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分辨古代箭矢真假
擴展閱讀
哪個軟體可以聽曲婉婷 2025-07-18 08:03:04

怎樣分辨古代箭矢真假

發布時間: 2022-12-11 06:20:35

⑴ 3000年前背中四箭的「大王八」應該怎麼鑒定真偽

中國文物眾多,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忙活了不少考古專家。但實際上,文物並非只是在地下有,水中也有。只是水中文物通常很難發現,即便發現也很難考古,除非是文物特別多或者價值極高,所以出水文物大多意義不凡。

早在上個世紀,有位河南大爺去河岸釣魚,結果魚沒釣著,倒是掉到了一個「王八」。這個「王八」渾身青色,嚴重銹蝕,經過專家鑒定發現,這竟然是商朝後期的寶貝,距今超過3000年。不過,這不是王八,而是黿。按照老規矩,根據銘文,人們為這個「王八」命名為「作冊般黿」,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冊般黿」最重要的價值還在於其表現的商朝射禮。我們都知道,孔子曾經說過,作為君子要會六禮,其中之一就是射禮。

射禮源於古代軍事活動。黿是龜類動物,在商朝是神聖的動物,不能隨便射死;黿被射殺在水邊,身上中了四箭,還要進行奏祭,這些都與西周東周的射禮一樣。

⑵ 古人怎麼分辨箭有沒有毒

無法分辨也沒必要分辨!

毒性能強到直接致死那直接射過來中箭就倒了,根本沒閑工夫給你時間分辨。

慢性致死毒性那還不如直接日常箭矢插馬糞,牛糞上,古代可沒抗生素,對方中箭基本直接保證保底敗血症。

由此可見古代根本沒有必要判斷箭矢有沒毒。

至於「箭頭有藍光」之類,這種叫影視劇特效,或者小說特效,正常是不存在的!

⑶ 鵰翎箭和狼牙箭的區別

中國古代慣用的一種箭。極品的鵰翎箭是用金雕的羽毛來製作,次品用花雕的羽毛。由於雕羽具有極好的帶風效果,在飛行過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箭矢的軌跡穩定性。因此,中國古代的人們普遍用鵰翎來製作弓箭。
中文名
鵰翎箭
注音
diāo líng jiàn
解釋
以鵰翎為箭羽的箭
典文
《梁州第七·射雁》套
簡稱
鵰翎
基本介紹典文詳細解釋TA說
基本介紹
目前,由於金雕在國內是一級保護動物,

⑷ 這個箭鏃是什麼時候的

大哥,上面那些人都是外行,不要聽,這是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雙翼箭鏃,商代晚期一般是尖尾,西周一般是條狀翼,平鈍一些。看圖應該是商代的。3000多年了。百塊錢吧。

⑸ 為什麼古代的箭的頭兒是圓的而不是尖的

箭的形制有許多種,一槍三劍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制,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 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習箭: 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 ,猛將腰間太習箭。

(7)小鑿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 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11)無羽箭: 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 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志》載:「宋真宗咸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 箭的一種。以木製之。

(14)木朴頭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15)木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面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桿,桿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桿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 鐵制。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 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 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桿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 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 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 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裡面射去,林沖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里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 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桿為木製,桿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雲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朴頭箭: 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桿之上,桿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 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制,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桿頭箭: 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桿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 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制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制,環穿十個圓孔,桿以楊木製,羽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 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註:「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 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桿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 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里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 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桿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制之弓射箭。

(39)連珠箭: 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 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桿為楊木製,羽為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註:「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形狀如梳脊鈚箭頭,只是在後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 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 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桿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僕姑:箭的一種。《左傳·魯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僕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註:「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 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 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 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桿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桿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 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桿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制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 桿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66)眉針箭: 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桿以木或竹製。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禮隨侍箭: 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桿以楊木製,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闊【骨包】箭: 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 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圍哨箭: 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隨侍鈚箭: 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隨待兔叉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制,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用箭。

(73)恆矢: 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恆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註:「恆矢,安居之矢之。」

(74)索倫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桿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 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76)鴨嘴哨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桿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面有環,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77)鐵箭: 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葯。箭頭下裝有細箭桿,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桿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78)鐵朴頭箭: 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桿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唿唿」聲。為明代弓射箭。

(79)鐵兔叉箭: 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0)鐵骨利錐箭: 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81)鐵羽大鑿頭箭: 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桿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制,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82)狼舌人箭: 頭為扁平狀,兩只相連,純圓,桿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83)射虎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錐箭: 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桿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 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斗】子弩發射。

