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什麼蛐蛐的竟然還吃肉 我放了魚肉進去 它吃了 還不怕人
這是蟋蟀,有的地方也叫蛐蛐,鬥蟋蟀就是玩的這種物腔盯,蟋蟀是雜圓宏食昆蟲,當然吃肉了,它不怕人說明它很膽大,罩和如果去鬥蟋蟀,它肯定奪得冠軍!
2. 蟋蟀也能吃
可以吃。蟋蟀含有纖維,例如殼聚糖,這是一種不同於果蔬膳食纖維的多糖。而纖維作為腸道微生物的食物來源,一些纖維例如益生元可以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研究人員設計實驗來觀察昆蟲纖維是否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影響。
昆蟲具有蛋白質含量高、蛋白纖維少、營養成分易被人體吸收、繁殖世代短、繁殖指數高、適於工廠化生產、資源豐富等特點,而成為一理想的亟待開發的食物資源。
世界民間食用昆蟲簡介自人類出現以來,把昆蟲作為美味食品,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就早已開始了,並且各自具有獨特的食用種類、方法和習俗。在非洲,蟋蟀是非洲坦尚尼亞、辛巴威及波札那居民的佳餚。
在歐洲,歐洲居民習慣吃蝗蟲、金龜子、螞蟻等昆蟲。在北美洲,墨西哥素有「食蟲之鄉」的美譽,食用的昆蟲多達370餘種,「紅燴龍舌蘭蚜蟲」、「墨西哥魚早盯譽子醬」和「螞蟻菜」是3種最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在亞洲,日本人喜食蝗蟲、蜂幼蟲則信、蜂蛹、蠶蛹以及毛翅目昆蟲的幼蟲和若蟲。
巴基斯坦人喜歡吃飛蛾,埃及人特別愛吃有花紋的甲蟲,阿拉伯人則把蝗蟲、蠍子和螳螂當作美食。而在中國,食蟲歷史早在3000年前的《爾雅》、《周禮》和《禮記》中就記載了蟻、蟬和蜂3種昆蟲加工後供皇帝祭祀和宴飲之用。
北方人喜食蝗蟲、蠶蛹、蟬和豆天蛾幼蟲;江浙一帶人們愛吃蠶蛹;福建、兩廣一帶捕食龍虱;四川的屁班蟲、筍子蟲、油蚱蜢、偷油婆等昆蟲是美食家和酒客的最愛;台灣同胞最愛吃「香酥蟋蟀」;湘西人對炸馬蜂幼蟲感興趣。
(2)可以吃的蛐蛐圖片擴展閱讀: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博士研究生Valerie Stull的帶領下,最近進行了一項為期六周的研究,涉及20名陸段年齡在18至48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健康測試對象。
在前兩周,一半的參與者吃「控制」的早餐,包括一個普通的松餅和奶昔,而另一半參與者的松餅和奶昔上加上25克的粉狀蟋蟀餐。每個參與者在接下來的兩周內吃普通早餐,然後在最後兩周,最開始吃蟋蟀餐的人吃正常的早餐,開始吃正常早餐的參與者吃蟋蟀餐。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誰說蟋蟀只能拿來斗蛐蛐的英國推出蟋蟀美食,營養豐富香
3. 蟋蟀的圖片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
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3)可以吃的蛐蛐圖片擴展閱讀;
蟋蟀的養殖方法
1、養殖環境布置
由於蟋蟀比較小,所以養殖環境對於其影響是很大的。現在養殖蟋蟀基本是仿野生的模式進行,一般用鐵籠進行,鐵籠的大小控制在1.5*1*0.5(米)左右,一個箱子的養殖數量在500隻左右。
為了方便管理,底部和四周要通風,頂部以紗網覆蓋通風即可。箱子底部要有墊料,以乾草類的為佳,不要用新鮮植物墊底,容易腐爛。
2、生活環境控制
等待養殖籠搭建好之後就要進行生活環境的搭建了。蟋蟀不喜光,屬於夜間活動的物體,所以養殖室的燈光需要常年比較昏暗,每天只要3-4個小時的亮光讓蟋蟀稍微安靜一段時間即可。
溫度控制在20℃-25℃即可,這樣的溫度最適合蟋蟀生存,低於10℃以下蟋蟀就有可能出現冬眠的情況。通風和通光口都不能直對養殖箱,不利於蟋蟀生長。
3、食物管理
蟋蟀是雜食動物,青草、蔬菜、螞蟻之類的物品其都會食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太擔心食物不足。蟋蟀的食物有干食、稀食兩種選擇,乾料就是蔬菜葉、青草之類的物品,稀料就是用蛋白粉、葡萄糖、蜂蜜之類的混合而成的粘稠物質。
兩種食物類型可以交換使用,保持其新鮮感,餵食時間一般集中在入夜的前夕,白天可以放置一些蔬菜葉之類的青飼料來過渡。
4. 蛐蛐能吃嗎,怎麼吃
人工養殖的能,做成麵粉,能量棒和小零食食用。
隨著人們對食物的需求越來越千奇百怪,美國出現了首家飼養昆蟲的工業化農場。美國安大略湖的新千年農場中就飼養了3000萬只蟋蟀。
該農場每個月要運出大約8000磅蟋蟀絕尺,這些蟋蟀最終變成了麵粉、能量棒和小零食。
(4)可以吃的蛐蛐圖片擴展閱讀: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檔鍵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壞的花生幼苗達11%~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行宏巧數為雜色。
參考資料:蛐蛐-網路
5. 有誰知道這種蟲子學名是什麼啊,我家可多了
這是「灶馬蟋」。
二、棲息環境
灶馬蟋夏季常見於田野草石、土隙間、洞穴口附近,入秋後進入居民家中,。此蟲生活的最適溫度為20~25度。
三、生活習性
灶馬蟋是雜食性鳴蟲,可以喂飯粒、米粥、梨、蘋果、絲瓜、菱肉和各種菜葉,並用小盂供給飲水。若食物供喂不斷,它可以常年不斷鳴叫。其鳴聲較為單調,但卻細柔而清脆,而且不厭其煩地連續不斷,尤其是在夜間聽它連續的"唧唧告咐"之聲,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習慣於聽著它的鳴聲入眠。
四、分布范圍
灶馬蟋可以說是在昆蟲中分布最廣的一種,中國的南北東西都有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