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什麼網站可以查古遺址
擴展閱讀
可以在登機時間前登機嗎 2025-05-17 12:57:29

什麼網站可以查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3-03-24 07:34:19

Ⅰ 金沙遺址博物館古埃及展,我好像看了一次假的古埃及展

1. 說在前面

首先,我沒有黑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意思,一丟丟都沒有。再說了,我也沒啥影響力。

金沙遺址博物館對於古蜀文化的展滾襪猜示的分量那是不言而喻,我對此有崇敬之情。

在此,就談論這里的古埃及展。

2. 金沙的誠意

要說布展和宣傳,博物館做得很到位。

1.網站上有關於古埃及展的信息發布

2.博物館附近路燈廣告也佔了好幾條街

3.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實時推出了古埃及展的語音導覽

4.無論是乘車路線還是自駕,博物館的網站也做了細致的說明。

5.這一次合作的博物館為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每一件展品都是貨真價值的,眼見為實,的確是誠意滿滿。

6.如果餓了,周圍有很多好吃的,隨便整。

很是貼心。

3. 你該如果進去

也許你會問,接下來我該如何進去呢?

畢竟萬事俱備,就等著你進館參觀啦。

帶上自己和40元人民幣,真手機和耳機。

溫馨提示:門口有安檢哈。

4. 館內有什麼

整個古埃及展在負一樓,走進大廳請右轉下樓。

偶遇一個8個月的孕婦同事,結果在其他展廳好廳轉了一圈才找到。

整個古埃及展只有一個展廳,展出的內容有:

1.糧食

2.器物

3.飾品

4.兵器

5.木乃伊及相關飾品

6.陪葬品

7.諸神鵰像

8.埃及艷後雕像

9.動物崇拜

大抵如此。更多的展品,還是自己去看一看,支持一下展覽。

5. 不夠誠意

1.此次我專程來看古埃及展。展方的名字取得很有詩意,可是我沒有看到對於法老的一些比較深入的介紹。

2.對於「埃及」一詞的來歷就很有意思,也更能夠深入地了解埃及,遺憾。

3.古埃及的文明中的文字和建築藝術,這里很少見到蹤影。

4.對於金字塔建造的原因以及對金字塔細致的介紹,鮮見蹤影。

5.對於葬俗的介紹,僅限於簡單的木乃伊製作。

6.對於重要法老的介紹,比如與武則天、慈禧等等做做比較,古埃及的女法老也有好幾個

……

算了,不說了。

6. 為何如此?

首先得感謝金沙博物館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合作與努力,才有此機會看看古埃及的真實物品。

但這並不是說這樣就很完美。

1.既然是古埃及展覽,為何不是埃及的國家博物館,哪怕是埃及的博物館也行啊。

這個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館有點意思,它不僅收藏了埃及的眾多文物,而且還有羅馬、希臘和中國的眾多文物。它還是中國本土以外收藏中國藝術品最豐富的博物館。

2.法老與神的世界,這里的故事太多,為何不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展示和說明。

雖然這里有諸神的雕像,但對於王權和神的演變,依附於矛盾,對於大家來說更容易理解當時的古埃及文明。

我想,對於如第一個統一上下埃及的納爾邁王,有一塊納爾邁調色板,應該沒有被該博物館收藏。對於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的女法老哈特舍普蘇特,奈菲爾提蒂王後,托勒密王朝的艷後克里奧佩特拉的故事,都在古埃及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都是值得了解的。能夠吸引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的艷後,我想不僅僅是容貌吧。或許,征服這兩位的,還有她的聰慧和才識。

唉……算了,不說了。

7. 結語

於是,我覺得,我好像看了一次假的古埃及展。並不是說文物是假的(其實我也不知道真假,笑哭)。

只是覺得古埃及展,卻是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我有點兒感情用事了。

還是看看書好,哪一天,我一定要去埃及。

當然啦,進了這個園子,你還可以看燈會啊。別浪費了40元錢。

你不覺得,外景還是不錯的燈會嗎……

臨走時,吐個槽。

要蓋一個紀念章,發現雕刻的紀念章要比印泥的盤子要大,我怎麼大型把印泥弄到印章上吶。快給我弄上去。

要去感受一下氛圍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啦。

-end-

Ⅱ 歷史遺跡數量在哪查

歷史遺跡數量在微信小程序國務氏碰院客戶端查看。
1、打開微信,點擊界面右上角的搜索圖標。
2、搜索國務院客戶殲培談中弊端,打開小程序國務院客戶端。
3、進入到國務院客戶端界面,點擊更多。
4、來到便民服務界面,點擊文旅即可查詢。

