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鑒別古董瓷器
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
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
根據款式鑒別
識別真偽時,首先看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仿製者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生動不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
總之,辨別瓷器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最後評定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下面是關於鑒定的視屏參考
B. 如何鑒別古瓷的真偽
古瓷器如何鑒定真偽,非一日之功。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鑒別古瓷器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科,需要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鑒別」真偽,那種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要踏踏實實地學習、拜師才能知道如何「鑒別古瓷器的真偽」.
我國制瓷歷史悠久,技術高超,唐宋後各代均有大量精品生產。同時,仿製品亦不少。歷代各大名窯瓷器,窯口愈有名,仿製偽造品愈多。
辨別古瓷真偽,首先要較好地了解古瓷各名窯產品的特點,其次掌握做假的常用方法及特點,才能較准確區分真偽。
(1)區分真偽古瓷的方法
A.假古瓷器胎體與真品不同,過重或過輕,質地常做得過細。仿古瓷的製作上常常有當時的風格,而與所仿瓷風格不同。仿古瓷的線條一般太生硬,不流暢,沒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澤一般都太強、「 火氣」大,不細膩。另外,仿製品上的繪畫不自然,筆跡拘謹,運筆不流暢,筆畫粗細不勻。
B.仿製品作舊:青花瓷去光,用氫氟酸擦,再用煙灰擦就有舊痕。但此舊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銹」:用耕土摻蛋清拍於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鉛粉在高溫下烘烤均可得黃色土銹。這種土銹雖不易洗掉、刮掉,但銹色不自然,且銹痕太多、太過、太新。
作「開片」:在剛出爐的仿製品上灑上食鹽水使其開裂,再用墨塗形成鐵線,用茶水塗則為金線,但這種線用火可燒掉。
C.款識:即各窯出產品都留有產出年份、地點等。不同朝代款識各異,如明代「 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款識書寫各代有專人負責,風格大體相同,而仿製品的款識常有破綻。
(2)評價
古瓷存於世上的不多,名窯的產品價值連城。現市面常見清以後的瓷,其價值高低可看胎釉色澤、選型、有無破損或破損程度等。
C. 怎樣識別瓷器贗品
瓷器是收藏「大項」。近年來,在拍賣會和古玩市場中,明清古瓷因量稀物美而廣受追捧,價格屢創新高,連原先不為人關注的民國瓷器價格也不斷走高。但古玩市場上所售的瓷器很多都是贗品,那麼怎樣提防和識別瓷器贗品呢?
一、提防新瓷作舊。把新瓷退去光澤,以顯出古樸的風味。一種方法是將新瓷長期埋在地底下,或在泥土中摻蛋白塗在瓷器表面再埋入地下一段時間,以期整新如舊;另一種方法是將新瓷放入酸性或鹼性的溶液中浸泡,以獲得作舊的效果;還有一種是用牙膏和水砂紙「上陣」對新瓷進行加工,這樣處理以後,新瓷變得古舊,沒有亮色。此外,還有用煙熏法、茶煮法等加工作舊的。其實,真正的古瓷器雖然有舊色,但這是歲月滄桑造就的,是不規則的。如果通體一模一樣的舊色,你就要多加註意了。
二、提防用真坯作假瓷。這樣的作假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取破舊瓷器的底,粘接在偽造的新瓷上。款是真的,但是瓷體卻是假的;另一種是取無花的舊瓷,彩繪後重燒。第一種方法用高倍放大鏡細看就能看出端倪;第二種方法得從畫風、釉彩上判斷。
三、提防被掩蓋缺陷的瓷器。有的作假方式是將破損的素潔古瓷用膠粘合,然後為了掩蓋粘合痕跡,就在裂痕處畫上圖案來掩飾。你要瞅出這些被掩蓋的痕跡,就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還要從畫風和色料的品質上找出蛛絲馬跡。還有的對缺損的古瓷進行補接,比如補耳、補足、補口。這都是重新捏制缺損部分,然後加釉彩重燒。雖然價值可能很高,但是其風格和色澤仍會有差異。所以,你拿到一件古瓷的時候,要對這些重點部位多瞧多看。
四、提防單色釉瓷器造假。近年來單色釉瓷器在收藏市場里很受歡迎,單色釉瓷里其實有很多贗品,比如,單色釉中的胭脂紅在古代很難燒,而現在科技發展和工藝水平提高,有的造假者就直接燒制這些瓷器冒充舊物,因為釉色幾乎能一模一樣。不過,其胎質器形可能會露餡,有的胎質過於細膩,超出了古人的工藝水平,這顯然就是假貨。
你要是網上想買的話,建議你去博寶商城裡看看,他家服務特別好。
D. 古董瓷器鑒定知識瓷器的鑒定技巧
