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數據銀行未來會怎樣
擴展閱讀
南充迅達可以做網站嗎 2025-07-05 15:46:27

數據銀行未來會怎樣

發布時間: 2022-11-25 21:21:43

㈠ 未來電子銀行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

2020年個人網上銀行用戶比例達59%,較2019年增長3個百分點,增速持續放緩。而個人手機銀行用戶比例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增幅達到8%,用戶比例達到71%,同比增長12%。2020年企業網上銀行滲透率為83%;企業手機銀行滲透率為42%,相比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

手機銀行用戶比例同比增長12%

根據中國金融認證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個人網上銀行用戶比例達59%,較2019年增長3個百分點,增速持續放緩。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銀行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㈡ 金融行業的大數據前景怎樣

銀行業是整體經濟活動的中樞,這是毋庸置疑的,銀行有大量數據,這其中:

1.客戶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資產量等等,這些數據銀行有很多,但是不好,因為不幹凈,充斥著不真實,不全面的信息。

2.客戶的交易行為信息。這個才是銀行大數據的未來,只有通過客戶的交易信息,才能真真看清楚客戶是什麼樣的人。

而銀行要在大數據有所作為,需要長期的清洗數據,整合系統,研究模型,不太容易,身軀太龐大了,最嚴重的事,缺乏專業的人才,據我了解,目前銀行的大數據分析,還是科技部在兼著做呢。

㈢ 大數據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發展歷程:十年來大數據產業高速增長,我國信息智能化程度得到顯著提升

我國大數據產業布局相對較早,2011年,工信部就把信息處理技術作為四項關鍵技術創新工程之一,為大數據產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礎。自2014年起,「大數據」首次被寫進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大數據產業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此後,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逐漸建立起來,相關政策與標准體系不斷被完善,到2020年,我國大數據解決方案已經發展成熟,信息社會智能化程度得到顯著提升。

——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㈣ 大數據+銀行數據安全何去何從

大數據+銀行數據安全何去何從

數據將是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已成為銀行業界的共識。對於銀行來講,只有擁有強大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才能使銀行數據應用達到價值最大化。在銀行信息化、網路化時代,如何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加強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防範和化解敏感數據信息泄密風險,是當前銀行業信息安全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大數據來了 出路OR死路?

根據麥肯錫《大數據的下一個前沿》報告,無論從大數據應用綜合價值潛力維度,還是平均數據量而言,銀行的大數據應用綜合價值潛力都非常高,是繼互聯網及運營商之後大數據產生最為龐大的熱點行業之一,已然成為大數據應用的一片沃土。

大數據的數量巨大、形式多樣同時具有瞬時性,可以從移動設備、社交應用、網頁訪問以及第三方獲取,包括信用消費等方面的數據。以正確的數量模型和分析方式來契合銀行目前的業務需求,是合理利用大數據,達成更多經濟回報的關鍵。通過大數據技術把收集的海量碎片化數據有效整合,可以在市場分析、客戶服務、客戶研究、產品研發及產品測試等方面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沒有數據安全就沒有信息安全,數據安全管理必須貫穿數據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大數據的應用存在運維風險和運營風險等,前者如數據丟失、數據泄露、數據非法篡改、數據整合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錯誤決策等,後者如企業聲譽風險、數據被對手獲取後的經營風險等。因此,必須加強數據管控。盡管大多數銀行企業經過多年系統的信息安全建設,但是仍然缺乏內容識別相關的措施來配合防護,當前數據內容防護層面臨著識別難、定位難、防護難的系列問題。

明朝萬達——實現銀行敏感數據安全管理

作為中國領先的內網安全、數據安全和移動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北京明朝萬達專注於銀行數據安全,以自主可控的國產密碼演算法為基礎,以符合國家和行業監管為要求,基於「安全服務」理念,為銀行客戶量身打造整體數據安全解決方案。同時,結合銀行業務應用場景以及銀行的安全管理和特性需求,建立安全服務體系,實現銀行內敏感數據從產生、存儲、使用、流轉、追蹤到銷毀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

