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鈞窯三羊開泰尊如何辨真假
真假鈞瓷有3種鑒別方式:
1、看造型,鈞瓷造型在明代之前種類不多,主要有壺、碗等;
2、看工藝,鈞瓷的製作主要有手拉胚和印胚,器物內都會有手工痕跡;
3、看釉色,鈞瓷在不同時期釉色不同,宋代鈞瓷為紫紅花釉色,唐代鈞瓷為黑釉藍斑。
(1)宋代鈞窯梅瓶怎樣辨別真假擴展閱讀:
鈞瓷《三羊開泰尊》是由神垕鈞瓷第一大家--苗家鈞窯製作,苗家鈞窯是唯一一家有資格使用宋代珍稀絕版釉土燒制鈞瓷的窯口,苗家父子為苗家鈞窯最高守藝人,在《三羊開泰尊》的製作上始終遵守「原釉」「原礦」加御窯工藝的復燒原則,從原料加工、造型、素燒、 施釉、釉燒等數百道工序,全部親歷親為,不計成本只求臻品,因此每一尊都是官窯御器之中的頂級珍品,是帶有千年窯火靈魂的藝術瑰寶!
㈡ 鈞窯瓷器如何鑒定真假價值如何
現存的北宋早期定窯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華」等官款字樣,足見其是一座官窯。宋徽宗時,皇帝曾下旨:「定窯有芒不堪用」,棄定而改用汝窯。陶瓷專家朱家溍說:「『有芒』是定窯產品的重要特點,由於盤、碗之類採用足部朝上的覆燒方法,因此出現口部無釉,故而盤碗以銅、金、銀鑲口,亦謂之金裝定器、扣器。
宋代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一詞中還有贊頌瓷枕的詞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㈢ 宋鈞窯瓷器怎麼鑒定
典型器型:腰鼓、壺、罐、碗、盤、壇、注子、瓶等。
其次,是從胎體釉色上進行區分,主要表現為:胎質土黃,釉色以黑白為主色調,黑中隱藍,藍中泛白,藍黑白相間。
㈣ 宋代鈞窯瓷器各朝代或各時期仿造品特徵與底部底足特徵區別判定
宋鈞窯主要是指北宋鈞窯。金取北宋後,鈞窯也不如北宋時燒制精美,到了元代更加粗糙。從北宋到元,鈞窯也從精到粗,但色澤與工藝上的變化並不大。後期仿製的均瓷都在器形與色澤上力求真實,可惜失傳的不是工藝,而是原料以及配比。
如果單以底部與底足特徵來區分的話,會一葉障目的。建議去買一些金、元時期的瓷片來看,價格不貴,神韻猶存。至於北宋的鈞瓷,一片難求,還是去博物館仔細觀察吧。
小貼士:看文物不要只注重幾個關鍵部位,還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產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時名師畫工的繪畫風格與用色喜好。神韻才是文物的真諦,仿不來的。
㈤ 宋代鈞窯瓷器怎麼鑒定真偽,拍賣市場行情怎麼樣
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中,鈞窯的存在實在是另類。怎麼說呢?鈞窯最大的特徵就是其豐富多變的曜變釉色,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對於其它窯口的單色釉瓷器來說,對於宋人含蓄不張揚的哲學觀來說,實在是很另類。鈞窯的窯址在河南禹州,在古時候是屬於均州,故名鈞窯。鈞窯在出窯之前,是沒有人知道它將呈現什麼樣的色彩,開始的時候鈞窯的釉色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出窯之後才能給人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下面是王掌櫃總結的一些鈞窯瓷器的知識,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宋代鈞窯瓷器胎體
1、胎質:堅實細密,胎骨堅硬
2、胎色:褐紫色,俗稱「豬肝色」另外有淺灰色,漏胎處為芝麻醬色。
二、宋代鈞窯瓷器釉質
1、釉料:均釉的呈色劑為氧化銅,在還原氣氛的燒制下所表現的顏色深淺不一,從而造成了萬紫千紅的曜變釉色。均釉施釉很厚,釉面凝結之後再燒制會有裂開流動的痕跡,這就在釉面造成了一種特殊的痕跡——蚯蚓走泥紋。
2、釉色:鈞窯最大的特點就是就是其釉色,其釉色大多不單一,是一種混合顏色,主要顏色有:藍色、紅色、紫色。
三、宋代鈞窯瓷器器型
鈞窯器型和其他五大名窯窯口一樣,大多仿青銅器造型,主要器型有:出戟尊、斂口尊、香爐、鼓釘洗等,還有各式各樣的花盆。
四、宋代鈞窯瓷器紋飾
鈞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很少有紋飾。
五、宋代鈞窯瓷器款識
宋代鈞窯器物很少帶有款識,但有很多從一到十的數字款識的器物存世,另外還有一些帶有奉華、省府字樣的款識。
成交記錄:
藏品名稱 時間 地區 價格(人民幣)
