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內核可以隨便調用系統函數
擴展閱讀
經濟類app可以投屏到電視 2025-05-10 19:27:38
什麼app可以看孕檢報告 2025-05-10 19:24:22

內核可以隨便調用系統函數

發布時間: 2022-10-25 06:45:14

① 如何調用Linux內核函數

注意看這個文件
sysdeps/unix/sysv/linux/syscalls.list
裡面記錄著系統調用的名字和一些屬性,具體我也沒有研究過,不懂。
再看select的實現,很讓人驚訝,一旦使用,結果就是「報錯「。
int
__select (nfds, readfds, writefds, exceptfds, timeout)
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
__set_errno (ENOSYS);
return -1;
}
libc_hidden_def (__select)
stub_warning (select)
weak_alias (__select, select)
這是因為glibc並沒有實現系統調用,而是調用系統調用,
更進一步,連調用系統調用都沒有一個個實現,而是使用了通用的辦法,
理由很簡單,所有的系統調用在linux內核頭文件里都能找到,
所有的系統調用參數類型就那麼幾種,參數個數也是有限的,
因此沒有必要針對所有的系統調用一一封裝,
於是就有了這個list文件,自動生成調用系統調用的函數,
如果生成失敗,也就是你看到的「報錯」。
符號是有強弱的,當自動生成成功的時候,「報錯」的弱符號就被忽略了。
當你在glibc中找到一個系統調用的封裝源碼,是以下原因,
1. 編譯的目標系統不支持這個系統調用,所以自己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
2. 這個系統調用無法使用通用的自動生成方式生成,用特化的方式覆蓋。
3. 針對這個系統調用做了特別的優化。
4. 其它可能的原因。
具體可以留意
SYSCALL, PSEUDO, DO_CALL, INLINE_CALL 等名字
這兩個文件是重點所在
sysdeps/unix/i386/sysdep.h
sysdeps/unix/i386/sysdep.S
要搞清楚具體的自動生成過程,恐怕得研究glibc自身的編譯過程了

② linux內核模塊動態載入怎麼調用系統函數

希望能幫到你, 用EXPORT_SYMBOL_GPL 聲明一下。 向delay()都有標准函數,不需要自己寫。

③ 請教linux內核編程的能不能調用#include lt;stdio.h>的函數

不可以,
內核調用的函數是編譯進內核的;
應用層調用的是應用層的庫;
兩者對應的頭文件目錄不一致,不能搞混了,不然即使函數同名,運行也會出錯

④ linux 內核初始化階段可以調用庫函數嗎

不可以
內核初始化階段 只能調用內核自身函數
不可以調用任何動態庫函數
因為這時文件系統還沒有初始化, 更不可能掛載
訪問不到任何庫函數。

⑤ 如何在linux內核中添加系統調用

一、Linux0.11下添加系統調用:

我在bochs2.2.1中對linux0.11內核添加了一個新的系統調用,步驟如下:
1./usr/src/linux/include/unistd.h中添加:#define __NR_mytest 87
然後在下面聲明函數原型:int mytest();
2./usr/src/linux/include/linux/sys.h中添加:extern int sys_mytest();
然後在sys_call_table中最後加上sys_mytest;
3.在/usr/src/linux/kernel/sys.c中添加函數實現如下:
int sys_mytest(){
printk("This is a test!");
return 123;
}
4.在/usr/src/linux/kernel/system_call.s中對系統調用號加1(原來是86改成了87)
5.然後到/usr/src/linux目錄下編譯內核make clean; make Image
6. cp /usr/src/linux/include/unistd.h /usr/include/unistd.h
7. reset bochs
8. 在/usr/root中生成test.c文件如下: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_syscall0(int,mytest)
int main(){
int a;
a = mytest();
printf("%d", a);
return 0;
}
9.然後gcc test.c編譯之後運行a.out,前面所有步驟都通過,但是每次調用都是返回-1,然後我查過errno為1(表示操作不允許),就不知道為什麼了?
系統知道的高手們能夠告知一下,不勝感激!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

