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诗句
1. 关于春天万物复苏诗句
关于春天万物复苏诗句 1.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的诗句有哪些
1、《相思》——【作者】王维 【朝代】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2、《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3、《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4、《咏柳》——【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5、《游园不值》——【作者】叶绍翁 【朝代】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2.关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诗句或诗歌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21、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2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
3.代表春天万物复苏的诗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4.描写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诗句;描写夏天热情奔放的诗句;描
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夏天: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秋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冬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描写万物复苏的诗句
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译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出自唐代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
译文: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5、春庭晓景别,清露花逦迤。——陆龟蒙《春晓》
译文:春天的庭院黎明过后,晶莹的露水趴在花上,花丛曲折连环。
⑵ 古体诗创作如何做到百花各放
摘要 诗歌,特别是新诗,至“五四”运动以来,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拯救贫弱中国,一些能人志士,满腔爱国热情,引进了大批国外文化,其中包括诗歌。
⑶ 诗歌有没有标准
答:有,也没有!
有标准,是因为诗从出现的那天就亦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最初的诗大多是用来吟唱的,于其称做诗,不如称作“曲子词”,或者民谣。像诗经,像楚辞,像唐诗宋词元曲,像信天游等,都是可以用来吟唱的诗。
从这些诗词曲里面我们可以试试找一找诗的标准:
做为一首诗要有韵律,要押韵,讲平仄,律诗绝句要讲字数,要讲对仗等一些技巧和规则。到后来的新月派等一些近代诗人的出现,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要讲格律,讲韵律。从这些方面来讲是诗有标准的。
我们可以看看先秦时候的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再看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唐诗的绝句律诗可以说是诗歌界,最严谨,最讲究格律的诗体: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簪:古韵an,en同韵)
宋词大多都是曲子词,为了更好的吟唱字数大多也是有限定的:
新月派的格律诗,虽然字数无限定,但为了美感和朗诵,一般都会整齐,对称押韵。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着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看了以上的介绍和格律,那么看近代诗和现代诗,都不算诗了。我们写诗是不是一定要按照以上的标准去写诗,去做诗呢?那么诗是不是一定需要标准呢?
还是开头的回答,有,也没有。前文我们探讨了诗的形式标准。那么我们看看没有标准的诗。
先看这首诗,不讲对仗,不讲格律,这算是诗吗?
有人说算,因为押韵,的确这是一首诗。
再看这首诗,不讲对仗,不讲格律,甚至都不押韵,这算是诗吗?
有人说算,有人说不算,有人说有感情色彩分行的句子,就算是诗,好吧,那么勉强这也算是诗。
(《感觉》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这还算诗吗?这诗,不讲对仗,不讲格律,不押韵,甚至情感都没有,也算是诗?
当然如果按照某些人写的诗的标准,这的确不算是诗,但是为什么却被公认为是一首诗呢?那么诗到低有没有标准?
