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医圣张仲景这个方子常拿来治胃病,其实它还能这么用
几乎所有药店都买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对了吗?
说到理中丸,大家可能会很自然想到调脾胃,尤其是脾胃虚寒,怕吃凉的,耐热不耐凉,食欲差,肚子凉喜温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们可能就很大概率会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怎么用了不见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说别的,症状之所以会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错了。
下面咱们就来给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这个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么用,该怎么用,哪些人适合用,哪些人不适合。
理中丸,是《伤寒论》里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应该说, 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 。
什么是太阴里寒?我们来看看太阴里寒会出现的症状: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
有的人可能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的症状,这是因为里位有寒,人体的恒温机制被打乱,津液输布出表少,体表温煦不够引起的。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到太阴里寒是很容易出现水饮的问题。
因为里寒,津液缺乏推动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水饮往上跑,就可以表现出呕吐,不想喝水。
那么碰到太阴里寒的这种情况,《伤寒论》里讲“ 其脏有寒 ”,就是里位有寒,那要“ 当温之 ”,用温里的方法,来驱除这个里位的寒,张仲景就用了理中汤。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剂起到一个缓治的作用,比较适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呕吐泄泻很厉害的时候,吃汤药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药方便些。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里有三种用途。
第一种是霍乱吐利 。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就是指这种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第二种是下利不欲食 ,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第三种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 ,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 胸上有寒 ,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其 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 。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阳明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可能就不适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区别。
然后,我们再来拆解一下理中汤这个方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理中汤用 人参 ,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那用人参调中补津液。(《伤寒论》里如何用人参,也是很有讲究的)
然后还用到了 白术 。《伤寒论》里的白术是生白术,性味苦温,能温里,能燥湿,能去里位的寒饮,处理这个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
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相比生姜辛散偏表, 干姜 则温里偏里,多用于里寒。能温中止血,还可以用于里位的出血。
甘草和干姜则组成了 甘草干姜汤 ,温里补津液,可用于肺痿偏寒,肺中冷的问题。有句话叫“温里宜四逆辈”,那这个甘草干姜汤、今天说的理中汤,还有比较有名的四逆汤,就都属于四逆辈这一类的方子。
甘草干姜汤看似两味药,一个小方子,但其实上、中、下焦的虚寒,都可以考虑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现吐涎沫、喜唾,还可以出现胸痹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见如耐热不耐凉、大便秘或者稀等症;下焦有寒可以见尿频、小便清长、脚挛急、或者是生殖系统的一些问题。 如此一推,其实它能治疗的症状非常广泛,关键是要抓住其方证特点。
话说回来,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药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为什么加附子呢?
附子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比如四逆汤,治疗太阴病。那它还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所以后世用的 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 ,而不是说补阳气,增加脾胃阳气,这么说是不对的。
小小的一个理中丸,很多人认为它是健运脾胃的,多用于脾胃虚寒,怕吃凉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实辨证对了,它还可以用于治疗鼻炎、治疗胸痹心痛、治疗心下痞硬、治疗慢性肠炎......
经方的依证治之,有说不出的魅力。
包括我们调理脾胃常见到的四逆散、桂枝汤、小建中汤、泻心汤类方、乌梅丸......究竟怎么用?如何分辨自己属于哪种情况用哪个方子?
一个是要锻炼自己的辨证功夫,知常达变;另外一个是要熟悉《伤寒论》里的方子,知道其药法、方证、应用病症、推荐用量、临床加减变化等,举一反三。
⑵ 请问我在本草纲目书内查询到治疗胃病的药物:百合30克、乌药9克用水煎服。
乌药会有升压作用。。。如果有严重高血压还是不要用了
但百合30克、乌药9克、枸杞15克是可以配在一起的。
⑶ 柴胡 ,香附,积壳,佛手,五指毛桃 ,海螵蛸,白术,茯苓,羊草结,炙甘草,党参,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香附的功效: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 、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枳壳的功效: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 佛手的功效: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 佛手的作用: 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佛手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据史料记载,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花、果可泡茶,有消气作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据《归经》等载,佛手并具治鼓胀发肿病,妇女白带病及醒酒作用,是配制佛手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五指毛桃的作用 五指毛桃味辛甘、性平、微温,其功能:具有益气补虚、行气解郁、壮筋活络、健脾化湿、止咳化痰等功效。 海螵蛸 作 用 主治(功效): 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用 法: 内服:煎汤,10-2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注意事项: 阴虚多热者慎服;久服易致便秘。 白术的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一)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二)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三)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牛羊草结【基原】 为牛或羊胃内的草结块。【性味】 淡,微温。【功用主治】1、《内蒙中草药》 镇静、降逆止呕。治噎膈反胃,晕车晕船呕吐。2、(广东)治吞酸,胃溃疡,止心胃痛。 炙甘草一通阳复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党参的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⑷ 食道溃疡吃什么中成药
食道溃疡属于老胃病范畴,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枪头菜,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可以快速治愈不反弹,见效快,疗效确切,这些药物你在当地药店即可买到,自己在家治疗即可.平时可以喝牛奶,不要喝烫水;吃软饭半流质(糊糊米粥,面条最好).
⑸ 丁香有什么效果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病症。
丁香树一身都是宝,其树皮、根和枝均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丁香皮散寒理气、止痛止泻,可用于治疗胃寒、脘腹痛胀、腹泻、牙痛等疾病;丁香根能散热解毒,可用于治疗风热肿毒;丁香枝理气散寒、温中止泻,可治疗脘腹胀满、恶心、腹泻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丁香不宜与中药郁金同用。
/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
(5)什么中药可以治胃病扩展阅读:
丁香有两种,园林绿化丁香以及用作香料和中药的丁香。它们其实毫无关联,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前者是大家普遍熟知的观赏植物丁香,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
中药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及其周围岛屿,在古代属于进口药。中药丁香分为公母两种,公丁香是未盛开的花蕾,母丁香则是成熟的种子。
在用作中药之前,丁香的身份一直是家家户户厨房里的香料。药用丁香需在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晒干备用,用时要捣碎。
⑹ 温脾健胃的中成药有哪些
你好:像补中益气丸、保和颗粒等、蛇胆陈皮都是健脾健胃的中成药物
⑺ 糜烂性胃炎中药方
糜烂性胃炎患者可以服用的中药方有很多,常见的有茯苓饮、香砂养胃丸等。
1.茯苓饮:茯苓饮是由陈皮、茯苓、白术以及党参等中药组成,这个药方具有健脾、化痰和祛湿等功效。对治疗糜烂性胃炎有很大的效果。
2.香砂养胃丸:香砂养胃丸由豆蔻、陈皮、木香和茯苓等中药组成,具有减少酸水、缓解胃痛和呕吐的功效。
患者平日里要注意三餐规律,不可暴饮暴食,不可食用辛辣刺激以及油腻的食物。以上的中药方虽对糜烂性胃炎患者有效,但是不可自行服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