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斷舍離100句經典語錄
《斷舍離》經典語錄:
1、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去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2、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4、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5、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內心,割捨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6、更多的了解看得到的世界,以讓自己變的更好,這就是斷舍離的宗旨。
7、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當下。所謂當季,不管是食物還是別的,在當下都擁有著極強的能量。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鮮就是最重要的。
8、斷舍離的主角並非物品,反而是自己,並且時間線永遠是如今。
9、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那樣的過程中,就不會再需要收拾了。
10、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可以回收的。
2. 斷舍離經典語錄 斷舍離的人生哲理
1、女人不要為取悅別人而活,人生要懂得斷舍離,才會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2、懂得珍惜,才配擁有。有的時候,斷舍離也是擁有。擁有自己是最幸福的事。
3、同樣,情感也需要斷舍離,只有真正放下過去,舍棄那些應該舍棄的舊關系,我們才能夠活在當下,活出氣象。
4、上班路上聽到電台說的斷舍離覺得特別有道理,送給自己,沒用的東西就丟掉。
5、今日斷舍離,斷的是揮之不去的過往,舍的是得不到的偏愛和例外,離的是無窮妄欲,牽絆痛苦,留下的叫做知足常樂。
6、房間斷舍離,美好的心情從收拾房間開始。
7、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8、收拾了一天屋子,定期做斷舍離真的是一件好事兒。
9、該斷舍離就斷舍離,想做什麼做什麼,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輕鬆快樂好多。
10、清晰而快樂的生活著!那些無關緊要的人或者事情該斷舍離就斷舍離!
11、說實話那些讓心心煩的人和事,該斷舍離就斷掉,無需多停留一秒。
12、學會斷舍離,不糾結過去,不憂慮未來,好好地珍惜當下。
13、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到不糾結過去,不後悔?不是嘴硬,而是內心真正的斷舍離,不回頭,向前走。
14、人生遇到兩次轉折,一次是斷舍離,一次是自律給我的自由。對於未來還有期待。下一個十年,我又會變怎樣?
15、天之道,是謂天道,天道者,規律也,是故,能參破天地之規律,是謂悟道,能領悟人生之規律,是謂之斷舍離。
16、我寧願被忘了,被不屑一顧,也不願像現在這樣如同智障一般被吊著,被敷衍。斷舍離。
17、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可以回收的。
18、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19、斷舍離中,通過教會我們生活中的整理物品的方式,來進一步整理我們的內心,整理我們的生活。
20、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1、我們要追求生活的品質和舒適度,斷舍離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22、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23、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24、今年的自己要學會斷舍離,要成長,不要畏懼。
25、大掃除是斷舍離的好方式,既能發泄外在的不滿,又能發泄內在的情緒。
26、既然活兒不得不幹,不如整理好心態,藉此機會給自己做個斷舍離,重整舊河山,開始新的一年。
27、今天收拾了屋子,給自己來了個斷舍離才發現好多東西買了都沒用過。
28、所謂斷舍離,是將握在手裡會怦然心動的東西留下。
29、斷舍離,從剪頭發開始。說的是兩年不剪頭發,一年半剪了,我毀約了。隨意吧,剪掉三千煩惱絲。
30、原來喜歡囤東西的人是缺乏安全感,調整改變自己了,開始斷舍離吧,安全感要自己給自己!