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古董瓷器鑒定知識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古董瓷器鑒定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古董瓷器鑒定知識
後加彩
露胎處的觀察: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志著胎土淘煉 方法 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看它的釉色,掂掂它的重量,瓷胎厚薄,細看氣泡,也要用手摩挲感覺粗細和潤度,用指扣敲以察音質。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而對老底老圈足後接新胎的,老瓷板洗去老彩後掛新彩的,殘缺彩上再補彩的,以及老的白釉器上新刻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
遠離瓷器贗品四項技巧
由北京日報和北京古玩城聯合舉辦的“鑒寶系列講座”日前在古玩城舉辦。第一講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主講宋代五大名窯瓷器辨偽。“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 收藏 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技巧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 工筆畫 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咸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咸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古董瓷器鑒定應著重注意的方面古董瓷器鑒定方面(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 總結 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3)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E. 辨認古玩瓷器真偽的「秘訣」是什麼
要能在古玩市場的茫茫大海里尋找到有價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經磨難,不歷練出一雙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難識別的。而且由於歷代傳統文化的推崇,中國歷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現今作偽手段不斷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製作的古玩,連很多行家都會上當。那麼,初涉收藏界的朋友應該從何下手呢?
鑒寶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陶瓷委員會委員、杭州利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紹尹是一位擁有30多年收藏經驗的收藏家。他親自傳授了幾條在他多年收藏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簡單實用的分辨古瓷器真偽的「秘訣」。
第一招:富有美感。藝術性越強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別是官窯瓷器的製作都是不顧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藝術效果,因此好的古玩無論從造型、工藝、色彩、圖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選擇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高審美享受的。從另外一方面說,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帶給人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如果非常喜歡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帶給人很高的審美愉悅,也是一件美事。這樣的收藏能讓自己獲得快樂。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收藏,會讓學習的過程更輕松和自在。
第二招:隨身攜帶放大10倍的放大鏡,看瓷器表面的「氣泡」。如果「氣泡」完全大小均勻,則是現代的電窯和煤氣窯燒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窯燒制的古瓷器表面應該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還會出現顆粒非常大的「破泡」,這是由於年代久遠的瓷器本身的物理變化,無法仿製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鏡看的時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紋,在有顏色的襯托下,能看得比較明顯。
