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资讯 » 心肌梗可以大量运动吗
扩展阅读
卖车可以发图片吗 2025-05-15 18:09:20
2014年arpg游戏可以转职 2025-05-15 18:00:28
怎样在纸上画抖音的内容 2025-05-15 17:53:20

心肌梗可以大量运动吗

发布时间: 2023-03-03 04:25:12

‘壹’ 心肌梗塞能运动吗

缺乏体力活动易致冠心病。冠心病按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个类型,其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缺乏等。其中,体力活动缺乏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改变这个危险因素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并且花费极少,因此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安全有效地实施运动锻炼对于防止冠心病发生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参加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可以使心肌梗塞患者再发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降低25%。且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的胆固醇,控制体重。除此之外,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情绪的调节控制,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都会减少,这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很有意义。” 然而,运动不当也可能会诱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有关。运动治疗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心肌梗塞表现为运动时或运动后持续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可诊断。除此之外,运动诱发心肌梗塞也是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每100位心肌梗塞患者大约有4~5位为运动诱发。而这些运动诱发的心肌梗塞又多见于平时缺乏体力活动的人。 专家指出,运动性猝死是冠心病患者运动不当可能导致的心血管危害中最严重的一种,虽然发生率极低,但30岁以后的运动性猝死几乎全因冠心病所致。运动性猝死这种并发症大多发生在已知患有冠心病而没有很好控制并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的人群以及平时少运动而刚开始参加运动的人群身上。 总之,运动不是是治疗冠心病的万能药,它是一把“双刃剑”,能不能趋利避害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监护。 以上内容就是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相关问题的介绍,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贰’ 心肌梗塞靠走步锻炼能好吗为什么这么说

引言: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心肌梗塞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病症,出现心肌梗塞之后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调理。心肌梗塞靠走步锻炼能好吗?为什么这么说?

‘叁’ 心梗后还能运动锻炼吗心脏病人是否不能运动

经过及时抢救和正确治疗,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危险期,进入恢复期。医学统计显示,这一时期对患者的主要威胁是心肌梗死的复发,在导致心肌梗死复发的三大原因中,身体因素仅占49%,而社会因素和生活因素占51%。所以。要加强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自我保健,从社会和生活上消除心肌梗死的原因。

研究表明,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可使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降低25%。而运动也可以帮助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低“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控制体重。此外,运动还有助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参加运动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会降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运动不当也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有关。运动疗法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心肌梗死,表现为运动中或运动后持续剧烈胸痛,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可通过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

此外,运动性心肌梗死也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每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4~5例是运动性的。这些运动诱发的心肌梗死在平时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专家指出,运动诱发猝死是冠心病患者因运动不当造成的最严重心血管危害之一。虽然发病率极低,但30岁后运动诱发猝死几乎全是冠心病引起的。运动性猝死这种并发症,多发生在已知患有冠心病,但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没有很好的控制和锻炼的人群,以及平时刚开始锻炼很少锻炼的人群。总之,运动不是治疗冠心病的灵丹妙药,而是一把“双刃剑”。能否受益或避免伤害主要取决于患者自己的监督。

