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陪伴孩子参加高考,家长需要怎么样调整好心态呢
面对高考,不少的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出现焦虑烦躁、寝食难安等症状。有的家长甚至比孩子都要着急,恨不得自己亲自上场才能抚平自己的心情。高考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需要放平心态,不要每天唠叨,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焦虑。
一、影响家长心态的因素
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爱和支持,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对高考的认识,要摆脱外界的干扰,保持平和的心态。
‘贰’ 家有高考生,家长的心态怎样调整 王金战家庭教育36讲之心态调整
中考、高考前期,很多家长都有一些困惑和焦虑。或担心面临中高考的孩子进入不了复习状态,或害怕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而影响高考发挥,或询问有什么技巧能让孩子在备考期间大幅提升成绩,或因孩子敏感、焦躁,难以沟通而懊恼……在父母眼中考生们诸多“不正常”表现,一方面表达了家长想帮助孩子高考取得成功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也透露了家长对孩子高考的过度焦虑。 河南一位母亲讲述了自己的烦恼:这位妈妈80年代中期曾两次参加高考落榜,最后不得已做了一名国营商场的营业员。 女儿也伴随着他们的事业在成长,繁忙之余母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妈妈希望女儿将来能够考入名牌大学,也替妈妈圆了大学梦。孩子非常懂事,常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去年暑假开学后,为了能够让女儿全身心投入高三学习,妈妈就把生意交给亲戚打理,全职照顾孩子的生活。刚开始孩子感觉这种安排挺好,母女相处十分融洽,孩子信心十足,学习也很投入,第一次诊断考试成绩达到一本线。 经过与学校老师沟通,老师们普遍认为孩子只要能保持目前的状态,冲击重点大学希望非常大。于是妈妈更是全力以赴帮助孩子,一方面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悉心照顾其生活,每天按照营养专家建议并结合孩子胃口调节着饮食;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也是责无旁贷,抽空就在网上搜集下载学习资料、高考状元的考试经等。可以说家中一切安排都以女儿为中心,电视也尘封了起来,甚至孩子学习时家人都要压低音量说话…… 可渐渐地母亲却发觉女儿变了,情绪显得极为不稳定。父母只要提及“学习”、“考试”字眼,孩子就大吵大闹,甚至叫嚷着不想参加高考了。妈妈在女儿面前只能更加小心翼翼,陪着笑脸,唯恐稍不留意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心情。 年前的最后一次考试给了妈妈当头一棒,女儿成绩已落到了二本线。丈夫看到妻子对女儿的过分迁就以及女儿成绩的下滑,不断抱怨妻子,夫妻俩争吵不休,家庭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和谐,而更让妈妈心焦却依然是女儿的学习状态。 家有高考生,像案例中描述的状况不在少数。寒暑苦读,高考仿佛决定着孩子的命运、一家人的希望。 高中生心理本来就不够稳定,而且进入高三,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孩子难以从容应对,他们的心理比平日会更脆弱。而家长的心态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家长稍不留意或处理方法不当,很可能帮了孩子的倒忙。过高的期待、过分的关注,只会给孩子增加无形的负担和更大的压力,也直接影响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同时,孩子每次考试成绩排名的变化俨然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高考让孩子难以承受之重。 心态决定成败。一定程度来说,高考考学生更是考家长。希望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应对高考,首先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1)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高考,不必过于执着 父母的期待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客观实际,否则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父母更不要指望儿女来实现自己未竟的愿望,这本身对孩子不公平,结果也常事与愿违。如上述案例中的妈妈,她对自己当年高考失利总是难以释怀,甚至视为自己人生的一大遗憾,于是错误地将个人未酬之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背负了太多东西,行走起来很累很累。 人生之路处处是考场,高考只是人生中参加的一次重要考验,也许成功也许不尽如人意,但我们相信经过高考的历练,孩子也成熟起来了。(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尽量做到生活正常化 一些家长不解:“我们并没有施加压力,但孩子依然很紧张。”其实,孩子压力的一部分源于环境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家长。当备考成了全家生活的重心,孩子是敏感的,因为父母的焦虑和压力是掩饰不住的,这种“被关照”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家长对孩子关心要适度,尽量维持生活原状,给孩子一如既往的学习、生活环境。(3) 接纳孩子的现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学习的状态和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指望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考前有大幅提高是很不现实的。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现状,孩子就会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从而以更平和的心态投入学习。 