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IM可以自學嗎
BIM是建築學、工程學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一種應用於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建築行業採用BIM技術,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過渡 ,由過去的會議拍板決策,向經驗數據決策邁進,建築行業也搭上了數字化時代的列車。因此在本質上,BIM不僅僅一個專業的分類,而是多種專業混合起來的數字化信息平台。
BIM技術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建築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電力工程、水利水電等領域,特別是處理復雜工程、大體量、大跨度工程方向,BIM技術,是大勢所趨,是勢在必行。如果企業不具備BIM技術,基本上,很難做好復雜工程、大體量、大跨度工程等超級工程項目。比如上海中心,港珠澳大橋項目。
如何系統學習BIM?
1、學習BIM技術,首先需要具備建築工程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建築工程圖紙的識圖,建築、結構、水電暖通圖紙的識圖能力,是從事建築行業的基本功,也是從事BIM工作的基本功。
2、BIM技術是為建築行業服務的,不是為了做BIM而做BIM,BIM技術不是為了做個不符合實際的模型,而是為了真正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疑難問題、痛點問題。
3、學習BIM技術,要從實際的工作需求出發進行建模,既要滿足工程的實際需求 ,又要做到不浪費人力資源和做沒有實用價值的模型,做到恰到好處即可。
4、學習BIM技術,BIM建模和BIM應用,兩個都要重視,准確的BIM建模是BIM應用的基礎,BIM應用中,進一步印證了BIM建模的深度和正確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其實零基礎自學BIM並不難,在理論基礎上,BIM所需要的是觀念的轉變,學會使用更加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方式來解決。而在學習BIM當中,學習BIM軟體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系統的選擇一兩個BIM軟體多加學習。
Ⅱ BIM可以自學嗎有什麼好的方法或者教程或者實例推薦的
1、BIM可以自學,但不推薦(學霸除外):
原因:難以成系統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解決起來很困難;真正應用時會經常卡殼,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解決能卡好幾天;事倍功半。
建議:報一個信譽、評價好的培訓機構,能夠比較系統的學習,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半個月-1個月)對BIM有一個很好的概念,真正實操和互動更能加強學習結果,應用起來會事半功倍;學習結束後,有問題還可以繼續咨詢帶課的老師。
2、自學可以去淘寶和一些BIM網站(中國Revit論壇、中國BIM網、EaBIM、鴻業BIM、華築比目魚等等)看一看,有一些免費和收費的網課;經常逛逛論壇,加一些BIM的QQ聊天群;關注一些BIM的微信公眾號,等等。
3、建議學習後參加一些BIM考試(如BIM等級考試),對自己的學習結果有個很好的反饋和鼓勵。
Ⅲ bim怎麼學
1.制定計劃
可以根據自己的定位,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每個人的角色不同,基礎知識也不一樣,想得到的技能也各有所需,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因人而異。Revit是BIM系列軟體的核心,基礎建模建議先學習Revit,在掌握Revit建模的基礎上,BIM應用階段可以繼續學習Navisworks,它是一款模型綜合碰撞檢查軟體,在工程項目中非常實用。渲染漫遊方面可以學習Fuzor跟Lumion。
確定好學習的軟體之後,就要系統的制定學習計劃,時間進度安排,長中短期計劃等。尋找入門級的學習資源,可以是購買教材,也可以通過網上搜索各類學習資源,比如BIM自學網,腿腿教學網等。
總之,學習計劃的制定一定要細化,量化。比如今明兩天要系統地學習扶手欄桿的繪制,周末要找往年真題中扶手欄桿的相關題目練習等。通過計劃可以實時查看自己的學習進度,不斷督促自己。
自學畢竟還是一個枯燥的過程,還是要結合自身條件多跟小夥伴交流,有機會可以參加一些線下面授或專家講座。多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來學習,並且可以通過課程不同階段的內容尋找與自身專業或工作的切入點,一旦發現問題可以通過專業人士的講解來解決,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另外,自學對學習人員的學習毅力與是否有持之以恆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多做一些筆記以及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記錄,不斷試錯,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狀況,並不斷改善修正,保持正確的學習節奏。
Ⅳ 自學BIM怎樣開始
最近有很多學生問過我這個問題:「老師,我該如何學習BIM」,之前總感覺問題很簡單。因為我在項目上,項目都是有實際需要的,接觸實際的項目,哪怕是教我的小徒弟也能很快上手。
但是回過頭去想,也許是因為我直接接觸到了一線的東西、一線的資料、一線的資源,可能還走了狗屎運,我遇上了我老師,然後我小徒弟遇上了我,哈哈哈。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沒有這些資源的學生到底該怎麼做呢?
