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子線中的大學問,子線的長短、粗細、鉤間距怎麼選
子線是台釣中的重要配件,選擇是否得當直接影響中魚率。子線的三個主要關鍵詞,應該是粗細、長短和鉤間距,不同的魚情,釣不同的魚類,如何選擇都是有講究的。
長度
子線的長度是許多釣魚愛好者較為關心的一個熱議話題,釣大魚不一樣魚黑坑釣魚,總的來說應用短子線的概率更多一些,如果你的子線是自己綁的,那一卷線還能夠多「製作」一些子線,能夠有效的節約成本。子線的長度不一樣,具體表現在下述一些層面。進水後的晃動范疇不一樣,子線越長晃動的標准就越大,及時的時間就變慢,進而造成魚餌更容易被雜魚追趕;子線是有可塑性的,子線越長延伸度就越大,釣上大魚時就更不非常容易發生斷開的狀況;第三是子線越長,越發非常容易發生系結、盤繞的狀況,在中國大魚時,也更容易發生「搭橋術」的狀況。
Ⅱ 新手釣魚 主線子線怎麼配
要看你針對多大的魚,想釣多大的魚,如果四斤到五斤快又多,4.5的桿子3號大線 2號子線,說實話4.5釣這么大的魚有些短。
Ⅲ 子線纏繞怎樣解決
子線纏繞的解決方法如下:
第一、作釣水深太淺
遇到水深的情況,在不採用傳統七星漂釣法情況下。我們首先就是要選擇一支淺水漂,長度要去掉三四十公分的水深,那麼這時再加上子線長度,那你的浮漂基本也就緊挨著八字環位置。再就是把子線的長度也短一些,甚至用到五六公分。最後就是起竿不要太猛,這個起竿刺魚手法可以說尤為重要,起桿一定不要讓鉛墜瞬間出水,這個要勤加練習。
第三、拋竿手法,起桿力道
這個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說多加練習,拋竿講究的是一個「盪」字,就像一些老釣手,整個拋竿動作看起來是非常的輕盈流暢。這都是經過無數次的拋投練出來的。自己在拋竿的時候多去要求一下自己,找到那種感覺就行了。桿子較長就藉助你的小臂即可,如果桿子很長那就雙手起桿刺魚,總之起竿力度一定不要太大,輕輕一刺足矣。
Ⅳ 選擇子線的長短要根據魚情來定
我們都知道,子線的長短和粗細選擇很有講究,就想其它釣魚的小配件一樣,子線要根據不同的魚情來進行選擇和調整,這里的魚情指的不僅僅是你的對象魚,而且我們還要關注到魚的體型大小、魚的密度、快慢等情況。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子線長度如何根據實際魚情來進行選擇。
前期搶魚的時候,釣7.8兩的鯽魚,子線可以60-65cm對折,此種長度的子線,擺幅、到位時間較短。魚情快的時候,鉤子要大,子線要粗。
如果塘中7.8兩的鯽魚,魚情非常慢,一個小時只能釣10尾左右,此時我們要減小子線的號數,選擇輕質的鉤子,用70-75cm對折的子線即可。
子線放細、加長,一能延長子線在水中擺幅的時間,有效誘魚;二使魚進嘴方便。
釣3斤左右的鯉魚,子線的選擇思路同上面提到的。
鯉魚個體較大,魚情快的時候,可以使用65-70cm對折的子線;魚情慢的時候,可以使用75-80cm,甚至90cm對折的子線,目的是為了增加子線擺幅的時間。
總的來說,無論你的目標魚是什麼,釣快魚,子線要短且粗;釣慢魚,子線要細且長。
那麼,具體使用多長的子線,就要靠釣友們平時總結的經驗了。相同情況下,使用不同長度的子線,漂象是不同的,這個也需要我們平時多加註意,認真總結。
Ⅳ 子線總是纏,問題往往是出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第一,作釣水深太淺
釣魚環境下,大家有些時候都會挑選一些河溝作釣,可是有些河溝的水深太淺,可能只有六七十公分,甚至更淺。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起竿,鉛墜就會瞬間出水。特別是釣魚新手,起竿力度都非常大,那瞬間出水的回彈力,基本十有八九都會纏線!