31、感覺在生活中就像一些不合適的感情,無效的社交,以及只會讓你越陷越深的東西。如果不早點斷舍離,那隻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東西。
32、人生就是不停的斷舍離,想想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著我去做,總歸是苦中找樂吧。
33、從女孩到女人的蛻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斷舍離,學會放手。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34、逐漸對斷舍離感興趣,喜歡干凈整潔的家,喜歡經常將不用的東西處理掉,慢慢地走向高品質、有質感的生活,遠離雜亂,讓思緒輕盈清醒起來。
35、今日是適合斷舍離的一天,上海暫時再見啦,明天早上睡醒就是新的大運。
36、晚間日常,陪娃上網課,整理收納,准備明天爸爸的便當。餐具上我真的沒辦法斷舍離,樣樣都是心頭好。
37、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郁執念,當離。
38、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39、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剩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凈心思,可是為斷了念想。煩惱起於念想,也終結於念想。
40、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郁執念,當離。
3. 斷舍離經典語錄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下面我收集了有關斷舍離經典語錄,供大家閱讀。
篇一:斷舍離經典語錄
1、 老子的《道德經》中講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意即有關學習,要日益精進,廣學多聞;關於修道,則是要日漸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蕪存菁而能明心見性。 ——蘇靜 《知日·斷舍離》
2、 人無法在與自己沒有連接點的事物上感受到魅力。因為我感興趣,所以覺得有魅力。這就是建築的突破口''! ——蘇靜 《知日·斷舍離》
3、 對其他事物的了解讓人更加了解自己。去過很多不同的國家旅行,接觸各個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這讓我自身的價值觀越來越明確。 ——蘇靜 《知日·斷舍離》
4、 通向自由的50個舍棄 斷舍離告訴我們的,並不是數字與傳統的好壞,而是觸發我們,在可能選擇的范圍內,可以更加瞻前顧後地選擇素一種最好最舒適的方式。它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清爽,還有隨之而來的時間上的餘裕。 沒有比雙手更靈巧的工具。 ——蘇靜 《知日·斷舍離》
5、 便當的存在卻又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它永遠都表達著製作者:"我永遠都是你的支持者""在外注意安全,要平安回家哦"的心聲。 ——蘇靜 《知日·斷舍離》
6、 製作者的用心會體現在產品上,而享用者則會體會到這份用心,從而用具體行動來報答製作者。 ——蘇靜 《知日·斷舍離》
7、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山下英子 《斷舍離》
8、 這些在居住環境里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於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 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 ——山下英子 《斷舍離》
9、 斷舍離告訴我們的,並不是數字與傳統的好壞,而是觸發我們,在可能選擇的范圍內,可以更加瞻前顧後地選擇一種最好最舒服的方式。它帶來的不只是空間上的清爽,還有隨之而來的時間上的充裕。尤其對於都市人的工作與生活來說,空間和時間永遠是最寶貴的東西,也是重要的資產。 ——蘇靜 《知日·斷舍離》
10、 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發現這種自我貶低的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級的東西,這就是運用加分法的過程……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到了日常隨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別扭的時候,潛意識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關系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啟發性。 ……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 ——山下英子 《斷舍離》
11、 但無論如何,我們也還是要如「在逆風中揚起風帆」這句話一般,始終懷揣一顆迎著風浪也要拼盡全力向前進的心。 ——蘇靜 《知日·斷舍離》
12、 接觸瑜伽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把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系、思考等各個方面。 ——蘇靜 《知日·斷舍離》
13、 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 ——山下英子 《斷舍離》
14、 「舍棄的背後,正是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蘇靜 《知日·斷舍離》
15、 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山下英子 《斷舍離》
16、 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你會發現,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者是身邊其他人的觀念。像這樣,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後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看清身邊的物品,然後做出選擇。 ——山下英子 《斷舍離》
17、 新的整理術,不僅要解決表象問題,更要灌輸新的人與物的價值觀念。 ——蘇靜 《知日·斷舍離》
18、 啟動自動整理的機制 斷舍離把身體上的這種自動化系統歸為「相」,徹底地進行了斷舍離,打做出舒適的生存環境後,自己也就成為完全可以信賴的自己了。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自然而然不會再允許房間出現亂糟糟的情況了。維護住所與生活的舒適已經變成了理所當然、自動化的事。 必要的東西在必要的時候一定會獲得,與之相對的就是不懷疑和樂觀。 ——山下英子 《斷舍離》
19、 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0、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1、 我常常在日本的設計或是藝術里,看到許多"留白"的空間,畫面或文字,因為有形無形的留白空間,而多了喘息與想像的美感。 ——蘇靜 《知日·斷舍離》
22、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去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3、 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 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 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2、將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級別是只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 掃除: 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4、 「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5、 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 ——蘇靜 《知日·斷舍離》
