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辨别银元的真假
鉴定银元真假可以看边齿,真银元的边齿深而均匀,假银元的边齿较浅,边齿的间距也不相同。此外也可以听声音,将银元相互敲击时,真银元会发出清脆、悦耳、婉转的声音,假银元会发出尖锐、刺耳或沉闷的声音。
❷ 如何辨别真假银币
判别银子的真伪:
银首饰种类繁多,成色复杂。银首饰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掺些其他金属,那么如何鉴别银首饰呢?
(1)查硬度
银首饰成色越高质地越柔软,表面越洁白光润。以60克左右的银镯子为例,如用手一拉就开,没有弹力,其成色在95%左右;如有点弹力,成色约在80%~90%;如弹力较大,成色则在70%以下。
(2)看茬口
把银饰品剪开或折开,看其茬口的颜色。如饰品柔软,茬口粗而柔,稍带微红,成色约在95%左右;如用手弯折较硬,茬口白而带灰,或略有微红,成色约在90%左右;如硬度较大,茬口淡红色、黄白或带灰色,成色约在80%左右;如弯折坚硬,茬口呈微红、微黄、土黄等色,成色约在70%左右;如茬口红中带黑,或黄中带黑,成色在60%一下。
(3)银药抹试
将银饰品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与试黄金相同),用银药(银药是用银粉与水银混合成软体状)在银道上涂抹,挂银药多的成色就高,挂银药少的成色就低,不挂银药的为假货。
(4)辨色法
用眼力来识别其成色及真假。成色高的,看上去洁白、细腻、有光泽,并在首饰上印有厂家、店号等标记;成色低的,色呈微黄,做工粗糙;假的银首饰色泽灰暗,不光洁。
(5)折弯法
用手指捏住折弯,成色高的软而柔韧,易弯不易折断;质次的折弯时较硬,或勉强折动,有的甚至无法用手指折动;包银的经折弯或用锤子敲几下会裂开;假的就经不起折弯,易断裂。
(6)抛掷法
成色高的银饰品重,抛在台板上跳不高,有“噗嗒”之声;假的或成色低的则轻,抛在台板上弹起甚高,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
(7)硝酸鉴别法
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首饰锉口处,成色高的呈糙米色,隐绿或微绿;成色低的呈深绿色,甚至黑色。
此外,购买银首饰时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质量挑选:
(1) 看焊接。有的银饰品是经过焊接而成的,因此要看焊接是否干净利落,有无假焊或开焊现象。
(2) 看光亮度。要求镀色纯正,光亮度强。
(3) 看镶面。要牢固、周正。
(4) 看勾爪。要看勾爪有无毛刺,是否扎手、刮衣服,佩戴是否方便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22396271
❸ 银元要怎么鉴别真假
鉴别银元的真假可以看银色,老银元都会经过氧化和磨损,会呈现出柔和不刺眼、润白的色泽,而假银元的色泽会比较光亮、刺眼,表面光滑、无磨损。此外真正的银元银色平和、清脆有转音,而假银元的声音会比较尖高刺耳。
❹ 银元如何辨别“真假”
银元的鉴别方法:
A、听声音。就是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发出的声音轻脆,柔和
,是真银元。如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B、看外形。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痕迹及是否私版银元等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假银元的直径比真银元稍小些,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即可辨出真伪。
C、验边齿。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头”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而假“袁大头”的细齿则模糊不清。
D、称重量。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也应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8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假币。
❺ 怎样辨别银元真假
银币的鉴定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敲”,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以上为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❻ 银元怎样鉴定真假
以上就是无心对银元鉴定的一些个人看法,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在收藏之路上少走弯路。
❼ 如何识别真假银元
三招鉴别银元真假 专家表示银元的造假手法总的来说不外乎全造假与半造假,全造假即用现代材质制作假文物银元,而半造假则是将普通文物银元稍作改造,建议可通过看、称、听等三招基本识别真假。 招数一:二观一察 所谓二观,即是观银色与神韵。叶晖拿出两枚真品“孙中山头像银元”,只见真品色泽润白柔和,可用手或软布擦拭包浆,可反射出强烈的亮光。而赝品多为白铜、铅、锡等合金,颜色发青灰或干白。其次,真币多为雕版高手雕模,以机器冲轧,图案精美,齿边深且有序。叶晖指出一定要看清楚每个细部,最好是用20倍放大镜,观察其币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砂眼,图像细微处是否缺失或被改动,有些造假者将六角星改成五角星。 招数二:称重量 所谓称即是称重量,这类银元一般重量在25.5克至27克之间,每枚真银元之间误差不会超过0.4克。而假银元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其他金属,因此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元轻,真银元重,一般来说轻了1克以上的即为赝品。 招数三:听音韵 听音韵是鉴别真假银元的主要手法之一。据了解,假银元材质分银包铜与银包圈等多种。叶晖用食指轻托银元中心部,以另一银元轻敲边缘让记者试听,真银元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声音悠远绵长。叶先生说声音尖锐短促的可能是全铜镀银的仿制品,含铜量高的假银元敲击声尖而高,含锌量高的假银元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转音,挖补的银元声音低哑或成“哑版”。此外,也有一些真银元经过火烧、猛摔产生裂痕或长期受潮后声音也可能变得反常。