解決辦法:這個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說多加練習,拋竿注重是指一個「盪」字,如同一些老釣手,整個拋竿動作看上去是非常的輕柔順暢。這都是經過一次次的拋投練出來的。自己在拋竿的時候多去規定一下自己,找到那種感覺就行了。就算是甩大鞭,看似簡單,這裡面的方法也是十分多的。起竿刺魚也是一樣,假如要用短竿作釣大魚等小個人魚類,那隻必須依靠你的自由搏擊刺魚即可。竿子很長就依靠你的手臂即可,假如竿子很長那就雙手抬桿刺魚,總之起竿力度一定不要太大,輕輕一刺足已。畢竟這么銳利的魚線,要想捅穿魚嘴簡直太容易了,刺不穿只能說你用的鉤子變小。總之就是在於多練!
Ⅵ 子線纏繞怎麼解決子線長短對釣魚有什麼影響
減少子線長度
大自然之中樹大招風是不變的道理,而子線長了也有許多不便,其中互相纏繞便是一等難題,不管你是粗還是細,纏繞幾率都會暴增。因此為了有效解決問題,在魚情合適的前提下,就得減少子線長度,這樣在子線在運動的情況下活動范圍降低,也就不容易纏繞了。
上餌手法
搓餌時,一手抓住子線的上部,如果發現子線纏繞可以用手指來回輕輕的輾動兩下,纏繞的子線會自動開啟。拉餌時,把雙鉤吸在拉餌盤的磁鐵上,要注意雙鉤不要吸在一起,需有一小段距離。如果發現子線纏繞,帶動兩下主線,運用8字環可隨意轉動功能去處理。
子線長短對釣魚有什麼影響?
子線的長度會影響誘魚和截口率,由於長子線在入水後,子線擺幅更大,到位的時間更久,動態誘魚的時間還會更久,比短子線更易誘魚。假如水中的魚密度大且警覺性比較小的話可以用短子線,這能加速出魚的速率。
長子線和短子線都有各自的特點,短子線到達水層的速率比較快,能很好的防止小雜魚鬧窩,尤其是一些輕口魚咬鉤的時候反應會特別敏感,能快速的傳達到浮漂上。餌長子線在運行時會增加運行的時間和產生,誘魚效果的更佳,不過由於子線的彎曲度非常大,因此咬鉤的漂相沒有短子線的顯著。因此在挑選子線的時候可根據具體的作釣的海域水情及魚情來決定。
Ⅶ 子線的粗細對釣魚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細子線更利於魚兒吸食入口嗎
淡水釣的地方多為池塘水庫河溝,水下多以泥底為主,障礙較少,另外很多淡水魚都以吸食或者濾食的進食方式,魚嘴唇薄,沒有鋒利的牙齒,另外淡水魚發力時爆發力和耐力不如海魚。
子線和漁鉤會近距離接觸魚兒,如果我們應用細線、小鉤,的確有隱秘性好、靈敏度高的特性,可是魚咬鉤以後,即使是一條小魚在掙扎的情況下也容易毀壞釣魚線,使魚線打結、形變,假如是碰到稍大一點的魚或是漁鉤掛到阻礙物,那麼也許就要損失一組子線和漁鉤,這不僅耽擱時間,並且還會影響心情。
Ⅷ 初春釣魚調漂技巧
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了早春時節,許多地區的釣友已經開始正常出釣了,最近我們在和釣友聊天的時候發現,許多釣友對春季釣魚的調漂方法不太理解,很多方面都拿捏不準。下面是我整理的初春釣魚調漂技巧,歡迎閱覽!