26、 捨不得丟是一種狀況,還有一種捨不得的狀況是"捨不得用"。好東西因為捨不得用,而被藏在櫃子裡面不見天日。山下英子認為,好東西捨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還勉強自己去用比較差的,這樣的話品味永遠都無法提升,也影響別人看待你的態度。明明有好的東西,卻容許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對物品和贈送禮物的人的心意,其實都是一種浪費和虧待。 ——蘇靜 《知日·斷舍離》
27、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 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山下英子 《斷舍離》
28、 即使身處逆境,我們也要學會像帆船一樣採取」z」字形迂迴前進的心態和方法。這樣,面對再大的困難,我們也永遠不會被擊垮。 ——蘇靜 《知日·斷舍離》
29、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1、逃避現實型——不願待在家裡 2、執著過去型——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3、擔憂未來型——致力於投資未來的不安因素 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 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並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 破爛分三類: 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 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 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堆積的破爛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0、 斷舍離=不收拾的收拾法 維度:一是我和物品的關系,二是當下 斷舍離的結果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里。同時,進行時時更新,不斷進行更換。 斷舍離給人帶來改變的機制: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過斷舍離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能漸漸了解自己,從而更清楚地判斷出自己准確的自我形象。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1、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游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2、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游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3、 斷舍離衍生出了很多副產品,「選擇力」就是其中之一。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而選擇所依據的標尺會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標尺應該盡可能地簡單,因此,分類也應該是進行最小限度的分類。 阻礙我們行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項太多以至於無從選擇,也就是「迴避決定原則」。要想從二三十種東西里做出選擇,光是了解情況恐怕就已經讓人應接不暇了。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4、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5、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山下英子 《斷舍離》
36、 我們不就是為了追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事物,為了生活里洋溢著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嗎?《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講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其重要的整理觀念是:整理時選擇的並非「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選完後其餘全部舍棄,讓空間立馬清爽起來! 二是要「決定每件物品的定位」。 ——蘇靜 《知日·斷舍離》
篇二:斷舍離經典語錄
1.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2.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4.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5.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態……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多數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集在物品上的狀態……收納這些東西,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
6.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7.他生活得那麼精緻,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
8.集中一點,做到完美。
9.讓人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要的。
10.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有需要的人。
11.看不見70%,看得見50%,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10%。
12.自立、自在(卷)、自由(是否便於選擇)
13.察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14.盡情享受與物品的相遇,緣盡了就瀟灑放手。
15.留下物品前先思考「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16.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4. 山下英子《斷舍離》的經典語錄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對那些經典語錄很是熟悉吧,語錄是用平實、生動對話的體裁寫成的作品。你知道什麼樣的語錄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語錄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山下英子《斷舍離》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分享。
山下英子《斷舍離》的經典語錄 篇1
1、看不見70%,看得見50%,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10%。
