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制作 » 土壤水分怎样调整
扩展阅读
有伤口可以运动么 2025-07-09 04:17:22

土壤水分怎样调整

发布时间: 2022-11-16 15:55:09

‘壹’ 农业生产上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土壤水分保蓄与调节

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合理使用农药,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1)土壤水分怎样调整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在土壤偏中性的环境下,再加上水肥管理得当,桑树的长势会比较好,桑叶的叶片也会比较大,1亩桑园养1张蚕种基本没有问题,有的可以养1.5张蚕种。如果种植户对桑园的土壤环境不太清楚,可以先测定下土壤的PH值。

如果是偏酸性的土壤,可以用碱性的物质来调节,像有的种植户会在地块中撒入石灰,一方面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将一些病菌清除掉,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如果土壤中的碱性较强,那么需要用一定的酸性物质来中和,总体来说,需要根据土壤PH值结果,再来做出相应的操作,在对土壤PH值测定时,要多处取样。

‘贰’ 影响森林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及调节方法

摘要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地温,动植物活动,气候因素:降雨和蒸发是最重要的因素。水。植被人类和人类的种植也会影响。调节方法:降低土壤的温湿度,保持着土壤的呼吸运用大气降水,分循环,再分配土壤呼吸的养分,减少植被的种植面积。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叁’ 农田土壤一般采用什么措施来调节土壤水分

主要措施是,灌溉,灌溉分为漫灌、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这些分法是通过出水量调节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其他措施:
1、通过覆盖的方式,比如温室大棚,地膜,还有有的农民也会采用草垫子、秸秆等。目的在于防止水分蒸发。如果想要减少水分的话,就揭开覆盖物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还可以防冻,通常在较冷的天气使用)
2、通过改变土壤结构来调节水分。减少使用化学肥料,防止土地板结、盐碱化,也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土壤的黏性,就是增加黏土含量可以减少水分流失,反之增加沙土含量减少粘土含量可以促进水分的散失,保持土壤的干燥。

‘肆’ 怎样对土壤进行水分管理

①定植沟设地下排水层。建园时把挖穴种植变为挖定植沟种植。按照种植当年根冠与树冠的比值(1∶2)计算,定植沟宽度应达100cm,深度70~80cm。底层20cm铺植物秸秆或碎石瓦片,作为地下排水层。下雨或浇水后,根系生长区域内多余的水分通过渗透从沟底排水层流出去。

②建立三沟配套系统。三沟系统即“毛沟”“腰沟”“围沟”系统。毛沟是指两条种植畦之间或两栋大棚之间的浅沟,南北方向一般深度40~50cm,上宽70~80cm,下宽50~60cm,起到排除地表水和作业道的作用。腰沟是指种植园区内每隔70~90m东西方向开挖的排水沟,它把毛沟连接起来,把毛沟里的水和定植沟底的渗透水排到围沟里去。围沟即葡萄园的外围沟系,担负着全园的排水任务,有条件时可以将葡萄园区周围的自然河流作为围沟。

‘伍’ 土料含水量调整措施有哪些

土料在开采过程中,因土层的颗粒含量变化、天气气温变化、开挖深度的变化,土料含水量也随之变化,为确保土坝填筑质量,必须对土料含水量进行调整控制。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料场采取立面开采,并经常检测开挖面天然状态下的土料含水量,及时把检测成果反馈到有关技术部门,以便及时拿出处理措施。
2)对土料天然含水量较大的条带,采取在条带边缘开挖截水沟,为降低土料含水量创造条件。
3)当土料天然含水量稍高于施工控制含水量,而不大于2%时,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挖、运、装卸过程中降低含水量,对土料不进行处理,可直接运输上坝。
4)当土料天然含水量超过施工控制含水量上限,且大于2%时,可对该条带进行晾晒,待其含水量基本满足要求后,再开采运输上坝。
5)在极特殊情况下,如开采条带天然含水量过大时,可在开采条带近邻,寻找晾晒场地,或运输上坝后进行晾晒处理。
6)当土料天然含水量低于施工控制含水量时,在料场采取五铧犁翻松洒水车洒水,待土料含水量达到最优含水量时,再运输土料上坝的方法解决。

‘陆’ 果树棚室的土壤水分要怎样降低

降低棚室内的土壤水分的措施:一是在棚室外边开深沟,防止水分渗入棚室内;二是采用深沟高畦种植,降低地下水;三是在建造棚室后,只要是已经适合果树生长的需要,棚室内一般不给水。而增加土壤水分的方法,主要靠灌水、浇水或喷水。可是,为了避免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提高,可以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采用膜下软管微滴灌或膜下暗沟灌水等方法解决。

