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我們可以如何傳承經典
擴展閱讀
可以把app鎖住嗎 2025-05-20 14:07:04
減脂期早餐喝酸奶可以嗎 2025-05-20 14:05:29
什麼可以殺滅真菌 2025-05-20 14:02:37

我們可以如何傳承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2-10 19:32:08

Ⅰ 我們應該怎樣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急!!快!!】

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道家的老莊、佛家的金剛經、心經和壇經等著作。傳承傳統文化,至少要把以上幾部經典背誦熟並理解透。否則提傳承就是個口號,非但不會運用,說出去也會像央視於丹講論語那樣丟人現眼而不自知,讓有中國文化功底的海外華人笑掉大牙。

Ⅱ 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2)我們可以如何傳承經典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Ⅲ 如何傳承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經典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原唱。

Ⅳ 我們該怎樣繼承中華經典傳統為題600字作文

說到經典,我就想到了它們。唐詩、宋詞、元曲膾炙人口,孔夫子的諄諄教導縈繞心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使我看透浮沉,魯迅的《朝花夕拾》使我感慨萬千。
你是一個國家的髓魄,一個民族的感召,一幅如詩的畫卷,一股甘甜的清泉。清流潺潺,流進胸膛,流進了每一個細胞,從此,我記住了你,一生,一世,至始,難忘……
你就是那麼的神奇,如日,如月,不夠炙熱,卻很溫暖,溫暖的活躍了每個地方。
五千年的風雨沒能將你淹沒,歷史的變故沒能使你淪沉。回顧歷史,我看見了你的身影,青銅編鍾敲擊著楚辭敲擊《天問》的韻律;河姆渡斷層的陶片閃爍著華夏的光芒;祖沖之勤奮的雙手丈量著地球的半徑;華夏的子孫用詩文燦爛著古國的天空。
五千年了,你的英姿仍在,你的颯爽不變,你是中華的象徵,你是民族的寫照,你是祖國的永恆,你是世界的驕傲!
因為愛中華,所以愛你,;因為愛你,所以愛這個國家。是你,讓這個國家一直屹立在雄偉的東方;是你,讓這個民族如此的自強不息;是你,讓每個人都學會了孝道,學會了以孝為先。還有什麼是你所不能的呢?
在今天的中國,你顯得尤為重要。他們說,你謳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還說,你記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錯,這就是你!你呀!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發展歷程的見證;你承載了無數代人的夢想,寄存了無數代人的希冀。
中國,正是因為有了你——經典,才有了今天的燦爛輝煌;正是因為有了文化的積存,才有了今天自強不息的祖國;正是因為有了你,才有了今天如花般的我們。
愛我中華,感受經典;愛我經典,更愛中華!

Ⅳ 我們該怎樣更好的傳承紅色文學經典

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紅色文學經典,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加大宣傳。

Ⅵ 我們該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能說下嗎

首先學習不要注重形式,要結合當代社會去學習,比如對古代的一些禮儀要做到懂,而不是完全照做,對於文化要學習,也不是完全學習怎麼做,然後挑有用的,符合當前社會的,有變動的去做。其次從傳承來講,很多東西不一定適合哪一個時代,現在認為不符合時代的,不一定將來不符合,所以我們只要把切實了解的,不管你認為對的錯的,不帶個人感情的全部傳下去就好,讓以後各個時代的人都會有所參考。