Ⅲ 怎樣尋找古代遺址

可以根絕歷史書,和北方考古紀實等方法鎮稿枯,舊遺址,也就是部落的遺址,皇宮敬改的遺址,歷史書和地理書都有記載。歷史書上記載,什麼時候定都御洞那裡,有多少部落,一點一點探究。

Ⅳ 古人類遺址

元謀人遺址 位於雲南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
元謀人在雲南省元謀被發現了,元謀人大概在170萬年前左右。
1965年5月1日,地質工作者錢方、蒲慶余等一行在大那烏村北從事第四紀地質考察時,偶然發現兩顆呈淺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齒化石,為一左一右的上內側門齒。經研究分析,同屬一個男性成年人個體,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相似,但較粗壯,具有明顯的原始性狀。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用古地磁測定,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為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它早於「藍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元謀人遺址還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採集到10件石器,均為刮削器。在化石層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兩件燒骨,這表明元謀人在當時已學會用火了,元謀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遺址中還找到一些有明顯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說明當時已會製造骨器和簡單的工具了。
1972年2月22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重大新聞,《人民日報》報道:「這是繼我國北方發現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古人類和我國西南地區第四紀地質,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7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元謀縣文化館聯合發掘了元謀人遺址。地層中出土了6件石器,3個層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說明「元謀人」不僅能製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會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拍灶晌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的時代為距今170萬年。隨後,地質研究所和貴陽地化所分別採集元謀組古地磁樣,並得出基本相同的結果。
「元謀人」的牙齒為同一青年男性個體的左側、右側上內側門齒,齒冠長度分別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寬度分別是8.1和8.6毫米,高度雖經磨耗而減小,但仍達11.2和11.1毫米。「元謀人」經研究歸屬早期直立人。其特徵為:牙齒粗碩,齒冠擴展指數達141.9;齒冠唇面除接近頸線的部分較為隆突外,其餘部分較平扁,有明顯的湯姆氏線,唇面溝及淺凹面;舌面的底結節發達,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鏟型結構。研究者認為「元謀人」應為直立人的一個新亞種,建議以發現人類化石的元謀縣為名,命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襲鋒」(Hommo erectus yuanmouensin,sub sp.nov)。
元謀人遺址發掘時,地層中發現大量碳屑,長徑一般在4—8毫米之間,大致可分為3層,分布在上下3米的界線內,有的較集中,呈雞窩狀,碳屑常與哺乳動物化石伴生。地層中還含有燒骨(經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鑒定可能為燒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謀人」已會使用火的可能性。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北京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英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國的直立人化石。
[編輯本段]簡介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 77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猿人大約在6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里斷斷續續地生活了近40萬年。到約20萬年前,北京猿人才離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532毫升。身辯祥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
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猿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編輯本段]北京猿人的發現
這處遺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而在此時期所發掘出來的頭蓋骨卻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團。現存唯一真標本是1966年從頂部堆積層發現的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模型。後來又發現了石製品、骨角製品。 當年參與挖掘的中方人員包括後來的院士賈蘭坡先生,隨著他的去世,一批當年挖掘的照片無人整理保管。
中國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稱為北京猿人、中國猿人。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處洞穴堆積中。這處堆積是1921年發現的,1927年起進行發掘。1929 年12 月,在這里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骨,此後又發現石製品、骨角製品和用火遺跡。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周口店發掘中止。50 年代後又出土若 幹人類化石 。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已經出土屬於40多個個體的人類化石,10萬多件石製品和骨角製品,近百種哺乳動物化石,上百種鳥類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層。這些發現使這里成為世界上材料最系統、最豐富的直立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意義重大,證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確了人類發展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91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人在人類進化歷程中已走過很長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狀。如頭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大約只及現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給人以似乎站立不穩的印象。實際上其四肢骨已與現代人接近,能夠步履穩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從居住地附近的河灘、山坡上挑選石英、燧石、砂岩石塊 ,採取以石擊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 、鑽具 、尖狀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來滿足肢解獵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塊根等種種需要。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來源。燒焦的朴樹籽在洞內成層地發現,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還食用這種野果。鹿、羚羊,也許還有野豬、水牛等大動物,偶爾也會成為北京人的獵物,它們的骨頭常常在洞內出現,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跡。北京人會用火,成堆的灰燼說明當時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學家根據出土的動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帶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氣候一度比今日華北溫暖。隨著全球性的氣候波動,這里在幾十萬年間也曾發生冷暖、干濕的頻繁交替。北京人會用火則大大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發現和意義
1918年,中國北洋政府礦政顧問、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發現一處含動物化石的裂隙堆積。1921年,安特生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人在當地群眾引導下,在龍骨山北坡又找到一處更大、更豐富的含化石地點,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第 1地點」。1921和1923年,先後發掘出兩顆人牙,並定為人屬。由於這一發現,1927年在周口店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當年又發現 1顆人的左下恆臼齒。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學家步達生,對先後發現的 3顆牙齒進行了研究,給這一從未見到過的古人類定了個拉丁語化的學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譯「北京中國猿人」,原意應為「北京中國人」)。美國古生物學家葛利普(1870~1946)則給了它一個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現在已把他的「屬」、「種」和爪哇人合並,另建立了一個「亞種」,改稱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1929年,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獨自主持下,於12月2日下午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這一消息的公布,震動了世界學術界。