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朝使用什麼字體
我國古代漢朝時期使用的字體是隸書,它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字比篆書好認得多,使用也比篆廣泛得多,它的字體比較扁,筆畫講究一波三折。學習書法可以從這種字體開始。
❷ 每個朝代都有吧自己專用的字體,漢朝用的是什麼字體
使用隸書字體。 漢代書法承往瞻今,是書法在變革中逐漸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僅使漢字趨向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用筆,為後來出現的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堅實基礎。 隸書有古今之分,古隸指秦隸,漢隸則被稱為今隸。隸書...
❸ 漢朝用什麼文字(詳細一些)
漢朝時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是隸書。
漢代秦而興,文化隨之變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盛行的書體,成為漢代文化的標志之一,書法界更有「漢隸唐楷」之說。
東漢,尤其是東漢晚期,隸書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由於東漢實行厚葬,為歌功頌德而大興碑刻,成為官方正體的隸書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藝術的光采。
漢隸,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於「唐隸」。
隸書字體莊重,結構為略顯寬扁的長方形,橫畫長而直畫短,書寫方法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3)漢朝時期人們用怎樣的字體擴展閱讀
漢朝隸書的發展
從大的方面說,隸書有秦隸和漢隸的區別。秦隸的形體,從出土文物中的權、量器的詔版上還可看到一些特點。這時隸書結體還是縱勢長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稱此隸為「古隸」,西漢初期仍沿用這種字體。
隸書隨著時代而逐漸改易,到了東漢,形成了定型的漢隸。特別是到了漢恆帝、靈帝時期(公元174-189年),漢隸達到極盛時期。漢隸定型的字體,主要是指此時期的字跡。
定型的隸書在書法上形成了自己風格。在用筆上方、圓兼用,藏鋒、露鋒諸法具備;在筆畫形態上出現了蠶頭燕尾的特點,長橫畫有蠶頭,有波勢,有俯仰,有桀尾;體勢上,由縱勢變為正方,又變為扁方的橫勢;結構上,中官緊收,筆畫向左右開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故有漢隸「八分」的說法。
隸書從用筆到結字所形成的風格,既莊重嚴整,又變化多姿。這種字體,上承篆和古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行、草。所以隸書在書法上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隸書到東漢時期已發展成定型的隸書,成為法度森嚴的官定的標准字體。這一時期留下來的隸書字豐富多采,尤其東漢時期盛行樹碑立傳,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謂「碑」,在古時是宮、廟門見識日影及拴牲口的長方形石頭,秦代在石頭上鐫刻文字,作為紀念物或標記,或刻文告等,秦代稱為「刻石」,漢代以後即稱「碑」。
自東漢以來,各種碑的形式也多起來,有碑頌、碑記、墓碑等等,用以紀事、頌德。這些碑刻給書法留下了極豐富的珍品,據說東漢留下來的碑版達170餘種。
❹ 漢朝通用字體是什麼
漢朝書法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起初,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
代表字體:
1、漢篆
漢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應用文字之一,東漢以後才逐漸被隸書取代,但在許多特殊的重要場合仍然被使用著,因而兩漢對小篆書來說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期。其書跡遺存主要有:碑刻、碑額、銅器銘文、磚文和瓦當、墨跡等。
2、隸書
在兩漢,隸書不但通過隸變過程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同時還有著向草率和規范兩極方向發展的整體趨勢。
一方面,隸書在過分強調書寫便利的極端中逐步脫離了隸書的原本實用立場,進而在持續草化過程中因書寫的運動態勢不同最終形成了我們所說的章草和今草;
另一方面,則表現出對隸書原本書寫形態的規范建構,而且這種規范建構是以形式秩序確立為前提的。
3、草書和行、楷書
草書是在漢代成熟的另一字體。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兩種。有文獻說張芝在東漢晚期將章草逐漸推進到今草,但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4)漢朝時期人們用怎樣的字體擴展閱讀
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❺ 漢朝人用的是什麼字體
使用隸書字體。
漢代書法承往瞻今,是書法在變革中逐漸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僅使漢字趨向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用筆,為後來出現的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堅實基礎。
隸書有古今之分,古隸指秦隸,漢隸則被稱為今隸。隸書也有一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故事,據說秦朝小官程邈在雲陽獄中為打發時間而鑽研字體,將當時通行字體篆書的圓轉改變為方折,使書寫方便,易於辨認,是為隸書緣起。
至東漢時期,隸書進入了形體嫻熟、流派層出的階段,留下100多種漢碑,成為後世學習隸書的典範。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時期,隸書最為鼎盛,成為正式的官方字體。
(5)漢朝時期人們用怎樣的字體擴展閱讀
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❻ 在古代+漢朝用什麼字體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在古代的漢朝用的字體,漢初用篆書,後來通用隸書,同時草書得到很大發展,但因其特殊性並不是通用字體。
❼ 在古代 漢朝用什麼字體
漢朝初用篆書,隸書、草書後來發展成熟,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
漢朝書法的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起初,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石刻和簡帛為漢代書法的主要載體。
漢篆:漢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應用文字之一,東漢以後才逐漸被隸書取代,但在許多特殊的重要場合仍然被使用著,因而兩漢對小篆書來說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期。
隸書: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在漢代成熟的另一字體。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兩種。有文獻說張芝在東漢晚期將章草逐漸推進到今草,但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7)漢朝時期人們用怎樣的字體擴展閱讀:
漢代書法作品:
1、《武威漢簡》:甘肅省武威市漢墓中出土的簡牘統稱。包括《儀禮》簡、王杖詔令簡和醫葯簡牘等。史冊記載,漢簡直到南北朝後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有學者把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和甘谷漢簡號稱中國「四大漢簡」。
2、《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3、《張遷碑》:碑高290厘米,寬107厘米。東漢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碑文記載了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和張騫的功績,並涉及黃巾起義軍的有關情節,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張遷碑》古樸淳厚,雄強大氣,堪稱漢碑中此類風格的代表作。
❽ 漢代用的是什麼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