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分別是什麼
1、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線索:由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人類的政治制度總體分成兩個大階段。一開始是「氏族社會」,繼而慢慢過渡到「政治社會」。家庭模式方面則有五個變化階段:「血婚制」「伙婚制」「偶婚制」「父權制」和「專偶制」。從「血婚制」到「專偶制」,家族形態逐漸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隨著親屬制度逐步在社會中喪失作用,政治制度也就必然隨之興起。一個社會距離血親制度越遠,它就越接近文明社會。
2、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人可以如何社會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文明標志:
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按照文明發展的程度,學術界將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四國排在首位,號稱"四大文明古國"。
人類所建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稱為人類文明。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明也可以指人進化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用智慧建立了公平的規則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等。也指文化類的群體,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等。
一般科學界將文字的出現作為界定文明的重要標志,通常人們把文字出現以後的歷史稱之為人類文明史,而把文字出現以前的歷史算為史前史。從上一個世紀,世界各國開始對上古文化進行大規模的考古挖掘,集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成果,人們發現文字出現的時間並不長,最多不超過6000年。
2. 人的發展的規律性有哪些
簡述人的發展的規律性:
1、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2、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3、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⑴學校教育是制度化、規范化、規律化、專門化的教育,它可以讓青少年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各專業方面的技能,比起家庭教育、自學、社會教育的諸多局限性來說,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⑵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而學校是傳播和創造知識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有利於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是一個人踏上社會所必不可少的。
⑶當今的勞動和社會分工,無不是以一個人的能力技能來分配的,而學校就是專門提供這種人才的場所。因而年青一代接受學校教育,也是他優化職業選擇的必由之路。
(2)人可以如何社會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學校教育是三種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的主導力量,它應該而且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因為:
⑴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它受國家的委託,對新生一代進行培養和教育。它的任務就是教育人和培養人。家庭和社會雖然也有教育新生一代的責任,但不具有這種特徵,因為它們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
⑵學校對學生實施的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教育。從普通教育來說,小學、初中、高中均有統一的培養目標,有明確的培養任務和要求。
它所培養的人,要符合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嚴格的規格要求。為實現這種規格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例如有統一的教學內容;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有集中的教育時間,有嚴格的考核辦法。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則不具備這些特點,它們的影響力遠不如學校教育。
⑶學校有經過訓練的專職人員。學校按編制配備的教師,是專職的教育工作人員。他們經過嚴格的師范訓練,有符合教學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教育科學知識,懂得教育規律。學校對他們還有崗位職責要求,不稱職的教師要被淘汰。所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相比的。
3. 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只有一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通俗理解:
人類社會無論在哪個階段、哪個國家、哪個區域,經濟實力總是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的。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會體現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體現在總結歷史,逐步提取人類社會階段性、連續性、差異型發展規律以及現象,用各類學術、思想、報告、分析、數據、模型、結論等呈現在絕大多數人的認識里。
空想、幻想、理想是人類思想體系具有的本能特徵。實現科學化則是思想階段性本質的飛躍!
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是人類社會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如同「時間不能倒流一樣」!任何停滯的、僵化的、靜止的、倒退的思想想法和實踐做法,都是違背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註定是要被歷史嘲笑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思想本身對與錯的火花閃耀。
實踐本身、思想認識本身也是實踐行為,允許出錯。沒有失誤和不允許犯錯誤同樣幼稚可笑!
4. 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一 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社會下一個社會形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國家主義社會,這是由所有制發展規律決定的.人類社會中所有制形式共有四種,即私人(個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和社會所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哲學概念,不能作為社會學概念.其中私人所有制是最基本也是最低級的所有制形式,人類社會的所有制形式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從私人所有制到集體所有制的發展,集體所有制的內涵在不斷地擴大,從個體生存到氏族公社,從原始部落到國家的產生,從個體生產到股份制合作制,集體所有制量的變化最終導致質的變化――國家所有制的產生.目前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所有制已經呼之欲出.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盡管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但由於它並沒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因此它只是國家主義的萌牙而已,並不是嚴格的國家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國家主義社會以後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斷言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就跨越了國家主義的社會階段,是對社會規律認識不足的局限性造成的.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概念是針對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提出來的,但這就造成了社會主義的錯位,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高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不確切的概念,就像公有制與私有制一樣,在一定的范圍內,集體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和社會所有制佔主導地位的社會都是共產主義社會,但只有社會所有制佔主導地位的社會才是社會主義社會.列寧及其之後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實際上是國家主義社會的國家,但由於是按照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而不是按照國家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來制定國家制度及建國的方針政策,這就違背了客觀規律,從而導致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 二 國家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國家主義社會的基本規律既有別於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別於社會主義社會.在經濟上:第一,國家主義社會的所有制形式是生產資料及勞動成果歸國家所有即國家所有制.第二,國家主義社會在世界貿易中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因為對於整個世界而言,每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利益主體,整個世界的利益主體是多元的,這是市場經濟存在的最根本要素之一,因此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詳見《關於市場經濟的兩個理論問題》)但是在國家內部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准確地說是需要經濟體制,而且這個市場主要針對的是國際社會,沒說是計劃經濟是因為計劃是人類意識范疇,能否用意識范疇給客觀規律作概念,有待商榷.