鈞窯窯變釉大花盆 2009-12-06 北京 58,000,000
鈞窯瓶 2012-12-28 澳門中信 37,076,000
天青釉仰鍾式花盆 2008-04-11 香港蘇富比 35,574,750
鈞窯八方弦紋瓶 2010-12-30 澳門中信 23,456,090
鈞窯出戟花觚 2015-06-27 北京 20,967,537
玫瑰紫釉菱花式洗 2014-06-04 北京保利 8,165,000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2010-05-09 北京 6,160,000
鈞窯天藍釉紫斑盌 2014-10-08 香港蘇富比 4,303,040
鈞窯天青釉紫斑盤 2008-07-26 澳門 3,654,000
望採納,謝謝
㈥ 怎樣看宋代的鈞窯瓷器
中國宋代北方五大名窯之一。瓷窯遺址在河南禹縣境內。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發現窯址 100餘處。其中鈞台八卦洞窯燒造的瓷器,工精質高,最有代表性。禹縣鈞窯燒瓷始於唐,北宋晚期窯業鼎盛,金元時延續燒造,且對河南、河北、山西一帶窯業產生影響,形成一個燒制鈞釉產品的鈞窯系。
禹縣境內的絕大多數瓷窯為民間窯業,主燒民眾生活日用的天藍、月白釉碗、盤、碟、罐、注、爐、缽等器物,兼燒磁州窯白地黑花、紅綠彩等品種。唯鈞台八卦洞窯是北宋後期建立的燒造宮廷用品的官窯。品種有:天藍、天青、月白釉青瓷和紫紅色調的銅紅釉瓷;器類有宮廷陳設用的花盆、盆奩、洗、尊等。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館對禹縣八卦洞及鈞台的古窯址進行局部發掘,出土了數以千計的宮廷陳設瓷的殘品,其造型、釉色、燒造工藝及器底刻數字標號等特點均與清宮舊藏並流傳至今的宋鈞窯陳設瓷相同。這類鈞窯陳設瓷,造型古樸端莊,釉色凝厚,或純凈典雅,或絢麗多彩,都有一種優雅含蓄的美。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鈞窯月白釉出戟尊,高大規整的尊體,施凝厚的月白色乳光釉,古樸而典雅。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同式出戟尊,施絢麗的紫紅釉,雍容而富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鈞窯天藍釉紅斑盤,在天藍色釉面上綴著幾片玫瑰色紫紅斑,宛如晴空上飄浮的彩雲,如詩似畫般的動人。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但釉色獨特。它不同於由玻璃相組成的透明青釉,而是一種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形成的乳光青釉。絕大部分產品的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天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更淡於天青的稱為月白,幾種釉色都具有如瑩光般的藍色光澤,極為美觀。藍色乳光釉是鈞釉的重要特色之一。鈞窯的紫紅色釉特點更為突出。紅色是釉料中銅的還原呈色,紫色是紅釉與藍釉相互熔合的結果。天藍釉上的紫紅斑, 是於天藍色釉上隨意塗灑銅紅釉所致。鈞釉的另一特點是釉面上顯有"蚯蚓走泥"紋,它的形成是由於在素燒胎體上施厚釉,釉層在乾燥或初燒時,出現乾裂痕,後被高溫階段的低粘度釉流入填補裂罅而造成的紋理。鈞窯成功地燒出還原銅紅釉,不僅是鈞瓷工藝的一大創舉,而且開辟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為元、明、清時期出現的釉里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等名品奠定了基礎。
鈞窯宮廷用瓷有銘文的不多。銘文形式有二:一是於燒窯前刻在坯體上的,僅見"奉華"、"省符"兩銘。"奉華"為宋宮殿名,汝、定窯均有此銘文器;二是清代造辦處玉作匠後刻的清宮殿名,以標志器物的陳設處所,如"養心殿"、"重華宮"、"景陽宮"、"鍾粹宮"、"養心殿遂安用"、"養心殿明窗用"等。銘文有橫、豎刻之分。橫刻者多為東西六宮的宮名,豎刻者則是東西六宮的配殿名。另有刻中海瀛台的"虛舟用"與"靜憩軒用",以及刻"永安寺悅生殿用"銘文。除上所述,最多見的是於花盆、奩、洗、尊等陳設器上刻"一"至"十"之間的數字標號。標號多在燒出前刻在坯體上。有極少的是在器成後補刻的。標號多刻在器物底部,偶有刻在花盆的圈足內側,盆奩與三足洗類中有少數標號同刻於器底與一足內側。數字標號與器物的大小相關。標號"一" 為起始號即最大號, 至"十"為截止號亦是最小號。每一類器物標號大小的確定都以器物尺寸大小為准,即高、口徑、足徑三者最大者刻最大數字型大小"一",尺寸最小者,刻最小數字型大小"十"。每類器物都有十種大小不同的型號。因此,鈞窯宮廷陳設瓷上刻的數字型大小是器物大小的標記,亦是器物型號規范化的標記和統計燒製件數的標記,從而有利於花盆與盆奩器的配對使用。
