主要作用都是拦截敌方发射的导弹,也就是防御导弹的作用,拦截导弹的速度必须达到5马赫以上,在遥远的距离外准确击中体积很小的战略导弹,这是非常困难的。
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比起中国来说略胜一筹,毕竟起步比中国要早,而且底蕴也是非常强大,多年来,美国砸出数万亿美元建立全球导弹防御系统,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当然这些拦截导弹系统,对于一般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当然是可以拦截的,如果换做洲际弹道导弹,没有人敢保证可以100%拦截,普通的拦截导弹可以在舰艇上使用,陆基当然也是最常见的。
C. CNMD是什么意思
加拿大《带孝答汉和防务评论》的平可夫认为: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简称NMD,依据这样的命名规则,中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应该称作CNMD。
中慎悉国:1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记者提问时称:“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蠢慧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此次试验不产生滞留空间轨道的碎片,不会对在轨航天器安全构成威胁。
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中国在反导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名称解释
陆基:武器以陆上基地或平台为常规出发基地。
中段:弹道导弹发射升空以后在大气层外的飞行阶段。
反导:利用雷达和导弹系统,发射防御导弹击落来袭的弹道导弹。
D. 俄罗斯拥有的无限射程核动力巡航导弹有多恐怖
北京时间3月1日17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本次任期里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在这场创纪录的、长达近两小时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总结了俄罗斯过去几年在内政、外交和国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对俄罗斯军力的阐述,尤其是宣布俄成功试验"无敌的"新型核导弹,最吸引眼球。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称,俄罗斯已经拥有型枯了一种射程无限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并在模拟画面中展示了,导弹从莫斯科附歼租薯近起飞,然后从大西洋一路南下,绕过南美洲,最后击中夏威夷的不可思议的飞行路线。
其实,普京展示的画面,在历史上,有过相应的对照。1957年,美国核能委员会选中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制通过直接利用核反应堆的热能驱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可能性。当时被称为"冥王星计划"。"冥王星"项目的最终产品预计是一种巡航导弹,达到巡航高度后,核反应堆将达到临界点。由于采用核动力氏者,它拥有近乎无限的射程,这种导弹可以在大洋上空绕圈飞行,直到接到命令开始攻击。它可以携带多个核弹头,陆续攻击多个目标,就像一架无人轰炸机。在将所有弹头发射出去后,这枚导弹将继续飞行几个星期,利用其低空飞行产生的音爆和反应堆的核辐射继续制造破坏。在它最终失去动力后,导弹将会坠落,其反应堆中的核物质将会泄露出来,形成放射性沾染。当时经测算,该发动机工作5分钟,就能制造不亚于一场核泄漏事故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所以,"冥王星计划"后来也走到了尽头。
俄罗斯新型“匕首”导弹系统将提升俄罗斯空天军应对侵略的能力,可以威慑潜在敌人采取贸然行动射程几乎无限,在超音速飞行的最后阶段使用全天候导引头可以确保在任何时间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和选择性。高速导弹载机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匕首”导弹系统送到投弹地区。另外,导弹的机动性超过声速数倍,可以保障导弹突破所有现役的或正在研制中的防空和反导防御系统俄罗斯研制出核动力巡航导弹,或将改变格局
E. 俄罗斯“白杨”—M导弹系统有什么样的优势
“白杨”—M导弹系统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战术技术性能优势。该导弹为单弹头式洲际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种制导方式,是一种3级固体燃料导弹,即可机动发射,也可固定发射。
该导弹长(带战斗部时)22.7米,直径1.95米,导弹发射重量47.2吨,投掷重1200千克,飞行距离超过10000米,核装药的准确当量虽未公布,但根据某些信息可以确定,弹头爆炸当量约为碧陆银55万吨,命中精度小于90米。
但并不完全是上述这些指标使“白杨”—M导弹系统成为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其主要优势是它在穿越敌方反导弹防御体系时的飞行和作战稳定性能。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功率强大,这不仅可增加导弹战斗部的重量,也可使导弹能够比其它俄制导弹以更快的速度飞行,大大缩减导弹在轨迹主动段中的时间和高度,同时,数十台辅助发动机、操纵仪表和设备使这种快速飞行很难被敌方预料到,从而极大地提高克服敌各种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虽然,在所有的“白杨”—M导弹试射中美国的侦察卫星都极力悔宴进行跟踪,但据俄专家估计,美国人至今也不明白,该导弹是如何“跳过“美电子监测仪器监督系统的。即使美国人事先也接到了这一导弹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参数,但他们也未搞清这一问题。看来,俄在新型武器系统中专用技术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导弹的重量和体积指标上。
