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表格製作 » 古文字是怎樣破譯出來的
擴展閱讀
哪個app可以搜到照片 2025-08-28 02:56:21
產婦可以吃什麼肉類 2025-08-28 02:42:47
血熱的人酸奶可以吃嗎 2025-08-28 02:37:03

古文字是怎樣破譯出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5-13 09:31:03

『壹』 失傳的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羅塞塔鎮附近修建防禦工事的士兵們發現了一塊花崗岩石碑,上面刻著三個字。駐軍司令皮埃爾·布查德(Pierre Bouchard)在裡面認出了希臘語。其餘的字元都認不出來了。他意識到石碑的重要性,立即把它送到開羅的埃及研究所。

羅塞塔石碑由花崗岩製成,高118厘米,寬77厘米,厚30厘米。流行風格的前14行缺少每行的開頭,希臘語的最後27行缺少每行的結尾。1802年,瑞典學者約翰·阿克布拉德(John akbrad)發現,在聖書中皇室名字的橢圓形圓圈中,皇室名字是用字母拼寫的。

法國學者商博良 認為,既然這三種字體在內容上是對應的,如果聖書中的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個獨立的事物、動作或概念,那麼符號的數量應該和希臘語一樣多州絕。然而,這塊石碑上只有486個希臘文字,但聖書中卻有1419個象形文字。考慮到聖典中有一些缺失部分,實際數量應該更多。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符號都獨立地表達它們的意義。他進一步發現,不管重復的象形文字,共有166個符號。字母太多,單詞太少。

商伯良關注的是王明圈子裡的符號。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當其他語言的名字出現在王明圈子裡時,象形符號是用來表達聲音的。此外,沒有特別使用符號來表達聲音。除了羅塞塔石碑外,尚伯良在其他碑文中發現了更多賣跡枯的王明圓。他不僅發現了亞歷山大大帝和托勒密、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名字,而且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發現:羅塞塔石碑上用來拼寫外國名字的字母實際上出現在古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和圖特摩斯常用的名字中。尚伯良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通俗體只是聖體的簡稱,兩者的語法規則是相同的;通俗體是比聖體和祭司體更簡潔的書寫形式;象形文字本質上是字母。1822年,商伯良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標志著埃及學的誕生。

『貳』 誰知道古代語言的破譯歷史急!

楔形文字
【簡介】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url),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胡大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復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卧。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劃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准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起源】

1.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褲啟豎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旁帶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劃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像,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發展】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生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藉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圖像於石或鐫印於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志:或者用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顆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後,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范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財產檔案和商業交易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徵,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隻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隻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採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於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僕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發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繼承了下來,並有新的發展。與此同時,閃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們語言的發音,也採用楔形文字進行書寫。直到希臘時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統治的每個民族都是這樣做的。

【傳播】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發現過程】

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義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歷時,在設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廟殘破不堪的牆壁上,見到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字體。這些字體幾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頭,在外形上很像釘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橫卧著,有的則尖頭朝上或者朝下,還有的斜放著,看上去像是一隻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詫異。這是文字嗎?還是別的什麼?他帶著這種疑惑回到了義大利。但是,當時沒有人對他在西亞的這個發現感興趣,人們很快淡忘了這件事。歐洲人並不知道,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後,又有一個義大利人造訪了設拉子,他就是瓦萊。瓦萊比巴布洛要勤奮,他把這些廢墟上的字體抄了下來。後來,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遺址,又發現了刻在泥板上的這種字體,因此他斷定這一定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瓦萊把他的發現帶回了歐洲。他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文字。

通過近兩百年對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以及語言學家對大量泥版文獻成功的譯讀,人們終於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巴比倫和亞述人也先後繼承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並把它傳播到西亞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與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以及亞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像,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來自自然科學的探索是令人振奮的,它對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見解。但是,很多學者也提出了懷疑,一顆新星的爆發是否真的具有創造人類文明的威力?這是否說明,楔形文字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完全不同?另外,來自亞述和巴比倫的考古發掘成果也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人確實把文字看得很神聖,對文字極其敬畏,認為人生的命運是靠文字規范的。因此他們常常隨身佩戴刻有文字的護身符,修建神廟或宮殿時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禱。凡此種種,都給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辯認】

楔形文字的辯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迷。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板,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板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來的。到現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板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破譯楔形文字】

從17世紀開始,探險家和考古學者就曾從兩河流域一帶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殘片上發現了奇異的文字元號。當然,現在人們已得知,這些被稱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倫文化的靈魂,因為其筆畫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楔形文字破譯的重大突破緣於一次酒後的賭注,由德國的一名中學教師完成的。當伊朗的楔形文字銘文被帶到歐洲後,許多學者試圖讀懂這一神秘文字,但始終無法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語音還是象形,以及該從哪一個方向讀起。1802年,德國哥廷根的一位27歲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在飲酒時與朋友打了個賭,他說自己預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隨即根據手頭少量的資料開始了鑽研。他大膽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種楔形文字對照石碑上的第一組文字應是波斯語的拼音文字,而銘文的內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銜,利用嚴密的邏輯分析法經過一步步推測,他獲得了成功。