二、新Linux內核添加系統調用

如何在Linux系統中添加新的系統調用
系統調用是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內核之間的功能介面。其主要目的是使得用戶可以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有關設備管理、輸入/輸入系統、文件系統和進程式控制制、通信以及存儲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而不必了解系統程序的內部結構和有關硬體細節,從而起到減輕用戶負擔和保護系統以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的作用。

Linux操作系統作為自由軟體的代表,它優良的性能使得它的應用日益廣泛,不僅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而且商業化的應用也是如火如荼。在Linux中,大部分的系統調用包含在Linux的libc庫中,通過標準的C函數調用方法可以調用這些系統調用。那麼,對Linux的發燒友來說,如何在Linux中增加新的系統調用呢?
1 Linux系統調用機制

在Linux系統中,系統調用是作為一種異常類型實現的。它將執行相應的機器代碼指令來產生異常信號。產生中斷或異常的重要效果是系統自動將用戶態切換為核心態來對它進行處理。這就是說,執行系統調用異常指令時,自動地將系統切換為核心態,並安排異常處理程序的執行。Linux用來實現系統調用異常的實際指令是:

Int $0x80

這一指令使用中斷/異常向量號128(即16進制的80)將控制權轉移給內核。為達到在使用系統調用時不必用機器指令編程,在標準的C語言庫中為每一系統調用提供了一段短的子程序,完成機器代碼的編程工作。事實上,機器代碼段非常簡短。它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將送給系統調用的參數載入到CPU寄存器中,接著執行int $0x80指令。然後運行系統調用,系統調用的返回值將送入CPU的一個寄存器中,標準的庫子程序取得這一返回值,並將它送回用戶程序。

為使系統調用的執行成為一項簡單的任務,Linux提供了一組預處理宏指令。它們可以用在程序中。這些宏指令取一定的參數,然後擴展為調用指定的系統調用的函數。

這些宏指令具有類似下面的名稱格式:

_syscallN(parameters)

其中N是系統調用所需的參數數目,而parameters則用一組參數代替。這些參數使宏指令完成適合於特定的系統調用的擴展。例如,為了建立調用setuid()系統調用的函數,應該使用:

_syscall1( int, setuid, uid_t, uid )

syscallN( )宏指令的第1個參數int說明產生的函數的返回值的類型是整型,第2個參數setuid說明產生的函數的名稱。後面是系統調用所需要的每個參數。這一宏指令後面還有兩個參數uid_t和uid分別用來指定參數的類型和名稱。

另外,用作系統調用的參數的數據類型有一個限制,它們的容量不能超過四個位元組。這是因為執行int $0x80指令進行系統調用時,所有的參數值都存在32位的CPU寄存器中。使用CPU寄存器傳遞參數帶來的另一個限制是可以傳送給系統調用的參數的數目。這個限制是最多可以傳遞5個參數。所以Linux一共定義了6個不同的_syscallN()宏指令,從_syscall0()、_syscall1()直到_syscall5()。

一旦_syscallN()宏指令用特定系統調用的相應參數進行了擴展,得到的結果是一個與系統調用同名的函數,它可以在用戶程序中執行這一系統調用。
2 添加新的系統調用
如果用戶在Linux中添加新的系統調用,應該遵循幾個步驟才能添加成功,下面幾個步驟詳細說明了添加系統調用的相關內容。

(1) 添加源代碼

第一個任務是編寫加到內核中的源程序,即將要加到一個內核文件中去的一個函數,該函數的名稱應該是新的系統調用名稱前面加上sys_標志。假設新加的系統調用為mycall(int number),在/usr/src/linux/kernel/sys.c文件中添加源代碼,如下所示:
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int number)
{
return number;
}
作為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新加的系統調用僅僅返回一個整型值。