第三招:用手指彈器皿,聽其聲。此招適用於大盤子、大碗之類的較大體型的瓷器。一隻手懸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隻手用手指輕彈瓷器邊緣。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將聽到如鍾聲一般悠遠悅耳的聲音,而且餘音裊裊,迴旋聲將持續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別小看這簡單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學活用,要經歷大量的實戰體驗,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收獲。」余紹尹認真地說。
他還反復強調:要學習收藏,一定要熟知歷史知識。每件器物的材質、繪畫藝術等都有它的時代特徵。當你對那些重大時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術工藝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時候,你才能發掘到古玩真正的價值所在。而且很多聲名顯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價值,也都是依靠獨具慧眼的收藏大師所發現的。
F. 怎樣鑒別瓷器真假
教你怎樣鑒別瓷器
人們搞收藏都想買到真正的老物件,可現在古玩市場里,仿造的太多,魚目混珠難辨真假,不管是古玉器還是老瓷器,真正到代的很少見到,老瓷器中的官窯珍品更是難找, 收藏幾十年也難買到一件珍品。老瓷器是古代人們使用過的物件,有出土的;有傳世的。辨別一件瓷器的新老,要從各個方面考慮,看.摸.聞.聽都要用上,每個時代的瓷器都有每個時代特徵。老瓷器有官窯瓷器,有民窯瓷器。元青花.唐三彩.甜白瓷.絞胎瓷,汝窯鈞窯磁州窯;景德鎮的瓷器遠近聞名。
1、收藏瓷器時,拿到手裡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樣,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沒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問題是鑒別是不是做舊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過的摩擦痕,新瓷器沒有使用痕跡。要看款的新舊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醬油燒色做舊
2、用手摸,老瓷器像玉一樣光滑,有些老瓷器的胎土裡加有瑪瑙,這樣的瓷器看著光滑養眼,摸著像一塊美玉
3、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稱為賊光,看著閃光耀眼。老瓷器的光,是從瓷器內部發出來的溫潤光芒,看著養眼。做過舊的瓷器雖說沒有了火光,但是看著無光澤。
4、看畫工,老瓷器大多是手工畫上去的,現代瓷器都是印花和貼花
5、看窯變,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紅,有些已經形成胎紅
6、看裂紋,老瓷器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紋
7、看棕眼,有些老瓷器有縮油點,瓷器上到處都是棕眼
8、看鐵癍,有些老瓷器的胎土含有特殊原料,入窯燒好後瓷器上面有塊狀鐵
9、看蛤蜊光,有些老瓷器已經形成五光十色,這樣的瓷器最少有60年以上
10、看胎色,古代製作瓷器用的泥土和現在的不一樣,有的胎是灰色的,
11、看支釘痕,有的老瓷器有3個或5個支釘痕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優秀的仿製品 。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 ,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
G. 如何使用放大鏡鑒別古瓷器的真偽
第一:放大鏡對古陶瓷老化和裂變程度的辨別。現在古玩市場上高仿品可謂是技術精湛,不是一般人能看破的。這些贗品在紋飾、款識、器型等方面幾乎可以和真品不相上下。有一方面是不能模擬的,那就是古陶瓷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的風化效果,在實際環境中的物理、化學反應。致使陶瓷上細微的剝秞現象、開片,只靠肉眼是觀察不清楚的。這時古瓷鑒定就必須藉助放大鏡了。
第二:放大鏡能看清陶瓷釉層下的細節。根據古陶瓷燒制的年代不同、施釉燒制工藝也不相同,所以氣泡的分布、大小也不盡相同,如氣窯燒造的、柴窯和電窯燒造的陶瓷。宋代以前的陶瓷的氣泡是難得一見的,特別是汝窯器上的氣泡極其罕見。眼裡再好的人也無法分清現代電窯、氣窯和古代柴窯的分別,不能知道清花是「下沉」還是「上浮」。而放大鏡能做到這一點,讓古瓷鑒別簡單起來。
第三:放大鏡能區分胎骨的新老。古陶瓷的秞是衣,而胎是骨,現在最高超的現代仿古者也是模仿不來老瓷器的胎骨的。由於古代和現代對胎泥的製造工藝的不同,是存在差別的。但是單憑肉眼觀察秞下不能清晰的觀察出。對陶瓷鑒定時其表面觀察也是要藉助放大鏡的。
.