Ⅶ 我們該如何傳承文化

泱泱古國,大河湯湯。中華民族幾千年走來,積累了許多文化寶藏。中華文明的璀璨華光已經照耀著偉大的中華兒女幾千年有餘。我們珍愛我們的文化,因為它們蘊含了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藏,我們欣賞我們的文化,因為它承載著一個名族偉大的生命力,我們發揚我們的文化,因為它不僅僅是我們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不!這種行動不是文化的傳承,而是文化的浮躁。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就是因為它那種精神,那種對人格的塑造的偉大力量,就是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是,我們文化浮躁,浮躁有三。
一、目的不明。毫不客氣地說,很多人並不是在傳承中華名族的文化,他們只是打著傳承文化的旗號肆意招搖撞騙,為了大筆的金錢,為了大量的利益去做所謂的文化傳承。如今的電視上,將一些封建迷信也捧做文化精華,大肆鼓吹,蠱惑人心,實在是令人發指。還有許多地方,為了爭搶一個名人,到處打官司走關系。為了什麼?為了錢!為了讓用文化發財致富。本來,文化是可以用來致富的。但是,文化不是用來炒作著發財致富的,文化的價值也不僅僅就是讓人發財致富用的,它的價值遠遠不止於此。就說一個博物館,裡面文物的價值,絕對不是參觀費得價值。可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如今的人,只看到了那個參觀費得價值,卻看不到文物本身的價值啊!
二、態度有誤。對文化的發揚目前大有一番大躍進的樣子。好像要在十年之內恢復中華傳統文化似地。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過一句話,在下十分同意,奉為經典。「文化的傳承,不是我們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兩代,三代,甚至子子孫孫共同的事情。」是的,中華名族,五千年積攢的文化,哪裡是你能夠在三年五載就發揚的呢?但是,如今的報紙上,電視上,網路上,到處是一片虛偽的文化熱,從中傳出的,確是一種真實的文化大躍進。
三、方法失當。文化的發揚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名族共同的事情,當然,也需要有人領導,有人倡議,所以,我不反對媒體對文化的宣揚,反而贊賞。但是,由於有太多的浮躁在內,又不得不說。方法失當,是最要命的問題。中國人中,不乏有很多文化傳承者,但是,他們都是在畢生研究,沒有發動起周圍的人來。所以,文化的發揚是需要發動群眾的,不是紙上談兵。但是,在發動群眾之前,必須要端正目的和態度,才能夠取得效果。方法的失誤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文化的全盤接受。雖然是中華文化,其中也必然有糟粕,是糟粕,就應該果斷去掉,不能夠變著方地去圓它,否則,就容易誤導人。我們要坦然面對這些糟粕。因為書是人寫的,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是比見解不同,是比有犯錯誤的時候。方法失誤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脫軌。我們沒有把文化好好地應用到現在生活中去,或者只是談了一些現在根本幹不了的事情。文化只有在創新和運用中才能有發揚光大,這樣的文化之水才能永遠流淌。
悲哀的是,中國人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美食,另一方面卻一味地享受這快餐帶來的快捷和美味;一方面贊嘆這偉大的古代建築,另一方面卻大肆地拆除古代遺樓,蓋起高樓大廈;一方面歌頌著田園牧歌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卻把破壞著美麗的大自然。
我們說的,和我們做的,真的還差得很遠很遠,我們文化傳承之路,真的還要走很遠很遠,但是,我們適時地需要停下,看看我們做得好不好,對不對。
是的,傳承文化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論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都有文化需要傳承,我們不能夠當外國人復製品,我們不能再復制中將自己埋沒。我們需要一種清新的中國方式面對世界,讓世界感受到我們的存在。這才是真正中華文化的力量,它讓一個名族不同凡響,它讓一個名族有一種精神。如同軍人的亮劍精神樣,我們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真正目的,是要鍛煉出一種中國人的精神。
這種精神將指引著我們努力向前,將使中華名族,永遠流淌的鮮活的血液!

Ⅷ 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8)我們可以如何傳承經典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Ⅸ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中華民族歷經萬千年的對「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福祿壽喜財吉」的民俗傳統文化和儒、釋、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進而進化為今天的治世哲學。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發展過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一脈相承,文化和歷史是鑒證文明進步的軌跡,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給予我們的文化,歷史是路,社會是車,文化是車的動力。
鑒於此,傳統文化——我們祖先留給子孫的活寶,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
歷史是死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傳統文化有永恆的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揚,只要不去專注的破壞她,她就會很好的傳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給歷史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這么大浩劫,也只是損壞了文化的軀殼,增添了世人的幾聲惋惜而已,沒能把文化抹殺,同時「破四舊」本身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文化的一場流行感冒。而後那些抗體(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鬥,最終傳統文化迎來的依舊是生機勃勃的春天。
傳承就是弘揚。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除了永恆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階段性,失去潮流價值的文化逐漸走向歷史的暗角。唐詩、宋詞應該說經久不衰的文化,但還是衰退了許多,原因是時代變遷,使其逐漸失去社會潮流性:唐、宋時期,文化娛樂比較匱乏,幾千年的文字成了當時文化推崇的主題,唐代作詩,到宋已發展到作辭,吟唱詩詞幾百年,把漢字研究到了極致,以至後世子孫都無法逾越,那是的詩、辭,相當於今天的流行音樂,李白、李清照相當於今天的周傑倫,隨便找個學生都能唱幾首周傑倫的歌,唐詩宋詞就要老師家長逼著背了。繼承發揚和遺棄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規律。
傳承即為弘揚。祖宗留下的東西,絕不能遺棄,也不可能都擺在明面上。事實周傑倫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詩是血脈相連的祖孫關系,只不過是幾經繼承與發揚的唐詩罷了,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就要把這幾經發揚的過程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各個階段性文化傳承下來,再讓子孫傳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永遠的傳承下去,留給全人類一個最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
如今已經不僅中國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那神奇的誘惑力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國內的國學熱,國際的孔子學堂,漢語熱,都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保護機制,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搶救性保護。

Ⅹ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