雖然格羅特芬德發明的只是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破譯方法,但它有如打開秘密寶箱的鑰匙,為33年後英國人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破譯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亞其他的楔形文字開啟了道路。

到了1900年,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彙問題和語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種楔形文字的淵源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可以說是成功了。這樣,現代人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去了解這一偉大而滅亡了的文明發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部過程和許多它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楔形文字法】

一、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各奴隸制國家以楔形文字鍥刻而成的法律的總稱,這些國家包括蘇美爾人、 巴比倫人、 亞述人、依蘭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國家,它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紀隨新巴比倫的滅亡而消亡(在消亡時間上有分歧)。
這些國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於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相似,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法律有一些同樣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法的產生和發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間,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這些早期國家已經有自己的首腦、長老議事會和訴訟機構,已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傳統的部落習慣法逐漸向法律過渡。
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有了用楔形文字記載的零星的法律規范,如禁止欺騙、偷盜等。
約公元前21世紀末,烏爾納姆創建了烏爾第三王朝,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 實行中央集權統治, 國王集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於一身。為了統治需要,頒布了《烏爾納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寫成,除序言外,有29條條文,其內容已涉及到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反映出法典對奴隸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維護,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標志著古代東方法已進入成文化階段。對以後兩河流域的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兩河流域南部又處於分裂狀態,當時的一些城邦國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蘇美爾法典》和《蘇美爾親屬法》、《李必特伊絲達法典》,《俾拉拉馬法典》等,它們仍舊基本上繼承了《烏爾納姆法典》的風格,但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到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第六代王漢穆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統一,並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又稱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標志著楔形文字法發展到較完備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紀,楔形文字法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三、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徵

1、法律的結構體系比較完整, 一般採用序言、正文和結語三段論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序言和結語多以神的名義強調立法的目的, 標榜立法者的功績, 貫徹「君權神授」思想,強調法典的「公平」、「正義」和神聖不可侵犯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目的在於加強法典正文的神聖性和權威性。
2、法律內容涉及面廣, 幾乎涵蓋了法的基本領域,如民事、刑事、訴訟等均有論及,但不少問題仍由習慣法調整,並保留同態復仇的傳統。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匯編, 沒有規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
4、雖然把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但它們並非「神定法」。沒有宗教道德規范,完全是實在的市俗法律關系的規定。

『叄』 求問甲骨文是怎麼破譯的甲骨文這種古代文字,歷史學家是如何破譯的呢

甲骨文主要是依靠說文和前代學者金文研究的成果。漢字數千年來一脈相承,而且漢字本是象形,故很多字可以通過形體推其造字之理。
建議你看一下漢子的構造由來。。了解六書
給你找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割線———————————————————
文字學家主要是憑字形來辨別本義,這是因為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系,分析字形有助於對本義的了解。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了解漢字形體的構造。
關於漢字形體的構造,傳統有六書的說法。《周禮·地官·保氏》說,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藝教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書是六藝之一,但是沒有說明六書的內容。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鎮皮唯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注《周禮》,以為六書是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慎《說文解字·敘》以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由此看來,三家對於六書的解說基本上是相同的。清代以後,一般人於六書的名稱大致採用許慎的(只有形聲有時也稱諧聲),於次序則採用班固的。這樣,六書的名稱和次序如下表:
(1)象形 (2)指事 (3)會意
(4)形聲 (5)轉注 (6)假借
許慎在《說文·敘》里解釋六書時還各舉了兩個字為例。象形以日月為例,指事以上下為例,形聲以江河為例,這都容易了解。會意以武信為例。武字本作,從止從戈,《左傳》宣公十二年說:"夫文,止戈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衛和平,這雖然是春秋時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說明武字是會意;信字從人從言,表示人言以誠信為貴。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以令長為例。令本是"發號"的令,後來借用為"縣令"的令;長本是"久遠"的長,後來借用為"縣長"的長(zhǎng)(註:此據《說文解字·敘》段玉裁注。《說文》:"令,發號也。"又:"長,久遠也。"漢律:縣萬戶為令,滅萬戶為長。)。這也比較容易了解。最不好懂的是轉注。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後代的說文家對於轉注的解釋,爭論最多,這里不需要一一列舉。值得介紹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聲,他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說文》部首,而《說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說凡某之屬皆從某(如"凡木之屬皆從木"),那就是"同意相受"。第二家是戴震,他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說文》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就是互訓的例子。第三家是朱駿聲,他在《說文通訓定聲》里說:"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轉注的定義,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駿聲的說法,當古人從某一本義引申出另一意義時,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轉注,他認為令長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舉為轉注的例字。朱駿聲的說法不是沒有理由的,他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應該指出,古人並不是先定出六書的原則然後才造字的。文字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創造御培文字的並不是某一個人,不可能事先訂好條例再著手造字。六書只是後人根據漢字的實際情況,加以客觀分析所得出的結論。這種分析是合乎漢字實際情況的,它是漢字創造和應用的邏輯結果,在上古時代,人們能作出這種分析,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分析是客觀的,所以在文字教學上能起良好的作用,歷來研究文字握衫形音義的人必先講究六書,不是沒有理由的。

