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怎樣形容語言文字
擴展閱讀
低保證是否可以網上激活 2025-05-16 09:59:06

怎樣形容語言文字

發布時間: 2022-01-30 17:21:18

❶ 形容好得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是什麼成語

成語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

【解釋】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出自】晉·郭璞《江賦》:「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天地之間錯綜復雜,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

【例子】思念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東西,它有著很多種味道。

【近義詞】神乎其神、津津樂道

【反義詞】興味索然

(1)怎樣形容語言文字擴展閱讀

1、妙不可言的近義詞

津津樂道

【解釋】津津:興趣濃厚的樣子;樂道:喜歡談講。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出自】清·頤瑣《黃綉球》第七回::「每遇鄉愚,津津樂道。」

每次遇到鄉村的老百姓,就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例子】國慶典禮的盛大場面,至今還為市民們津津樂道。

2、妙不可言的反義詞

興味索然

【解釋】興趣、趣味;索然:毫無興致的樣子。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出自】清·王韜《瀛壖雜志》:「卓午來游者,絡繹不絕。溽暑蒸郁,看花之興味索然矣。」

董卓午來遊玩的人,絡繹不絕。暑熱蒸騰,看花的一點兒興趣都沒有了。

【例子】這樣的變故讓他有些興味索然,而且在這么鬧騰的地方想聽些悄悄話顯然也不可能。

❷ 形容很多很多的,但是想用語言文字無法形容的詞語是

不可勝數 更仆難數 難更仆數 數不勝數 指不勝屈

❸ 形容普通話說得好的詞語

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口齒伶俐、清晰、清楚
一、抑揚頓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解釋】: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折。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出自】:宋·張戎《歲寒堂詩話》卷上:「而子建詩,微婉之情,灑落之韻,抑揚頓挫之氣,固不可以優劣論也。」
【譯文】:而曹植詩,委婉的情感,瀟灑的氣質,抑揚頓挫的氣,當然不能用優劣論的
二、輕重緩急 [ qīng zhòng huǎn jí ]
【解釋】: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出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古之人有至於張空弮、羅雀鼠而民無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結其心乎?此又權於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
【譯文】:古代有人到張空弮、羅雀鼠而百姓沒有二心的人,不是上的相信有以輪回嗎?這又是臨時在緊急情況輕重之間,是不得已的辦法。
三、口齒伶俐 [ kǒu chǐ líng lì ]
【解釋】:口齒:說話、言談;伶俐:聰明,靈活。談吐麻利,應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三回:「寶玉素日雖然口角伶俐,此時一心卻為金釧兒感傷,恨不得也身亡命殞。」
四、清晰 [ qīng xī ]
【解釋】:清楚:發音~。~可辨。
五、清楚 [ qīng chu ]
【解釋】:
1、事物容易讓人了解、辨認:字跡~。話說得不~。把工作交代~。
2、對事物了解很透徹:頭腦~。
3、了解:我真不~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問題你~不~?

❹ 形容「文字」的句子有哪些

1、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林清玄

2、我不相信我們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林語堂

3、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無用的。——烏申斯基

4、你的世界在我的心靈里織成文字,而你的歡樂又給文字配上音樂。——泰戈爾

5、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泰戈爾

6、堅持看守個人文字上的簡單和樸素,欣賞以一支筆,只做生活的見證者。絕對不敢詮釋人生,只想讓故事多留餘地。——三毛

7、文字,應該像蒲公英的根一樣實在,不矯飾,不虛偽。——愛默生

8、我的文字,只代表我的心情、想法,僅此而已。

9、悲傷的文字,記載了誰與誰的幾世繁華。

10、如果沒有感情,所有文字都不會感性。

11、友情的語言,不是文字,而是好處。——梭羅

12、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用文字來描述自己的心情。

13、我「吃」文字從來沒反胃過。——丘吉爾

14、任何有特色、精闢、別具深意的一段語言文字,在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之後,幾乎都無法精確和完美地發揮出原文的效果。——叔本華