㈦ 鈞窯鑒定技巧和方法
瓷器在世界上代表著中國,我國宋代有五大名窯,鈞瓷是其中之一的瓷器。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的鈞窯是中國瓷器的代表之一。其配釉復雜、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圖形多樣、色彩奇妙在中國「五大名瓷」中排第一之首,甚至得到了周總理的重視。但是在假貨橫行的今天,你知道鈞瓷鑒定技巧和方法有哪些嗎?
其中有文獻記載,唐代鈞瓷的主要特徵可歸結為「厚重」二字。其色彩搭配可謂黑中隱藍,藍白間映。無論是色彩搭配、工藝技法、還是窯變技彩,宋代鈞瓷與唐代鈞瓷都是一脈相承。後期鈞瓷的發展不僅僅是美學享受,也逐漸向適用性發展。
鈞瓷的釉質溫潤以及柔和的乳光光澤,而一般瓷釉都是浮誇的浮光。乳光的作用是給鈞瓷染上一種溫潤優雅的質地美感,增加鈞瓷表面的溫潤光澤。
鈞窯的釉面比較有動感,不似一般瓷器那樣死板。釉面比較活,才能使鈞窯更漂亮,更要質感,虛實相間的美。
鈞窯釉質純凈,且純而不雜。如月白、天藍、豆綠等。釉的紋路開化、純凈,看起來很有美感。
鈞瓷釉面的色彩可謂豐富異常,五彩通透。一件簡單瓷器釉面上會有百花齊放、五顏六色的感覺,不僅青紅交加、紅白相間,還有更為復雜難以描述的色彩變幻。鈞窯的色彩純凈而不簡單,所以你很難辨別到底是那種色彩,那種意向,但總體給人一種純潔而絢麗的感覺。
鈞窯不僅釉質厚實,乳濁度很高,其釉層也很厚,這是鈞瓷的最基本特徵,這樣便於鈞瓷窯變,使得鈞瓷看起來更加的蓬勃、大氣。
鈞瓷釉面的顏色比較純正。釉面如果缺少變化色顏色不正,那這件瓷器就不是那麼珍貴了。嬌艷的釉色明快點,老辣的釉色深沉點,都是鈞瓷純正到位的顏色。
鈞窯釉面上有很多紋路、斑點,這是鈞窯的基本特徵。紋理的產生主要是燒制過程中冷熱溫度的改變造成的。紋理的出現也為鈞瓷增添了一種趣味。
釉面上窯變自然形成的意境圖畫,不僅有自然風景、還有人物景觀,甚至還有飛鳥走禽、這些圖畫形成的意境如水墨畫般令人遐想,人們往往會借景抒情、情境交融,達到美學情境的更高境界。
鈞窯的渾然天成也是辨別真假的主要判定方法之一,其釉面窯變色彩和紋理搭配合理,渾然天成,給人以整體的美感。均勻不透底,釉面也是比較的平滑。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鈞窯的主要特點,鈞窯的辨別就是靠上述方法來鑒定的。但是有時候並不是都具有這些特徵,往往有時沒辦法強調鈞窯全部把特徵涵蓋。
㈧ 宋代鈞窯雙耳瓶真假有什麼區別
鑒定宋代鈞瓷的要領
1.對照宋代鈞瓷器形種類
現在我們在古董市場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看到北宋鈞窯的「官鈞」產品,有盆托、鼓釘洗之類的,有的製作精良,工藝細致,並且底部還刻有證實其官鈞「身份」的數字型大小碼,幾乎亂真。北宋朝廷設立官窯生產鈞瓷是專供御用的,嚴禁民間使用,凡是燒壞的一律砸碎深埋。20世紀70年代禹州市鈞台窯全面發掘時,鈞瓷官窯產品一件完整的都末得到,由此可知官鈞的使用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於民間。所以現在我們在市面上接觸到的宋官鈞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鈞窯瓷器從初創伊始的「唐鈞」,歷經宋、金、元,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都採用的是手拉坯工藝。這種工藝特徵是器物的底部較厚,然後向上逐漸趨薄,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而現代仿鈞瓷器有些是採用模具「印坯成型」或用「注漿法」灌注成型的。在「注漿法」成型的器物內壁故意做出輪指痕,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與真正「手拉坯」均勻的輪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輪指痕不僅粗糙,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分布極不均勻。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勻,分量較輕,更有粗製濫造者,由於修坯不精細,在器物的兩側可以觸摸到模具的接縫痕。圖