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尽量不要主动谈论学习、高考等,更不要唠叨、指责孩子,这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反感。另外,可以尝试使用肢体语言或书信沟通,适时拍拍肩膀、送去温情的眼神,真诚表达“只要尽力就够了”。当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孩子焦躁的情绪自然会缓解,自信心也会增强,高考中也将会有更佳的表现。 总而言之,家长要尽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急不形于色。如果实在难以排解对孩子考试的紧张和焦虑,可以找亲人朋友宣泄,或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恰当的心理调试,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4) 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成绩的起伏 进入复习后期,孩子每次模拟考试的考试成绩都会备受关注,有的孩子会因为成绩提高而高兴地忘乎所以,这很容易导致下一次的滑坡;有的会因成绩降低而苦恼,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对于这两种情况家长都应该注意,引导孩子理性地看待成绩的起伏。对于成绩提高要借机鼓励,坚定信心,也要不忘给孩子敲下警钟防止骄傲。而对于成绩下降,工作更应做到位。出现问题是好事,值得庆贺,这样会及时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点,抓紧补缺,防止将问题带到高考考场。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孩子不快的心情会得到缓解,从而将懊恼的情绪丢掉,转入查漏补缺的学习之中。
‘叁’ 家长如何调节高考落榜生心态
家长要及时调整心态。孩子高考落榜的确令人惋惜,但不论家长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失利的结果都是无法改变的。后悔、抱怨于事无补,只能增加心理负担,致使一家人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之中,无力面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时,家长应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自己的面子更重要。
还有,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中体会到成败并非只此一举,尽量淡化落榜对父母产生的影响,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家里恢复健康向上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要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他有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倾向和行为,要加强沟通和引导,让孩子认清和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暂时的失败,并尽可能利用自己或者亲友中的例子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让孩子尽快从失意和消沉中走出来!
‘肆’ 高考前家长和学生怎样调整心态
家长不要在以升学,考什么什么学校来给学生压力,不要在有训斥等行为。
学生应该早睡(9点半)早起。
赢在心态,还是需要自己去把握,最好就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伍’ 高考前应如何调整孩子心态
1、自我建设
首先作为家长,要加强自我建设,不要孩子没事,自己先得了考前焦虑症,每个家庭都不同,家长毕竟是心智更为健全的一方,不要因为自己的过度焦虑而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高考阶段也往往会成为家长与考生的矛盾多发期,情绪是会感染的,而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更加敏感,如果自己都是一副紧张焦虑的状态,其中道理,你我自知。
2、饮食起居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家长在高考阶段一味的给考生增加各种营养,而实际打破了一贯的生活饮食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打乱一个个体习惯了十几年的饮食结构,本身就不合理,不过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高考可能会使考生采取熬夜学习的方式榨取身体的能量,这点尤其要注意,保证考生能够保有足够的睡眠。
3、愉快的气氛
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很重要,这一点就看父母的建设了,一个整天处于吵闹中的家庭恐怕氛围可不尽如人意。须知,在一个心无牵挂的氛围中,更有助于精神的集中。18岁的考生按说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适当时候也可以考虑陪读,宜早作打算。
4、言谈得当
这一阶段,首先要重视高考,当然,如果不重视,估计也不会看到这篇文字,理论上说父母应该多和考生说些鼓励的话,而非泄气话,比如“考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考不上也没事,咱家咋咋样”之类。正面的鼓励也要适当,以免招致逆反心理。当然,这一点是基于上一点,愉快的家庭气氛,基于压抑的氛围作为介质传递的正能量,往往变了味。
孩子心态崩溃表现:
症状一: 有孩子想要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冲刺一把,拿下之前遗漏的所有知识盲点,挑灯夜战,晚上睡眠没法得到保证,白天也打不起精神。
症状二:有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随着复习进度条慢慢接近终点,眼看着身边那些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小伙伴儿们考得越来越好,心里会有些不是滋味,心烦意乱导致复习节奏也乱了阵脚。
症状三: 有的孩子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内心已经给自己的高考判了“死刑”,因为觉得自己考不上而完全放弃了复习。