‘柒’ 毛豆田的土壤水分如何调节

毛豆虽较耐旱,但根系不发达,而且入土较浅,对土壤水分要求严格,播种时如土壤过湿,不通气,很易烂籽。如缺水则不利发芽。因此播时应浇足底水,播后盖一层稀薄湿润稻草,草上铺一层地膜保湿。出芽后及时揭去地膜和稻草,以免形成“高脚苗”。出苗后一般不浇水,促根系发达。进入开花结荚期和籽粒膨大期后,需水量大增,如土壤干旱应及时浇水,否则会大量落花落荚,或造成秕荚和秕籽。但也不能盲目灌水和大量施用氮肥,以免植株徒长,落花落荚。如遇雨水太多,必须及时清沟排水,同时结合做好培土工作。

‘捌’ 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及调节措施

水、肥、气、热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各自对植物生育起着特定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但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由于植物对各个肥力因素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因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不同,可能是某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彼此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化,都将引起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受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性质的制约。了解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以确定适当的栽培措施,有助于协调并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节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肥力

2.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状况

3.精耕细作、蓄水保墒、通气调温

4.改善土壤结构及土体结构,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

5.覆盖栽培,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6.保墒剂和保湿剂的应用

‘玖’ 如何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水分调控

土壤水分的调控, 就是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 调控地下水与地面水对土壤水的补给量, 增强水分的入渗和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减少土壤蒸发, 经济利用土壤水分, 提高水分的有效性。
一、排蓄结合、及时排除地面积水, 控制适宜的地下水位;二、合理耕作、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渗能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三、调整作物布局, 选用抗早作物, 适
土种植,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拾’ 土壤水分的调节

1、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料

实践证明,壤土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较抗旱。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促进土壤蓄水保墒

丘陵地区通过改变坡地地形,如修筑梯田、保持田块平坦来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平原地带凹凸不平的耕地,大搞平整土地,并结合耕作措施,解决水分分布不均问题,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在低洼易涝及盐碱地块,修筑条田、台田、完善田间排水系统,排除过多的水分及盐分的危害。

3、发展农田水利,灌排结合

受到干旱威胁的耕地,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是抗旱最有效的措施。除新建大中型水库外,还应根据当地水资源实际情况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充分利用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修小水库、抽水站、井和蓄水池,并做到渠系配套、工程配套,避免大水漫灌。尽量节水,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技术,节水(50%~70%)节能,扩大水浇地面积。大中型水库,有计划按时按量配水供水,加强渠系管理保护,制定作物的灌溉制度,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水的需求。

4、合理耕作、秋蓄春保相结合

我国北方有2/3无灌溉条件的旱作耕地,只有采取各种有效的抗旱保墒农业耕作措施,充分蓄积降水,减少地表蒸发等措施满足作物的最低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秋天深翻地或耙地,疏松土壤,将秋雨和冬雪蓄入土壤深层,使春季得到水分的供应,称秋蓄,即春墒秋蓄。

春保指耙耱保墒和镇压提墒措施。耙耱保墒是春天采用顶凌耙压和楠浆打垄的方法,即在三月上、中旬土地昼消夜冻时进行耙地,减少大孔隙,防止跑墒。随着水分下降农时需要,结合打坷垃、播种等进行耙耱、压碎土块,形成疏松表层,减少毛管水运动,降低地表蒸发,保持适当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进一步减少,表层土壤墒情不足时,可采用镇压提墒,利用镇压措施,将表层土块压碎,降低孔隙度,削弱气态水向地表运动,减少水分损失,又有利于下层土壤水上升,种子吸水萌发。

深松也是很好的蓄水方式。目前在东北推广的联合耕种机安装深松铲。一般深松以后无论是冬季休闲或翌年秋作物生长期中,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一般耕翻的地块。适时中耕、地面覆盖等都能减少水分蒸发,起着抗旱保墒作用。

植树造林、种肥(绿肥作物)种草等,也是调节土壤水分的有效措施。生产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措施,有力调控土壤墒情,确保农业高产稳产。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是土壤重要物理性质,吸收性能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而酸碱性则是重要的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将直接影响到植物根系的伸展、水分的渗透、通气状况及养分转化,也直接影响到土壤保肥及供肥性能,因此,研究土壤肥力,培肥土壤应首先探索土壤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