❽ 怎么辨别银元真假图片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
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称重量。一般真银元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色为88%则定为真币。
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
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色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色磨去,锡质的为青灰色;铝质的为青黑色,质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于银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摩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装、无磨损,钱体又无包浆的高档银币可判定为假币。
(8)怎样识别真假银币扩展阅读:
简介: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
大约在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干隆宝藏”银币。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❾ 怎样鉴别真假银币
要研究中国古老的货币制度有三十多年了。朝代复杂,演变繁多,一九七一年读过一本中国货币史,乱七八糟,不知是作者差劲还是历史就是这样,于是不敢问津。一九七六年,一位加州大学的朋友说要研究中国古时的货币制度,因为听说中国曾经出现过自由银行制,求教于我。我不懂,只知道中国的货币历史复杂无比,无可奉告。
对自由银行制有兴趣的学者不少。海耶克屡次建议自由银行是最可取的货币制度。但海大师思想多多,实证工作少少,后者近于零。既然大师建议,后学的当然要研究一下。要找实例入手,就想到旧中国那边去。自由银行制是说任何人,不用政府批准可以设立银行,供应货币,正当的争取声誉而图利,走偏门的但求短暂欺骗。中国在明清时代的无数银号、钱庄等就是自由银行的例子,与政府发行的货币并驾齐驱也。
我要从清代的银币入手调查有好些日子了。十年前,在香港的地摊选购了数百枚清代的银币,一位自称是专家的说全部假,赝品也。八年前,在扬州的一个大地摊上见到不少清末民初的纸币,包括一些钱庄发行的钱券,认为大部分是真,于是尽花身上带着的数万元,差不多全部买下来。回家后研究了几个晚上,花多眼乱,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过瘾的,但没有理论可言。
最近豪情顿发,在国内购买了不少从清初到民初的银币,价格每枚二元到百元不等,是真是假当然格外留神。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是二元的可能是真,百元的可能是假。拿着十多枚真真假假的到处考问出售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考合格!这怪现象我终于找到答案:不少银币是真银假币!用真银仿制的是真银假币,对收藏者来说是赝品,不可取也,但真银值钱,昔日在市场持久流通可以理解。
怎样鉴别是真银制造还是非银金属镀上银色呢?我不是专家,但认为鉴别不太难。首先是多番考虑,铝太轻,锡或铅太软,皆容易鉴别;镍过硬而价高,也不易铸币,而五十年代时镍币大都被厂家收购作为电镀用途了。余下来以非银镀银仿制得几可乱真的只有铁与铜。铁可用磁石一试而知——试过不少是铁造镀银的。最头痛是铜。但以铜镀银,银面很薄,细看旧币的表面花痕不难看出铜色,再不成就磨掉少许可见铜。(磨而见铁很像银,以磁试之万无一失。)其次是真银必定带黑色,所谓银黑是也。就是以洗银的药物擦得光亮,总有点“黑”的感受。
我怎知道有真银假币的存在呢?首先是一位女人提点。她是卖古物的,我见她在读考古书籍,店里有银币出售,于是向她求教怎样鉴别银币的真真假假。她吞吞吐吐的说了一阵,突然说:有真银假币这回事。一言惊醒梦中人,因为我见过不少摆明是赝品,但银怎样看也是真的。
我怎知道是“假”币呢?找到几枚应该是真银的,币的一面说菲律宾,另一面说美国一九○三年。好些银币一面英文说云南省,另一面中文说湖北或江南或黑龙江等。类似的说不通的用真银制造的屡见不鲜。
中国用银本位制起码有几百年是可以肯定的。我找到的银锭,库房的,最早说明是康熙——更早的银锭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在扬州购得的清代钱庄钱券,很多说明凭券取银。
中国早就有银锭,但银币的铸造是一八八九年(光绪)才开始,很迟。光绪之前中国流通的银币,全部进口,始于明代,清代进口量大,极盛于干隆。丝与茶的出口引进不少银币,但干隆之后鸦片进口急升,跟着银币外流,鸦片战争之后变本加厉,导致十多年后的太平天国之乱。
清代大量进口银币,百鸟归巢,起码数十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日本明治,英国,西班牙,墨西哥,美国,也有香港的。
看官须知,神州大地当年没有电镀技术,而“先进”如香港,电镀行业只是八十年前由我的父亲张文来搞起来的。不懂得电镀银面,赝造银币只能以真银从事。既然一样是银,为什么还要赝造呢?有几方面。一方面是进口的真银真币造得较为精致,但这些进口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我把多枚看似一样的真银真币与真银假币以电子仪器量度,规律是后者较轻大约三公克。那是意图欺骗百分之十三左右。然而,当年的银币很值钱(市面一般用铜钱),欺骗谈何容易。于是,真银真币与真银假币一起流通,正如二十年前人民币与外汇券在国内一起流通,面值一样,价值不同,懂得议价的用外汇券,购物有较大折头,不懂的就中了价格分歧之计。真银假币是劣币,真银真币是良币,二者一起流通,劣币没有把良币逐出市场,证明那大名鼎鼎的葛森定律(Gresham’sLaw)是错了的。早就分析过这定律蠢得可怜,这里只是多补一项证据。
真银假币的存在(我认为曾经相当盛行)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是进口的银币不够用,而光绪起的政府自铸也不够用。真银假币于是有真实的需求。中国有银矿,不多,但中国早与西班牙贸易,而后者占领盛产银矿的墨西哥,中国大可进口而以真银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