以下內容不光是revit,更多的是學習BIM,一定要清楚BIM≠revit。
第一:還是軟體學習,學生階段由於學習能力強,所以更要把一些標準的軟體學明白。
Ⅳ 自學BIM需要從哪些知識開始學
BIM學習總的來說是分為理論學習、軟體學習、現場實踐三個層面。
關於BIM理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5大好處
1、減少糾紛
傳統上,建築師和業主討論建築設計方案,都是在設計圖上討論,可能會造成溝通了解上面的盲點,至於BIM所產生的三維信息模型,將所有的設計條件參數化,可以從不同的參數內容形成另一個替代方案,建築師與業主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選出最適合的設計方案,將雙方的立場由對立轉為協同,溝通變得更為清楚透明化,減少設計方案在中期修改或再度翻案的機會。
2、工作區域的跨越
以往的工作內容總是劃分的很清楚,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之間的工作內容劃分清楚,總是一個階段後再進行討論,無法進行隨時隨地的變更討論,且互相銜接的介面不容易分清楚,導致可能建築師的圖和結構工程師的圖都是對的,但放在一起之後,便合不起來了,要花相當多的時間進行修改。但如果利用BIM的概念,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便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交流,用相同的模型,用共通的語言,進行雙向式的探討,這樣的工作就像個團隊,可以達到良好的溝通,專業間的界面重疊處銜接清楚,減少設計內容相互抵觸的現象。
3、建築信息整合一致
以往數據含量大,各種平面圖、立面圖、結構圖等,都處於不同檔案,要修改總是分別將檔案修改,而且修改過後可能還是會有些微誤差,要經過多次校正檢核,才可以確保圖紙的正確性,但若利用建築信息模型,所有信息都處於同一個模型當中,如有變更設計,所有的信息都會跟著更動而自動更動,陸續的各種平面圖、立面圖、結構圖也都會一起變動,這樣就不用一一的去校正,省去了大量的溝通校正時間,當然也減少錯誤及遺漏的可能性。
4、訊息實時更新
有了這介面對於信息的更新更為便利,監理單位可以直接利用ipad或手機,來比對工程是否有按圖施工,如果有彼此不兼容的地方,便馬上做記號標記,整個訊息便會傳到BIM的整合介面中,結構工程師再進行檢核是否影響建築的安全性,考慮是否要更改設計,縮減了溝通的時間,傳統上,查核出錯,便要帶著施工圖去找結構工程師詢問,並且在圖紙上做記號,還要討論是否要修改設計,若必要的話可能還要找上建築師,過程相當瑣碎,可見其平台重要性。
5、化解交代不清楚的死角
以往利用二維圖形去描述設計圖,有些視覺死角會比較難溝通甚至造成誤會,導致施工後工地現場和圖紙不一,如果建築設計過程上應用了BIM三維建築信息模型,三維的空間可以清楚的交代設計圖,減少溝通上面的誤解,並且在設計時間上輕易地察覺到沖突斷面,如管線沖突、鋼筋沖突等,加以改善,不至於到了施工後才發現問題,可以釐清責任。
5大應用
1、碰撞檢查
BIM最直觀的特點在於三維可視化,降低識圖誤差,利用BIM的三維技術在前期進行碰撞檢查,直觀解決空間關系沖突,優化工程設計,減少在建築施工階段可能存在的錯誤和返工,而且優化凈空,優化管線排布方案。最後施工人員可以利用碰撞優化後的方案,進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擬,提高施工質量,同時也提高了與業主溝通的能力。
2、模擬施工
有效協同三維可視化功能再加上時間維度,可以進行進度模擬施工。隨時隨地直觀快速地將施工計劃與實際進展進行對比,同時進行有效協同。施工方、監理方、甚至非工程行業出身的業主、領導都能對工程項目的各種問題和情況了如指掌。這樣通過BIM技術結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擬和現場視頻監測,減少建築質量問題、安全問題,減少返工和整改。
3、三維渲染
宣傳展示三維渲染動畫,可通過虛擬現實讓客戶有代入感,給人以真實感和直接的視覺沖擊,配合投標演示及施工階段調整實施方案。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為二次渲染開發的模型基礎,大大提高了三維渲染效果的精度與效率,給業主更為直觀的宣傳介紹,提升中標幾率。
4、數據共享