深耕金融業多年,公司憑借優質的產品、專業的服務和良好的信譽,已經成功服務於國開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等眾多客戶,在大數據時代,明朝萬達將繼續秉承「安全服務於業務」的理念,持續為銀行的智能化數據安全管理建設獻策獻力。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銀行數據安全何去何從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㈤ 大數據能為銀行做什麼

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和社交網路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一個全新的「大數據」信息化時代。而銀行信貸的未來,也離不開大數據。
國內不少銀行已經開始嘗試通過大數據來驅動業務運營,如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使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了實時營銷,光大銀行建立了社交網路信息資料庫,招商銀行則利用大數據發展小微貸款。從發展趨勢來看,銀行大數據應用總的可以分為四大方面:
第一方面:客戶畫像應用。
客戶畫像應用主要分為個人客戶畫像和企業客戶畫像。個人客戶畫像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徵、消費能力數據、興趣數據、風險偏好等;企業客戶畫像包括企業的生產、流通、運營、財務、銷售和客戶數據、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等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擁有的客戶信息並不全面,基於自身擁有的數據有時難以得出理想的結果甚至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比如,如果某位信用卡客戶月均刷卡8次,平均每年打4次客服電話,從未有過投訴,按照傳統的數據分析,該客戶是一位滿意度較高流失風險較低的客戶。但如果看到該客戶的微博,真實情況是:工資卡和信用卡不在同一家銀行,還款不方便,好幾次打客服電話沒接通,客戶多次在微博上抱怨,該客戶流失風險較高。所以銀行不僅僅要考慮銀行自身業務所採集到的數據,更應考慮整合外部更多的數據,以擴展對客戶的了解。包括:
(1)客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數據(如光大銀行建立了社交網路信息資料庫)。通過打通銀行內部數據和外部社會化的數據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客戶拼圖,從而進行更為精準的營銷和管理;
(2)客戶在電商網站的交易數據,如建設銀行則將自己的電子商務平台和信貸業務結合起來,阿里金融為阿里巴巴用戶提供無抵押貸款,用戶只需要憑借過去的信用即可;
(3)企業客戶的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如果銀行掌握了企業所在的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可以更好掌握企業的外部環境發展情況,從而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狀況;
(4)其他有利於擴展銀行對客戶興趣愛好的數據,如網路廣告界目前正在興起的DMP數據平台的互聯網用戶行為數據。
第二方面:精準營銷
在客戶畫像的基礎上銀行可以有效的開展精準營銷,包括:
(1)實時營銷。實時營銷是根據客戶的實時狀態來進行營銷,比如客戶當時的所在地、客戶最近一次消費等信息來有針對地進行營銷(某客戶採用信用卡采購孕婦用品,可以通過建模推測懷孕的概率並推薦孕婦類喜歡的業務);或者將改變生活狀態的事件(換工作、改變婚姻狀況、置居等)視為營銷機會;
(2)交叉營銷。即不同業務或產品的交叉推薦,如招商銀行可以根據客戶交易記錄分析,有效地識別小微企業客戶,然後用遠程銀行來實施交叉銷售;
(3)個性化推薦。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喜歡進行服務或者銀行產品的個性化推薦,如根據客戶的年齡、資產規模、理財偏好等,對客戶群進行精準定位,分析出其潛在金融服務需求,進而有針對性的營銷推廣;
(4)客戶生命周期管理。客戶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新客戶獲取、客戶防流失和客戶贏回等。如招商銀行通過構建客戶流失預警模型,對流失率等級前20%的客戶發售高收益理財產品予以挽留,使得金卡和金葵花卡客戶流失率分別降低了15個和7個百分點。
第三方面:風險管控
包括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評估和欺詐交易識別等手段。
(1)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評估。銀行可通過企業的產、流通、銷售、財務等相關信息結合大數據挖掘方法進行貸款風險分析,量化企業的信用額度,更有效的開展中小企業貸款。
(2)實時欺詐交易識別和反洗錢分析。銀行可以利用持卡人基本信息、卡基本信息、交易歷史、客戶歷史行為模式、正在發生行為模式(如轉賬)等,結合智能規則引擎進行實時的交易反欺詐分析。如IBM金融犯罪管理解決方案幫助銀行利用大數據有效地預防與管理金融犯罪,摩根大通銀行則利用大數據技術追蹤盜取客戶賬號或侵入自動櫃員機(ATM)系統的罪犯。
第四方面:運營優化。
(1)市場和渠道分析優化。通過大數據,銀行可以監控不同市場推廣渠道尤其是網路渠道推廣的質量,從而進行合作渠道的調整和優化。同時,也可以分析哪些渠道更適合推廣哪類銀行產品或者服務,從而進行渠道推廣策略的優化。
(2)產品和服務優化:銀行可以將客戶行為轉化為信息流,並從中分析客戶的個性特徵和風險偏好,更深層次地理解客戶的習慣,智能化分析和預測客戶需求,從而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優化。如興業銀行目前對大數據進行初步分析,通過對還款數據挖掘比較區分優質客戶,根據客戶還款數額的差別,提供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3)輿情分析:銀行可以通過爬蟲技術,抓取社區、論壇和微博上關於銀行以及銀行產品和服務的相關信息,並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正負面判斷,尤其是及時掌握銀行以及銀行產品和服務的負面信息,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對於正面信息,可以加以總結並繼續強化。同時,銀行也可以抓取同行業的銀行正負面信息,及時了解同行做的好的方面,以作為自身業務優化的借鑒。
銀行是經營信用的企業,數據的力量尤為關鍵和重要。在「大數據」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門戶網站、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方式的蓬勃發展,移動支付、搜索引擎和雲計算的廣泛應用,構建起了全新的虛擬客戶信息體系,並將改變現代金融運營模式。
大數據海量化、多樣化、傳輸快速化和價值化等特徵,將給商業銀行市場競爭帶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數據時代,智者生存,未來的銀行信貸,是從數據中贏得未來,是從風控中獲得安穩。