“白杨”—M导弹上安装有准确的引导和控制系统,由于在这一系统中采用了新技术,“白杨”—M导弹的核武杀伤因素极为稳定,导弹完全没有对电磁脉冲的敏感性,可以毫无问悉含题地发射、飞行并最终击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标。
“白杨”—M导弹系统又一个突出的性能是它可以与任何发射装置进行统一配套。该系统可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无需专门建立新的发射装置,该导弹完全可与现有的作战指挥和通信系统兼容匹配,这可使导弹系统装备部队的费用减少一半以上。据称,接纳这一新型武器系统,只需在发射井中安装30%的新设备,其余的稍加改装即可。
俄罗斯计划在21世纪初的前10年内部署300~350枚“白杨”—M导弹系统,其中井式发射的90枚导弹将部署在改造后的PC-18(SS-19)导弹发射井中。
F. 阿斯洛克发射装置可以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和标准防空导弹吗
美军现役的MK41发射系统是一种通用的垂直发射系统,可以装载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标准防空导弹段肆,但鱼叉反舰导弹不行。
早期的MK10或MK26也可发射“扮悔标准2”防空导弹、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黄铜骑士远程防空导弹(可装载握缺轿核弹头)、“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等。装备于长滩级、莱希级、班布里奇级、贝尔纳普级、特鲁克顿级等核动力巡洋舰,及一些70-80年代的美国战舰上。
但同样不能发射鱼叉。
G. 无限火力系统【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发展】
在21世纪高技术战争中,不论出现什么新式武器,战争形式如何变化,集火力、机动、防护和指挥控制于一体的主战坦克,仍然是地面战争的主要突击兵器,是夺取地面战争最后胜利和巩固战斗成果的核心力量。主战坦克作为陆军的主战装备和常规威慑力量,具有其他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宏仿哗,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主战坦克的研究和发展。
主战坦克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强大的火力,主要用于对付敌人的装甲目标,摧毁敌方用钢筋水泥构筑的碉堡和工事。至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更是不在话下。本文对现代主战坦克的火力情况和未来主战坦克的火力系统的发展进行简要的评述。
现代主战坦克火力的基本特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如德国的"豹"2、美国的M1、法国的"勒克莱尔"、日本的90式、英国的"挑战者"2及俄罗斯的T-90等主战坦克,代表了现代主战坦克的先进水平,这些主战坦克火力的基本特点是:
(一)火力强大
⒈采用大口径坦克炮
增加火炮口径是提高火炮威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提高穿甲动能和破甲威力。西方国家坦克的火炮口径,从战后第一代、第二代的90mm、105mm,直到目前装备的蔽行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增大到120mm;俄罗斯(前苏联)的坦克炮,则从100mm、115mm,直到目前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增加到125mm,而且还可以发射炮射导弹。
为了提高火炮的炮膛压力,增加炮弹的初速和直射距离,延长炮管寿命,现代先进坦克炮的制造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如采用电渣重溶钢制造炮管、在炮膛内表面进行镀铬处理及采用身管自紧工艺制造的炮管等。一些国家还通过增加火炮身管长度来提高初速,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如德国"豹"2主战坦克火炮身管长由44倍口径增至55倍口径。
除了英国采用线膛炮外,其余国家都采用滑膛炮。滑膛炮的主要优点是工艺性好,寿命比较长,在相同炮膛压力下,能获得比较高的弹丸初速。英国坚持采用线膛炮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本国坦克标准化及其火炮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典型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情况:
●"豹"2主战坦克的120mm滑膛炮,是由德国着名的军火公司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于1979年正式定型,定名为Rh120型120mm滑膛炮。该炮在性能、结构和工艺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因此,美国的M1A1、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也采用这种滑膛炮。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合理,膛压高,药室容积小,身管外部具有热防护套和炮膛抽烟装置;材料和工艺性好,炮管为重型军用装备专用的镍铬钼真空冶炼重溶钢、冷拉整体无缝钢管,并采用液压自紧,炮管内表面采用镀铬工艺,一个炮管可发射穿甲弹650发以上;威力大,"豹"2主战坦克的120mm滑膛炮发射现装备的DM23穿甲弹时,其炮口动能达到10MJ,在1300m距离上可击穿510mm厚的均质钢装甲。当使用第三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DM33和新研制的DM53穿大配甲弹时,其穿甲威力将更加强大。