15、寫出矯飾、造作的文字就像是精心穿戴一番以免被人看作是普通平民,但真正的紳士哪怕是穿著最不起眼的衣服,也很少會有被人認錯的危險。——叔本華

❺ 形容語言文字說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語是什麼

形容語言文字說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語是:正中下懷。

❻ 形容語言文字很有魅力,有情有理的名言

  1. 愛情就像財富,有賴於命運之輪,它始終處於劇烈的上下顛簸之中。—— 范布勒

❼ 問個生活俗語/如何形容普通話中的說法

中國語言很奇妙,不知道你想要的是好聽的,還是不好聽的。撬杠子,橫刀奪愛,亂點鴛鴦譜,世事難料啊,因緣際會。
個人覺得因緣際會很合適。

❽ 語言怎麼才能寫的優美

有人說「語文」是「語言」和「文字」的結合體;也有人說「語文」應該是「語言」和「文學」的融合;更有人說「語文」是「語言」和「文章」的組合。其實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註定了「語文」這門學科的美學意義是客觀存在的,美感是語文學科必然的屬性之一。
曾幾何時,純粹的應試教育把語文教育引入歧途,扼殺了語文學科的美感屬性,或者也知道有美感屬性,就是把它置於最次要的位置。結果學生變成了做語文試題的「機器」,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越學越沒有興趣,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每況愈下,語文教學步入一個怪圈:年級越低越能考高分,高中畢業,讀了十二年的語文書,高考語文試題必須設置150分制,結果才似乎差強人意了,因為已經能夠考出八九十分了。殊不知,以百分制核算也只有五六十分,更有甚者,就是150分制有些學生也只能考出五六十分。多麼令人痛心啊。這里筆者並不是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失敗,主要是,語文教學的現狀著實令人憂心忡忡:中國人學不好語文,中國人對學語文沒有興趣。這值得有識之士的憂慮。
其實,語言文字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特有的最美妙的東西,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我們的漢語言更具有優美、雋永的特點。我們理所應當對它興味盎然。文學作品更是思想、情感、美感的集合體,我們應該對它熱情有加。寫文章更是美差,因為作文是抒寫自己美好情感、展露自己才華的絕好形式。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過程中就注重引導學生體驗語文學科領域潛在的美感,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的。
一、展露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揭示美感,使學生學有興趣
在介紹漢語特點時,引入戲謔之語:使用中文比用英語更有利於保護森林資源。因為漢字負載的信息量要比英語大得多;且英語是拼音文字,多音節詞很多,而漢字多是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相比之下漢字占的位置短多了;漢字的筆畫按一定位置疊加而成字當然要省位置多了;另外,中文書寫時,詞與詞之間不留空,而英語則不然,故漢語又比英語節約了空間。而世界上每年用英漢兩種文字印刷的書籍是最多的。雖然這僅僅是戲謔之語,但確實能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學好漢語言的自覺性,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
在介紹漢字構字常識的時候就先告訴學生:漢字的方塊結構體現著漢民族崇尚穩重的心理,有值得深思的美學價值;漢字的筆畫有多有少,間架結構也各種各樣,這些就體現著疏密有致、對稱均衡的美學意義。所有這些美麗,聰明的學生一尋思就能把握住,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產生一種寫好漢字的內驅力。
在介紹漢字的構造常識的時,更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美。「象形字」本身就是圖畫,.既簡潔抽象,又顯形象生動: 「 ⊙ 」(日)、「」(月)「」(網)、「」(刀)、「」(木);在介紹象形字的時候,應該就用篆文入手,因為篆文是古文字與今文字之間的過渡階段,還保留了相形字的圖形特點。「會意字」更讓人有一種一目瞭然的直觀美:「磊」三石相疊,石頭多;「晶」,三個太陽會聚,光亮灼人;「森」,很多樹木;怪不得古人以「三」虛指「多」。在介紹這些知識的時候最好藉助多媒體,這樣直觀性更強。學生在體驗美感的愉悅中不知不覺的接受了知識的熏陶.身心狀態好。學習效率又高。學生怎會感覺枯燥而有厭學心理呢?
象聲詞同樣能給學生以美感體驗。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蕭蕭」是象聲詞,它能讓我們看到「西北風鋪天蓋地卷來,帶著呼嘯。壯士的頭發、衣服都被揚起,但身體巋然屹立」的畫面,這是一種豪壯美。「無邊落木蕭蕭下"(杜甫《登高》)中的「蕭蕭」也是象聲詞,但它又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樹木高聳入雲,許許多多的樹葉紛紛飄落又被秋風一陣一陣捲起」的畫面,這是又一種美。「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雅·車攻》),這里的「蕭蕭」也是象聲詞,它能讓我們眼前浮現出:皮毛泛著油光的戰馬正一隊一隊走過的雄壯畫面。這時你再讓學生把握象聲詞的巨大的想像啟迪作用,學生會體會不出來嗎?再說學生更會因此重視象聲詞的。
嘆詞聲調的變化能讓人感受到特別的意義。如「啊」,當讀陰平時,則表示驚異和贊嘆: 「啊,出彩虹了!」當讀陽平時,則表示追問:「啊,你說什麼?」當讀上聲時。則表示驚疑:「啊,你怎麼啦?」當讀去聲並適當拖音時,則表示明白過來:「啊,原來是你。」漢語的魅力可見一斑了吧。
有時同樣一個句子,不同詞語的重讀表意也不同。如:「這部電視劇我去年看過」,如果重讀在「這部」,表示的意思則是「其它電視劇我可沒看過」;重讀在「電視劇」,表示的意思則是「小說或劇本我可沒看過」;重讀在「我」,表示的意思又是「其他人看沒看過我不知道」;重讀在「去年」,表示的意思又是「有些細節恐怕忘了或現在的情節不知有沒變化」;如果重讀在「看過」,表示的意總則是「不是聽說而已」;等等。這些神奇的語言現象,怎會不讓學生心動進而留連往返?學生的求知慾當然就被激發起來了,學語文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漢語語言中還有讓人說不清道不明的語言現象。如「我差點兒出車禍」與「我差點兒沒出車禍」,形式相反,表意卻一樣;再如「中國隊打勝了姜國隊」與「中國隊打敗了美國隊」,也是這樣。這些神奇的語言現象的美被教師引入並激發後,學生就能變無意識為有意識,並感受到原來以為枯燥的語言其實美不勝收,進而產生研究的慾望。
「通感」這種修辭手法,學生原來不易把握。筆者就從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使用通感的例子入手。先提問:聲音抽象嗎?開始許多學生認為不抽象。因為聲音能讓人感覺出來。再問:聲音尖、聲音細中的「尖」、「細」是聽覺感受還是視覺感受?許多學生開始一愣,進而恍然大悟:這是用視覺來形容聽覺,感覺互通,是通感的修辭手法。這個例子讓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也有無窮魅力。更對通感的修辭手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為有切身體會,學習效率當然提高了,這知識點甚至有可能因此讓他們記住一輩子。