㈥ 銀行在數字化轉型路上面臨什麼問題

1.信息不對稱:直接導致信貸業務領域內的詐騙、套取資金、捋羊毛、盜用身份等欺詐行為層出不窮;
2.系統開發周期長:因為模型、經驗都需要長時間積累,所以風控相關的試錯成本太高,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慢人一步,市場佔有率就會大大降低;
3.授信客群數量龐大:如果單純依賴線下方式對海量用戶進行審核,就必須通過無限擴張來完成大量貸前貸後線下風險管理工作。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數字化轉型,可以去中大咨詢,記得是做這方面的業務的。

㈦ 大數據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產業發展現狀

1、行業整體情況:大數據產業規模維持高速增長 主要應用於互聯網與政務領域

——大數據產業規模:2020年超過6000億元,未來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大數據產業聯盟發布的《2021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指出,2018年以來,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VR、5G、區塊鏈、邊緣智能等新技術的交匯融合,持續加速技術創新。與此同時,伴隨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建設熱潮,各地與大數據相關的園區加速落地,大數據產業持續增長。

白皮書中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6388億元,同比增長18.6%,預計未來三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3年產業規模超過10000億元。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㈧ 2020金融界未來銀行年會 聚焦數字化轉型 共話資管新發展

2020年12月10日,由金融界主辦的「以創新·贏未來」2020金融界未來銀行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十餘位行業專家、業界精英齊聚,共同探討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創新升級之路與「後存量時代」資管行業的發展態勢。

隨著互聯網 科技 與金融行業的深度融合,金融 科技 也正在加快銀行業的生態重塑。尤其是自2020年年初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內經濟遭受重創,一方面,銀行業信貸需求下降,線上化、非接觸式服務需求飆升,同時,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資管業務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關鍵節點,中國銀行業如何開啟發展金融 科技 ,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重中之重。

