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阐述了“美是生活”的观点。他强调美来源于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社会中人们理解的“应当如此”生活模式,或是能唤起人们对这种生活的体验,都可被认为是美的。这一概念在20世纪美学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美学向生活文化学的转变。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标志着“生活”与审美、美学的深度联结。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审美的追求日益增强,反映了一种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描述。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商品消费的感性体验,更是对生活方式、物品和环境的内在要求。物质生活的精致性转化为对消费品和生活方式的主体感官愉悦。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感官的快适和满足,体现在对各种日常器具材质、质感的挑剔,以及对饮食、形象、环境等各方面的高要求。
“美好生活”作为政治理念,从美学角度看,包含“审美治理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审美生存意蕴”。好的生活与美的生活并存,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的理想升华。在“美好生活”的美学研究中,明确“美”与“好”的区别,有助于展现美好生活的方向性与理想性,凸显美学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指引作用。
进一步地,“美好生活”也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念不仅关注个体的美好生活体验,也强调了社会整体的发展与和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过“美是生活”到“美好生活”的转变,我们不仅追求物质的丰富,更追求精神的满足与文化的繁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