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菊豆》中的楊家染池成了喪命池,天白的性格耐人尋味
看久了現在的清新的甜蜜電影,突然想感受一下張藝謀導演朴實而接地氣那種,與現實生活接近,反應社會現實問題,讓人回味悠長。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紅高粱》屬於同一類型的電影。
《菊豆》這部電影反應的也是在舊社會,針對女性的地位低下,喪失人權的現實生活。電影中鞏俐飾演的菊豆是被一位有生理缺陷的染坊老闆買來的第三個老婆,染坊老闆楊金山為了續香火,毫無底線的凌辱折磨菊豆,使菊豆成為了發泄淫慾的工具。
年近四十而尚未娶親的楊天青,是楊金山家的長工,從小父母雙亡,楊金山撫養長大,故稱楊金山為叔叔。見到年輕漂亮的嬸嬸心生愛慕。天青懾於禮教,對叔叔的暴行不敢有所動作,只能強壓下憤恨。
而菊豆在對生活絕望之際,感受到了天青的愛慕,有了生存的動力。菊豆從此有了生活的色彩,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天白出生了。天白的降生使不知情的楊金山欣喜若狂。
天白出生不久,楊金山中風而下身癱瘓,同時他也知道了菊豆與天青的私情,知道了天白的來歷。從此將天白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想殺掉孩子,報復菊豆和天青。雖然力不從心,楊金山卻從來沒有放棄過。
而菊豆在對生活絕望之際,感受到了天青的愛慕,有了生存的動力。菊豆從此有了生活的色彩,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天白出生了。天白的降生使不知情的楊金山欣喜若狂。
天白出生不久,楊金山中風而下身癱瘓,同時他也知道了菊豆與天青的私情,知道了天白的來歷。從此將天白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想殺掉孩子,報復菊豆和天青。雖然力不從心,楊金山卻從來沒有放棄過。
天白一天天長大,對母親和天青的關系也心知肚明,他不理解卻也不贊成。而楊金山看見孩子長大,一心想要報復菊豆、天青的想法油然而生。他讓天白喊他「爹」,以此來羞辱菊豆和天青。由於他對天白的教唆,使天白對母親和天青的怨恨越來越濃。
而菊豆和天青也因為天白的態度對楊金山記恨於心,一心想除之而後快。口口聲聲要除掉那個「老不死。」這讓成長階段的天白看到了人性的惡,他沒有感受到母親和家人對他的愛,不論是楊金山還是菊豆,體現在天白眼前的都是人性的冷酷。
孩子是無辜的,可是楊金山卻讓天白成為他的復仇工具。將天白純真的心靈逐漸變得冷酷而陰險。因此,楊金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天白看到楊金山掉進染池的一瞬間,先是驚訝,接著是恐懼,可是讓人記憶猶新的缺失天白「開心的笑」。這種笑讓人看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這本不是4、5歲孩子因該有的。
因為菊豆和楊天青的關系,村子裡也開始風言風語,這讓天白認識到母親的行為不僅僅是違背倫理,而且也讓他的尊嚴受到了侮辱。有一次甚至拿著砍刀凶神惡煞的在村子裡到處追著亂砍。因此對於天青,盡管知道是自己的生父,依舊懷著敵視和仇恨。
故事的結尾菊豆和天青在地窖里重溫舊夢時,因缺氧而窒息,天白無情地把昏迷中的生父扔進染池淹死。絕望的菊豆一把火燒了染房,結束了十多年的恩恩怨怨。
故事以悲劇的形式結尾,有人同情菊豆,有人可憐天青,而台詞不多天白卻更讓人心疼。小小年紀的他或許從出生就是一個錯誤。復雜的家庭環境,充滿慾望和仇恨的親人,以及各懷鬼胎的行為舉止,在天白的生活中,幾乎沒有正常的愛,沒有善與美的體現。
天白的性格耐人尋味,現在生活中在孩子面前家長應該如何呢?
1、家長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現在網路如此發達,孩子打開手機電腦的時候經常有一些吸引孩子眼球的標題,讓孩子一探究竟。這時很多家長都會阻止孩子,把電腦直接關或者把手機拿走。這樣的行為只能治標不治本,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孩子們在這里看不到,總會想辦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家長們不要擔心,要大大方方地給孩子看,要完全徹底的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在看完之後家長要和孩子正面的探討,這篇文章哪裡是好的哪裡是不好的,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孩子也會逐漸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讓孩子能獨自分辨好與壞。
2、家長要多表現出真善美
生活是一盞燈,照到哪裡哪裡亮。對於孩子也是,家長要盡量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知道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朋友的真心的對待,面對弱小要懂得幫助和憐惜,面對困難要憧憬美好。
有時候家長一句泄氣的話,一個憎恨的眼神,一個發泄的動作都能讓孩子感覺到。孩子需要有樂觀的心態,有強大的內心面對生活,家長可以定要保持哦!
3、要傳遞正面的感情交流
愛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讓孩子了解與爸爸媽媽的愛是什麼樣的,和外面親戚得愛、朋友的愛是什麼樣的。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愛是相互可以親吻的,什麼樣的愛是要保持距離的。讓孩子明白正確的愛,而不要逃避這樣的話題。
天白的命運告訴我們,家長的言行能造就一個孩子健康的心理,如果菊豆能早些明白這些道理,是不是天白也能和他們幸福的生活呢?如果菊豆和天青能控制好他們的情感,天白是不是就不會那麼敵視他們呢?如果《菊豆》中他們彼此多一些寬容,是不是結局就改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