因為建築過程的數據對後面幾十年的運營管理都是最有價值的數據。可以把模擬的模型及數據共享給運營、維護方。有了BIM這樣一個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業主、管理公司、施工單位、施工班組等眾多單位在同一個平台上實現數據共享,使溝通更為便捷、協作更為緊密、管理更為有效。
5、積累經驗
保存信息模擬過程可以獲取施工中不易被積累的知識和技能。
4大注意
1、公司和項目的合作
從所接觸的BIM項目來看,大部分是企業引入BIM,然後進入項目應用。那麼需要解決企業和項目的矛盾。企業是從企業發展角度出發,需要在公司推廣新技術,保持企業的競爭力。而項目的目標很明確,保證質量控製成本增加收入。兩個目標具有繼承性,需要解決公司和項目兩者的關系。根據權責對等原則,企業在電腦硬體、人力等方面對項目提供支持,對項目上的BIM工程師制定免費培訓、獎金等政策。對等的,項目部在項目上應用BIM技術,通過BIM三維可視、信息豐富的優勢輔助施工,提供公司應用經驗、成果。
2、人員協調
實際中,BIM團隊的人員來自不同項目部甚至分公司,人員工作時間很難保證,協調難度很大。最好BIM負責人對人員具有完全領導權,而且保證主幹人員的時間。
3、避免和生產脫節
在項目期間,階段性成果需要及時溝通。有的BIM應用和項目施工兩條線,施工管理人員很少進入BIM辦公室,不過問BIM,而BIM工程師也是忙於建模,BIM成為為BIM而BIM。
4、保持BIM工程師的積極性
只有每個階段有成果和進度,才能保持人員的積極性。
5大誤區
1、未將BIM技術列為企業戰略
很多企業只是被動完成業主方或投標要求,未意識到這是行業革命的發端,被動應用BIM,不可能獲得好的回報。部分有私心的管理層甚至懼怕透明化給自己帶來威脅。當這兩種心理在管理層中佔大多數時,一旦BIM應用遭遇阻力,就無法克服。
2、BIM就是建模
客觀上講,目前階段國內應用BIM是從設計院開始,起初設計院採用BIM的一個核心功能的確是建模。但BIM的終極目標是基於設計階段的基礎模型創建,隨著建造過程的不斷深入,會在不同的階段逐步載入相應數據和信息,達到協同共享使用的目的。所以建模僅僅是BIM的一個功能,但決不能因此把BIM與建模劃上等號。
3、對BIM期望過高
每一次的新技術革命,都會短時間內讓大家興奮異常,會不由自主地認為軟體萬能,系統萬能,信息化萬能。很多施工企業基礎管理很差,項目管理一塌糊塗,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嚴重,以為引進了BIM就能夠脫胎換骨,瞬間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這顯然是犯了BIM萬能的邏輯錯誤。其實BIM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也好,終歸都是一種技術工具、管理工具,最終都要靠人去駕馭和使用,所以BIM是企業管理完善的錦上添花,而不是管理低下的雪中送炭。
4、將引入BIM技術作為成本,投入不足
領導層對BIM從未做深入了解,只是應付業主和招標要求。一開始就將BIM技術作為成本投資,而非提升競爭力和效益的投資,投入不足,導致BIM技術方案選型落後,不能聘請好的應用顧問,無法獲得正確的實施經驗,導致失敗。
5、未找到好的實施方式
很多企業只是被動完成業主方或投標要求,未意識到這是行業革命的發端,被動應用BIM,不可能獲得好的回報。部分有私心的管理層甚至懼怕透明化給自己帶來威脅。當這兩種心理在管理層中佔大多數時,一旦BIM應用遭遇阻力,就無法克服。
關於BIM軟體,需要了解學習什麼軟體以及如何學最有效:
Revit軟體是BIM系列軟體的核心,學會Revit就可以創建三維模型,這就是基礎的建模階段; 在Revit建模的基礎上,用Navisworks做碰撞檢測(敲黑板、劃重點這個功能在工作中非常非常非常實用);用Fuzor、Lumion等做渲染漫遊。這些是屬於BIM應用階段,也是現在應用最廣范的BIM實用技術。
Revit軟體是BIM系列軟體的核心,學會Revit就可以創建三維模型,這就是基礎的建模階段; 在Revit建模的基礎上,用Navisworks做碰撞檢測(敲黑板、劃重點這個功能在工作中非常非常非常實用);用Fuzor、Lumion等做渲染漫遊。這些是屬於BIM應用階段,也是現在應用最廣范的BIM實用技術。
最後強調一下:自學BIM離不開現場實踐
將BIM作為核心技術,不管是進入建築施工單位或者是BIM咨詢單位,都需要了解現場施工。
因為即便建模建的再精準,施工依舊會有偏差,如果不了解施工具體情況,那建模與施工相互脫離,BIM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
所以學會BIM技術之後,前期一定要勤去現場,與現場施工作比對,遇到不一致就要考慮,是調整模型參數還是調整施工方案?