‘肆’ 心梗患者可以做剧烈运动吗适合做哪些运动

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休息,我们就会有时间生病。旨在告诫大家别一门心思埋头苦干,该放下就放下。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常说运动不能过度,其实休息也不能过度。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和特殊情况,过多的休息反而是有害的。
最近门诊上来了几位“特殊”的患者,他们蔫头耷脑,看上去不是很精神,就是因为休息过头了的缘故。
其中一位患者放置了2个支架,问道:“以前我喜欢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年年底做完支架后就不敢出门了,担心支架脱落。现在身体感觉越来越差,饭量也跌了不少。”另外一位心梗患者问我说:“自从去年犯了心梗之后我就尽量不活动了,放弃了原来一直跳的广场舞,连上下楼都很注意。可是总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劲儿。”这两位患者的共同点就是生病/手术后完全与运动绝缘,一有机会就卧床休息,结果长时间休息后体质也变差了。
问题来了:心梗和支架后患者一定要躺着吗?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没错的,无论健康人还是生病的人,都应该视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因此,心梗患者、放支架的患者也都需要运动。
支架术后怎么运动
首先要安抚文中这位患者的“担心”。
应该说临床上有类似情况的人不少,一直质疑支架的“脱落”问题。其实这是多余的,若因为怕脱落就减少活动甚至不运动也不科学。首先,介入支架大都采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支撑力、耐腐蚀力,其塑形功能也都是非常可靠的;第二,介入手术时通过高压力使得支架紧紧地镶嵌于血管内壁上。因而甚少有听说患者安放的支架出现生锈、塌陷和明显位移等情况。
由此可见支架本身是非常安全的,并不会因为运动出现什么意外的故障。那么运动又能给支架患者带来什么好处呢?综合来看支架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能减少术后再通血管的狭窄、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性、消除紧张情绪,最终改善心脏功能并预防二次心梗。
支架术后运动之前要经过专业医师的评估,“运动负荷试验”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医生通过详细的评估及危险分层,依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运动处方”。(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Ⅳ级,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等患者应暂缓运动康复)
一般来说支架术后运动康复需分期进行:1.住院期间。运动康复要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进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下床时间。病情轻微的24小时候即可室内走动,严重的需要先静养4-5天,甚至更长时间。选择院内活动以轻便为主,如散步;2.出院后1-6个月内。术后恢复良好、身体也比较轻松的话,可以循序渐进做一些温和的有氧运动(散步、慢跑)和阻抗运动(举哑铃)等。活动前要预热,活动后要放松,30-90分钟;3.支架1年以后。院外长期康复阶段应当形成稳定、规律的运动习惯,如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等。为了确保病情稳定,患者应按时到医院复查。
PS:很多患者问支架一年或两年后身体感觉非常好,所以想踢足球或打篮球,在我看来剧烈的体育运动还是要尽量避免的。
总的来说,支架术后选择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舒适为标准。支架术后运动贵在坚持,理论上只要患者能够耐受,还可以缓缓地增加强度。但是,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了胸闷、气短、哮喘、胸口疼痛和疲劳等情况,就要立刻停止活动。
心梗患者如何运动
“我心梗一年了,能跑步吗?”“我之前得过心梗,是不是再也不能运动了?”这样的问题在门诊上屡见不鲜。
尽管大量的心梗患者常常在运动强度过大时诱发,但是研究发现心梗以后适当运动有利于建立心肌侧支循环缓解病情,反而长期卧床休息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但是心梗患者选择运动也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运动方案:
1.心梗期(发病48小时内):低活动量,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动运动,尤其要避免抬高下肢,以免血流回涌心脏加重负担;
2.急性后期(发病3~7天):脱离危险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在监护下进行简单的步行运动;
3.出院早期(心梗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的康复期,需要主治大夫根据患者的危险程度来分层,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出患者的无氧代谢阈值,进而决定运动强度;
4.稳定期(心梗3个月以后):患者病情比较稳定,每周可进行 3~5 次运动,强度也可以慢慢增加,注意要定期复查。
目前主张心肌梗死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即人体在氧气供给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散步、园艺活动、广场舞和打太极拳等,应当尽量避免无氧运动,如短跑、打篮球、做俯卧撑等。
对于很多稳定期的心梗患者来说,可以自行通过监测“心功能”来安排运动强度。
对于很多稳定期的心梗患者来说,可以自行通过监测“心功能”来安排运动强度。在此分享一个“6分钟步行试验”:
选择一个30-50米的长廊或空旷道路,测算6分钟之内尽可能快地走过的距离(折返)。正常健康人可以走400-700米,轻度心功能不全能走426-550米,中度心功能不全能走150-425米,低于150米就是重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好的可以多运动,不好的就少运动。假如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头晕和恶心等不适症状,就要立即停止活动。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什么时间运动也是有讲究的。不少人表示早晨迎着太阳活动最好,其实不然,这个时段更容易爆发猝死,因此清晨活动不是最优选,下午或傍晚比较好。
今年3月JACC杂志刊登了一项来自挪威的研究,评估了冠心病患者体育锻炼强度的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总共纳入了3307名冠心病患者,在30年的随访时间内,有1493名患者死亡。研究发现,与不运动的患者相比,保持低活动强度或高活动强度的运动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一个多世纪前,心脏重疾患者被要求绝对卧床。随着时间的更迭,这一认识已被否决。早些年来自瑞典的有关“运动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发现: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至少20分钟的人,比少于20分钟活动者相比,可以减少20%的心衰概率。无独有偶,美国心脏病学会也向大众发出了“每周适度运动150分钟”的建议。由此可见,适当运动确实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当然,康复期的心脏患者如何运动有讲究,这在于及时准确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患者做什么样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时间长短等,都是要尽可能精准的。如此才能在运动中获得最大疗效。

‘伍’ 心肌梗塞的四大阶段应该怎样运动

缺乏体力活动易致冠心病。冠心病按临床表现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个类型,其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缺乏等。其中,体力活动缺乏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改变这个危险因素是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并且花费极少,因此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安全有效地实施运动锻炼对于防止冠心病发生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参加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可以使心肌梗塞患者再发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降低25%。且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的胆固醇,控制体重。除此之外,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情绪的调节控制,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都会减少,这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很有意义。”
然而,运动不当也可能会诱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有关。运动治疗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心肌梗塞表现为运动时或运动后持续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可诊断。除此之外,运动诱发心肌梗塞也是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每100位心肌梗塞患者大约有4~5位为运动诱发。而这些运动诱发的心肌梗塞又多见于平时缺乏体力活动的人。
专家指出,运动性猝死是冠心病患者运动不当可能导致的心血管危害中最严重的一种,虽然发生率极低,但30岁以后的运动性猝死几乎全因冠心病所致。运动性猝死这种并发症大多发生在已知患有冠心病而没有很好控制并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的人群以及平时少运动而刚开始参加运动的人群身上。
总之,运动不是是治疗冠心病的万能药,它是一把“双刃剑”,能不能趋利避害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监护。
以上内容就是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相关问题的介绍,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陆’ 心肌梗塞患者运动锻炼的方法

