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运动后血压变化的原理
运动员安静时血压偏低,是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使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体液的调节机能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上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安静时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强,同时交感神经紧张辩颂性减弱,使心搏徐缓,心动周期延长,特别是舒张期延长。这样,心脏收缩期射出的血液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流向外周,大动脉存留的血量相对减少,使舒张压下降。
(二)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训练,尤其是耐力训练后,血液流变性有某些改变,呈现“运动员血液”(详见运动员血液章),血浆容量增加比红细胞容量增加更多,使安静时红细胞压积显得减少,血液相对稀释,血粘度下降,因此安静时血压有所下降。
(三)运动员安静时机能节省化,使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低于一般人,由于心输出量较低,血压也相应较低。
(四)对于中老年运动员,由于长期的运动锻炼使小动脉管壁的弹性隐雀不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加之安静时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减弱,灶灶早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小动脉血管的冲动发放也相应减弱,所以外周阻力较小,使血压能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
男子力量性运动员安静时血压偏高,有人认为可能与力量性训练所致的肌肉发达使外周血流阻力增加有关,也可能与心脏肥大使室壁厚度/左室内径值增加使射血力量增大有关
‘贰’ 贫血与剧烈运动有什么关系
项目一般包括100米、200米和400米,属于讲求速度性的短距离田径项目。这个项目在技术动作方面比较简单,表现为动作周期性的重复。从事短跑项目训练的运动员,其神经灵活性高,有一定的速度爆发力,而肌肉力量是速度的基础,因此增加肌肉力量是短跑项目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同时需要有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能在短时间缺氧的情况下保持高效率的代谢水平。所以短跑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同时让运动员获得很强的糖酵解供能能力。长期大强度耐力训练会引起血浆容量增加,大强度运动引起红细胞破坏加剧,加上训练中大量出汗增加了铁的丢失以及铁摄入量不足等原因,容易导致运动员发生“运动性贫血”。作为女性运动员,由于生理周期的原因,通过经血丢失铁较多,更容易发生贫血症状,影响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训练期内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合理营养是科学化训练的保障。对于女子短跑项目的运动员,要综合项目训练和女性生理特点两方面的营养需求特点进行周全考虑。除了保证正常膳食营养,还需要补充强化运动营养食品,以提高训练水平和防止出现“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营养补充。首先是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康比特纯乳清蛋白粉是优质的乳清蛋白,作为肌肉的合成原料能明显帮助肌肉生长。康比特纯肌酸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同时帮助形成身体内部良好的肌肉生长环境。为了达到最佳增肌增力效果,大派可以采用含糖的运动饮料(康比特健身饮)冲服。运动性贫血防治营养措施。根据引起“运动性贫血”的几个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服用生血中药—悄仿雀——长白景仙灵,刺激机体生成更多的红细胞;补充优质铁源———康比特生血铁,增加机体铁的摄入;补充强抗氧化剂———番茄红素,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膜,防止红细胞遭到破坏,从而起到维持红细胞浓度的作用。运动性贫启早血其他的营养需要。大运动量训练后,人体通过汗液排泄,丢失了大量电解质和维生素,因此运动员应该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服用专业运动饮料康比特健身饮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营养问题。如果训练强度很大,还可以考虑补充维生素制剂,如康比特维他保,更充分地满足运动员训练比赛的需要。
‘叁’ 运动员贫血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楼主!你这貌似属于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有发下几种原因:
1(1)运动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即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运动可引起血浆容量的明显增加,这是机体对训练的一种适应反应,可增加以及的每搏量和最大排血量。同时运动训练也伴随有血红蛋白增加的程度较小,因而表现出相对的血液稀释状态即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测试的结果显示贫血。但又有人认为血浆容量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相对下降,不蔽段是真正的贫血。他们指出虽然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宏碧誉压积降低,但总血量仍是增加,总血红蛋白量也增加。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心输出量来代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相对下降,以保证组织的供血、供氧。
(2)红细胞机械性损伤、破坏、溶血。
从事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如竞走、长跑等)特别是女青少年运动员容易发生溶血或血红蛋白尿。这是由于运动时肌肉收缩、挤压、摩擦,特慧枝别是足底组织和血管被长时间的磨擦挤压,加上运动时缺氧缺血和组织损伤,引起红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形态的改变导致溶血。当溶血发生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这时机体就会动员红细胞生成素系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素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血红素结合素复合物。当溶血严重时,血中游离的血红蛋白浓度就会过高,当其超过血红素结合素的结合能力时,多余的游离血红蛋白就由肾脏排出,发生血红蛋白尿。出现血红蛋白尿是机体严重溶血的标志,它不但会导致贫血而且会严重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3)血红蛋白的再合成减少