二、揭示文學作品的美感,使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
在引導學生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時,要避免面面俱到,有側重點地揭示作品的美感。散文作品,側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獨到感悟以及獨創性的充滿藝術魅力的語言;小說戲劇作品主要引導學生體會符合人物身份的個性化語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處;詩歌作品側重引導學生挖掘音韻美、整齊對稱美以及意境美。
散文作品,它有魅力,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對生活的獨到感悟,即所謂的人生真諦;二是獨創性的語言。指導學生讀散文時就讓他們抓住這兩點或其中一點,學生可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博覽,去讀更多的散文作品學生必然又輕松又受益非淺。錢鍾書的《圍城》能傳世的真正原因不就是: 「城裡的人要到城外去,但城外的人想進城裡去」這句獨特的品悟出人生真諦的話么。生活閱歷越深的人越能品出這句話的醇味。
在研讀朱自清的《綠》時,為了引導學生把握住描寫「綠」的語言的獨創性。就先讓學生在「紅橙黃綠青藍紫」這幾種顏色中挑選一種來描寫,要求三百字左右。學生都覺得不容易。然後再讓學生從《綠》中找出朱自清寫「綠」的文字,再讓學生談語言有沒有創造性。學生必然會在心中暗暗欽佩。同時明白創新的可貴和價值。這樣之後呢,誰也不能說他們不會自覺付諸行動,自覺去探索尋覓讓他們產生美感的東西。
閱讀小說戲劇作品,學生常常最看重情節,情節的曲折生動本身就是充滿魅力和美感的,但這不是作品的精髓部分,真正能檢測一個人閱讀能力的標准應該是能通過作品中的有個性的人物語言把握作品的美,能從看似平淡無奇中感受到作家的獨特匠心。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台》中有一段葛朗台的語言:
「噢。是金子!金子!」他連聲叫嚷。「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查理把這個跟你換了美麗的金洋,是不是?為什麼不告訴我?這交易劃得來,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兒,我明白了。」
讓學生反復念叨揣摩這段文字,同時揣測葛朗台的心理。學生在感悟下會覺得這語言實在精妙絕倫.把一個對金子痴迷若狂的人的心態暴露無遺了,在這樣引導及品味下,學生會喜歡閱讀作品中的人物語言的,因為人物語言是那麼美妙。
《紅樓夢》第三回中林黛玉的一段話也很有魅力。
「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瞎罷了!』」
「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又道: 『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這兩段文字中是黛玉對兩個人的回答。初看是平常話,其實這里把黛玉時時留意,步步小心的寄人籬下的心態全展示了出來,足見作者的功力。
「黛玉一見(寶玉),便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寶玉看罷(黛玉),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這一處寫黛玉和寶玉的感覺雖一樣,但兩個人的表現截然不同,細細推敲這里有無窮魅力在其中,可謂「看似平淡實奇嶇」。
引導學生認識小說戲劇的美妙之處,不僅僅讓學生有一種美感享受,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詩歌的美感更是顯而易見的,一般人都能注意把握,這里就不贅言了。
三、揭示作文的美,使學生作文欲罷不能
作文教學是一種綜合訓練.它既能從語言文章方面訓練學牛識字寫字,用詞造句,布局謀篇,潤飾成文,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能從思想認識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感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樹立良好的文風,為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寫作基礎。以作文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人品,是葉聖陶老先生一貫主張的。可是學生一說到作文就怕就頭疼,逼得急了,消極應付。這常常是語文老師最感冒的事。
筆者還是注重從讓學生體驗作文美感入手。確實激發了學生的作文動機。
首先盡量挖掘學生作文中的美點,把學生作文美的外延擴大。如:一個詞語用得好,不管是成語還是剛剛學過的新詞,只要學生能用到他的作文中去,就用紅筆註明:成語用得好或能學以致用;作文開頭有一些有特色的語言,就用紅筆註明:開頭美妙無比;要是用了有特色的比喻,就用紅筆註明:比喻很有創造性;要是發現學生作文中有對生活的獨到看法,就用紅筆註明:見解足見智慧的光芒;要是發現學生作文的思路開闊,用筆老成,就用紅筆註明:有大師風范。諸如此類。從不吝嗇贊揚的按語,而是讓我的紅筆跡成為學生作文中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讓學生看到我的紅筆跡,就好象看到他們作文的美麗,使他們作文有成功的快感,這樣學生必然有興趣作文了。
其次肯定學生工整美觀的書寫習慣。凡是作文書寫工整美觀的,不僅僅給高分鼓勵,更是在在大范圍內表揚展示,讓學生明白美觀書寫也能給人以愉悅,也是亮麗的風景,也是作文成功的要訣(特別在還是用手寫作文的時代)。
再次是給優秀作文創造發表的園地。除了組織學生踴躍地投稿,讓學生的作文變成美麗的鉛字,使作文散發油墨香味外,還利用自己熟悉的電腦打字和電腦編輯技巧,自己對學生的作文編輯列印,盡量使學生的作文無論對作者還是對其他學生而言都能產生成功的美感體驗。
在指導學生作文時還注重變化形式,讓學生嘗試各種有興趣的文體。如:小劇本,讓學生體驗戲劇語言的魅力;小學術論文,針對某個知識點或學術問題,進行立論並談看法,確立一家之言;使用規定的成語寫成語短文(筆者已著手編輯了兩輯)。錯綜變化本身就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俗話說:距離產生美,不熟悉、陌生的事物總能讓學生產生美感和嘗試欲,學生的作文興趣當然就被激發起來了。
心理學上說,良好的情緒情感反應,能大大提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令人愉悅的美感體驗中必然能得到提高,且使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到知識帶給他的美感,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做法符合心理科學:有些心理學實驗表明,在完成認知操作作業的過程中,處於積極愉快情緒情感狀態下,作業的態度積極,自信度高,知覺范圍廣闊,思維靈活,操作快捷。在教學過程中凡能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愉快情緒情感的教學,學生總是全神貫注,反應積極,學習效率通常較高。
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美感,就是在創設令學生愉快舒暢的學習氛圍,就是在把知識的探求與激發學生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歡樂和愉悅,變學習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這樣就必然有持久的高效率。
讓我們都來努力,使語文課變得更加富有情趣,充滿美感,人人喜歡。
參考資料:幫助學生 發現語文的美

