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運動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運動有益於身心健康,這個道理好像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但是,由於養育嬌貴,活動空間受限,上學之後課業壓力重等原因,很多孩子都處於長期缺乏運動的狀態中,有些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連跟上大人走路的速度都會累得氣喘吁吁,這就說明是嚴重的運動不足了。造成孩子們缺乏運動的最根本原因是,家長以及社會都沒有意識到運動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於是運動就很容易因為其他家長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而被忽略掉了。
第一:運動能夠強身健體
如果在戶外運動,還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大大提高血液中的紅細胞攜氧量及白細胞吞噬病菌的能力,並且促進體內鈣吸收,增強食慾而攝入充足的營養素,使身體更為強壯。適宜的運動,還可對心臟和血管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提高孩子心肌的收縮能力,增強心臟功能。
戶外運動是提高呼吸道黏膜抗病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經常運動的孩子,呼吸道適應力和抵抗力都會增強,同時,呼吸肌力量增強,肺活量也會增大,可保證孩子的肺部健康,少患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運動促進孩子體格發育,有助於孩子長高。因為運動可加快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統的營養。
適量的鍛煉還可以增加對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細胞的增殖,從而促進骨骼生長。此外,體育運動可刺激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加速生長發育,促使孩子長個子。
經常運動的孩子,其脊柱周圍大肌肉群的力量可得到有效的增強,有助於其脊柱的正常發育、肌肉組織功能的增強,同時使肌肉的力量與耐力也得到發展,並能給關節更好的支持。運動可幫助孩子活動和鍛煉其相應部位的關節,既有助於保持關節具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又鍛煉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使之得到有效的增強,從而增強關節的穩固性。
此外,根據年齡特點和生長發育規律積極引導孩子主動運動,能夠促進他們的基本動作和身體生理機能協調發展,以及大肌肉群的發展,有利於胸腔、腹腔生長完善;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運動還助於神經系統的發展。
第二:運動促進大腦開發
當然,除了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格,運動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兒童運動的發展是以腦的形態、功能為基礎的。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在兒童早期,腦細胞的功能尚未發育完善,甚至在2歲以前還有部分的增重,說明發育中的腦有很強的發展潛力。如果抓緊這個時期對兒童進行運動訓練,則有利於大腦和小腦功能的發育,從而促進智力發育。
經常運動的孩子,會比較聰明,因為運動可以提升他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動的強度、靈活性、均衡性及大腦分析綜合的能力。同時,經常適量的運動,能改善孩子神經過程的不均衡性,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對運動最大的誤解。
在打球時,看到球朝自己飛速地投過來,你的大腦就得很快地計算出,這個球大概會在什麼地點落下,自己應該在哪裡接應。這種計算包括了你要判斷球的初速度、風速或其它能使球減速的因素以及球的反彈性等;而幾乎同時,你的大腦還要對肌肉下達進行何種動作的命令,肌肉必須配合……為了接一個球,你大概只有一、兩秒鍾的時間對以上的一切事情做出反應和動作。
人的運動、動作是受大腦皮層支配的。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都有相應的運動中樞,兒童加強運動能刺激相應大腦皮層,使之更活躍、更精確地支配、指導運動和動作的發展。因此,運動的發育與腦的發育在部位和時間上密切相關。另外,運動還能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這是神經系統成熟的標志之一,可使神經傳導速度更快。
主動運動,對孩子的腦力提升更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運動通過建立神經聯絡點會對大腦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而運動量則會決定孩子專注的程度和記憶能力。運動20分鍾後,大腦的活動能力就很強了,會產生一些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樣的因子就好比是汽油,加了油,汽車才能跑得快。BDNF能促進掌管記憶力、邏輯等高層次學習能力的那部分大腦的神經元增長。幫助人處理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讓人注意力更集中,同時也提高了記憶力。2014年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發現人在高強度運動之後,哪怕時間很短,也能增加大腦里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濃度,而且人在認知測試里的表現也會更好。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顯示:科學家組織了一群志願者,督促他們進行持續運動,並且每天追蹤拍攝他們的腦圖……在3個月之後,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力的海馬體(hippocampus)的毛細血管容量(即意味著血流量)擴充了3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
不過,運動對於腦力的提升並不是簡單的正比關系。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Megan Herting博士在研究了運動對於兒童神經發育的影響後認為,運動不是直接提高腦力,而是維持腦力不下降。她認為,人的正常生理狀態應該就是在運動著的,人腦經過多年的進化,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不運動反而是不正常的。
愛運動的孩子思維更活躍,更具創造力。
哥斯大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曾撰文指出:運動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促進兒童大思維的發展和創造力的開發。
他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5歲的兒童中,愛運動的孩子大腦比不愛運動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和運動,孩子能提高識別物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思維想像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難怪很多教育專家都強調孩子要多做運動了。
運動時肢體動作的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的各個部位快速地做出相應的機能反應,就好像在為大腦神經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
你還認為精於運動的人必然頭腦簡單嗎?