●俄罗斯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是世界上现装备主战坦克口径最大的火炮。该炮整体性能先进:通过驻退机对称布置、缩短炮尾部分和增加后座部分的导向轨道等多种技术措施,使火炮的射击精度大大提高;采用前抽式火炮身管,缩短了更换炮管的时间;配置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火炮身管寿命高达700发~750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射现装备的3BБM17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700m/s,能在2km距离上击穿460mm厚的均质钢装甲。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发射炮射导弹。炮射导弹型号为9M119,最大射程5km,最佳攻击距离为4km,最大破甲厚度为700mm。改进后的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可发射新研制的9M119M炮射导弹。该弹配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用于对付披挂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坦克。
⒉装备高毁伤能力的动能穿甲弹和化学能弹
现代先进主战坦克都配用了高毁伤能力的动能弹和化学能弹。动能弹主要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化学能弹包括破甲弹、杀伤爆破榴弹和多用途弹等。第三代主战坦克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径比最大达到30,弹芯材料采用高密度钨合金或贫铀合金,最大速度1800m/s左右。在2000m距离上,对均质钢装甲的垂直穿甲厚度达到450mm以上。而美国1992年服役的M829E2新型穿甲弹,其穿甲厚度已经达到700mm。第三代主战坦克配用的破甲弹通过不断改进,威力大大提高。俄罗斯的T-90主战坦克配用的破甲弹,采用三级串联的空心装药,其侵彻力达750mm,可击毁装有附加反应装甲的坦克。西方国家主战坦克配用的多用途弹,既能对付装甲目标,也能对付非装甲目标,破甲威力大,杀伤能力强。
(二)具有很高的射击命中率
要保证主战坦克的火力在各种气候条件、各种地形环境及白天、黑夜的情况下,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实现"稳、准、狠"的对敌打击,就必须对火炮进行精确控制,装备性能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现代先进主战坦克普遍装备了先进的指挥仪式火力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弹道计算机、与弹道参数有关的各种传感器、激光测距机、昼夜观察瞄准装置、火炮双向稳定系统及控制显示装置等组成。采用"猎-歼"工作方式,车长使用周视瞄准装置对目标进行搜索、观察、探测和监视,可快速准确向炮长指示目标,下达射击指令;如果需要,车长可超越炮长进行射击。目前,指挥仪式火力控制系统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炮长/车长从其观察瞄准装置发现目标到火炮击发的时间(反应时间)最长不超过10s。坦克静止对固定目标的射击几乎是百发百中;在2000m距离上,坦克行进间对活动目标的首发射击命中率已经达到85%。随着夜视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主战坦克的夜间作战能力大大加强,炮长/车长使用的昼夜合一热成像瞄准仪的目标识别距离达到3000m。
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大威力、远射程、全天候和精确命中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口径火炮:一种有效的过渡性武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英、法、德等国军事专家组成的技术工作组,对未来主战坦克防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随着装甲防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新一代主战坦克火炮的炮口动能必须达到18MJ,即比现役主战坦克的120mm或125mm火炮炮口动能提高一倍左右,其穿甲威力至少应在850mm以上,才能有效地对付未来主战坦克。要达到这个目标,通过改造现役主战坦克的120mm或125mm火炮已难以达到,必须采取新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其中,继续增大火炮口径,是大幅度提高主战坦克火炮炮口动能、提高主战坦克火力威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上述四国于1990年5月签署了未来坦克火炮合作计划谅解备忘录,将未来主战坦克火炮口径确定为140mm。目前,研制和试验成功140mm大口径火炮的有美、英、法、德、瑞士和以色列等国。一旦需要,它们能很快投入生产和装备使用。140mm火炮比现装备的120mm火炮的威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穿甲弹的初速由1650m/s提高到1800m/s,炮口动能由9.5MJ提高到18MJ,穿甲能力(对均质装甲)由600mm左右提高到1000mm。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弹重和弹长也成倍增加,弹重由19kg增加到38kg,弹长由884mm增加到1500mm。致使车辆的体积和重量增加,携带的弹药数量减少,所以上述国家并没有把140mm火炮装备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上实际使用。针对西方国家140mm坦克火炮的发展,俄罗斯研制成功了135mm坦克火炮。140mm/135mm火炮的研制成功,代表了一个国家常规火炮技术发展水平,是一种威慑对抗力量。在新概念坦克武器(如电磁炮、电热化学炮、激光及粒子束武器等)研制成功以前,可作为新型主战坦克武器的一种应急和过渡性方案。