計劃是指人的目的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志,人類的任何行動都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也不例外,也必須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自由的市場經濟,但不是一點計劃都沒有,只是計劃的成分少一些,計劃的范圍小一點而已,說是一點計劃都沒有,是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那是騙人的鬼話,一方面他有計劃,讓你沒計劃,他就能戰勝你;另一方面,他的社會制度決定了他的經濟計劃成分必然少,因此他也不能讓你的經濟計劃成分多,你多了他就要失敗,這是常識.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提高計劃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國家社會的國有制又為計劃的實踐性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因此建立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當我們決不能再上下去了.第三,國家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國家內部生產的有計劃性和整個人類社會即世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而在國家內部,每一個國家主義社會的國家其基本矛盾是生產力水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相適應的矛盾.這是基本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不同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也可能有所不同.在政治上,國家主義社會就是消滅私人佔有制度,消滅階級,消滅剝消,消滅兩極分化,但是生活資料的私人佔有制度是不能消滅的,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問題,是必須引起重視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這個歷史階段,國家也將長期存在,並且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是國際國內交往的最高准則.在國家內部則是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 三 國家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區別第一,所有制形式不同,國家主義社會實行的是國家佔有制度;社會主義實行的是社會佔有制度.國家佔有制度的主體是全國人民,社會佔有制度的主體是全世界人民.第二,國家主義社會還存在著國家,而社會主義社會則不存在國家.第三.國家主義社會的利益主體是多元的,其利益主體的基本單位是國家,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利益主體是一元的.第四.國家主義社會的經濟體制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國家范圍內的需要經濟體制相結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體制是單一的需要經濟體制,能否用計劃經濟體制概念有待商榷.第五,國家主義社會國家利益至上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准則,而社會主義社會全社會人民利益至上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准則.當然還能列出很多,這里不再多列. 四 發展與跨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從整體上來說是循序漸進的,即嚴格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規律發展,局部可以跨越式發展,但跨越的范圍必須在現有社會形態的下一個社會形態的范圍內,比如現在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可以從封建社會跨越到國家主義社會,但不能超過國家主義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因為無論從生產力水平還是從生產關系水平上講,都沒有達到這樣的條件,最明顯的就是國家這一現象就無法消滅,有國家的存在就不是社會主義. 五 現實與錯位從列寧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到現在已經九十餘年了,其間在全世界又相繼建立起二十餘個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本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念,社會主義社會無國家可言,全世界實現大同社會,但列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部分理論建立了這樣的國家,並說它是社會主義社會,其它建立的相似的國家也都說自己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就使社會主義的概念發生了錯位,這些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實是國家主義國家,因為在這些國家所謂的社會主義中並沒有消滅國家.最早造成社會主義概念錯位的是馬克思自己,前面已經講過了,經過列寧以後的社會主義者的實踐,使這種理論上的錯位就更加地牢固了,而且還把社會主義說成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就錯上加錯了,以至於到現在人們還不能從這種錯位的慣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如果僅僅是名稱的錯位,倒無關緊要,問題是連內容和實踐也錯位了,人們按照社會主義社會的規律去為國家主義社會制定製度方針和政策,必然會違背客觀規律.因此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也是必然的.那麼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這種理論上的錯位,當然必須糾正過來,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形態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國家主義,在這兩個階段內部,其社會發展規律是不一樣的,當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因為社會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的.從國家主義社會的自身規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主義社會不如社會主義社會先進,但它是人類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進步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必須首先建設好國家主義社會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否則社會主義就是空中樓閣,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盡管國家主義社會不如社會主義社會先進,但是她比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大大地前進了一步.社會主義的概念已經錯位了,人們把本來是國家主義的社會誤認為是社會主義社會,現在是不是必須把名稱改過來呢,其實大可不必,歷史上以訛傳訛的現象比比皆是,行社會主義的名,施國家主義的實,也未必不可,只不過此社會主義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了. 五 對黨中央和國家最高領導的進言以上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相信比目前所有的社會科學的理論更接近客觀實際,因此也希望黨中央參照這一規律來建設我們的國家,振興我
5. 怎樣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人生目標
1.人的動機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一個正常的個人總要在社會生活中擔負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這樣或那樣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社會的發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因此,人們活動的動機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發展、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實現。人的動機正確了,就可以推動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人生目標應該遵循歷史發展規律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人生目標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致,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融,這樣的目標不僅能實現,而且還會促進和推動社會的發展~
6. 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社會發展規律按其作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存在於人類歷史一切階段並始終起作用的,屬於一般規律,如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只在歷史上某些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特殊規律,如階級斗爭規律;僅在某一社會發展階段起作用的,屬於個別規律,如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社會發展的過程:
社會之所以產生,則是由於我們祖先的生活需要。當我們的祖先認識到結成一定的群體,通過分工合作能夠有效地抵禦猛獸和外族的侵襲,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於是就結成了一定的群體。這種群體就是最初的社會。
在語言和文字的作用下,每一個人都能獲得他人和先輩人的知識,然後在他人和先輩人的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外界事物進行反應活動和認識,並把自己認識所得的知識傳給他人和後人,隨著這種狀況的歷史持續,社會也就逐漸發展進步了。
7.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1、重復性。這是歷史發展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4、開放性。因為歷史規律的不確定性,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5、不確定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