诗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诗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如前文说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要讲格律押韵,平仄对仗,形式节奏。
诗也是没有标准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本身就是大众的东西,民俗的东西。为什么现代的中国会产生诗荒,原因就是有此诗,把自己写诗的标准定为诗的标准,把自己看诗的标准定为诗的标准。
诗无非就是表达一种所感,所看,所想的一种手断,我想诗并不定非要标准。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这不算诗吗?为什么不算诗?难道天上的云不是白的。如果你心情郁闷,会说天上的云真白吗?会有心思看云吗?难道这不是情感的表达。
“大国泱泱,威震八方”这难道不算诗吗?我认为这样续写下去,算是一首好诗。首选押韵,其次讲格律,然后情感充沛,泱泱大国,威震四海八方这是多么大的胸襟,多么大的气概,多么充沛的情感。
诗,是大家的,诗是知识分子,也是民俗的,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写诗吧,不需要格律,不需要技巧,不需要多么有文化,也不是需要写够一千字,也不需要写出惊世骇俗。
只要你写,那就是你的情感,那就是你的诗。
————————————关于争论的袅————————————————
写这个诗歌有没有标准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会有争论。
我其实自己也是有争论的,我也没有给出说诗歌一定没有变准,反而我把诗歌从古致今大部分形式都有介绍出现。
其实我写的大多数诗也都是有格律的,还有我也会写一些打油诗,也会很注重韵律,我也喜欢那些形式美的诗歌,但是我也喜欢那些自由诗,有时候我反而觉得想写的潇洒随意真不容易。
我只是认为诗歌不应该拘于形式,而应该注重写自己想写的,表达自己想这表达的。
比如:你写明月。我喜欢这一轮明月/像是看到了家故乡/像是看到了宇宙的某个故乡/像是一首陈旧的词/在宇宙某处激荡
如果你说这样的诗不算好诗,那当然跟李白的静夜思比是差很多。但是在你的世界里这是你的情感,这是真实的你,写出的真实的句子,那么你最真实的句子对你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以下是回答网友的评论:
@孙若兰:
2 楼
怎么写诗,真的是很纠结啊
答:
我这写的虽然有点偏激,但是写诗,只要你多看,多想,就行了,想写就写,慢慢你写的诗就是自己的诗,不要模仿,做自己。
@吴你个旭:
3楼
诗歌是高贵的!被你这么一搞,简直是文化的堕落!
答:
我认为诗歌是民间的,纵观华夏文明,诗歌的起源,以及好的诗歌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只是现在人一味的把诗歌束之高阁,使的诗歌变的越来越晦涩,越来越暗淡,越来越脱离大众。
@雪吹桃源:
4楼
诗就是这么被玩坏的。写句今天我吃了三顿饭也叫诗,天下个个都是诗人。
答:
我真希望天下人人都有诗性,都有诗心,都有诗情,都有诗意,哪怕你写的很烂,但是你写诗了,你喜欢诗了,你慢慢就会有诗性,诗心,诗情,诗意。
你想想有一天,小广告都是用诗的语言去写,那不是很美吗?
@雪吹桃源:
5 楼
另外,顾城的《感觉》,用的是白描,是现代诗的佳作。不是没感情,是有的人体会不出来。现代诗没有形式的要求,但不代表就可以胡写。白话也叫诗,诗就真的完蛋了。
答:
我也是比较喜欢这首诗,所以才引用的,只是为了正明诗歌的多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
@吴你个旭:
7楼
这是抽风了吗?这种文化堕落主义的烂文也上首页!!!!!
答:
我这写的的确有点偏激,但是我希望诗歌文化能够百花齐放,写所见之物,述已之情感。不带偏见的去看待事物,我认为就是错也是合理的错。
@潇湘书生:
8楼
诗哪有什么标准啊,你写的有感情,写的好,你的就能成为标准。
答:
其实生活细节,杂思,细观,奇言,真情都是一首好诗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就是写的再标准,我想也不是什么好诗吧。
@江桥:
9楼
近代诗诗流派众多标准不一,这也导致了它的难以发展
答:
可能也是一方面,其实我也建议把诗歌标准化,但我也希望某些类型的诗歌能有好的发展平台。比如新月倡导的格律诗,这是一个很的流派,但却慢慢被所谓的正统给远离。自由来源与西,我们现在只能说还处于学习阶段,而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自由诗在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里变的有些奇异。
当然这文化流派的冲突和互相渗透,反而能给我们更多机会和方式,毕竟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诗歌表达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趣味。
@江桥:
我比较欣赏新月派的诗。还是有一定标准的好,就像语言,有一些公认的语法一类的,在这基础上再创造
答:
这种形式美是汉文化汉语所独具的,这种美当然是被公认的。