心肌梗塞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所以在做运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下面我整理了心肌梗塞患者运动锻炼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心肌梗塞患者运动锻炼的方法推荐
一、掌握好运动量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小运动量,实际只起安慰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一般所指的合适的运动量,都有轻微的出汗,呼吸次数稍有增加,并有轻微劳累感但并无不舒适感觉。

二、运动前准备及分期

在运动之前应先做一些柔和的肢体活动或体操等准备活动,以免骤然活动引起肌肉痉挛,甚至诱发心绞痛。锻炼完了也应慢跑或步行等恢复动作,避免骤停使心脏发生问题。运动的这些阶段分别称为准备期、运动期和缓解期。

三、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刚开始时,一次体育锻炼,可以只有20-30分钟,以后增至45-60分钟。其中准备期和缓解期各5。10分钟,运动期20-30分钟。如果体质较弱者,刚开始运动时,可把一次运动量分几次完成。

四、运动方式和方法

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条件,与医生共同商量,选择能够长期坚持的项目。最好是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项目。如果康复顺利,可在心肌梗塞后第8-9周,复查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如无心绞痛等症状或心电图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变,即可恢复轻微的工作。
治疗心肌梗塞的方法
一、心梗患者要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早期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能及时挽救缺血和频死的心肌,缩小心梗范围,改善心脏功能及降低死亡率,采取这种方法能非常有效的治愈早期心肌梗死患者,减少患者受到的伤害。

二、急诊冠脉介入

对于在发病6小时以内到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就诊的患者,应积极主张行急诊介入手术。相比冠脉搭桥手术,冠脉介入治疗对全身损害少,且再血管化机会可达80%~90%以上。而相比溶栓治疗,介入限制的发病时间可以放宽到12小时以内,且其出血风险少,即使对出血高危人群,引起出血的风险也不高。

三、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稳定住的心肌梗死患者,要采用常用药物治疗,具体用哪种药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同时患者自己也不能擅自减少或增加药物的剂量,也不能看病情有点恢复就停止用药,防止病情加重,加大治疗的难度。
心肌梗塞宜吃的水果
西瓜

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柿子

柿叶含大量V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其含有一种酚类化合物,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柑橘

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草莓

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猕猴桃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V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猕猴桃汁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

猜你喜欢:

1. 心梗的症状与急救方法

2. 发生心肌梗塞如何急救

3. 心肌梗塞急救措施

4. 突发心梗的紧急救治方法有哪些

5. 心肌梗塞最多能活多久

‘柒’ 心梗后可以锻炼吗

首先要明确有没有严重并发症
有没有潜在的心脏损伤
包括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为COVID-19后60%的患者表现出持续的心肌炎症,中位时间为确诊后71天。如确诊为心肌炎,主张限制运动三至六个月。
患病期间有没有严重的症状
如胸痛、严重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或者心脏衰竭的征兆,或者晕厥。
有没有血栓栓塞并发症
如肺栓塞也与COVID-19有关。
严重的精神障碍
有研究发现COVID-19的潜在表现特征就是精神障碍,感染后的心理后遗症包括创伤后压力障碍、焦虑和抑郁。
共识一致认为,恢复锻炼或体育活动应该在无症状期至少 7 天以后。
如果在运动时,症状出现新进展,包括咳嗽、气促、心悸、发烧和嗅觉丧失等,表明需要停止运动。
应分阶段逐渐恢复体力活动
推荐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的,基于主观感觉的活动。
建议使用分阶段的方法来增加体力活动水平。

阶段1 - 2
从至少两周的低强度运动开始。
低强度的运动是对运动的主观感受为不太费力至稍微费点力。
活动可能包括家务和园艺工作,轻柔的散步,平衡或瑜伽练习,可以配合呼吸、拉伸和轻微的强化活动。

建议花 7 天时间进行极轻强度活动,包括柔韧性和呼吸练习,然后再坚持 7 天(第二阶段)结合轻微强度活动,如步行和轻瑜伽,每天逐步增加 10-15 分钟。
阶段3 - 4
包括间歇 5 分钟的两次中等强度的活动,比如快走、上下楼梯、 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中间间隔一段休息时间。运动时间逐步延长。

第四阶段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动挑战包括力量、平衡训练,如跑步却带着改变方向,侧步等,但是不要感觉很辛苦。
每个阶段至少 7 天来预防训练负荷突然增加,也可以停留在自己觉得舒服的阶段。
需要监测在 1 小时内是否有任何无法恢复的感觉、运动后和第二天是否出现异常呼吸困难、心率异常、过度疲劳或嗜睡,以及精神疾病等情况。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以退回到早期的活动阶段并寻求医疗建议。
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把握好运动的强度、时间、种类和频率,科学地运动,体能定能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