在此之前,雖然德國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見爪哇人)和德國的海德堡人的遺骨已經問世,但這些發現由於保守思想的束縛並未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即使在持進化論的學者當中,對於人類的起源問題和這些發現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地位,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從北京人頭蓋骨發現以後,特別是隨後又發現了石器和用火遺跡,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從而基本上明確了人類進化的序列,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1937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周口店的發掘工作被迫中斷。當時已發現的北京人頭蓋骨共有5個,此外還有頭骨碎片、面骨、下頜骨、股骨、肱骨、鎖骨、月骨等以及牙齒147顆。這些珍貴的標本,於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全部在幾個美國人手裡弄得下落不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口店的發掘得到恢復。多次發掘,又發現北京人的牙齒5顆,下頜骨一具;1966年還從靠頂部的堆積中發現一個殘破的頭蓋骨。此外,又從1937年前發現的碎骨中認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脛骨。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同時,發現了不下10萬件石製品,以及豐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遺跡。北京人遺址的材料,在全世界發現的同一階段人類遺址的材料中,是最豐富也是最系統的,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地層堆積和年代 北京人遺址的堆積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為含化石的堆積,依岩性變化自上而下可分為13層,主要由洞內崩坍的石灰岩碎塊和流水帶入洞內的粘土、粉砂等殘積物構成。在堆積物中還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燼。較大的灰燼層有4個,第4層的灰燼最厚處超過6米。從第13層以上發現動物化石,這一層還出土了幾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類活動。
根據動物化石的性質,第11~13層的時代與遺址以南約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點相當。後者亦為洞穴堆積,發現有石製品、灰燼、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帶最早的遺存。和北京人遺址第1~3層時代大體相當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點。其中周口店第15地點出土的材料最豐富,有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還有灰燼和燒骨。另外兩個地點遺物不多,但在第4地點曾發現一顆人牙,從而成為周口店地區除北京人遺址、山頂洞遺址以外又一個出土人類化石的地點。這3個地點的時代,有的研究者根據存在赤鹿等時代較晚的化石的事實,認為可能已經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對於北京人遺址時代問題的研究有一個發展過程。當初,安特生和師丹斯基認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等,以動物群的性質為主要依據,判明這個遺址屬於比泥河灣期晚而比黃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藍田人遺址發現後,有人提出將華北中更新世劃分為早、晚兩期的主張,早期以含公王嶺動物群的藍田人遺址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動物群的北京人遺址為代表(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1976年後,採用鈾系法、裂變徑跡法、古地磁法等多種方法,測定了北京人遺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層以上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第14層以下早於距今70萬年。
[編輯本段]體質特徵
北京猿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於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平均為1043立方厘米,介於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後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於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徵。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佔骨幹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佔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於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於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岩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製品中佔有很大比重,並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並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岩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製作比較精緻,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緻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
[編輯本段]北京猿人的石器
以細小石器為主要成分的北京人石器,是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大文化傳統之一,即「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 -峙峪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傳統不但在華北,而且自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在西南、東北等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影響(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
北京人的洞穴堆積中,有許多破碎的獸骨。有的研究者認為,其中某些是北京人製作和使用過的骨器。例如,截斷的鹿角根既粗壯又堅實,可以當錘子使用,截斷的鹿角尖可以作挖掘工具。從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掌握了在要截斷的地方先用火燒,使之容易截斷的方法,又例如,許多鹿頭骨只保留著象水瓢似的頭蓋,上邊有清楚的打擊痕跡,多數經過反復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狀也相當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順長軸劈開,把一頭打擊成尖形或刀形;有的骨片在邊緣有多次打擊痕跡,也可作工具使用。不過,有些學者對北京人是否製作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見。
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燼層中,發現許多被燒過的石頭、骨頭和朴樹籽,還有一塊紫荊木炭。灰燼有的成堆,說明他們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北京人已能人工取火,但他們顯然學會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自然環境 北京人住地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為低緩的群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北京人在這里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可能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占優勢。中、晚期較溫暖,喜暖的動物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占優勢。由於發掘出安氏鴕鳥和巨副駝等動物化石,證實這里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獺、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棲動物的發現,又表明這里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
生活 北京人穴居,從事狩獵和採集。在灰燼中發現的敲破的燒骨,表明他們已經知道熟食。在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北京人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著艱難的生存頭爭。季節變化、自然災害、猛獸侵襲、疾病困擾,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威脅。從化石測知的數十個北京人個體的年齡告訴我們,他們的死亡率極高,這也可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條件相當惡劣。
[編輯本段]北京猿人生活時期的部分動物
當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時候,那一帶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當時的地形,北邊是高高的群山,連接著北京的西山,西邊和西南是婉蜒起伏的山丘。山上山下長滿了各種樹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和狼、熊等野獸,聚生於森林中,出沒於山野間,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當時劍齒虎的形態和大小同現代的虎近似,上犬齒扁平,有的前後有鋸齒,利如短劍。劍齒虎捕捉食物時,口張得很大,非常兇猛。北京人因為常常同猛獸搏鬥,而喪失生命。他們成群地出去打獵,主要是獵取腫骨鹿、梅花鹿、野羊和野馬等。
不是中國人的祖先?
按照現在學術界最廣泛承認的說法,現代東亞人是大約五萬年前從非洲到達東亞的人類的後代。而研究發現,北京猿人和今天的中國人也沒有關系。
這一點遠未定論。
國際學術界對於古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問題爭論不多,但近幾年對於現代人起源問題卻有較激烈的爭論。以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為典型的不少學者以基因檢測得出的數據為依據,認為大約2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其後代在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遷徙並取代了歐洲、亞洲的古人類。