3.看其釉色和釉質
宋代鈞窯瓷器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勻凈瑩潤,乳光內含。宋代採用柴燒,其火焰純凈,在饅頭窯中燒成時間也長,冷卻時間相對也長,其釉質、釉色乳濁渾厚而且無串煙痕跡。現代仿鈞器用煤燒或用液化氣燒成方法,其釉質、釉色與北宋鈞窯器物有顯著差別,這可以通過瓷片標本進行對照,找出差別和規律。
4.關於紋路
過去在評價宋代鈞瓷時有「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之說。這一特點只有在北宋鈞台窯官鈞產品中才能看到,民窯的鈞瓷產品上沒有此種現象,因此它成為宋代鈞瓷的典型顯著特徵之一,甚至成了鑒定宋代鈞瓷的重要依據。但是,在我們實際的鑒定操作當中,「蚯蚓走泥紋」並不能作為鑒定宋代鈞瓷真偽的惟一標准。這是因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最起碼在民國之前,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不發達,人們還無法認識到鈞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紋」形成的原因,也就自然仿造不出這種流紋,因此在這一階段它也就成為鑒定宋代鈞瓷真偽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和各種檢測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宋鈞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紋」的成因也就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鈞瓷釉層表面的「蚯蚓走泥紋」,是鈞釉在低溫時所產生釉層裂縫和縮釉,經高溫燒造後又重新彌合所致。這在現代的鈞瓷仿品能輕而易舉地做出這種工藝,所以鑒別宋鈞不能僅以此作為標志。
㈨ 宋代均窯瓷器的真假要怎麼鑒別
辨別鈞窯瓷器的真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製作工藝。鈞窯瓷器從初創伊始的「唐鈞」,歷經宋、金、元,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都採用的是手拉坯工藝。這種工藝特徵是器物的底部較厚,然後向上逐漸趨薄,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現代仿鈞瓷器有些是批量生產,它採用某種材料作成模具,然後用「注漿法」灌注成型。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勻,份量較輕,更有粗製濫造者,由於修坯不精細,在器物的兩側可以觸摸到模具的接縫痕,這是作偽者最拙劣的一種作法,聰明一些的則在器物的內部,如瓶類的瓶體內,人們不易察覺的部位,人為地粘些其它物質(如水泥)以達到古鈞瓷厚重的感覺。或者在「注漿法」成型的器物內壁故意做出輪指痕,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與真正「手拉坯」均勻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輪指痕不僅粗糙,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分布極不均勻。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質。宋代鈞窯瓷器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勻凈瑩潤,乳光內含,雖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由於中原地區地下水含量較少,土壤中的含鹼量適中,所以無論是墓葬,還是窯藏出土的鈞瓷,都很少有大塊土銹粘結的現象,其釉質往往產生出類拔萃的鈞瓷,令人賞心悅目。現代仿鈞器不管是仿宋鈞的造型,還是仿金、元時期的鈞瓷的特徵,其釉色多為天藍,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為了達到與出土鈞瓷相近的釉質,刻意偽造土銹或作去浮光的處理,但其效果適得其反,給人的感覺是釉色發烏,不自然,看上去極不舒服。 其作舊及辨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用獸皮等工具在鈞瓷表面反復摩擦,以達到去其浮光的效果。