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u盤可以做成系統么
擴展閱讀
什麼豆可以煮粥 2025-05-22 23:52:26
健康系統可以二次填寫嗎 2025-05-22 23:25:34
酸奶和雞蛋可以同吃嗎 2025-05-22 23:25:34

u盤可以做成系統么

發布時間: 2023-05-24 11:34:16

① 怎麼用u盤做系統

使用U盤製作系統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注意事項:
- U盤需要容量大於等於 8G;
- 製作系統時會刪除U盤中所有數據,請提前備份。
- 確保電腦能夠支持頃汪從U盤啟動,需要在BIOS中關閉"快速啟動"和"安全啟動"選項。

1. 下載系統鏡像文件
從官方網站下載你所需的操作系統的ISO文件,例如windows10.iso。記下文件下載保存的路徑。

2. 准備製作工具
您需要下載一個製作啟動盤的工具,這里推薦使用Rufus工具,官網下載地址為https://rufus.ie/
將下載好的Rufus.exe文件放到桌面上,並將U盤插入電腦上。確保U盤已經被電腦爛基識別。開始製作前,請檢查U盤是否有重要數據,不要誤刪U盤中的數據!

3. 製作系統啟動盤
運行 Rufus.exe 文件,選擇所需的 U 盤,約定格式化方式。選擇從先前下載的ISO文件中載入系統文件,然後單擊選項,選擇 「寫入」飢乎謹(write)來完成製作系統啟動盤的過程。製作過程會花費幾分鍾的時間。

4. 設置電腦啟動項
將製作好的 U 盤插入電腦,重啟電腦。進入BIOS設置,將U盤設置為第一啟動項,按F10保存設置並重新啟動電腦。

5. 安裝操作系統
開機後,會進入到操作系統的安裝引導程序,您可以按照提示進行安裝。

希望以上步驟能夠幫助您完成製作U盤啟動盤,並成功安裝操作系統。如有疑問請咨詢相關技術人員。

② 怎麼用u盤做系統盤

其實U盤做系統非常簡單,並非象網上所說的下載什麼「U盤PE」或什麼「老毛桃PE」又是「量產U盤」什麼的,根本就沒那麼麻煩!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經驗,看看別人的回答大多數都是網上復制過來的!
在這里我簡單告訴你一下步驟,之後自己去研究!
首先下載「軟碟通」軟體,英文名字叫「UltraISO」,直接搜索中文名字就可以,網上多得是,下載後安裝,選項默認,不要自己去勾選就可以,以免你選錯選項不能正常工作,安裝完成後,根本不需要運行此軟體。(程序現在已經在你電腦里了,用的時候在後面,需要的時候自動運行這個程序)
到網上隨便下載一個「ISO格式」操作系統,(不要下載「U盤PE」,這個只是操作系統的一部分功能,另外,下載的操作系統不要下載在U盤里,電腦的任意一個盤都可以)
插好U盤(容量夠一個G的MP3MP4或其他USB介面的其他存儲設備都可以,如果想做WIN7系統一G就不夠了)
下載完成後你會看見一個和軟碟通圖標差不多的文件(有的時候也是3本書的壓縮文件,不過不需要你解壓),雙擊這個文件,這時軟碟通軟體就自動運行了,(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提示你訂購或注冊,不用管它直接選「繼續試用」就可以)選擇左側「本地目錄」的U盤盤符,(千萬不要選錯,如果不知道哪個是U盤,打開「我的電腦」看一看)再選擇工具攔的「啟動」(摘上面左數第3個),在選種「寫入硬碟映像」,(啟動項里的第4個),這時會跳出一個對話框,默認的寫入方式等等什麼都不需要你去設置,直接點「格式化」,格式化完成後點「寫入」,寫入完成後對話框里的最下面一行會提示你「刻錄成功」等字樣,這時你就可以點退出了!
安裝系皮敗統的時候先插好U盤,在BIOS里設置U盤啟動,(因為主板不同所以設置方法也不一樣,設置方法自己去網上查,有的主板設燃哪顫置啟動直接在鍵盤上按F10或F11,後期的先進一點的主板重新開機的時候直接按鍵盤上的「ESC」鍵,選中那個USB字樣的回車就可以了)啟動後你會看見電腦屏幕最下方有一行英文,意思是「寫入數據」(有的是漢字),這時你會看緩耐見整個屏幕只有一個游標一直在閃,等待大約一分鍾就完成了,這時進入一個新的桌面,如果用光碟會做系統的,以下的操作自己就都會了,如果用光碟不會做系統的,直接選擇「恢復windows」就可以了,這時你看見的畫面就和用光碟安裝系統的畫面是一樣的了,值得提醒的是(這個提示很重要),安裝期間提示你重新啟動電腦的時候,一定要在電腦屏幕變黑的時候立刻拔出U盤,否則又重復上面的步驟了!

③ 怎樣將U盤做成系統盤

一、用U做系統剛剛起步,安裝過程比較復雜,待以後簡化後,很有可能取代光碟機安裝系統。大致步驟是:
1、製作一個能啟動電腦的帶WindowsPE的啟動U盤(1GB以上的U盤,有的U盤不支持)
2、從網上下載鏡像系統文件存放到U盤。
3、 把電腦的第一啟動項設為USB設備啟動(有的主板不支持) 。
4、用能啟動的U盤安裝XP ,格式化C盤,運行在U盤上的WinPE自帶虛擬光碟機裝系統。
詳細參看:
http://www.wzlu.com/article/3/2008/200805041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