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氣門間隙如何檢查調整
發動機在使用過程中,因零件的磨損會使氣門間隙發生變化,如凸輪、挺柱、推桿和搖臂軸的磨損,會使氣門間隙變大,氣門座與氣門密封錐面磨損,會使氣門間隙變小。
氣門間隙過大或過小均應進行調整,使其恢復正常間隙。氣門間隙的調整一般是在冷車時進行,其調整方法如下。
(1)拆下氣門室蓋
如圖3-17所示。
圖3-17 拆下氣門室蓋
(2)轉動飛輪或搖轉曲軸,找活塞壓縮上止點
如圖3-18所示。轉動飛輪有壓縮感時,把減壓手柄扳至減壓位置再繼續轉動飛輪,使飛輪上的「上止點」刻線對准水箱上的紅刻線,此時活塞處於壓縮上止點位置(進、排氣門均處於完全關閉狀態)。判斷汽缸壓縮上止點,還可以用觀察氣門搖臂運動的方法進行。觀察氣門搖臂向關的方向運動時,再把飛輪轉至上止點刻線與水箱刻線對正,此時即為壓縮上止點。
圖3-20 調整氣門間隙
一般進氣門的間隙為0.35mm,排氣門的間隙為0.30~0.40mm。
2. 氣門間隙的調整方法有哪些,分別該如何調整
常見氣門間隙檢查和調整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逐缸調整法,即根據汽缸點火次序,確定某缸活塞在壓縮上止點位置後,可對此缸進、排氣門間隙進行調整;調妥之後搖轉曲軸,按此法逐步調整其它各缸氣門間隙。
二、是採用兩次調整法,即搖轉曲軸使第一缸活塞處於壓縮上止點,飛輪記號與檢查孔刻線對正(如EQ6100型發動機),這時可調1、2、4、5、和8、9氣門(指發動機氣門由前向後排列順序)。
然後搖轉曲軸一圈,使六缸活塞處於壓縮行程上止點,再調3、6、7、10「加兩只」(即11、12)氣門,這實際上是記憶法調整。
調整時一邊擰調整螺釘,一邊用厚薄規插入氣門桿端與搖臂之間來回拉動,感到有輕微阻力為宜,然後重新檢查一遍,直到合適為止。逐缸法需搖轉的曲軸次數多,檢調所花費時間多,但對於磨損較嚴重的發動機,用逐缸法檢調氣門間隙比較精確。
氣門形式
根據氣門位置的不同,有側置氣門(SV)、底置氣門(OHV)和頂置凸輪軸式氣門(OHC)三種。從結構上來講,側置氣門最為簡單。但由於採用這種氣門形式後,發動機的抗爆性能和高速性能差,只能用於低壓縮比和轉速不高的發動機,因此國外已不再採用。
從性能上來講,頂置凸輪軸式氣門最為理想,它能適當前高轉速、高壓縮比重大功率車型的要求,同時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底置氣門結構較為復雜,目前僅在美國、原西德(BMW廠生產的R系列摩托車)的義大利等國家由於生產習慣尚繼續採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氣門間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四缸發動機
3. 怎麼調氣門間隙怎麼調
調整氣門間隙之前首先要確認各缸的進、排氣門,然後找到一缸壓縮上止點位置。調整一般數量氣門間隙,然後轉動曲軸一周,再調整其餘的。調整時,先松開氣門間隙調整螺釘的鎖緊螺母,用螺絲刀擰進或擰出調整螺釘,與此同時,用另一隻手來回抽動厚薄規,直到氣門間隙調到合適為止。然後用螺絲刀頂住調整螺釘,用扳手擰緊鎖緊螺母。氣門間隙調好後,再用塞尺復查一遍,直至合適。一般進氣門的間隙為0.35mm,排氣門的間隙為0.30~0.40mm。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