『肆』 失傳的古文字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以甲骨文為例,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是和金文有繼承關系的,就可以借鑒金石學破譯春叢一部分文字,然後通過這一部分推演別的,當然也有依靠現有的古籍記載,一開始很多就直接是看圖說話。外文例如搜備埃及象形文字,有羅塞達石碑做鑰匙,上面有希臘文字,象形文字,通俗體三種文字記在一段話,於是就被人們破譯扒漏櫻了

『伍』 失傳的古文字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古代和現代文明文化出現斷層,破譯文字將會非常困難!
但也不是不可能,再沒有任何攜啟相關資料的情況下,唯一能被破譯的只可能是象形文字.但這種破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關鍵是因為沒有佐證!你的破譯就缺乏根據.這個佐證就「相關資料」,而這些相關資料往往存在於建築,壁畫,工藝品,甚至勞動工具之中.像現在已知破譯的古埃及文字就是因為有塊石碑上同時刻了希臘文字,希臘文字一直延續到現信隱頌在,間接破譯的古埃及文字.
文字是人類最為精巧和復雜的發明之一,各種獨立發展形成的文字系統往往採用迥然不同的書寫和表達方式.即使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社會,使用不同文字系統的人們都會覺得對方的文字猶如天書一般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已經失傳上千年的古代文字.
所以說如何確認破譯的滑鄭古文是否正確真的是很難很難!當然一些被廣泛認知和認同的比如中國甲骨文是有記錄的可以對照的.

『陸』 失傳的古文字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同一個文字材料 用不同的州磨兆語言寫成 進行互譯
或者同樣的字元出現游襲在冊租不同的語段中 代表同一個意思

『柒』 甲骨文發現一百多年還未完全破譯,破譯甲骨文到底有多難

破譯岩塌歲甲骨文是很難的,而發現甲骨文也很難,這都是需要機遇的,並且破譯甲骨文粗睜還需要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文字的考釋不能依賴建立在空中樓閣中的靈機一動,但的確需要機遇。新發現的甲骨文材料,有可能提供新線索,而層出不窮的簡帛材料,同樣有可能提供考釋甲骨文的新思路,有待基礎扎實的有心人去發現。新發現具有偶然性,而考釋的過程則並非無章可循。

『捌』 吳振武教授:古文字是怎樣釋讀出來的

他說,古文字是專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文字。中國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鍾鼎文以及竹簡三類。隨後,吳教授詳細講述了釋讀古文字的三種方法:一種是反推法,即從後來學者的著述中得到一些信息然後反推得出古文字的真實面貌;另一種是學者自己總結規律,即從古文字的排列規律,字形等特點來判斷它的意思;第三種是通過破解通假字的讀音來解讀。最後,吳教授闡釋了研究古文字的意義。他認為,研究古文字的學者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堅韌的性格,勇於面對枯燥乏味的工作,去挑戰人類的智慧,讓解讀出來的實物證據與古文文獻相互印證,從而確定和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吳振武教授的精彩講解使師生們對歷史悠久、千奇百怪的古文字有了賣鬧進一步的認識和基配做理解,整場報告會座無搏衡虛席,氣氛活躍,反響熱烈。 吳振武,現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校長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玖』 來講一講,在中國失傳的古文字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一開始發現楔形文字時候誰也認不物猜隱認識破譯它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過了幾十年,偶然發現破罩廳解文字的鑰匙:兆枯一塊用三種文字雕刻成的石碑。

一般都需要一個類似於羅塞塔石碑這種可以對比的文字材料,才能進行破譯。西夏文破譯就是這么開始的。契丹文破譯也是依靠一份雙語材料。

『拾』 失傳的古文字最初是如何被破譯的

需要按照現在能破譯的古文字來對照破譯,比如古希臘文有和它相同的內容的拉丁文字,而這種拉丁文字現在已經破解,那麼這個古希臘文字就可以破解,意思就是這謹謹個意思,舉猛塵得例子是隨便舉得枝晌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