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祭祖一般是什麼時候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清明祭祖
在清明掃墓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9] 。
清明祭祖掃墓,是漢族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人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人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人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人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中元祭祖
祭祖在中元節,也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重陽祭祖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並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重陽節之時,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動。不過,這些祭祖活動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10] 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松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慾斷魂」般的哀傷。掃墓祭祖有很多規矩講究,先拜大眾祖公,然後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後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遷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貳』 什麼時候祭祖最好
什麼時間祭祖最好呢?一定要在上午掃墓。最好是在5一7點,即卯時。古代歷法中為一。當然現在普遍都不會那麼早,若要子孫後代興旺發達,一定要在上午12點之前完成祭拜活動。
『叄』 什麼時間(幾點)上墳最好
上墳是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的,但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進行的。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3)祭祖什麼時間也可以嗎擴展閱讀: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人們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悼念逝者買菊花比較合適,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
3、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很重要,但是對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肆』 中國傳統:祭祖的時間有哪些
公歷4月4或5或6日
清明節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農歷七月十五日
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歷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農歷九月初九日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也可在祖先的生辰日祭拜祖先。
『伍』 冬至祭祖還是立冬祭祖 什麼時候祭祖
1、冬至祭祖。
2、祭祖時間沒有特定要求一定要哪天,在冬至前後都可以去掃墓。
3、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陸』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上墳是一項很隆重的民俗活動,在中國不少地區過年的時候,都需要上墳祭祖,告慰先人後代人生活得很好,並且感念他們。那麼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1
1、從上墳的日期上來看,一般會選擇死者的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上墳,晚輩要准備祭祀用品(包括煙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2、從上墳的時間上來看,上墳時間一般控制在上午9點~下午3點之間,因為這時候陽氣比較旺,天還沒亮和日落西山時不宜掃墓。如果掃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據說可以起到穩定精神的作用。
上墳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1、不可拍照
上墳是一件很莊重而嚴肅的事,這時候不可拍照!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上墳的時候,最好心懷敬意,專心謹慎,照可能引來不好的氣場,會損害個人的運勢;
2、穿大紅大紫
雖然去上墳的人不會這樣穿,但總有人會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內衣上不經意使用了紅色,當然本命年是例外,本命年內衣可穿紅色,兩者並不沖突;
3、忌嬉罵
現如今,很多人上墳都會帶小孩,可能剛開始還算肅穆,一結束就開始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了。這時候就要注意了,嬉笑怒罵會滋擾陰靈,是大不敬,可能會招致報復,非議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屆時麻煩上身就怪不得誰了。
4、孕婦避免上墳
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的上墳活動,這不僅僅是陰氣重的影響。從別的方面來說,清明時節是非常擁擠的,為了胎兒的安全,並不建議孕婦去參加,再者上墳的氣象和周邊的環境均不利孕婦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類活動。
5、禁外人參加
別人家的祖墳,自己最好不要去上墳,這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畢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氣運也不同,可能會造成氣場的紊亂,導致不協調而走霉運。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2
過年上墳什麼時間合適
過年是一次大團圓的時候,在外打工的親人也會趕回家陪親人過春節,而上墳祭拜祖先的時間一般在大年30這一天,上墳目的是給已經去世的家人,報平安,並告知一年之中的收獲等等。同時會燒點紙錢撒點黃酒之類的,和離去的親人一起過年,也能表達出自己對離去親人的思念之情,老一輩的人一般都會在祭拜的過程中講述後代人的生活,讓他們不必掛念,好好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同時沒有忘記他們在世時做出的奉獻,永遠感恩。