2、自立、安閑(卷)、自由(是否便於選擇)
3、察覺心裡深處的真實設法。
4、盡情享受與物品的相遇,緣盡了就瀟灑罷休。
5、留下物品前先思慮「我要不要用,而非能不能用」。
6、人類最年夜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前提。我們很等閑讓自己跟著別人的神色升沉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神色快活引力圈裡來。
7、他糊口得那麼優美,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工具送他就了事了。
8、集中一點,做到完美。
9、讓人躊躇的工具,果真仍是不要的。
10、把自己不要的工具送給有需要的人。
11、斷,隔離不需要的工具。舍,捨去多餘的廢料。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此刻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罷休。
12、不管工具有多貴,有多罕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剖斷的人才夠強年夜。能夠鋪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傲。
13、從加法糊口轉向減法糊口很首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步履,而是步履帶來了心靈的轉變。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14、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15、這就是讓物品當了主角的狀況……物品原本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可年夜都人都說「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讓給了物品,把焦點聚積在物品上的狀況……收納這些工具,不外是在做垃圾分類。
16、若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工具,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立場來看待你。
山下英子《斷舍離》的經典語錄 篇2
1、所以從現在開始要放棄剩下的信息,只選擇能自己付諸行動的信息。盡快擺脫心裡便秘。
2、分離,不需要,又舒適又不方便。
3、清潔,過濾所需項目的操作。也就是說,整理是咨詢哪些條件物品與當前的自我有關,並相應地對物品做出取捨的過程。
4、為了得到這樣的東西,要和現在的我很般配,對現在的我來說,要有一定的把握,這是必需品。人要清楚地認識自我。通過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現在的自我越來越鮮明,人可以通過它確認正確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
5、斷絕的任務是找回過去浪費的這一切。
6、清潔,過濾所需項目的操作。在篩選所需物品時,我們需要研究兩個維度。一個是我和物品的關系軸,另一個是現在這個時間線。也就是說,收拾是咨詢一下哪些東西與現在的自我確實相關,然後對物品做出取捨的過程。
7、打斷所謂的「休息」,即無用的東西;所謂「家」就是扔掉剩下的廢物。所謂「脫離」是指擺脫對物品的迷戀。有清凈之心,但為斷念而想。苦惱來源於想法,結束於想法。
8、不斷重復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發生的貨物混亂。
9、斷交的主人公不是東西,而是自我,時間線總是這個時刻。
10、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的東西感到厭惡。因為人類也是動物,所以如果不獨處,就有爭奪土地的慾望。
11,這不是迷戀,而是執著。
12、首先診斷物品從你身上帶走了多少能量,然後經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交的精髓。
13、要記住,選擇東西的秘訣不是「能用嗎」,而是「我要不要用」。
14、畢竟,擁有是一種確定的錯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要擁有,理解擁有的本質,自然地傾注想要珍惜東西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
15、平時不改變生活習慣是無法根治的。
16、經過不斷篩選單品的訓練,現在的自我會越來越鮮明地展現在現在的自我眼前,人也可以通過它確認正確的自我形象。
17、放著不能發揮作用的東西,隨心所欲地對待自己完全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根本不在乎那個東西,但因為什麼感情而留著它,喜歡這樣的自我?
18、接下來,我們有空間給其他裝飾性的人展示。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10%。減少東西的數量,不管多麼狹窄的老房子,自然都能產生高貴的感覺。
19、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決定的人才足夠強大。只有解開執念,人才能更自信。
20、它們放在生活環境里幾個月,甚至幾年,但因為不是新鮮食物,所以沒有腐爛。但是從功能上說,它們已經腐爛了。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幾乎等於在垃圾臨時房間里呆一會兒。主語究竟是「我」還是「東西」?請養成經常這樣咨詢的習慣。
21、可見的收納空間是在美觀中放東西的限度是50%。因為東西太多真的會影響美觀。
22、基本上,如果把房間搞得一團糟,把房間搞得一團糟,粗暴地亂堆東西,就等於賦予了自我否定自卑的能量。
23、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打折的陷阱。完全忘記東西是否適合自己。
24、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對物質的慾望也枯萎了,相反精神世界異常豐富。
25、把房間弄得臟的人大部分也傾向於自己懲罰。如果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就應該先承認這種現象。這是完全可以確定的。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改變。(喬治伯納德肖)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改變。
26、斷交在行為上要先學習「家」。也就是說,扔掉所有不必要的東西。房子的秘訣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現在為時間線。因此,在研究物品是否應該留下時,事故的主語不是「我」,而是「我」。把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選擇現在的我最需要的朋友。更高的水平是真的需要,只選擇自己喜歡的階段。打掃:分為打掃、整理和打掃,表現為打掃。
27、如果你對別人的東西比自己更在意,那意味著你對自己太放鬆,對別人太嚴格。
28、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幸,使人快樂是使一切都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我隨著別人的心境而波動,讓自我陷入別人的重力圈。事實上,不能這樣做,要把討厭的人引入自我心境開朗的重力圈。(快樂)。
29、隔絕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是除了剩下的東西,認識自我,敏銳感知的本能。彎曲的力量是心靈的加法哲學,理解深刻的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由力量是人生的乘法哲學,是恢復生命自立的自由和自由,解放自己,走向人生的高境界。
30、日常使用對潛意識很容易起作用。
31,因為覺得很可惜,所以不能直接帶回來接受,要分享。因為遺憾,不能為未來的某一天無限期地保管,必須在現在這個時刻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32、與人類的生存需要相比,歸屬、認同感等需求更強。
33、斷交我認為扔東西的時候要表達歉意。謝謝你表達這種感情。談論你拋棄的東西,說再見,人們可以更快地整理心靈。