1、餌料
初春季節配製餌料,魚餌的味型要腥、香、,這時魚口小,餌團要比夏天相應更小,選用的餌品,成分就應該更細小些,應該用些狀態餌,把比重調得更輕些,因為等魚時間相對更長,還經常需要逗魚,所以應該打粘些。但當我們憑著經驗調配好一款拉餌或搓餌,再要調整就麻煩,再重新開餌費時間不說,還造成浪費,這就成了我們第一個最少去改變的東西,釣前就應該更認真准備好。當然如果有紅蟲,垂釣的效果會更好,有些野生的水域鯽魚也非常喜歡吃蚯蚓,這個要根據當地的魚情隨時作出變化。
2、線組粗細
理論上,魚線越細,線組越靈敏輕巧,水阻越小,釣魚效果越好,「寧細勿粗」大家都懂得,但能用到多細總會受限於多個因素,魚個頭、拉力的大小,水草、障礙物、掛底等可能對線的損傷,魚個頭的大小不一,拉力需要有一定富裕,所以需要根據我們經常作釣的場所提前作準備。有人可能准備0.8+0.4,有人可能准備0.6+0.3,有更細點的,也有更粗點的,具體要根據個人作釣環境、操作水平、可能斷線丟漂的心理接受能力、願意更換主線的頻率等因素而定。競技比賽會准備得很細,但野釣則大可不必,主線有粗細各一種就夠(比如0.8、1.0),一旦選用就盡量少換。子線也粗細兩種就行(比如0.3、0.6),配上2、3、4號袖大小不同鉤,可能有4、5種組合。
3、浮漂
初春為了靈敏度,浮漂當然選小點的`,漂尾選細點的,但它也是受限制的。短竿近釣,順風或頂風影響小,觀漂距離近,可以漂小尾細,若是使用長竿,如果拋竿困難,也不得不使用大點的漂,漂尾也不能不粗些,要不看不清楚,這可能會靈敏度不足,下面會陸續談到一些對靈敏度的補救方法。另外,深水作釣,如果魚來得很慢,用小漂還可以,如果上魚速度並不很慢,小漂會犧牲太多的作釣效率,是很不合算的。漂型上,想有利於誘魚、想介面多,就用棗核型漂,想踏實底釣、減少小雜魚干擾,就用長身型漂,野釣用得更多的是長身型漂,誘魚可以通過做窩、逗魚、上推鉛皮座來解決。作釣之前直接選准一支合適的漂是釣技的一大基本功,中途換用就要重新調漂,費不少時間的。
4、子線長短
這是個分歧最大的問題,有的人說初春要用長子線,三、四十厘米長,有的人說要用短子線,十幾、二十厘米長,讓初學者無所適從,連有一定經驗的釣友都給搞糊塗。其實是沒有弄清各自適用的場合,分辨清楚了就不會產生分歧。競技比賽,竿短,漂尾細,為了追求極限,線會盡量用到最細,觀漂距離近,水又比較淺,風浪影響比野外水域小,這都對提高浮漂靈敏度、對觀漂有好處,即使小半目的頓口也是能分辨出來的,靈敏度就不是主要問題,而魚又喜歡變層,喜歡中途接食,雜魚很少,這就符合了使用長子線的特點,說應該使用長子線的其實是在談競技。
5、長子線
長子線的優點就在於下擺時間長,有利於餌料自然下落,增加誘魚性,便於魚介面,第二優點是拉力更強點,缺點是靈敏度更低。類似地,野釣中的小池塘、小河道,風平浪靜天氣,小雜魚少,就可以用長子線。但長竿遠釣,深水釣,風浪大時,靈敏度就成了主要矛盾,就得採用短子線,這就是正好不同的特點。但深水區時常遇大點的魚時,有時需要用到長子線時,可以在下鉤上方5、6厘米處先加上個小咬鉤,再正常調釣,哪怕重量只有2、3目,也容易快速被魚牽動,浮標就會有反應,靈敏度是大為提高。
6、浮漂調釣
初春因為餌小餌輕,浮漂的調釣就一定是圍繞著調幾釣幾(比如調3釣3)不靈不鈍進行的,靈鈍變化基本在調目的上下各2目內范圍。過靈,因魚進食慢,還沒完全吸進嘴,浮漂就出了信號,揚竿就空竿或掛不牢,過鈍則信號出不來。
Ⅸ 長短子線該如何選用走水情況下,通線單鉤如何調釣
長短子線該如何選用?走水情況下,通線單鉤如何調釣?