Ⅳ 在哪裡可以看到中國真實的古式建築

一、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轎逗高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指運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館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館(原陝西省博物館)是一座庭院式建築,位於西安市三學街孔廟舊址,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陳列內容分閉尺為「西安碑林」和「石刻藝術」兩大部分。.1950年擴建為博物館。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1000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出的《石台教經》和公元873年刻成的《開成石經》。「碑林」這個名字是清代所確定的。碑林現收藏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7個陳列室,6個墓誌廓和1個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糧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訐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好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
碑林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出的碑石,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其中有唐初書法家歐陽洵寫的《皇甫誕碑》,有小歐陽之稱的歐陽洵之子歐陽通寫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寫的《多寶塔碑》和《顏氏家廟碑》,晚唐柳公權寫出的《玄奘塔碑》和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稱「千金貼」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及中外馳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
碑林第三陳列室保存有漢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碑林第四陳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書法家的詩文真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
碑林第五陳列室主要陳列宋、元、明、清各代記述修廟、記功、修渠、補城等史實的碑石,是研究當代社會和地方史的參考資料。除此還陳列有清代馬德昭的「虎」、「壽」、「福」等一筆而就的大型題字碑石,運筆有力,氣勢磅礴,給參觀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陳列室陳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詩文碑石。其中元代趙孟 的《游天冠山詩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會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臨米芾的《賜吳赫書》、林則徐的《游華山詩》等都很珍貴。
碑林第七陳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個陳列室,專門保存宋《淳化秘閣貼》。在碑林徊轉的個長廊上陳列著由魏至清的各代墓誌。
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陝西各地的西漢至唐代的石刻70餘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大類,按年代順序陳列於此。
門票:3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陝西歷史博物館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外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
陝西古代史陳列展出在陝西發現、出土的珍品3000餘件,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個展室展出。陝西古代史陳列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