(86)梅針箭: 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頭箭: 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桿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88)鏟子箭: 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桿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89)鑿子頭箭: 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桿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 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桿為竹製,長尺半,桿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91)雹箭: 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凶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92)綦衛: 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註:「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93)踏橛箭: 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只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桿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9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註:「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註:「『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95)燕尾鈚箭: 長二尺九寸,頭為鐵制,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桿以楊木製,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 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桿以木或竹製。明代用銅溜子發射的箭。
(98)攢竹箭: 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桿以竹製,較一般箭長。明代弓射箭。

⑹ 古代的箭是什麼樣子的

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復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采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六材之干
「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干,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佔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制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⑺ 古代的弓箭和弩箭箭頭有幾種 各有什麼用

古代箭頭種類和叫法太多,有人統計是98種。不過主要也就是下邊幾種類型。

1、錐形箭,最普通的箭頭,就是那種扁平棱形的箭頭,用來殺傷的,也可用於破甲,但殺傷力和破甲能力都較弱,好處是價格便宜,容易製造。

2、破甲箭,比錐形箭細長,穿透力強,中遠距離可以擊破皮甲和鱗甲,但對板甲的效果不理想。缺點是殺傷力小。

3、重箭,箭頭較大,一般帶有倒刺和血槽,破甲能力弱,但殺傷力強,人被射中短時間就會喪失戰斗能力。

4、三棱箭,箭頭呈三棱狀,帶倒刺和血槽,破甲能力和殺傷力都很強,但製造工藝復雜,造價。

5、號箭,又稱鳴鏑,就是射出去帶哨聲的信號箭,沒有殺傷力。

6、月牙箭,箭頭呈月牙狀或魚尾狀,對人沒有殺傷力,主要用來射旗幟和船帆上的繩索。

7、墩箭,箭頭是木製的墩子,沒有殺傷力,射人會造成疼痛感,主要用來起警告作用,和現在的橡皮子彈功能一樣。

(7)怎樣分辨古代箭矢真假擴展閱讀:

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左側。

第二種是蒙古式,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復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中國古稱「韘」,後世稱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製成。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 皮革護套。

弓箭的種類有很多種,根據其用途不一樣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有長弓和短弓,在古代根據兵種的不同可分為步弓和騎弓,如果按照力量的不同也可分為輕弓、獵弓和強弓。

弓箭在射擊時最普通的站姿是定射雙腿丁字站立,同時腰後仰十五度,將弓握在左手上,然後用右手取箭。

取回箭後要把箭梢搭在弓弦上,同時要把箭頭搭在箭台上,箭頭要緊貼在弓身上,並且要與左臂平衡,右手要持續有力的向後拉動弓弦,等到弓弦拉滿後,把箭按照拋物線的弧度仰射出去。

⑻ 各個朝代的箭頭都長什麼樣

唐軍制式箭簇是雙鉤輕羽箭

⑼ 宋代的弓箭頭是什麼樣的

箭頭為銅或鐵制,箭頭用幾個鋼釘圍在一起。

宋代的弓箭頭一般都是四棱錐箭鏃,其實古代的弓箭一般都是錐形棱狀。

箭桿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系緊在桿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 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桿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 箭頭後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 干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佔六成以上.
弓箭優勢是射程遠,易射穿鐵甲,拋物線射擊,缺點,射出兩箭,對方騎馬的就沖過來了,而且費力氣,一般成年人射出十箭就沒什麼力氣了,而且需要技術。


弓弩的優勢是不費力氣,操作簡單,直線射擊,射速比弓箭快一倍左右,缺點是射程短,射出一箭之後,對方騎兵就沖過來了。
所以野戰對弓弩不利,守城和防守才用弓弩手。這也是為什麼胡人用弓箭橫掃天下的原因之一。

由於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時衡量一個人的武藝,都是以臂力作為第一標準的,即看能挽開多少斗的弓.當時士卒挽弓的最高記錄是270宋斤(一宋斤約合 1.2市斤).這是春秋時代士卒挽弓力的幾倍.而一些勇將則更加驚人,岳飛和韓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過戰時根本用不到這么重的弓 .倒是應該兼顧准確性,這一點宋軍非常不重視.
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

⑽ 古代人射箭用的箭有什麼不同 古代弓箭和現代弓箭的差別是什麼

1、古代弓箭與現代弓箭材質不同。古代弓箭一般都以牛角、竹木、膠漆、牛筋等自然物質為原料製作,製作周期長達數年;而現代弓箭大量使用復合材料,屬於現代大工業產品,製作周期很短。

2、使用目的不同。古代弓箭是人們生活、戰爭中極為重要的憑仗,實用意義很強;而現代弓箭,幾乎完全是作為競技工具存在,或者是裝飾品或收藏品。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3、瞄準方式有區別。古代射箭都是依靠射手的個人素質和經驗;而現代弓箭往往在上述基礎上,配有現代的瞄準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