(二)电磁炮: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
现有的常规坦克炮是以火药的化学能作为推进炮弹的能源,其火炮的热效率只有32%左右,通常认为弹丸的初速2000m/s是极限。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继续提高初速,增加炮口动能,满足未来反坦克的要求,国外特别是美国一直在努力发展电炮。其中,电磁炮利用电磁效应原理,以电磁力推动弹丸加速前进,无需推进剂,有利于突破常规火炮的初速极限,大幅度提高炮口动能。1988年,美国用实验性的电磁炮发射质量为1.08kg的弹丸,初速达到3400m/s。但是,电磁炮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从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发射1枚具有9MJ动能的弹丸,需要30MJ左右的电能,其电源装置将重达10t以上�而且还要考虑发射次发弹需要的储能装置,这是坦克无法承受的负担。另外,要有效地对付未来主战坦克,电磁炮电流强度必须达到200MA�这么高的电流,若采用导轨炮,会使导轨造成严重的烧蚀;若采用线圈炮,因采用非接触加速方法,虽无严重磨损问题,但适时控制各线圈电流�驱动线圈输入电流要与弹丸运动保持同步�技术复杂,费用颇高。同时,能传输MA级电流的超强电流导线,也要依赖超导技术的突破才能生产出来。综上所述,电磁炮虽然是未来主战坦克武器的一种理想方案,但由于诸多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因此,电磁炮在主战坦克的实际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电热化学炮:提高火力的一条途径
电热化学炮是将电热炮与化学能炮原理相结合的新型火炮。以电能在等离子发生器中形成等离子体,进入液体推进剂中后产生分子量很小的推进气体,推动弹丸加速前进。电热化学炮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电能与化学能的综合能量发射弹丸,需要的电能比电磁炮减少80%左右,从而大大减少电源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由于采用的液体推进剂的气体分子量小于常规火药推进剂的气体分子量,因而消耗于内弹道的动能减少,提高了火炮的热效率。电热化学炮的初速可达2700m/s以上;电热化学炮和弹丸结构,可在现有常规火炮和弹丸的基础上改进。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法、德等国都十分重视电热化学炮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德国1999年研制成功120mm固体发射药电热化学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提高到2l00m/s,炮口动能达到l4MJ。这些国家把电热化学炮作为未来主战坦克/未来战斗系统最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武器之一。
(四)发展高毁伤、精确制导和远射程弹药
主战坦克弹药的发展趋势,一是提高弹药的毁伤能力;二是发展精确制导弹药;三是增强弹药远距离的打击能力。
●通过加长弹芯,增大长径比,改进弹芯材料与结构等措施,提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针对坦克的附加反应装甲,发展具有串联战斗部的新型破甲弹,该弹可首先击毁附加反应装甲,再侵彻主装甲;针对携带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对坦克顶部的威胁,研制打直升机的新型榴弹。
●研制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利用导弹高速度和高硬度弹芯来击穿装甲具有明显效果,同时扩大了射程。如美研制了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L0SAT�,激光制导、速度1500m/s、射程5000m。
●发展制导炮弹对付武装直升机。未来地面战争中,携带精确制导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对坦克装甲车辆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用于对付武装直升机的制导炮弹,提高主战坦克对武装直升机的作战能力。如德国和英国研制的用120mm坦克炮发射的制导炮弹,能自动跟踪目标,可对付4km以外的装甲目标和武装直升机。美国研制供Ml坦克炮发射的"灵巧"炮弹,"发射后不用管",靠自锻破片攻击顶部装甲和直升机。
●配置炮射导弹,提高火炮威力,扩大战斗射程。炮射导弹的主要优点是:远距离作战仍然具有很高的命中率和击毁率,弥补了常规炮弹的不足。同时,炮射导弹还具有对付武装直升机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坦克的自身防空能力。此外,炮射导弹与普通导弹相比,在弹径相当的情况下具有重量轻、速度高的优点。根据未来战争大纵深、坦克面临全方位威胁的特点,发展主战坦克炮射导弹十分必要。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已拥有3种~4种基本类型的7种~8种型号的炮射导弹,在这个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俄9M1l9M炮射导弹,最大破甲深750mm,可对付直升机。
(五)美国未来战斗系统的武器选择
冷战结束后,美国取消了庞大的装甲系统现代化计划(ASM),提出了发展未来战斗系统(FCS)的多种方案。据报道,未来战斗系统计划2006财年开始工程制造和发展,2012财年开始服役,而配置的武器系统将在2003财年进行演示。未来战斗系统将装备混合型武器,以便以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的方式攻击敌人目标。未来战斗系统考虑装备的武器包括:
