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性張怎麼介紹自己
姓張就介紹自己姓張,弓長張的張,或者說某一個同性名人的名字和他同姓。你說可行嗎。
『貳』 張姓是怎麼來的 張姓介紹
1、張姓來源於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2、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3、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4、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達到了0.954億,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
5、宋朝第三大姓。元朝、明朝第二大姓。
『叄』 張姓的由來是什麼
張姓,現為全國第三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張姓分布極廣,如上海張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眾多,如縱橫家張儀、軍事家張良、猛將張飛、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外交家張謇、書法家張旭、詩人名相張九齡、畫家張擇端、張大千等。
(3)張姓可以如何介紹擴展閱讀:
名人介紹:
張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內江人,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著名的國畫專家。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肆』 張姓起源和來歷和祖先
張姓起源和來歷和祖先: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介紹: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達到了0.954億,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
宋朝第三大姓。元朝、明朝第二大姓。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
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元朝時期,排在王姓之後,為元朝第二大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袁義達按照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
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獻,採集統計樣本,根據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貫或居住地、工作地區、文獻表明的地點進行統計,從而推算出當時全國姓氏的期望分布頻率。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人口總數已超過9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張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伍』 張姓的來源介紹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24,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張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張姓簡介
張姓主要源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其得姓始祖為張揮。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源出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 天下 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 三國 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 歷史 。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 腦筋 。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張姓遷徙分布
《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 傳說 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姓姓氏 文化
郡望
郡望共有26個,分別是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內郡、上谷郡。
堂號
總堂號:清河堂
分堂號:百忍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銘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篋堂,於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張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慶堂,芝泉堂,存著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經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餘堂,兩銘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東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義堂,尚德堂,味芹堂,明倫堂,明義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聖堂,持紀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則堂,追遠堂,衍慶堂,敘倫堂,峻德堂,凌雲堂,務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惇本堂,煥文堂,清河堂,張在公祠,紹忍堂,報本堂,萬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愛堂,敬翠堂,棣萼堂,順德堂,集成堂,復古堂,詒謀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尊經堂,尊禮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愛敬堂,誠心堂,雍睦堂,義芬堂,源遠堂,福人堂,嘉順堂,嘉會堂,壽康堂,聚星堂,鳴珂堂,種德堂,毓秀堂,橫渠堂,樂育堂,德成堂,德徵堂,餘慶堂,慶餘祠,燕詒堂,燕翼堂,樹德堂,積慶祠,積慶堂,篤親堂,親睦堂,凝遠堂,濟美堂,彝倫堂,懷義堂,懷德堂,寶鑒堂,繼忍堂,鐵耕堂(共136個)
張姓家族名人
張儀(前?~309)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前 186)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道陵 (34~155)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果老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前114)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 書法 家,以 草書 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 太極拳 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 軍事 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 政治 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清代直隸南皮人。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張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 書法家 。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銜陸軍,追授二級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陸』 張姓的介紹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1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柒』 張姓的來源介紹大全:這些來源你不能不知道
關於張姓的來源是張姓人常疑問和關心的問題,具體的來源是怎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張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張姓的來源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 傳說 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 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 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 天下 ,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 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 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 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 懷孕 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 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 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 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 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 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 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 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幹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 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 盟主的寶座。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亻 累)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並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醜,但賢而有德,因沒有 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醜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於“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 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並非黃帝子孫,或者說 歷史 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麼,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 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 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 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 此說者。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 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 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 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後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於世系而不見於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後。 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後,周厲 王病死於彘(今山西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 興”。
張仲之後,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前589)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走翟)、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 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 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 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裡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佔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 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 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 手工 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張姓的來源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 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 軍事 機構的核心 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 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 事跡 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 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岩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台,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陝甘、湖廣等省 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 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 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岩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 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於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後,即 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餘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後裔。
唐代初年,在雲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 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 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 蠻人張氏,後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後,他的祖先大概就是 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 三國 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 於,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 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雲:“屠各 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雲:“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 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於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後趙政權(319— 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雲:“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後趙錄》 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後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後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 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後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僕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 都是後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後,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 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後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時期(720—962),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餘人,他們活動於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 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屢立戰功。 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下頁更的張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