❾ 語言文字規范徵文怎麼寫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紐帶。
語言,是人與人交往的橋梁。
語言,是人與人共同的結晶。
在偌大的世界上,有著數不清的語種。漢語,英語,法語,日語,韓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每個國家都會有相當比例的人會2種以上的語言。所以,語言對人類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語言卻不知不覺地「變了味」。拿漢語來說,僅中國就有著泱泱13億人口,但就是一種漢語,56個民族就能說出50多個不同的版本,不止是民族的差異,中國南北方同民族人民的口音還不同呢!
中學生是使用漢語的一份子,但我自認為,我們的漢語水平基本達到了國家普通話的水準,但也有不足。比如「我」常說為「偶」,「同學」變成「童鞋」,「什麼」變成「蝦米」,還有很多。以上的例子連我也不曾「倖免」。因為我也是流行語使用的一份子。雖然這只是一種流行語,但這也是一種較嚴重的語言扭曲。
我是東北人,在東北的方言中,「俺」,「那尕噠」常常會出現,雖然方言也是一種地域特色,但這對人民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絕沒有什麼好處的,所以方言也成為語言的一大隔閡,而對於這種隔閡,實在是沒有哪一種最妥善的解決方法。
以上僅只是一些語言上的問題,流行語尚且有葯可解,但方言實在是無葯可救了。流行語只要每一個人都注意一些,就不會影響語言的發展。而方言則是一個地域中的人在數千年中人們所形成的語言習慣,根本做不了改變。我身為語言使用者的一份子,決不能看著語言就這么被時間的流沙和「文明」的進步淹沒。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克服語言使用上的壞習慣,讓正宗的漢語發展下去。
除了語言,文字的使用也逐漸被語言所「傳染」,亂改動成語,字詞發音不準,簡直可以用「猖狂」形容。
大街上,商店上的招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服裝店有「百衣(依)百順」、「衣衣(依依)不舍」。打開電視有默默無蚊(聞),隨心所浴(隨心所欲),樂在騎(其)中……甚至在我平常做題的時候,都會經常遇到成語濫用改錯的題。天哪,這還是我們洋溢著茶香的漢語嗎