金融界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趙志偉

金融界董事長兼CEO趙志偉在致辭中指出,隨著人們整體收入水平和財富意識的提高,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升級。疫情加速倒逼數字經濟需求增加,數字經濟已經演變為「客戶賦權」的時代,「在數字化的浪潮下想要保持優勢,就必須以 科技 創新為護城河,以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速度、質量和價值滿足客戶需求,而數字化轉型遲緩的企業將會快速沉入 歷史 。」

平安銀行首席信息執行官張斌

平安銀行首席信息執行官張斌表示, 科技 ,特別是數字技術對 社會 和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消費互聯網之後,產業互聯網蓬勃興起。未來的變化就是數字經濟和數字 社會 。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催生了數字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數據資產的管理和運用能力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能力。

工商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周楊

工商銀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周楊表示,銀行,必須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商業銀行始終是保持開放的,但要真正走向外部化、數字化、智能化,最重要的是理念開放。「解放頭腦」這一步要邁得堅實,才能真正「走」出去。商業銀行的從業人員,要始終觀察和思考客戶的需求和行為,及時跟進,眼到、心到、手到,才能有效推進開放銀行建設。

渤海銀行金融 科技 事業部總經理助理郭灝

渤海銀行金融 科技 事業部總經理助理郭灝指出,隨著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平台經濟推動商業模式、經濟形態和人們消費習慣的徹底改變,從而使經濟微觀基礎發生變化。平台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談到開放銀行,郭灝認為,銀行利用產品開放、服務開放、技術開放,對行業的資源和流程進行組合,將金融服務嵌入和融入整個合作平台產品當中,為平台進行金融賦能。通過跨界融合,自建生態和共建生態相結合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農業銀行網路金融部副總經理謝凱

農業銀行網路金融部副總經理謝凱指出,數字化轉型需依託於兩個大背景,一是以技術為驅動力,二是技術延伸到經濟,用數字化的產業帶動各行各業產業的數字化,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一是解決自身經營的問題,二是銀行實現數字化服務實體經濟。

廣發銀行網路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

廣發銀行網路金融部總經理關鐵軍表示,金融服務模式應當不斷推陳出新 走到用戶需求的前面。創新模式對業務、服務、體驗、戰略部署、投入、數據、算力存儲、演算法模型、內部管理、風控等等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工作要求和評價標准,也是為金融與 科技 融合發展體系化建章立制。落地這些導向和要求,只有通過線上化、數字化的金融與 科技 融合的管理手段,建出相應的管理流程、功能或平台工具,才會行之有效建管理功能和手段的指導要求。

金融界副總裁兼智能金融業務總經理何劍波

金融界副總裁兼智能金融業務總經理何劍波站在銀行業合作夥伴的角度指出,未來的銀行可能有如下形態,一是 科技 銀行,二是生態銀行,銀行的服務將來會作為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融入到整個生產環境中,三是智能化的銀行,數字化和場景化將成為重中之重。對於如何用金融 科技 手段服務客戶,何劍波表示,首先是智能資訊,這已經成為連接客戶的強黏合劑,資訊要發揮更好的作用,應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資訊內容的價值,二是個性化。當然,資訊不僅要連接用戶,還應連接數據、行情、金融產品、投資顧問、投資策略等。

銀盛支付董事長陳敏

銀盛支付董事長陳敏從支付公司的角度,表達了關於整個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觀點。首先,整個數字化轉型它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技術只是一個維度,更多是涉及到組織架構、資源投入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其次,數字化轉型關鍵還是在於整個執行力,關鍵在於下面基層員工的參與和落地。第三,數字化轉型需要一行一策,需要走差異化的路線。第四,數字化轉型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最後,陳敏指出,金融 科技 是雙刃劍,風險管理是第一位, 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但 科技 也是第一破壞力。金融 科技 用得好叫控制風險,用得不好則會擴大風險。

今年對於資管行業而言也是不平凡的一年,為應對轉型,銀行的資管業務應做好哪些准備?資管規模超百萬億元後,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改革方向又是什麼?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為此,金融界特邀五位專業人士做客圓桌論壇,共同探討「後存量時代」資管行業發展。