雖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會看到無數平行的摩擦痕。 2、將新仿的鈞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帶有腐蝕性的溶液中浸泡,雖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達到做舊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顯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傷痕。 3、作偽者有時也意識到了上述方法給鈞瓷釉面帶來的損害,所以也採用含有油類的軟布進行拋打,同樣可以使釉面產生出柔潤的效果,但是與真品釉面光滑細膩的手感明顯不同,作偽處理過的鈞瓷釉面觸摸時有油質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後,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為的土銹,且這種土銹滲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騙上當。其實根據近幾年來北方出土的鈞瓷,以及在鈞台窯發掘所獲得的大量鈞瓷標本來看,鈞窯瓷器面上的土銹很少,出現大塊土銹粘結的現象更為少見,大都呈現出一種光潔細膩的效果。有些作偽者以粘合劑作出的土銹粘結假象,實為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之舉。 5、人為剝釉現象。作偽者有時故意在鈞瓷的底足部分剝去一部分釉層,露出胎質,以期達到給人以年代久遠之感覺。由於現代仿鈞與古代鈞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於同一產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與真品的自然剝釉仔細對比就可以發現偽品的破綻:真品的剝釉斷面基本上是直茬,偽品的剝釉斷面是斜茬。
㈩ 如何辨別鈞瓷真假
一、看造型。鈞瓷的造型明代以前有壺、碗、盤、碟、枕等,品種不是很多,多為當時的日用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如果有誰拿一件活環瓶造型,說是古代的,那肯定是假的。因為這種活環工藝是新中國成立後恢復鈞瓷生產過程中,鈞瓷藝人借鑒玉雕的藝術手法推出的新品種,古代是沒有的。另外,還有一些造型古代也沒有,如虎頭瓶、益壽瓶等,都是現代產品。
二、看工藝。古代鈞瓷的製作為手工成型。主要有手拉坯和印坯。這兩種成型方法都會在器物的內表面留下手工痕跡,如手拉坯的旋紋、肋肢紋,印坯手刮的泥紋等,這可以通過觀察器物的內腔而看到。而現代注漿產品的內表面光滑平整,足部內有足窩與外足相對應。另外,注漿產品厚薄均勻,不像手拉坯下部較厚重。但要注意不能單以產品的輕重定真偽,因為注漿產品也可注得很厚。注漿產品與手拉坯、印坯產品還有一個區別,就是注漿產品坯體外部若修整不好,模子對接縫處容易出現凸起線,有的為上下線,呈左右對稱狀,有的腰部呈現一圈線。所以,從成型工藝上看,注漿者肯定是假冒古代的。當然,現代作偽也有用手工的,這就要綜合各種因素來分析判斷。
三、看釉色。從時代特徵上看,鈞瓷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的黑釉藍斑,宋代的紫紅花釉,宋元兩代的天青、天藍、月白釉等。而瓜皮綠、大火藍釉產品,清朝之前是沒有的,清末以後才有。從釉質上來分析,宋代的紅釉往往發紫、發藍,呈現乳光,色調深沉穩重。而後世的鈞紅釉,要麼釉色純紅、乳濁度低,要麼雖也發紫發藍,但釉質玻璃感強,光澤明亮。如果作舊殺光,則又顯得過於晦暗,顯然與古鈞不同。後世仿造的一種天青釉器,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釉里邊混有鈷的成分,色調與古鈞有較大差別;而用還原焰燒成的鐵呈色的天青釉產品,就須結合胎質、造型、做工、燒成等因素來判斷其真偽。
四、看底足。宋代官窯鈞瓷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醬色釉或較薄的青白釉,多數刻有一到十的數碼字。但上好的器物當時均已選入皇宮中,不好的統統被打碎深埋地下,所以民間極少見有完整的官鈞器物,若有者一般皆為仿品。但官鈞殘器碎片真品倒時有所見。宋元時期民用鈞瓷器物,如碗、盤之類,由於當時是批量生產,故足部的旋削一般不十分講究,比較隨意自然,現在仿製的足部多旋削規整,這一點與古代鈞瓷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