在看一些大型典禮或晚會的時候,也常有發音不對的地方。今年,我在看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某頒獎典禮的時候,主持人竟然也讀錯音,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可是國家最優秀的主持人了,竟然也犯把「給(ji)予」讀成(gei yu)的錯誤。當時,我真的有種想重新領他們上小學進修的沖動,於是,當時我就決定要盡自己的力量改變周圍人對它的錯誤讀法。
文字也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讓錯誤的文字誤導人們,也決不能讓錯誤的文字蒙蔽人們的雙眼,進而錯誤的發揚下去!
在我的生活中,語言與文字是對我萬分重要的。首先,我每天都在使用它。其次可能因為我是語文課代表,見到不規范的語言與文字就有種本能的排斥與不滿。還有我也是繼承語言與文字文明的一份子,我不想讓本民族獨特的文化變得不再是本民族的,而成了各種「文明」的結合體。我一定會盡自己的力量,讓周圍的語言與文字越來越標准,讓我中華的文明正確的繼承下去!
在不斷進化的社會中,就讓我們的文明不變,語言和文字不變吧!
普及語言文字標准化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脫不掉的關系,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是,你也是。

❿ 形容語言文字說到心坎上了的四字成語

正中下懷
zhèngzhòngxiàhuái
[釋義] 正好對上自己的心意(中:投合;符合;下:在下;自己)。
[語出] 明·施耐庵《水滸》:「蔡福聽了;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
[正音] 正;不能讀作「正月」的「zhēnɡ」;中;不能讀作「中間」的「zhōnɡ」。
[近義] 如願以償 稱心如意
[反義] 大失所望 出乎意料
[用法] 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動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