易方達基金副總裁陳彤表示,資管新規對不同的管理行業的管理人來說,投資的資產類別還是有些差異的,對基金來說,它還是處在有點差異的一種競爭的環節。像大型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託,它們在過去的時間,給客戶的體驗還是非常好的,客戶對它們的忠誠度還是非常高的。因此,怎麼做基金行業凈值化管理特色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對於資管新規下資管行業的轉型與變化,寧銀理財副總裁任思恩表示,銀行理財在轉型調整的過程當中面臨著陣痛。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來自於業務模式的轉變。

光大信託副總裁劉向東認為,資管新規發布後,信託行業經歷了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未來信託可以從支持實體經濟、資本市場改革等維度大力發展消費類產品,以發揮獨特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

原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業研究所所長於佳寧認為,行業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量、透明化發展,未來將變得更加安全和高效率。

對於百萬億的資管行業今後如何發展,興業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總裁助理章杉杉認為居民的財富意識已經覺醒,儲蓄會慢慢的向投資轉移,所以整個資管市場在今後十年肯定是蓬勃發展的市場,大家的份額都可以進一步做大。

㈨ 朱民: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走向資產和財富的時代

2022數字經濟高峰論壇近日召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會上發表題為「數字經濟的時代:數據走向資產和財富的時代」的主旨演講。

數據資產的挑戰性

朱民指出,目前我們正在離開信息時代,進入智能時代。信息時代的特點是應用先行,而智能時代的特點是 數據先行

數據具有很多優勢,但同時存在很強的 外部依賴性、時效性以及應用的場景性 等問題,涉及 隱私、合規、安全 等多方面風險。因此,數據作為資產會帶來一系列挑戰。

數據的產權模糊,隱私權、知情權和收益權的處理方式不明晰,也沒有隱私和安全相關的法律。

第二, 數據的價值變動性問題。 對於不同的使用者,數據價值存在不確定性,且數據資源無窮無盡,產權的歸屬和定價存在一定難度。

第三, 數據的開放和流通。 數據的監管、生態、法律合規是發展要解決的巨大問題。

第四, 交易挑戰,即如何分離數據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和分配權。 朱民以1978年改革開放時期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例,闡述了經營權、管理權分離的實踐。

第五, 估值挑戰,即數據資產的金融化。 它包括三個階段,首先是數據拆分,要依據行業或使用場景拆分為獨立數據集;第二步是市場化定價,要篩選部分需求方進入非獨占式競拍;第三步是數據交易,在第二步確認初始價格的基礎上,建立拍賣機制,根據市場波動調整成交價格。拍賣機制為數據集帶來預期現金流,進而決定數據集的金融價值,並可以資產化、金融化交易權益份額,解決其估值問題。

第六, 商業模式挑戰。 現有的商業模式是平台交易模式,數據採集經過加密後通過第三方管理來進行交易,解決了數據互信、數據保護及數據共性的主要矛盾,但存在范圍較小的局限性。朱民認為,之後的發展可能會傾向於數據銀行的模式,數據將類似於個人財產,可以像存款一樣存放在銀行。

數字經濟:走向數據驅動的時代

朱民指出,數字經濟是我國現在重要的發展戰略。展望未來,全球數據總規模將從現在的70ZB發展為2025年的175ZB。我國是數據大國,得益於物聯網的發展,我國出現了大量的結構性數據,如何運用好這些數據是接下來的重中之重。

數據、算力和演算法都在加速發展,整個物理世界、經濟世界和 社會 生活都在加速數字化。朱民表示, 數據資產化是下一個顛覆世界、推動時代發展最為重要的里程碑。 推動數據的資產化,對中國 科技 創新、經濟增長和 社會 發展意義重大。全面推進數據的資產化,將助力中國經濟走向高速度發展,改變中國經濟的 歷史 軌跡。

本文源自清華五道口

㈩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金融業總體穩健運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盈利能力基本穩定,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增強,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股票質押融資風險下降。

資產負債規模平穩增長

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82.51萬億元,同比增長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58.24萬億元,同比增長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個百分點。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