子線的長度不同
線組入水後到位的動作稍有差別,子線長擺動幅度更大,到位需要更久的時間。這個也是飛鉛釣的原理所在,因此子線長首先是會有更好的誘魚效果,假如釣行程釣介面,應當要使用長子線,這樣餌料更容易被魚追上。可是餌料擺動幅度,到位時間慢是雙刃劍,在釣大魚時會出現餌料難究竟的狀況。因此在釣魚中主要還是使用短子線,讓釣餌迅速究竟,是有效避免小魚鬧窩的方式。
輕度下水時的調釣方式
穿上纏下鉛的漂座後,先在上鉛皮座纏上鉛皮,調至魚漂露全目,也就是漂尾徹底露出水面,隨後纏上下鉛,調平水,最終綁上鉤釣一、二目。釣魚調漂時上鉛不動,剪修下鉛。
Ⅹ 怎樣選釣魚線的粗細,尤其是子線的選擇
大型魚用粗線,2.5—3.5號主線,2.0—3.0號子線,子線只要比主線稍微細一點就行。
子線又稱腳線、腦線或口線。是指主線部分轉環以下用來連接魚鉤的一小段線組,它的作用就是把魚鉤連接在轉環上,這樣會使更換魚鉤更方便一些。
通常子線會比主線細很多,目的是用來保護主線和魚竿的安全。因為它比主線細的多,所以咱們在掛底的時候可以先拉斷子線,以護住我們的主線部分。
釣魚線:就是釣魚時魚竿上所掛的線。類似於蜘蛛吐出來的絲,很細卻很結實。釣魚線是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種線。釣魚線不止是釣魚用的,然而我們生活中綁東西也會用得到。
系釣魚線
主線:按照桿長截取魚線,然後按下面的數量和順序串上小件,兩個太空豆,一個漂坐,三個太空豆,一個鉛皮座,一個太空豆,最後在線尾系一個八字環。
在另一線頭折一段約15公分的雙股線,兩頭打結,兩結中間留約7-8公分的距離,掛桿時用兩個手指從兩結中間的雙股線中穿過,在從外側繞回,使雙股線呈一個活扣,扣在魚竿桿稍的尼龍繩上的死結後面就能使用了。用過後拉一下上面的結就能解開活扣了。
子線:系好兩個魚鉤後在靠中間位置打個結,要求是結兩端的魚線長度相差1-1.5厘米。使用時從主線的八字環中穿過後系一個死扣就可以了。 新手不建議自己系線,最好在漁具店叫老闆做好使用,帶熟悉後再自己動手。
子線:系好兩個魚鉤後在靠中間位置打個結,要求是結兩端的魚線長度相差1-1.5厘米。使用時從主線的八字環中穿過後系一個死扣就可以了。 新手不建議自己系線,最好在漁具店叫老闆做好使用,帶熟悉後再自己動手。
尼龍釣魚線基本規格有兩種:
一種是歐美國家用「磅」定的規格,例如十磅的線,它的最大拉力能夠承受到十磅的重量。
另外一種是日本製造的釣魚線,通常都以「號」數規格區分,還有歐洲製造的。
原理和磅數的立意相同,大約一號的線,它的最大拉力能夠承受一公斤的重量,作為在水中拉魚的一種標准依據。
判斷
市場上出售的盒裝釣線,以尼龍線為主。競技釣在用線的搭配上非常講究,而且粗細的變換,往往是在加減0.1個號之間進行的。
舉個例子,某場比賽根據魚情狀況,最佳線組為0.4號大線,0.2號子線,如果你用的0.2號子線漲號,實際是0.5號線,這套組合就起不到預想的效果,而且子線粗於大線的"倒拉牛"配置還會造成大線切斷。
買釣線時,除了看牌子和標號外,還得親自檢測線的直徑和強度。市場上還沒有供釣魚人專用的檢測工具,只能用外徑千分尺和彈簧秤去檢測。
檢測釣線時,先憑手感檢查線體的平整度、復原性和柔軟度。在光亮處觀察線體的透明度是否一致,然後再測線的直徑和拉力。
如果線徑和拉力同此標號的規定值相比出入不大,線徑不超過正百分之十,拉力不超過負百分之十,此線還是可以接受的(市場上沒有比標號細,比標准拉力大的釣線出售)。
在選購漁線時,最好實際測試其拉力。方法是用布袋裝沙子,拴線吊起,把線抻斷時的沙子重量就是該線的實際拉力,將其與標定的標准對照,即可判定是否合格。
另外,將線揉成團,用雙手擠壓,松開後看其能否在瞬間自動復原,很快復原無褶痕的,說明該線柔韌性好。同時,還要觀察有無硬傷、松勁現象。如是彩色花線,要用手捻一下,看是否掉色。經過檢查,只要發現殘次品徵兆,就不要購買。
以上內容參考:釣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