Ⅵ 我想學習BIM軟體,該怎麼做
BIM自學需要從特定角度出發,指定順序的軟體學習,才能更加符合具體的使用場景,而具體角度可分為職責、場景、項目區域。
首先,從職責出發,BIM數據的源頭仍是設計與建模環節,因此常見的例如Revit、Bentley Microstation等,這些都是在設計建模中常使用的參數化、結構性工具。而在國外的實踐中,一般針對BIM項目會設立專門的BIM Manager崗位,其對標的便是ISO 19650中的Project Team的角色,負責對各專業、各團隊的BIM等成果進行協調統籌,那麼其可能便更多的使用Naviswork等軟體,從而對不同格式的模型及文件予以統一查閱、問題分析、事務協調。需要了解的是,一般在Naviswork的工作流中,考慮格式兼容性的問題,你需要了解IFC格式,其從過往的2×3升級到目前的4.0,是項目中、大型平台中常見的通用格式,但其對於數據完整度的保存一定有些許瑕疵,也是業界批評其痛點的細節。
其次,從場景出發,以上提及的Revit更多適用在房建領域,其優點是通用性強,但對某個專業的深化不足,而Bentley Microstation則更多用於特種工程等場景,其軟體特點「精確繪圖」和「中心文件」兩大工作流,讓整體設計更加自由,但對設計建模的專業程度要求也更高。而在鋼結構場景中,常見的如芬蘭的Tekla則是更多使用的軟體,其面向鋼結構裝配式等場景,有更細節的專業參數化功能。在石油化工場景中,一般類似PDMS則是更多團隊的首選。如上類推,需要了解面向的具體場景,從而確認對應的專業軟體。
最後,從項目區域出發,以上提及的軟體都是世界有名的,但是在特定的區域中仍會有更加主流的軟體和格式。例如以上提及的Bentley,在北歐的橋梁等大型BIM工程設計中則更偏向ALL PLAN,而在北歐區域的BIM協同中,則更多使用Solibri來進行質量管控,而非以上提及的Naviswork。同時,同樣的歐洲區域,目前與IFC通用格式齊頭並進的還有BCF格式,其以對數據更好的完整保留特點而為人樂道嘗試,這也是需要留意的重要細節。
同樣,在以上BIM參數化、數據集成側重之外,在項目中還有更多類似渲染、動畫等需求,則對應會有Lumion、SketchUp、3D MAX等軟體,其雖然在參數化方面涉及很有限,但其渲染方面的能力仍是項目匯報等重要應用需求的支持軟體,也需要予以了解。同樣,其輸出的格式各異,但其往往可以轉為FBX輸出,以便實現在渲染側重軟體和參數化軟體之間的模型互導。
以上提及只是一小部分,關鍵還是得回到具體的需求和場景中,對應相應的軟體展開學習。
Ⅶ Bim能夠自學嗎
你好,bim(建築信息技術)是一個建設工程技術領域范疇,不是簡單的幾款軟體,所以不能說「自學」,如果你想表達的是revit等軟體的話,是可以自學的,教程可以在bim中國找到,或者網路文庫。如果你想表達的是了解bim基本構架的話,推薦看看何關培老師的bim是什麼系列叢書,或者閱讀大量綜述類文獻。最後bim是個發展中的技術,所以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歡迎私信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