血红蛋白的生成或红细胞的再合成减少或不足,都可以引起体内贫血。因为,血红蛋白的再合成需要有足够的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和叶酸。不少学者认为运动性贫血与长期缺铁有密切的关系,缺铁或铁不足就会使血红蛋白再合成减少而导致体内贫血。
2 贫血的症状
贫血会导致血液送氧的能力及血液黏滞性降低,甚至可能会引起缺氧现象,影响心脏功能,有下列的症状:
a易疲劳、肌肉无力(缺氧引起)。
b苍白。
c中枢神经系统不正常,如头痛、头晕、不安、思考不集中、沮 丧等。
d心跳速率不正常或心脏衰竭。
e免疫力降低。
3 贫血的诊断标准:通常情况下,男性的血红蛋白(Hb)高于女性。国外诊断贫血的Hb标准为:女<12.0g%,男<14.0g%。国内成人标准为:女<10.5g%,男<12.0g%。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男女均为<12.0g%。如果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低于前述正常标准即可称为运动性贫血。
4 贫血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血红蛋白对氧运输起核心作用,血红蛋白的浓度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因此,贫血对依靠有氧供能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但是有人认为短期运动性贫血是对耐力运动的早期适应性反应,对运动能力有无影响还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贫血对有氧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贫血会造成最大摄氧量下降,经输血处理后最大摄氧量可以增加的实验结果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严重贫血时血稠度降低为水的1.5倍。从而会引起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液增多,心输量比正常大1倍以上。运动时心脏不可能超过心力储备泵出更多的血,因此就会发生组织缺氧,轻者使工作能力或运动能力下降,出现运动后乳酸增加和恢复期延长,重者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5 运动性贫血的防治
a补充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这样可增加贫血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和提高最大摄氧量。
b加强营养,注意补充含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铁、维生素C等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血红蛋白的正常合成。
c必要时可酌情减少运动量。
d中医中药对治疗贫血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可以根据辩证诊治的原则,给予补气补血之类的药物如当归、熟地、鸡血藤、黄芪等内服,效果会更好
‘肆’ 血液中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值时称为贫血因运动引起的这种血红蛋白数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正常成年人血量为体重的7-8%
循环血量,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贮存血量,另一部分血键纳衡量潴留在肝、脾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约10%
运动时,贮存的血液被动员,使得茄瞎循环血量增加。
运动时,骨骼肌血流量比安静时可增加4-20倍,心肌增加3-5倍,内脏、皮肤等部位的血流量比安静时减少2-5倍。
血容量,人体循环血量的总量=血浆容量+血细胞容量。
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取决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项目特点、环境温度、湿度、热适应、训练水平。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
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总血容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储血库里的血被动员入循环,使循环血量增加
血液相对浓缩,可能是由于储血库的血中血浆量相对较少,血细胞容量较大,进入循环血中使血细胞浓度相对增高。
长时间耐力性运动
血容量的改变,主要由血浆水分转移情况决定
血液浓缩
血液稀释
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的溶血,肾脏和消化道也常常排出少量红细胞,但一般数量极少,对循环血中红细胞总数影响不大,红细胞不会发生显着变化。
体内产热增加,通常以出汗的方式散热。
温度越高,运动强度越大,或运动时间越长,血浆的水分损失也越多。
二 红细胞与运动
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可因血流速度和血管口径不同而暂时改变形态,这种变形能力是影响血液的流变性的重要因素。
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
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
成年正常女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2 血红蛋白的功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质。
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技能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成的。
氧合作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容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用
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
用于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变化与红细胞变化一致
3 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时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区别真贫血和假贫血
国内运动员所采用的检测贫血的指标是按照临床医学的方法和稿做标准,以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以单位体积中红细胞的数量进行评定。
耐力项目运动员红细胞容量增加15%,但血浆容量增加的更多。
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