●小型动能导弹。美国正在研制一种紧凑型动能反坦克导弹。该弹长为1.22m,直径152.5mm,重约22.7kg,以6.5马赫或更高的速度飞行,间接瞄准的射程达8km,能对付各种先进装甲,具有击毁1层~3层爆炸反应装甲的能力。
●多用途武器系统。一种能够完成直接和间接瞄准的电热化学炮,直接瞄准射程最大为4km,间接瞄准射程2km~50km,可发射空心装药弹、爆炸成型弹和非杀伤性弹头。
●先进的火力支援系统。被称为"厢式火箭"的先进的火力支援系统可以发射几种不同的多用途导弹。例如,巡航攻击导弹,可击毁100km远的目标。
●定向能武器。例如,激光、粒子束和高功率脉冲武器等。
(六)发展高精度、全天候的综合火力控制系统
⒈实现目标自动跟踪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火炮与瞄准线分离,并具有独立的瞄准线稳定装置。炮长瞄准目标时,通过瞄准控制装置,使瞄准线始终对准目标,火炮不是由炮长直接驱动,而是随动于瞄准线。由于光路元件重量远远小于炮塔重量,稳定一个光路元件要比稳定整个炮塔容易得多,因此,瞄准线能得到高精度的稳定。同时对瞄准线的操纵也比对火炮的操纵轻松得多。所以,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但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并非十全十美,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系统反应时间还需进一步缩短,射击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目标自动跟踪技术提高坦克火控案系统的性能,是当前一种发展趋势。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相比,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
●大大缩短了系统反应时间,为实现先敌开火创造了有利条件。系统反应时间,是指从发现目标到火炮射击所需的时间。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通过观瞄装置发现目标后是依靠人工(炮长)进行跟踪和瞄准的,跟踪过程和测定目标运动参数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而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依靠目标自动跟踪器自动进行跟踪和瞄准,跟踪过程和测定目标运动参数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大大缩短了系统反应时间。据报道,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拦截目标的时间比人工(炮长)跟踪缩短80%以上。
●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命中率。指挥仪式火控系统,虽然通过稳定瞄准线使火炮得到稳定,但在坦克行进间,特别是在起伏崎岖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坦克车体颠簸振动及在人工跟踪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对目标的射击命中率;而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车长或炮长只需在发现目标并使目标进入瞄准镜的锁定框内后,按下锁定开关即可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跟踪。即使目标运动到遮蔽物后面暂时消失时,自动跟踪器仍继续以同样的速度跟踪目标。当目标再次出现时,炮长就可迅速重新锁定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对目标跟踪和运动参数的测量精度,大大高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因此,具有很高的行进间射击命中率。
●减轻了乘员工作负担。由于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实现了对目标跟踪和瞄准的自动化,炮长无需执行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复杂操纵程序,只需简单操作和监视自动跟踪器的工作情况,大大减轻了炮长的工作负担,增强了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
⒉采用多传感器的综合火控系统
未来综合火控系统,将使用毫米波雷达、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电视等多种传感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配合使用,取长补短,组成一种完善可靠的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作战的综合系统,大大提高了火控系统的质量。例如,应用二代前视红外技术发展第二代热像仪,提高发现目标的灵敏度、分辨率、作用距离以及简化结构、减轻体积和重量等;使用毫米波雷达,能在夜间、雨、雪、浓烟、浓雾和多尘等恶劣气象和战场环境下工作,尺寸体积较小。对各种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综合分析,并通过各种传感器显示出来。
⒊实现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
实现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是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火力控制系统作为综合电子系统的主要分系统,其主要部件和装置(如自动跟踪器、火控计算机、观瞄装置、炮控装置等),都将通过接口与多路传输数据总线相联接,作为集中管理、多微处理机分布控制综合电子系统的分系统。
