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机密文件可以通过粤政易报送吗
扩展阅读
可以用老年机做系统吗 2025-05-21 05:00:04
游戏机蓝屏可以解决吗 2025-05-21 04:57:53
如何确保鸡蛋可以溯源 2025-05-21 04:54:27

机密文件可以通过粤政易报送吗

发布时间: 2022-03-31 15:05:03

‘壹’ 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可以通过普通邮政"特快专递"传送.这个说法正确吗

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可以通过普通邮政"特快专递"传送,这句话是错误的,传递涉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指派专人传递,不得通过普通邮政渠道传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1)机密文件可以通过粤政易报送吗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一条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未经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贰’ 机密文件应该怎样封装和传递

法律法规关于绝密级文件、资料管理的规定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保密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七条规定:
第十八条 对绝密级的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必须采取以下保密措施;
(一) 非经原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
(二) 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由指定人员担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三) 在设备完善的保险装置中保存。
经批准复制、摘抄的绝密级的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依照前款规定采取保密措施。
第二十七条 国家秘密应当根据需要,限定一定范围的人员接触。绝密级的国家秘密,经过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
三、《保密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情节特别轻微的,可以酌情从轻给予行政处分。
四、《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第九条规定:
凡未标明或者未通知保密期限的国家秘密事项,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事项三十年、机密级事项二十年、秘密级事项十年认定。
五、《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四) 复制绝密级国家载体时,参与人员由定点复制单位负
责人审定,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六、《对外经济合作提供资料保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
对外提供国家秘密资料的审批权限:
(一) 绝密级材料,原则上不得对外提供,确需对外提供的,须经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或者由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七、《中央保密委员会关于高级干部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规定》第四条规定:
现职高级干部阅办秘密文件、资料和办理其他属于党和国家秘密的事务,应在办公室内进行。
如因特殊情况需在家阅办秘密文件、资料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保密条件,但不得把绝密文件带回家中。
其他离退休高级干部阅读秘密文件、资料,到所在机关指定的办公室进行;行动不便的.由机关派人送阅.阅毕即由来人送还机关。
八、《泄密事件查处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下落不明的,自发现之日起,绝密级十日内,机密级、秘密级六日内查无下落的,应当按泄密文件处理。
九、《关于领取、使用和保存测绘成果的保密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
领用绝密级的测绘成果,一般应由二人领取,并乘坐专用交通工具。

‘叁’ 法院调查令可以泄露商业机密文件可以暴露吗

摘要 侵犯商业秘密罪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之一,因此商业秘密保护是国际社会的普遍需求。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对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为证明该类案件的事实提供依据(即证据),是处理此类案件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发生了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之后,企业必须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有胜诉的可能,否则将承担败诉的结果。而由于商业秘密案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时候企业为了收集证据,可能需要依靠公证机关、法院、公安机关。

‘肆’ 误发给文件传输助手的机密文件会被监视吗

请先说清是用什么软件发的,发的这个文件传输助手是在什么设备上登陆的,如果不说清,无法提供帮助。

‘伍’ 机密文件放在电脑中,会被不法软件偷偷上传吗在公司用winrar压缩了过的文件,是不是有被盗用的风险

您好,关于你的问题,有两点回答
1 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的,如果您的电脑有一些恶意软件,可能会被利用,来套取机要文件。
2 不会的,如果你不放心,可以清除痕迹。方法很简单,不再赘述。我可以提醒您,办公用的电脑用Windows2000 系统保密性很好,处理的当,上述问题将不会发生
希望对你有帮助