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4 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5 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6 血红蛋白与运动
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男运动员不超过170,女运动员不超过160。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增多,血流的黏滞性增大,造成血流阻力增加和心脏负担加重,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身体一些列的不适应和紊乱。
因此,保持血红蛋白值在最适程度范围,可使运动员达到最佳机能状态,这也是科学地进行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血红蛋白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的情况,应结合其他指标,如无氧阈、尿蛋白、心率等。
血红蛋白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主的项目
血红蛋白指标与运动员选材
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分为6个类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4个类型:
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
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较好。
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者为较差。
每周或每隔一周来测定,1-2个月后知道结果
该指标在耐力性项目或速度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选材时可做参考。
‘伍’ 安静时运动员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压积下降具有哪些意义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禅大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册袭袜势。虽然单位州激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陆’ 体育锻炼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在运动过程中,一是能量消耗大幅度增加;二是伴有氧债,氧债是指机体需氧量与供氧量之间的差值,在锻炼中产生的氧债,在锻炼后必然要偿还,即锻炼后要继续供给较安静状态时需氧量为多的氧。一般人在运动时呼吸肌运动增强,而对腹壁、胃肠的机械按摩作用,滚橡州从而使机体的消化功能增强。如果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青春期是青少年的身体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在这一时期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体育锻炼在这一时期就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有资料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比不爱活动者,身高平均增高4—9厘米,体重平均增加4—9公斤,胸围平均增多2—5厘米。这是因为,身材的高矮主要取决于脊椎骨和下肢骨的长短。骨骼的生长需要我们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跑、跳等动作加快了血液循环,给骨骼的生长一个良好的刺激,增加了它的牢固性。体重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肌肉的增长,锻炼可以使肌肉发达,使你全身散发着力量。
在运动中,心肌兴奋性提高,冠状动脉扩张,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增强,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提高心肌的收缩力。长期坚持锻炼可使心肌糖原含量、肌红蛋白、已糖激酶活性增加和心肌摄取血糖的能力增加,氧化血乳酸的能力和组织呼吸能力增强,心脏的功能储备提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增粗有力,心脏的“储备力”极强。
在锻炼过程里,由于肌肉活动使机体对氧的需求增大,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加,因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以摄取更多的氧和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长期运动锻炼的人,他的呼吸肌发达,胸廓运动和膈肌收缩幅度增大,胸腔容积增大,从而使肺活量增大。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进行剧烈大蔽活动时,每分钟的呼吸量较平时可增加10倍,甚至如散更多,他们的“生命力”显得更为鲜活。其实,青春期正是人体内脏器官逐步发育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千万不要失掉了这个绝好的锻炼时间
‘柒’ 运动员血液的特征
运动员血液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
大约40年前已经知道运旁枯答动或以刺激组织释放纤维蛋白溶酶,能激活纤维性蛋白的溶解作用。近年来更进一步研究认为运动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适度地参加运动训练能中等程度地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无论是休息状态或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性的刺激后,进行5分钟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到参加马拉松跑,都可以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作用。5分钟激烈运动后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增强可以保持90分钟。关于运动对纤溶能力的影响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具体见本章3.2)。“运动员血液”的纤溶能力增加与一般人进行一次运动所出现的纤溶作用暂时性增加是不同的。首先,“运动员血液”纤溶能力增加是由于长时间系统的运动训练所引起的适应性改变,纤溶能力与训练年限成正比。其次,“运动员血液”纤溶能力增加不是一时性的,只要保持有规律的经常性运动,就可使纤溶能力的增加持续性的存在。另外,“运动员血液”的纤溶能力增加并不完全表现为“亢进”,而是具有双向性调整作用,即对纤溶能力不足的通过运动训练可调整变为增加,而对于过分“亢进”的,通过运动作用又可调整变为正常。虽然也有文献指出马拉松运动员偶有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但发病率极少,可能是运动时损伤所造成。大量研究证明,经常性运动训练有助败答于抗血栓形成。运动员血液的纤溶能力增加是训练的良好反映。
(二)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