門票:35元
營業時間:8:00---18:00

半坡遺址博物館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分布於黃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由於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常發現大量彩繪陶器,所以也被稱作彩陶文化。據碳—14法測定,整個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約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建設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於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後進行了5次發掘。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紋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門票:20元
營業時間:08:30---17:0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臨潼區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工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持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確良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持長兵器。它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是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典型軍隊,估計可出土駕車陶馬350多匹,騎兵用鞍馬100餘匹,各種武士俑近1000件,木質戰車89輛,是由步兵、騎兵、輕車和混編兵種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這由來個小陣勾連組成。第一個小方陣是駑兵陣,發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駑兵330我。其中約160人鎧甲跪俑分成8路縱隊居於陣心,外圍則有170們個戰袍立俑作掩護。臨陣時,立跪兩種姿式可以輪番射擊,使敵人難以靠近。第二個小陣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過洞,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每乘戰車上有一個御手,兩個甲士,無隸屬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運行速度和突擊能力。第三個小陣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過洞,是一個由戰車、步兵和騎兵混編的縱隊。它以19輛戰車為主,260餘個步兵為輔,產8上騎兵6和。第四個小陣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於是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自我保護能力強,反映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單元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人為作戰的主要力量。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而三號坑內的武士俑則是環繞周壁面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牆鐵壁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陶俑最低為1.78米,最高為1.97米,輕重也不同,最輕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則達300公斤。為了使體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們在每個陶俑的腳下加上一個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穩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銅劍,歷經2000多年表面沒有生銹,至今仍鋒利無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劃透20張紙,經鑒定系銅錫合金,並含有10多種其它稀有金屬,表面有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化合物氧化層,表明曾彩鉻鹽氧化技術處理。鍍鉻技術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的,而我國有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實在令人嘆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子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這兩乘都是4馬單轅,呈前後縱向列排,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趕車的御官和乘車人都站在車上。二號車叫「安車」,亦稱「轀車京」,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說明這些車是用來保護後面的二號車安全的。
銅車馬處處依照真車、真馬、真人製作,除尺寸約為真車馬、真人的二分之一處,其它都與真車、真馬、真人無異。銅車馬大小由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高65—67厘米,身長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車、馬、人總重量達1243公斤。主體為青銅器鑄造而成。車馬的金銀裝飾品共計1720件,金銀器總重量達7公斤。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美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門票:9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華清池
The Huaqing Pool
華清池位於驪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是沐浴療養之地。據載,西周曾在這里建過「驪宮」。秦時砌石築池,取名「驪山湯」。漢代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環山築宮,宮同建城,改為「華清宮」,其湯池亦稱「華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華清池水能治病,遠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們發現。據傳,秦始皇在這里遇見「神女」,欲行無禮,神女惱怒,唾他一臉,唾處立即生瘡,始皇恐,忙作懺悔,神女便讓他用溫泉水冼之而愈。過去歷代帝王均在此築宮,游宴作樂。唐時,每年十月,唐玄宗攜帶楊貴妃姐妹,前往華清宮,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長安。
唐代的華清池毀於「安史之亂」。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朝華清宮的一小部分。今天我們看到的華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
進華清池的西門,迎面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築風格恢復重建的。
飛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楊貴妃的寢殿。當時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此得名。
飛霜殿前的九龍湯,相傳在很古的時候,關中大旱,玉帝命老龍率8條小龍降雨。當旱象剛剛消除,眾龍麻痹鬆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劇。玉帝一怒之下,便將眾小龍壓在玉堤之下,並在堤兩頭各壓晨旭亭和晚霞亭,使眾小龍終日口吐清流為民灌田。又將老龍壓在玉堤上端的龍吟榭下,使其盡職盡責監視眾小龍。九龍池由此得名。
九龍池西側的九曲迴廊直通如同龍船浮於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當年玄宗皇帝的御湯「九龍湯」。九龍湯當時手瑩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隱起魚龍花鳥之狀,池中有一雙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際的並蒂蓮花,泉眼自瓮口湧出,噴注到白蓮上,所以御湯也叫蓮花湯。華清池內的驪山溫泉水源及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都位於華清池東