34、在自力世界,盛事進入天空境界就是終極自動化。
35、只有適合現在的自我,必要的東西,確實能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36、斷交是整理東西,了解自我,整理內心混亂,使人生舒適的行為技術。也就是說,如何收拾家裡的雜物,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變得快樂。
37、如果能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地球借來的,自然會產生感激和敬畏感。
38、能整理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成為值得信賴的自我的信用資金。
39、要活在當下,成為能立即付諸行動的人。我認為成功者是真正能實踐的人。
40、他們不想面對任何問題,所以總是找理由讓自己忙碌的瞬間也要不停地外出。
41、在隔絕的離別中,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填滿70%。之所以要留下30%的空間,是因為可以整理干凈的慾望和心境。因為30%的空白空間可以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42、先使自己快樂,再把不愉快的人引入自我心境開朗重力圈。
43、在隔絕的離別中,比起混亂,把重點放在過去和未來的項目堆積起來是個問題。
44、如果自己能隨心所欲地寫一件東西,別人也會以隨心所欲的態度對待你。
45、分手的主人公不是東西,而是自我,時間線總是這個瞬間。選擇東西的秘訣要牢記在心,不是「能用嗎」,而是「我要不要用」。
46、斷絕可以阻止人類的這種不知不覺中,只用本能來抑制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47、不斷進行斷交後剩下的可分為兩種。從一開始就珍惜的東西和清醒後才能發現剩下的東西。清醒後才發現的這種東西會給我們傳達非常深刻的信息。
48、如果能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物品分類收納等技巧也沒什麼用。
49、需要從斷流中清除明確地分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整理,用收納術進行整理和打掃來表示的清掃。
50,休息,停止不必要的東西。房子,扔掉剩下的垃圾。擺脫對東西的執著。現在自己不需要的就放過我吧。
51、把東西清理到這個維度,這段時間妨礙視聽的東西消失了,就能看得更好,打開通往更深維度的通道。
52、從加法生活過渡到減法生活很重要。不是內心改變了行為,而是行為帶來了內心的變化。可以說,斷交是一種銅線。
53、完全沒有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如果能意識到使自我異樣的原因,如果能解開或意識到負擔,就不會只增加剩下的壓力。
54、認為多久能屬於這個時刻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要有最適合自己的時刻。如果在實施隔絕的過程中能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瞬間,那當然是最好的。(蕭伯納)。
55、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決定的人才足夠強大。
56、要記住,沒有人遲早能實現,只有你自己。
57、堆積的簡陋的孩子們表示良心不安的集合憂慮的聚會。在隔絕中要把時間線放在現在,良心不安和憂慮其實是把時間線錯當成過去和未來。(另一方面)。
58、在命理學中,有一種激進的觀點,它會做好准備,成為你想像的樣子。這也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59、東西其實是事物和感情的綜合體。即使是同樣的東西,自己賦予這個東西的感情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容納負面情緒的東西還是太重了。最終,我們不必在我們的人生中背負如此沉重的負擔。
60、大多數人以後會知道:讓我猶豫不決還是沒必要的。猶豫其實是感性理解考試的證據。
61、「可惜」不是不需要扔掉東西的赦免令,而是對物品的熱愛,而是要成為物品循環的原動力。
62、如果能徹底實施斷交,很少猶豫什麼是垃圾,什麼是可回收的。
63、研究物品是否應該留下時,事故的主語不是我,而是物品。
64、在斷交的初期,如果感到無法抑制的好可惜,良心不安,想想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心情會好很多。
65、所有類型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享受與物品珍貴的短暫相遇。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本身。緣分盡了就灑脫地放手。不僅是物品,對一切都可以這樣做,這就是斷交的願望。
山下英子《斷舍離》的經典語錄 篇3
1、所以,從今以後也要扔掉那些剩餘的信息,只選擇自我能夠付諸行動的信息。盡早從頭腦的"便秘"中解脫出來。
2、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並且時間軸永遠是此刻。
3、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干凈了,以往一向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4、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剩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了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5、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必須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6、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感激與敬畏之情。
7、要是自我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8、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現"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類的感覺,想一想這些"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9、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能夠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十分深刻的信息。
10、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我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做不存在不願承認的自我。
11、斷舍離認為,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多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能夠讓人更快地整理心境。
12、在斷舍離里,"掃除"明確地分為上頭所說的那種收拾,需要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這三個詞的意思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
13、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減少物品的數量,這樣不管是多狹小的舊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營造出高品味的感覺。
14、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15、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我隨著別人的心境起伏波動,讓自我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當這樣,應當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我的心境快活引力圈裡來。