运动员血液的第二个特征表现为血容量增加,这种血容量增加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容量都增加,但是由于血浆容量增加相对于红细胞容量增加更显着,所以形成红细胞压积减少和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相对稀释变薄运慧。Sanny等认为,运动训练使人体血浆容量相对增加更多的机制是因为血浆蛋白总量增多,尤其是白蛋白总量增多,使胶体渗透压升高,促使更多的水分贮留在血液循环之中。白蛋白分子量小于球蛋白,占蛋白质胶体渗透压65%。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血浆总蛋白量比一般人增加28克,其中86%为白蛋白。l克血浆蛋白可以贮留水分14~15毫升,28克蛋白质共可增加血浆量约390~420毫升。由于血浆蛋白增加也伴随着水分的相应增加,所以虽然总血浆容量增加,但单位容积中的血浆蛋白浓度仍与一般人相似。至于红细胞增多的机制至今仍不太明了,有人认为是紧张训练和比赛时红细胞的工作性溶解作用增加,红细胞减少而刺激加强了红细胞的生成机制有关的。还有人认为因运动时肾血流量降低,使肾小管近旁细胞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所以如果对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血容量、血浆容量、红细胞容量变化的绝对及相对关系不能正确地了解,就会对运动员血液的特点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三)血粘度降低,血液流变性改善
耐力训练引起血粘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血液相对稀释,除了红细胞压积增加较少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血浆不对称蛋白质,例如纤维蛋白原也得到了稀释。因为对血粘度影响最大的是血液中不对称蛋白质的浓度,在这些蛋白质得到了稀释后血粘度较容易出现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是促使血粘度下降的第三个原因。此外血浆本身粘度下降也起一定的作用。运动员血粘度下降的生理意义在于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使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也加快对代谢废物的排出率。
(四)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是运动员血液的又一特点。有关运动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在前面章节已有介绍,此处略。
‘捌’ 运动员血液的生理意义
运动员血液的适应性表现对人体的生理意义在于:
(一)血容量增加更有利于增大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对于提高总体的运动能力尤其是有氧耐力意义重大。在运动竞赛中,有人采用自身血液回输的办法来改善心输出量,最大有氧能力,提高血液的运氧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即说明增加血容量的意义。所以血液回输法已被作为“血液兴奋剂”禁用。
(二)运动员血液由于粘滞性下降,血容量增多,这些因素有利于减少血流阻力,加快血流速度、使营养物质、激素等运输以及代谢物排除更迅速;也有利于体温调节和大强度运动时散热,使有足够多的血量流到皮肤。
(三)减低因运动时血浆水分转移、丢失而造成的血液过分浓缩的程度。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来认识是有利于维持正常的血粘度和血流速度,满足机体运动中代谢、运输的需要从而维持运动能力。运动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大量的流汗易使血浆水分丧失过多而出现高渗状态,这将危及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产生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影响血液对组织灌注,也降低运动能力。近年对马拉松跑等超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血液流变学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马拉松运动员跑后红血球滤过能力明显降低(—20%),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两种变量之间呈高度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粘度无明显变化。马拉松跑后红细胞滤过能力下降的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种: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②红细胞内部粘度;③红细胞膜的弹性。
高渗血浆可以影响上述所有三种因素,因此可以认为是运动时影响红细胞滤过能力的最常见原因。此外,血浆中乙醇、葡萄糖和尿素浓度增高也能降低红细胞的滤过能力,据物仿推测在运动时可能没有血浆渗透压影响大。实际上,观察红细胞形态学的变化也表明,血浆渗透压升高是使红细胞滤过能力降低的主要的原因。马拉松运动员跑后血液中呈皱缩、粘附状态的红细胞增多,表明由于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红细胞内部水分丢失。还有资料报道,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原因是血浆容量降低及血浆中电解质浓度升高。运动训练的作用在于增加了血浆容量,血液相对稀释,这可以解释为是机体对运动时血浆水分丧失过多、血液相对浓缩的一种代偿性适应,运动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不仅使血浆渗透压能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还能降罩腔纤低到超过正常水平,使血液相对稀释(当然此处所指的渗透压降低到超过正常水平并非指出现低渗状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机体下一次运动时血液浓缩,经常从事运动的人血液的机能适应便出现血容量增多并且血浆容量相对增加更多。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有利于运动时机体的机能需要,促进了运动能力所以说运动员血液的粘度下降,血液相对稀释是对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训练水平高的人安静状态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在正常的低限范围圆码,定量运动时血浆浓度和纤维蛋白原虽然也升高,但其幅度低于一般人。
另外,也有资料报道,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时血浆容量没有明显减少。原因是由于运动时淋巴液的回流加速,高水平运动员淋巴回流速度比一般人快。淋巴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蛋白质,进入血液后有利于贮留血浆水分,减轻血浆渗透压的升高。
(四)血浆清蛋白浓度升高,有利于运载脂肪酸供能。根据Coyle(1985)报道,耐力训练引起血容量的适应性变化是可逆的,停训一个月左右运动员血容量减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