(2) 連接新的系統調用

添加新的系統調用後,下一個任務是使Linux內核的其餘部分知道該程序的存在。為了從已有的內核程序中增加到新的函數的連接,需要編輯兩個文件。

在我們所用的Linux內核版本(RedHat 6.0,內核為2.2.5-15)中,第一個要修改的文件是:

/usr/src/linux/include/asm-i386/unistd.h

該文件中包含了系統調用清單,用來給每個系統調用分配一個唯一的號碼。文件中每一行的格式如下:

#define __NR_name NNN

其中,name用系統調用名稱代替,而NNN則是該系統調用對應的號碼。應該將新的系統調用名稱加到清單的最後,並給它分配號碼序列中下一個可用的系統調用號。我們的系統調用如下:

#define __NR_mycall 191

系統調用號為191,之所以系統調用號是191,是因為Linux-2.2內核自身的系統調用號碼已經用到190。

第二個要修改的文件是:

/usr/src/linux/arch/i386/kernel/entry.S

該文件中有類似如下的清單:
.long SYMBOL_NAME()

該清單用來對sys_call_table[]數組進行初始化。該數組包含指向內核中每個系統調用的指針。這樣就在數組中增加了新的內核函數的指針。我們在清單最後添加一行:
.long SYMBOL_NAME(sys_mycall)

(3) 重建新的Linux內核

為使新的系統調用生效,需要重建Linux的內核。這需要以超級用戶身份登錄。
#pwd
/usr/src/linux
#

超級用戶在當前工作目錄(/usr/src/linux)下,才可以重建內核。

#make config
#make dep
#make clearn
#make bzImage

編譯完畢後,系統生成一可用於安裝的、壓縮的內核映象文件:

/usr/src/linux/arch/i386/boot/bzImage
(4) 用新的內核啟動系統
要使用新的系統調用,需要用重建的新內核重新引導系統。為此,需要修改/etc/lilo.conf文件,在我們的系統中,該文件內容如下: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vmlinuz-2.2.5-15
label=linux
root=/dev/hdb1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ad

首先編輯該文件,添加新的引導內核:
image=/boot/bzImage-new
label=linux-new
root=/dev/hdb1
read-only

添加完畢,該文件內容如下所示: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image=/boot/bzImage-new
label=linux-new
root=/dev/hdb1
read-only

image=/boot/vmlinuz-2.2.5-15
label=linux
root=/dev/hdb1
read-only

other=/dev/hda1
label=dos
table=/dev/hda

這樣,新的內核映象bzImage-new成為預設的引導內核。為了使用新的lilo.conf配置文件,還應執行下面的命令:
#cp /usr/src/linux/arch/i386/boot/zImage /boot/bzImage-new

其次配置lilo:

# /sbin/lilo

現在,當重新引導系統時,在boot:提示符後面有三種選擇:linux-new 、linux、dos,新內核成為預設的引導內核。
至此,新的Linux內核已經建立,新添加的系統調用已成為操作系統的一部分,重新啟動Linux,用戶就可以在應用程序中使用該系統調用了。

(5)使用新的系統調用

在應用程序中使用新添加的系統調用mycall。同樣為實驗目的,我們寫了一個簡單的例子xtdy.c。

/* xtdy.c */
#include
_syscall1(int,mycall,int,ret)
main()
{
printf("%d \n",mycall(100));
}
編譯該程序:
# cc -o xtdy xtdy.c
執行:
# xtdy
結果:
# 100
注意,由於使用了系統調用,編譯和執行程序時,用戶都應該是超級用戶身份。

⑥ 內核模式中,普通win32函數是不能直接調用對還是錯

內核模式中普通的window32函數正常是直接調用的是對的,他就可以直接使用。能夠直接使用,對他沒有什麼影響的。

⑦ Linux內核與內核函數與操作系統,系統調用,這幾者的聯系是啥

系統函數就是linux自己的函數,區別於windows等的系統系統函數,linux內核是操作系統的一部分,操作系統還包括shell,文件系統等,系統調用是操作系統調用函數和其他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