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是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及对主战坦克的要求提出来的。例如,未来战争呈现大纵深、高立体的空间形态,作战行动更加强调实施大纵深打击,要求未来主战坦克还必须具有远距离(大于4km)间接打击的能力。而主战坦克火炮直接打击的有效距离一般在3km左右,目前坦克内的观瞄装置也不能满足远距离有效观察和识别目标的要求。如果实现了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该系统具有优良的C3I接口,形成有效的车际信息网络,坦克的指挥员/车长就可以在自己的显示控制屏上,清楚地看见从上级作战指挥机关发送来的、远在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外的敌方目标情况、兵力部署、战场态势及战斗计划和作战命令等,就像坦克配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大大的提高了战场透明度。这样,就可以帮助坦克指挥员/车长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指挥和控制,使参加战斗的坦克可以选择最有利的地形和时机,集中最有效的火力去消灭威胁最大的敌人,从而使坦克火力系统的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战斗性能大大提高。
(七)发展自动装弹机
为了减少乘员,缩小体积,提高自动化水平,未来主战坦克将普遍采用自动装弹机,这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自动装弹机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T-64、T-72、T-80、T-90等为代表的车体内下置式自动装弹机;另一种是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和采用的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弹机。据报道,采用车体内下置式自动装弹机的俄罗斯T-72坦克在海湾战争中、T-80坦克在车臣战争中,均有坦克被击中后车内弹药发生爆炸掀掉炮塔、给整车造成严重破坏的多起事例,俄军方承认此类装弹机尚有不完善之处。因此,俄罗斯在其新研制的"黑鹰"主战坦克上,可能是吸取了战争的教训,也采用了炮塔尾舱式的自动装弹机。
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全部弹药包括应急弹和备用弹都贮放在炮塔尾部,车内不用放置弹药,提高了安全性;二是炮塔尾舱距炮尾近,其输弹轨迹与炮尾可在一条直线上,使装弹过程迅速方便,射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这种自动装弹机设置了泄压窗口,尾舱被击中后可通过泄压窗口泄压防爆,提高了坦克的生存能力;四是尾舱式自动装弹机设计维修都较方便。特别是在采用140mm火炮的情况下,由于炮弹尺寸和重量显着增加,又受到车辆内部总体尺寸的约束,一般都采用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但这种炮塔尾舱式自动装弹机也存在缺陷,例如,其炮塔尾部较大,易受来自空中的微型炸弹、爆炸碎片和反坦克导弹的毁坏。此外,炮塔满载和空载状态时,炮塔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
俄罗斯、日本和法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自动装弹机装弹速度达到12发/min。美、德、英等国的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目前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适应坦克行进间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射击,主战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实现装弹自动化,提高装弹速度,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采用自动装弹机减少装填手,可以缩小坦克外形尺寸,增加坦克内部有效使用空间。因此,美、德、英等国也在积极研制高可靠性的主战坦克自动装弹机。
火力系统是决定主战坦克总体性能优劣的关键系统,又是高新技术应用特别活跃的系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主战坦克火力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发展来看,我们在新概念武器和弹药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火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快速新一代火力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使我国未来新一代主战坦克尽快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更好的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H. 以色列用昂贵的导弹拦截巴勒斯坦的土造火箭弹,究竟值不值得
从成本角度来看大亩,用昂贵的高精度拦截系统“铁穹”去拦截造价低廉的火箭弹肯定不值,但以色列研发铁穹防空系统的原因碰辩,本就是不计成本地拦截来袭火箭弹!
不过以色列虽然富有,也经不住铁穹无限制发射,事实上铁穹防空系统会选择火箭弹进行拦截,而不是每一枚都会拦截。火箭弹的弹道比较简单,一但被铁穹防空系统探测到,会迅速计算出其着弹点,如果会落在城市,那么铁穹防空系统会迅速展开拦截,如果会落在田野荒漠,铁穹防空系统也懒得去拦截,因此这么多年来铁穹防空系统可以没有成本压力一直保持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