第三:運動磨練品質
運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因此,寶貝在運動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通過運動有助於培養他們勇敢、頑強、團結、機智、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狀態,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運動還有助於自尊和自信的確立。兒童這種對自己身體運動的掌控能力可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他們能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應付自如。
第四:運動發展情商
運動對兒童的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也有益。在游戲中,孩子們必須合作,通過討論來找出一條合作的具體途徑。他們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必須為他人著想、互相幫助。運動能給予孩子愉快的生活態度,較強的適應能力,個人行為的規范化、責任感以及與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地看待問題,遵守規則和規定的能力。
2007年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出運動使人快樂的原理。原來,大腦基因中有個名叫VGF的東西,會在運動後變得活躍,進而產生強勁的抗抑鬱反應。所以,運動可以調節情緒,讓孩子變得快樂,是有理有據的。
除了這個帶有普遍性的原理外,運動對於孩子的心理建設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運動可以釋放孩子的動作和空間探索欲,讓孩子得到心理發展需求的滿足,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
心理學理論中的「自發使用原理」認為,孩子的動作技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有自發使用這些技能的慾望,變得喜歡上躥下跳、東摸西爬,甚至給家長帶來麻煩,但正是在自發運動的過程中,孩子體驗著可以支配自身的骨骼和肌肉運動所帶來的快感,如果處處受限,則可能變得焦慮不安。
運動發展了孩子的動作技能,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更大空間的自由,這是他們的快樂源泉之一。
愛動與不愛動的孩子,動作技能發展的速度、水平和技能的豐富性差異是很大的,這會對孩子的情緒體驗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運動促進孩子的動作技能發展,讓孩子獲得學習新技能的快樂。正所謂「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運動技能的發展,也通常是在主動或被動的運動中實現的,而新技能的發展,帶給孩子的快樂體驗往往是成人難以想像的。
運動提高了孩子的動作技能水平,讓孩子在技能的比較中積累自信。孩子總是喜歡比較、競爭,而動作技能領域的發展,就常常是他們有意無意的較量內容之一。比如甲小朋友會單腳跳了,乙小朋友卻不會,後者心裡就可能不那麼舒服,反之,如果自己可以在比較中占據競爭優勢,則那種得勝者的喜悅是顯而易見的。
運動還能擴大孩子的生活圈子,讓孩子體驗到更多的行動自由,同時也讓他們體驗著更廣闊空間縱橫馳騁的驚喜,累積著征服「世界」和戰勝弱小感的自信,否則,一個不會奔跑的孩子,難以體驗到用腳丈量大地的快樂;一個不會爬樓梯的孩子,難以體驗到征服新高度的豪邁;一個不會投擲的孩子,只能對別人在空中劃出的美麗弧線望塵莫及。
運動強健了孩子的身體,讓孩子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內部心智的發展,探究廣闊的外部世界,實現快樂的成長。
愛動的孩子對疾病的抵抗力更強,身體更健康,這樣,他就不必將過多的精力消耗在對抗疾病及其帶來的消極情緒體驗上,而是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學習感興趣的東西,發展內部的心智,探索廣闊的外部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成長也更順暢、更快樂。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村那些經常在田裡撒野、在泥里摸打滾爬的孩子,他們可能沒機會像鋼筋水泥世界的城市孩子一樣經常在教室里上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但他們在不斷的運動中,強健著自己的身體,豐富著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生命體驗,自由地享受著孩提時代特有的動感生活,他們黝黑的臉龐上,也常常寫滿野趣盎然的快樂。
由此可見,孩子的運動,自發性、趣味性更強,也更容易從中得到快樂,不僅是運動當下的快樂,還有運動所促進的身心發展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