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口算能力差要怎麼訓練
十以內加減法
孩子要對10以內的加減法非常熟練,注意,是非常熟練,因為2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完全要以10以內的為基礎。計算進位加法,主要演算法是湊十法,如果10以內的加法不熟,湊十這一步就容易出問題,導致計算出錯。
檢測方法:
1. 找10以內的加法題目,每次計時,5分鍾完成50道題。連續測幾次,看正確率。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教參里明確寫著,口算正確率要保證98%(時間久遠,快20年了,可能記憶有誤,但絕對不低於95%。)
達到了,說明這一關過了,沒達到,就要多練。
2. 測10以內的減法。
3. 測10以內的加減混合練習。
至此,10以內的口算關才算過了。
十進制加減法
是10+幾,十幾-幾的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要掌握熟練。
檢測方法同上。
為什麼我經常說,數學就是要練口算,每天啰嗦,因為真的很重要,前面的基礎不扎實,正確率和熟練程度保證不了,後面的問題更多,這就是為什麼怎麼練也覺得提高不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看上去很簡單、很基礎的東西——英語單詞,背唄;語文生字,寫啊;數學口算,算啊;但不見得你一定能做好。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思考過程就比10以內的復雜了。比如:9+6,第一步要想9+()=10,6分出1來,和9湊十了,剩下5,10+5=15,所以這道題答案是15。
這個算和想的過程,必須要讓孩子說出來,尤其是口算速度慢的孩子,多說,說熟練,表示思維清楚了,這才可能算對,在算對的基礎上,保證練習才能算快。
而在實際情況中,家長開始對口算的重要性沒有引起重視,覺得孩子算出來就行,有的孩子有時候能算對,有時候算不對,家長也不以為然,也覺得孩子會了。實際上,這樣不穩定的計算,肯定是不過關的。所以,有時候做作業和考試,孩子列對了算式,卻計算錯,頗為遺憾。但家長卻歸因為「粗心、馬虎」,其實,這就是基本功不過關。
在說的清楚演算法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達到目標為止。
2. 如何培養口算能力
01
口算方法歸納總結法
在小學低年級,特別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加減法口算重點,也是難點。只要將20以內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練,那麼更難一些的口算就沒有多大的問題了。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主要用的教學方法是用「湊十法」,也就是「看大數,分小數,湊滿十,加剩數」的方法。如學習「9+幾」 的加法後,我和學生一起把9加幾的加法題有序地排列出來: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1)、歸納演算法,「湊十法」。(2)、引導學生找出「9加幾」題的規律:第一個加數都是9,第二個加數越來越大,和也就越來越大;和個位上的數比第二個加數少1。接著又問學生:「少的1哪去里了?」生:「和9湊成了10。」這樣的融會貫通起到了兩個作用:a、更深刻的理解了「湊十法」;b、使學生形成了對知識的遷移。通過對9加幾的方法的歸納與總結,學生在學習8、7、6加幾時,很容易的就想到了「湊十法」,並且在歸納8加幾的方法時,自然就歸納出和個位上的數比第二個加數小2了……
02
練習形式多樣法
由於口算題不同於解決問題,它沒有生動的情節,比較的枯燥單一,因而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復機械的訓練,會使學生產生乏味感,容易疲勞和厭倦,激發不起訓練的興趣,所以在口算練習時,只有形式多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中,我注意採用多種方法來進行口算練習,例如看口算卡片以開火車的形式直接說出得數、對口令、奪紅旗等數學游戲,還有如自算(自己在書中找口算題,規定時間內看自己能算對幾道)、互算(同學之間互相出題,互相通過對比,來提高口算能力)、口算競賽、搶答案等競賽的形式,以增強練習的趣味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課堂上的練習之外,還可以建議孩子們在生活中運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等,這樣就不會感到口算枯燥了。
03
口算練習要做到持之以恆
口算要做到正確熟練,必須堅持做到天天練,課課練。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課前三至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聽算20道口算題。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練習,日積月累總會有進步的。
04
養成良好習慣,保持口算的正確性。
口算中出現的錯誤,我們大多都認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此,良好的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然而這些好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要通過長期以往有目的地訓練,才能培養出這些好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他們養成「看清題目、計算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良好習慣,努力消滅計算錯誤,提高口算正確率。
05
總之,要提高低年級學生口算的正確率,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只有堅持不懈的過程,在口算練習中逐步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養成良好習慣,才能達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