門票:40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乾陵博物館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在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於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後即位,他因體弱多病,實權操在皇後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一當上皇後就參與朝政,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傳位於中宗李顯,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不久死於洛陽上陽宮,後與高宗合葬於乾陵。
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從南面的第一對土厥起,向北有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內城四門外有一座石碑,左為「述聖紀碑」,因碑石七節,人稱「七節碑」。上層為屋形碑首,中間五節為碑身,下層為碑座。碑通高6.3米,每邊寬1.86米。碑文為弄則天撰,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頌揚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為「無字碑」,高與「述聖記碑」同,寬1.8米,厚1.3米。碑額刻有八條螭首,兩側刻有線雕大龍雲紋。初立時,全碑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究其原因,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中「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表示武則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讓後人去對自己評說;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又不願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歷史上還是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穠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於706年與武延基合葬於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章懷太子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名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館內收藏著從乾陵陪葬墓內(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眾多文物,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時雖已被盜掘,但仍遺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誌銘等隨葬器物。三彩馬中,形體最大的要數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長80厘米。各種三彩俑的姿勢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動,其中有幾十個鎧甲騎馬俑,是文物中罕見的珍品。

門票:乾陵31元,4個景點共計84元
營業時間:08:00—18:00

法門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門寺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而建成 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迦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於世界各地,並建成84000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1985年,陝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
法門寺地宮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矚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宮的8重寶函中,長40.3毫米,中空,堅置在金塔基銀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後室秘龕五座寶函的白玉棺中,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一、二枚相似。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鑒定,其中第二枚是靈骨,即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餘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義。
法門寺發現的金銀器是等級極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環鎏金禪杖無 沒完寫不下了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主要景點:
1、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鍾,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鍾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3、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4、獅子林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卧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5、蘇州樂園位於蘇州新區西面的獅子山麓,分為水上世界和歡樂世界兩部分,園內多數參與性游樂設施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歡樂世界位於獅子山東側,以「東方迪斯尼」為主題,集西方游樂場的活潑、歡樂、壯觀和東方園林的安閑、寧靜、自然的特點於一體,是中國新生代樂園的點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上游樂園,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進口的半球充氣滑台等。漂流河還有模擬動物埋伏,彷彿置身於侏羅紀公園。

Ⅵ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遺址非常多,數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舉10個最著名的作為代表。

  1. 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歷史。

  2. 西安秦始皇陵。中國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3.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原為清朝皇家園林,八國聯軍侵華時被焚毀。

  4. 西漢南越王陵答螞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昧之墓,國家清瞎重點保護文物。

  5.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6.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國少數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宮殿,距今已超過1000年歷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7. 高句麗皇城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麗所建立的政權,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8. 馬王堆。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歷經2000餘年,屍身不腐,被譽為「考古界的奇跡」。(馬王堆並非干屍)

  9. 湖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前身為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惟一具有1000年歷史的學府。

  10.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物判陽市,始建於公元493年,集合歷代皇朝的佛像和書法摹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Ⅶ 樂清白石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怎麼去,有東西可看嗎

樂清的古遺址一般檔啟都行仿如是只挖不保護,挖完了也就完了,雖然是市保但毫大笑無保護可言,估計過去連個市保碑都沒有。出土的文物保存在樂清博物館,沒去過不知道有沒有對外開放,如果要看遺址,可以去溫州的老鼠山遺址,剛升為國保,應該有所保護,還能看到點那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