既然知道如何使用放大鏡這個工具,了解一定的辨偽瓷器知識也是必要的,目前,上海瓷器鑒定中心有下面三種方法:
(1)分類法:即將各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徵。
(2)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准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徵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H. 如何辨別假瓷器
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贗品充斥市場,因此,如何辨別真假瓷器很有必要。收藏古瓷,首先要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狀況有所了解,因為各個時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製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鑒別古陶瓷的基矗鑒別時可以從器形、胎質、紋飾、款識、底足等五個方面進行識別。
一看器形。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此次鑒寶會上的第一件寶物———蘭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都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風格。加上宋代生產白瓷窯系多見,但在色澤上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三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四看款識。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鑒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葉佩蘭說,要把握上述五個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識內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為重要的是實踐,特別是時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現,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就需要多看,看書、看實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過到博物館、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場,多摸多看多學。一些有經驗的收藏大家,在鑒定一件古董的時候,只要把它拿在手裡摩挲一會,就能把這件器物的真假和價值估摸得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原因。
I. 如何鑒定古玩瓷器
怎樣鑒別瓷器是古董還是現代的仿造的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朴,隨同時代的演進而漸趨繁復。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口徑達42厘米,青花和釉里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於胎體厚重,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燈台、綉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J. 瓷器作假大揭秘,如何讓你更清楚辨別假瓷器
當前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市場上,瓷器作為一項收藏大類,始終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這些年,伴隨著瓷器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大量的仿品、假貨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市場的各個角落。熱衷於收藏瓷器的藏友們,大多也都有過「打眼」的痛苦經歷,不僅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對於其收藏信心也是一種不小的打擊。王掌櫃根據自己多年制瓷及家族傳承經驗,總結了幾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浸色: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瓷器上都會有一些紅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給人以一種年頭很長的感覺。其實,這是用高錳酸鉀塗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為做舊效果。除了這種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還會用茶葉水將瓷器放在鍋里煮,以增強其色彩陳舊之感,這些均屬於浸色的范疇。
2、打磨:新燒成的瓷器,火氣比較重,表面往往會有一層過於明亮的浮光,俗稱「賊光」。為了去掉這些「賊光」,有些造假者就採用打磨的方法。他們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細號的砂紙在瓷器表面來回進行打磨。類似這種經過人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會呈現出明顯不自然的「亞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還會出現許多平行的劃傷。
3、酸腐: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現出古舊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做舊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會直接使用氫氟酸塗在瓷釉表面,然後立刻將其沖洗掉,這樣就會使瓷釉表面出現輕度的腐蝕,從而達到去「賊光」的效果。還有的造假者將氫氟酸與水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稀釋,然後再把瓷器放入稀釋後的氫氟酸溶液中進行慢腐蝕,十多天後再拿出來,也可使「賊光」盡去。經過這種方式進行做舊處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無光,呈現出如粗製塑料一般質感。
4、後掛彩:後掛彩也是瓷器造假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手段。比如經常有那種純白釉的老瓷器,與彩瓷相比市場價格並不高,於是造假者就在上面畫上五彩圖案及花紋,以求在市場上賣出更高的價格。因為這種瓷器的胎和釉本身都是老的,只是後加的彩,所以相對來說更容易迷惑購買者的雙眼。一般來說,後加彩的瓷器彩面上會出現一些微小的氣泡,甚至是一些黑色的小氣泡,就像小黑痱子一樣。
5、後掛釉:後掛釉就是在原有的普通瓷釉基礎上再加上一層名貴的釉。比如,雍正白釉瓷器的價錢相對並不太高,造假者就把雍正白釉瓷器上再加一層低溫的黃釉,因為雍正黃釉名氣比較大,又屬於皇家專享的官窯品種,所以可以賣出更貴的價格。與後掛彩類似,如果發現一件瓷器的瓷釉上面有微小的氣泡,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後掛釉的可能性。
6、後接底:由於瓷器的底部在鑒定中非常重要,有時候一看瓷器的底部往往就能知道一件瓷器的具體年代。所以,很多造假者都會試圖找一個帶款的老瓷器底,尤其是帶有官窯款的底,然後接在一個新做的器身上。如果有機會去古玩市場上轉一轉就會發現,帶有官窯款的瓷片價格通常都是非常貴的,尤其是那些帶有知名底款的瓷片,價錢能達到幾千甚至上萬元。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