上墳祭祖的講究
新年時上墳最合適的時間一般是除夕上午,不要提前或者延後,可能本身是出於別的考慮,但是另一個世界有另一個世界的規矩。神靈世界只在除夕這天才給靈體們放假,才能收取錢財和享用供奉。祭拜早了等於提前備好了酒席,客人到了酒菜已經涼了,事要做到點上才管用。如果不能回鄉祭祖,可以在除夕晚上到十字路口燒些錢紙,注意要在錢紙上寫明祖先埋葬的地址,落款寫燒紙的地址就可以了。燒紙的時候要先找一個棍子,劃定一個區域,並將紙錢放到這個區域中燒,這樣才能不被別的鬼搶走,離去的親人才能收到。
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過年上墳的時候買的紙錢,不要一打的印刷品,那種一張面值很大的紙錢,在另一個世界中也不一定是能夠用的,可能一摞下在下面連根冰棍兒都買不了。不過在燒大錢的'同時,多少燒點兒這樣的也未嘗不可,下面有不少討債鬼,死皮賴臉地跟你要錢,不給就磨你,那就得這種小錢兒答對他們。另外還要買黃草紙,鋪開後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整齊排開,將整張黃草紙鋪滿,在下面的親人才能將錢收到兜里。
上墳時間有什麼講究和忌諱3
掃墓7時至17時最好
從堪輿學角度講,掃墓要選擇好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來說,上午7時後到下午5時前最好,天還沒亮和日落西山時不宜掃墓。如果掃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據說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穩定精神的作用。
雖然,今年清明節禁止祭掃,因為疫情還沒有結束,為了杜絕疫情再次復燃,只能暫時取消一些節日風俗,不過最近幾天有農民們陸陸續續會去墳地栽種小樹,整理整理墳地的野草,至於清明節上墳是在上午還是下午,各個地方風俗不同,時間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應該可以確定,一個地方要麼是上午,要麼是下午,不會存在全天都可以的情況,因此,要根據自家實際情況而合理安排時間,選擇大家都能抽空的時間去上墳。如此一來,上墳不僅日期不固定,就連是上午去還是下午也難說了。
不過,民間也有「清明燒在前,十月一燒在後」的說法。意思就是說,清明節上墳燒紙,最好選在清明節的前幾天,而十月初一上墳燒紙,最好選擇十月初一的當天,或者十月初一的後幾天;一般來說,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5-7點,但是於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所以掃墓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即上午 9 時後到下午 3 點,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當然了,掃墓並不是簡單地到墳上轉一圈就走,到了墳上還要做很多事。
例如,把墳上與墳周圍的柴草砍掉,有時還要給墳添土,接著就是一套祭祀程序;其實每年不管是清明節還是十月一,一春一秋兩大祭祀節氣,都是農村人比較重視的,這就是傳統習俗的魅力吧,不過,我覺得清明節上墳重點在於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和宗族之間的認同感,是我們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節日,是我們抒發尊敬祖先、繼志述事的節日,這才是我們繼承清明節的根本所在。
『柒』 上墳時間什麼時候好
清明節 中元節 忌日 和逝者生前遺囑。
『捌』 冬至祭祖有什麼講究2021年冬至祭祖是早上還是晚上
冬至祭祖有什麼講究?
冬至祭祖要注意上墳順序
冬至節日去上墳,輩分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冬至祭祖要注意安全問題
不少的朋友先祖的墳墓也都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所以祭祖的適合也是需要注意一定的安全問題。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冬至祭祖要注意時間問題
去上墳祭祖的時候也是需要注意一下時間問題的,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不可以掃墓,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不利掃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2021年冬至祭祖是早上還是晚上?
2021年冬至祭祖的時間建議是可以選擇在早上的。最佳的祭祖時間為: 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最好不要超過下午3點。
之所以建議選擇在這個時間段,主要的是因為,這個時間段是是一天之中陽氣升旺的時間。
尤其是對於哪些運氣比較不好的人、或者是身體弱的人,更是要在這個時間段完成祭祀。而下午三點後,陽氣消退,陰氣增長,此後就不宜掃墓,否則容易影響個人運勢。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冬至的由來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志》記載: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志》: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志》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
『玖』 祭祖一般什麼時間
1. 除夕:農歷年三十 / 祭祖
2. 開年祭祖:農歷年初二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 上元節祭祖
4. 清明掃墓:公歷4月5日 / 清明節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 祭祖
6.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 祭祖
7.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 祭祖 / 掃墓
8. 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 / 上墳 / 祭祖
9. 冬至:公歷12月22日或23日 / 祭祖
10.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 祭祖
『拾』 一般祭祖都要什麼時候開始年後還會有祭祖嗎
中國人的宗族意識是比較重的,在某些重要的節日就會舉辦祭祖儀式,讓自己的祖先知道後代的生活如何。春節是一個團聚的節日,所以很多家族也會在這個時候舉辦祭祖儀式,讓所有的人都參加。一般來說,祭祖會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開始,主要是在墓地燒香、上供、叩拜。並且年後也是有祭祖的,有些地方會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進行送燈,這也是祭祖的一種形式。這項活動大多都是在下午舉行的,之後會吃一個團圓飯,然後再各回各家。
總結
在之前祭祖儀式舉辦的是比較轟轟烈烈的,參加的人也很多,特別是一些大家族。現在南方人是比較有宗族意識的,他們會有宗廟祠堂,還會定時舉辦大型的宴會。所以如果你想感受到這種文化,你也可以多去南方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