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冠疫苗什么时候出来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日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一)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
㈡ 新冠疫苗研制出来了吗
截止2020年11月2日,新冠疫苗已经研发完成,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我国的疫苗研发工作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布局的5条技术路线每条都有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疫苗。
已经有13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两种技术路线共4个疫苗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
(2)疫情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来扩展阅读:
2020年8月5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此前,该车间已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 ;8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新冠疫苗获得专利。
系中国首个,该发明专利申请享有优先审查政策;8月20日,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在秘鲁启动(Ⅲ期);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
㈢ 中国新冠疫苗还需多久上市
预计220年年底,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云涛表示,公司正大力推进在海外开展三期临床研究,“我们希望,或者说有很大可能性的是在今年年底上市”。与传统疫苗研发相比,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快很多。对此,张云涛表示,这得益于灭活疫苗在前期已形成了很好的技术积累,包括系统研究、质量控制等方面。
他透露,公司在北京、武汉的下属两个研究所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投入使用后,年产将合计达到2.2亿剂次。
(3)疫情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来扩展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坚持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五条技术路线并行,提升疫苗研发效率。
不仅中国,目前各国企业纷纷投入新冠疫苗的研发当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曾于21日透露,目前全球已有29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138个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有6种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3种来自中国。
㈣ 按照目前进度新冠疫苗何时可以上市
截止2020年9月,新冠疫苗上市时间并未进行公布。
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会上透露,我国有11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
吴远彬介绍,在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4个疫苗中,其中3个为灭活疫苗,1个为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正在抓紧开展一、二期的临床实验。
进入三期临床试验,意味着离上市不远了。不过,三期临床试验进展的快慢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受试者人数、受试者组数以及结果等。研究人员将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推动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尽快上市。
(4)疫情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来扩展阅读: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透露,到2021年,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的年产能可达10亿剂以上。
不过,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将有先后顺序。郑忠伟介绍,未来,新冠病毒疫苗将按高风险人群、高危人群、普通人群这三个人群,分层按顺序安排接种。
他说,根据目前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可将感染风险的人群分为三类。首先是高风险人群,包括一线医疗和防疫人员、边境口岸工作人员、农副产品和冷冻市场工作人员等;其次是高危人群,包括老人、孕妇、儿童、基础疾病患者等;最后是普通人群。分类的目的,就是根据疫苗产能和接种能力,分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㈤ 为什么新冠疫苗这么快就研发出来了呢
截止2020年11月2日,新冠疫苗已经研发完成,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我国的疫苗研发工作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布局的5条技术路线每条都有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疫苗。
已经有13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其中,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两种技术路线共4个疫苗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
新冠疫苗快速研发出来了的原因:
1、疫情控制的迫切需要。到8月12日,全球报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2000万例,死亡病例接近74万例,波及200多个国家或地区,花费了全球的大量医疗资源,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新技术成熟的平台使得疫苗研发能够快速推进。此轮疫苗研发除了采用传统的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技术以外,还采用了基因重组的人体外表达抗原技术(亚单位蛋白和病毒样颗粒)和人体内表达抗原的新技术(非复制和复制性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和mRNA疫苗)。
3、疫苗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因此,使得实验室培养和构建的疫苗株,能很快生产出来,投入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
4、监管部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各国在严控标准的基础上,及时出台相应规范,开辟了应急审评通道,使得临床一、二、三期快速推进。
5、双方或多方合作前所未有。为了做好疫苗研发快速、系统、规范推进,国际组织(WHO、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盖茨基金会等)、相关国家、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合作。
㈥ 新冠疫苗什么时候研究出来
能。
报告预计,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等新冠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复苏速度相对较快,但由于旅行限制、对病毒传播的遏制不力、游客信心不足以及经济疲软等原因,国际旅游业可能要到2023年或更晚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除了服务业,在更广泛的制造业,疫情反扑可能影响供应链恢复,近期通胀从生产采购端向市场消费端传导的压力仍难以缓解。
最新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㈦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该疫苗的有效性如何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该疫苗的有效性是经过相关实验得到保障的。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实际上有5个路线,即全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其中,核酸疫苗即mRNA和DNA疫苗。”疫情发生后,国药集团集中精力在全病毒灭活疫苗重点突破。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个单位在灭活疫苗路线上并行研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研究院则是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方面进行研究。
(7)疫情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来扩展阅读: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介绍如下: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进入一、二期临床研究,6月16日公布了临床试验阶段性揭盲结果,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6月28日公布了临床一、二期阶段性成果。6月23日,国药集团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国际临床三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