16、基本來說,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於賦予了自我否定自卑的能量。
17、覺得多長時間屬於"此刻"都能夠,這是每個人的自由;可是必須要有對自我而言最適宜的"此刻"。要是能在實施斷舍離期間,發現最適宜自我的"此刻",那自然是最好可是了。
18、根本沒有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如果能夠意識到讓自我感到異樣的原因,所以而卸下包袱,或是對此有所領悟,那麼就不會徒增剩餘的壓力了。
19、如果能真的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20、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能夠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21、對人類來說,比起生存需要來,歸屬認同等需要更為強烈。
22、如果你對別人的東西比對自我的還在意,就說明你對自我太放鬆,對他人太嚴格。
23、我覺得他們多半是刻意讓自我變得沒感覺的,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生活在這種環境里的人,多數都以往歷過強烈的孤獨感。寂寞悲傷的感覺會讓他們更痛苦,所以他們乾脆封閉了感覺的閘門,讓自我麻木不仁。
24、經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此刻自我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確定出准確的自我形象。
25、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能夠回收的。
26、每一天都在用的東西十分容易作用於潛意識。
27、先讓自我快活起來,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倒自我的心境快活引力圈裡來。
28、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29、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並且「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30、把無法發揮作用的物品放在一邊置之不理,或是隨意對待自我根本不喜歡的東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個東西,卻因為某些感情而留著它,你喜歡這樣的自我嗎?
31、僅有對當下的自我適宜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我的空間里。
32、「可惜」不是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並且對物品的愛惜之情,要讓它成為物品循環的原動力。
33、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時候,我們要研究兩個維度,一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我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34、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剩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此刻對自我來說不需要的就盡管放手。
35、在命理學里,有"因為做了准備所以才會變成你想像的樣貌"這種激進的觀點,這也算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36、這不是一種留戀,而是一種執念。
37、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慾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異常豐富起來。
38、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而時間軸永遠都是此刻。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39、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可是,也不是說所以就不要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說理解了擁有的本質,就能自然地湧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境,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40、和自我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齊。這樣的話就是到達了「斷」。
41、要記住,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付諸實現的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
42、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我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我的信用資金。
43、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確定,人就必需清楚了解自我。經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此刻自我的眼前,人也能以此確定出准確的自我形象。
44、把房間搞得臟兮兮的人也一樣,多數都有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你覺得自我也是這樣的,那首先得承認這種現狀,這是完全能做出確定的。並且,能夠做出改變的,也僅有你自我。
45、不斷地重復三分法,能夠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貨混亂。
46、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條件物品與當下的自我是不是確定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47、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48、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即便是同一件東西,自我在這件東西上賦予的感情至關重要。可包含負面感情的物品還是太過沉重了,畢竟我們沒必要給我們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49、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剩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凈心思,可是為斷了念想。煩惱起於念想,也終結於念想。
50、如果不改變平日的生活習慣,就得不到根治。
5. 斷離舍經典語錄
關於斷舍離的經典語錄有以下幾點
「斷舍離」,一種生活態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之後才能過簡單清爽的生活。
6. 斷舍離情感經典語錄
《斷舍離》經典句子:
1、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7、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
8、斷舍離衍生出了很多副產品,「選擇力」就是其中之一。斷舍離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而選擇所依據的標尺會根據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