‘陆’ 公司机密文件如何得到保护

推荐使用域之盾系统,域之盾系统安装方便点点鼠标即可完成安装部署,操作简单 功能全面,可针对日常办公/文字编辑/图纸编辑/图片编辑进行一键透明加密,比如在域之盾管控端设置好针对WORD文件加密以后,客户端上的word文档会自动加密,加密以后的文件任何形式的非法外发拷贝传输 打开都是乱码 装有域之盾客户端的电脑设备之间可以无障碍传阅,也可以设置外发文件的生命周期,最大打开次数 最长打开天数 多方面保护数据安全不被泄密 域之盾系统的桌面管理功能支持实时画面,屏幕录像,微信QQ 钉钉 聊天记录 网页浏览 网址搜索记录等 可有效帮企业监督员工上网行为,适合企业使用
1. 透明加解密
系统根据管理策略对相应文件进行加密,用户访问需要连接到服务器,按权限访问,越权访问会受限,通过共享、离线和外发管理可以实现更多的访问控制。
2. 泄密控制
对打开加密文档的应用程序进行打印、内存窃取、拖拽和剪贴板等操作管控,用户不能主动或被动地泄漏机密数据。
3. 审批管理
支持共享、离线和外发文档,管理员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需求,配置是否对这些操作进行强制审批。用户在执行加密文档的共享、离线和外发等操作时,将视管理员的权限许可,可能需要经过审批管理员审批。
4. 离线文档管理
对于员工外出无法接入网络的情况可采用系统的离线管理功能。通过此功能授权指定用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接入网络仍可轻松访问加密数据,而该用户相应的安全策略仍然生效,相应数据仍然受控,文档权限也与联网使用一样。
5. 外发文档管理
本功能主要是解决数据二次泄密的威胁,目的是让发出的文档仍然受控。通过此功能对 需要发出的文件进行审批和授权后,使用者不必安装加密客户端即可轻松访问受控文件,且可对文件的操作权限及生命周期予以管控。

6. 审计管理
对加密文档的常规操作,进行详细且有效的审计。对离线用户,联网后会自动上传相关日志到服务器。
7. 自我保护
通过在操作系统的驱动层对系统自身进行自我保护,保障客户端不被非法破坏,并且始终运行在安全可信状态。即使客户端被意外破坏,客户端计算机里的加密文档也不会丢失或泄漏。

‘柒’ 如何知道电脑中的机密文件是否被复制过

在桌面上按F1,打开“帮助与支持”,搜索“监视访问和更改计算机设置的尝试”。
监视访问和更改计算机设置的尝试(必须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登录,才能执行这些步骤。)

您可以监视(也称为“审核”)计算机上发生的情况,以使其更安全。通过审核
计算机,可以判断是否某个用户已登录到计算机、创建了新的用户帐户、更改了安全策略或打开了文档。审核不会阻止在计算机上拥有帐户的黑客或某个用户进行更改,它只是让您知道进行更改的时间和用户。可以监视下列五种不同种类的事件:帐户管理、登录、对象访问、策略更改和系统事件。如果选择监视任何这些种类的事件,则Windows 将把这些事件记录在日志中,您可以使用事件查看器进行查看。

帐户管理
监视此事件可查看某个用户更改帐户名、启用或禁用帐户、创建或删除帐户、更改密码或更改用户组的时间。

登录事件
监视此事件可查看某个用户登录或注销计算机(不管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还是尝试通过网络登录)的时间。

目录服务访问
监视此事件可查看某个用户访问具有其自身系统访问控制列表(SACL) 的Active Directory
对象的时间。

对象访问
监视此事件可查看某个用户使用文件、文件夹、打印机或其他对象的时间。因为还可以审核注册表项,所以不建议如此使用,除非您具有高级计算机知识,并了解如何使用注册表。

策略更改
监视此事件可查看更改本地安全策略的尝试,以及查看是否某个用户已更改了用户权限分配、审核策略或信任策略。

‘捌’ 机密文件销毁通常是采用怎样的处理方法能通过第三方公司么

可釆用烧成灰,或切成碎片放在水里浸泡,就可以了。不能通过第三方。

‘玖’ 机密文件能够复印传阅吗

机密文件不能够随意复印传阅。

根据《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对“绝密级”文件和发文单位规定不得复印的文件,其他机关不得自行复印工作确需复印时,必须经原发文机关批准。 本机关产生的绝密级文件,经本机关领导批准后,可以复印;非本机关产生的绝密级文件,经原产生绝密件的机关批准后,方可复印,复印件视同原件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