症状四:孩子自我要求高又性格内向,不愿跟老师家长袒露心声,独自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容也比往常变少了。
症状五:孩子平时成绩比较稳定,但模拟考试意外成绩下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大哭一场,情绪提振不起来。
‘陆’ 考生家长必读:高考前应如何帮孩子调整心态
□家长情绪力求稳定 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高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家长心情要愉快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 □只要尽力就行了 □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将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在这里我特别提示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 □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 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 □确保孩子健康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准备一个小药箱□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物质准备
‘柒’ 如何调整家长高考的心态
平常心 赛黄金
吾日三省吾身,有一种爱叫知错就改。
备战高考阶段是个非常敏感的时期,由于家长、老师都对孩子给予了厚望,因此而产生的焦虑、不稳定情绪就会互相传递,互相叠加。置身于其中的考生,难免会出现心慌、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
调查显示,考生的焦虑心态38%来自家长的压力。明智的家长通常会先知先觉,知错就改,将自己的焦虑情绪巧妙隐藏,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他们坚信,心态决定命运,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高中三年,我一直在班上都是前三名,所以高考来临前,父母、亲朋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高考前半个月我就开始失眠,整天忧心忡忡,紧张兮兮,生怕考试发挥不好,愧对父母。
越焦虑越糟糕,高考进考场那几天,我基本都处在眩晕的状态,迷迷糊糊。
考试结果可想而知。第一年的高考,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女学生,就这么挂了。
父母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一句,还从中开始反省自己,他们觉得我考试发挥严重失常,跟我的心理压力太大有关系。父亲说,有实力终究会发挥好的。
于是,他们主动调整了对我的态度,时不时跟我说:“尽力就行了,即便考不好,也有很多出路,不一定要去挤这个独木桥。”
父母态度的转变,也潜移默化改变了我的心态,不就是一场考试嘛,身经百战都过来了,高考也就是其中一场考试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我的生活习惯也随之调整,父母开始试着陪我去登山。结果,身体好了,心态也乐观了、积极了,不再像原来那么患得患失。偶尔心情郁闷的时候,看到父亲那充满鼓励的神态,心中感觉一片光明。
记得高考前头一天,我还约了同班一个女同学一起去爬山,面对着莽莽青山和滔滔江水,我俩居然诗兴大发,在山上高声朗诵起曹操的五言诗来,呼吸了一通新鲜空气,又被曹操诗里的博大情怀所鼓舞。父母也和往常一样乐呵呵地与我聊天,不像其他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
第二天,在去考场的路上我心里一直默念父亲的话:有实力就能发挥好……考场上我镇定自如,就跟平常一样考试答题,头脑清晰,思路畅通。
结果,我终于考出了600以上的高分,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心态一变,奇迹出现。父母的言行、暗示、感染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备考期间,父母的平常心赛黄金,它对孩子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思想上藐视高考,在学习上要重视高考,一切考题都是纸老虎。
‘捌’ 高考前一周家长怎样调整心态
没有哪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以孩子的成功实现家长的曾经未了的梦想。在这一心态的支配下,孩子成长往往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现在高三备考已进入倒计时。许多家长开始心急上火了,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甚至家长在面对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孩子,有些高三家长很急躁。在高考倒计时这个时间段里,心态调整是很重要的,不仅是考生需要调整,家长更需要调整。那么具体该如何调整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玖’ 家有高考生,家长心态怎样调整
不给孩子带来压力,缓解紧张感,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负责衣食住行,注意引导孩子勇敢面对考验
‘拾’ 家长怎么帮助落榜生调整心态
如果考生确实认为自己某门课的分数明显低于预估分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复查、复核。每年在高考复查中,都的确存在分数算错的现象,但是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很小很小。
当然,还有些考生怀疑高校录取时有人“做小动作”,疑似分数比我低的人却被录取了,是不是招生过程中存在“猫腻”?这个问题也可以向报考的高校招生办提出,由高校招生办负责解释。如果高校招生办证实没有所谓的走后门、拉关系,考生只能承认没被录取的现实。
面对孩子种种不相信现实、不接受现实的疑虑,家长要帮助他寻找证实的途径,不能让孩子产生“无处申冤”的想法。只有让孩子确认,自己设想的种种不公正因素并不存在,才有助于使他面对现实,承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