(7)人可以如何社會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歷史科學性規律: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規律
8.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規律分別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和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生產力一般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具體發展變化的方向,而生產關系是否能對生產力起到反作用,取決於生產關系是否服從於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的生產、性質以及發展變化的方向,因此上層建築是否需要轉換形式或改變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整體狀況。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趨勢:
人類將最終走向世界大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環境等不斷發展,全世界的人類,相互聯系,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緊密,地球村感覺越來越小,人類生存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已經不是靠哪一個國家可以獨立應對的。
人類必須不分國家種族,克服歧視和偏見,平等相待,一起團結起來,同心協力,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攜手前進。
9. 人的發展的規律性有哪些
1、人的發展表呈現出歷史性與社會性。
人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人的個體發展匯總起來演示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這種演示一方面展現了生物演化進程——個體胚胎發育展示了人類的生物進化史;另一方面展現了社會演化進程——個體從剛出生時的生物性的人的發展演化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並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匯總起來演化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人類從動物中分離出來之後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經過不斷的積累發展,才使人類社會達到了今天的水平。
人類生命個體的發展總是帶有一定的社會歷史規定性,受到一定社會史條件的制約。個人發展的方向、發展的程度、發展的過程等都是由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狀況制約著人類總體發展水平,因而也制約著個體的發展水平。
人的發展的歷史性和社會性是相統一的。歷史是社會的歷史,社會是歷史過程中的社會。個體的發展正是接受具有歷史性的社會的經驗而成為社會人的過程。所以,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也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
2、人的發展呈現出順序性與階段性。
個體的發展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連續地發展,呈現出一定的順序性。如身體的發展是由頭部到下肢和由中心向邊緣進行,人的動作發展也是先由較大、較粗的動作向較小、較精細的動作的順序進行;心理的發展也是這樣,諸如記憶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識記到意義識記,思維的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情感的發展則由喜、怒、衰、樂等一般情緒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級情感。
人的身心發展又具有階段性,現代心理學將人的發展的順序與階段概況為六個時期:嬰兒期(0-3歲),幼兒期(3歲-6歲),兒童期(6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初期(14、15歲-17、18歲),成年期(18歲以後),其中成年期可分為青、壯年期和老年期。這前後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聯系著,每一發展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繼續,又是後一階段的准備。
每一發展階段都經歷著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其首先表現為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就由量變到質變,從而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每一階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發展特徵,就是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
人的發展的順序性,要求教育應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人的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
3、人的發展的呈現出穩定性與可變性。人的發展總體上經歷的順序性與階段性是相對穩定的,即只要具備基本的社會生活條件,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順序、速度及年齡特徵是大體相同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是由提供人成熟的生理基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順序性所決定的。然而就個體發展而言,發展的速度和程度卻有一定的可變性。
不同的生理狀況、營養條件,會導致不同個體的身體發展的快慢和水平,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更會導致個體不同的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表明,教育適應了人的發展的階段、順序及年齡特徵,才能促進人的發展;並且只有促進了人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出教育對人的價值。
4、人的發展呈現出不均衡性與差異性。個體的身心發展在經歷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發展時,其速度和水平都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表現為:
一是在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例如神經系統的發展呈現出先快後慢的特點,大腦重量的90%是在6歲以前發育完成的,只有10%是在6歲以後發育長成的。二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在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如生殖系統的發展與神經系統的發展不同,前者表現為發展的先慢後快,從青年發育期才開始有明顯的發育變化。
根據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學家提出了人的發展的「關鍵期」概念,即人的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發展最快、最適宜形成的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善於捕捉和抓住人的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對受教育者實施最佳的教育,以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與不均衡性相聯系的是在同年齡階段的不同兒童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由於遺傳素質、家庭和環境的差異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同齡兒童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會有很大的差異。
有人統計了一組7歲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況,其中智齡為7歲者占總數的36.75%,智齡為9歲者占總數的7.08%,智齡低至五歲者占總數的4.51%。這表明處於同一年齡的兒童其智力發展水平表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此外,發展的差異性還表現在心理品質和個性傾向等方向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上。
所以,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個別差異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視不平衡性與差異性,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5、人的發展的具有現實性與潛在性。就人的心理能力而言,人是地球上最為聰明的生物體,正常個體的人都能表現出較高的身心能力。然而,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與達到的高度而言,人的發展還有極大的潛力。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發展已實現的水平與其可能達到的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甚至有人認為人只發揮了其所具潛力的4-10%。
人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歷史過程,是人類發展的無限性與個體發展的有限性的統一,如何不斷地挖掘、開發人的潛能,使人的發展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是當代教育學、心理學及腦科學等研究的重要課題。
人的發展的現實性與潛在性表明了人的發展的巨大潛能,也表明了教育的巨大潛能。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都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學生,只要有好的教育方法,就可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正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具有的教育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