但是世界是其他国家很少有这种形式美的表达方式,但并没有防止其他国家也会有好的诗文。
比如泰戈尔的散文诗和纪伯伦的议论小诗。国外也会有一些格律性的诗,比如十四行诗,四行诗和国外一些形式相对整齐讲究韵律的格律诗。
⑷ 诗词吟诵八法
更多吟诵专业资料请点这里﹤﹤﹤
自古以来,诗与歌关系十分密切。
歌,咏也。《说文》注:“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礼记·月令》章句:“乐声曰歌”。诗文可歌者,即以歌为名。例如:《击壤歌》、《大风歌》等是。作诗亦可谓作歌,《诗经·陈风·墓门》:“歌以讯之”,笺:“歌谓作此诗也”。
关于歌谣一词,《诗经·魏风· 有桃》:“我歌且谣”。《传》:“由合乐曰歌”。今通称民间歌曲曰“歌谣”,故曰:“有诗必歌”。今人常以“诗歌”二字连在一起而成一个名词,由此可知诗与歌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诗,都配乐吟唱的,司马迁说:“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吟唱是一种表现艺术;吟唱是一种传播方式;吟唱是一种创作过程。因为创作、评论、吟唱,被认为振兴中华诗词的三只翅膀。唯有创作乃能繁荣,唯有评论乃能鉴别,唯有吟唱乃能传播。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吟诵 艺术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文化之起源的一项重要因素,它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周礼春官》中就有 吟诵 的记载。它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文解字》 “言”部段玉裁注:“诵……为吟咏,以声节之。”(即有一定的旋律、节奏的意思。)清·王筠《说文句读》“吟”字注:“古义吟,咏叹也。”《庄子》中有“倚树而吟”之句。《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由此看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 吟诵 。及至后世,有关 吟诵 的记载那就更多了。如《世说新语·文学篇》就有一则 吟诵 的佳话。说镇西将军谢尚舟行时,闻江渚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遂邀咏者贫士袁宏相见(袁宏所咏为其自作的《咏史》诗,“声既清会,辞文藻拔”云),“谈话申旦”,袁宏“自此名誉日茂”了。
南朝时,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多处提到了吟咏,如:“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声律》篇);“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篇);“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物色》篇)。同时代的钟嵘在《诗品·总论》的开端也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唐代诗人关于吟咏的诗句极多。李白:“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谢尚)。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昨夜谁为吴会吟?”,“饮君酒,为君吟。”……杜甫:“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新诗改罢自长吟。”“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清代《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以吟诵为“媒妁”的浪漫爱情故事《白秋练》。故事中说化成“倾城之姝”的水族白秋练,因倾慕 吟诵 家慕生之“音节铿锵”的 吟诵 ,以至“结想至绝眠餐”,终成眷属。清代浙西词派之翘楚、着名“诗魔”厉鹗,为诗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尝曳步缓行,仰天摇首,虽在衢巷,时见吟咏之意,市人望见遥避之,呼为‘诗魔’”。正由于如此执着和痴迷,才能在诗词创作方面独辟蹊径,别树一帜,成为浙派一支的创始人;亦正为如此,才能主持江、浙吟坛三十余年之久,而延誉千秋。许广平回忆录里说鲁迅先生写作之余总会音韵铿锵地 吟诵 传统诗,难怪他诗写得这么好。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近年在北京办了一个封闭式的私塾,用古声韵读诗文。他说,中国人丢掉了古声古韵,无论在诗和文方面都不会达到前代文学家的境界。
当代着名诗人林从龙,毕生保持 吟诵 的习惯,不管读自己的诗或看别人的诗,出口便是吟咏。我与他交往多年,从来没有看见他把诗来“读”。2003年春节前夕,我爱女不幸遭车祸而殁。我边哭边吟,一天半时间写成《哭女》十首。这十首诗是真正“吟”出来的,人赞为真情之作。
这说明边写诗,边 吟诵 可以帮助您写好诗,词句感不感人?流畅不流畅?平仄音韵是否协调?一吟就明白了。
当前,遗憾的是,象林从龙先生一样痴迷于吟咏的人实在太少了。近些年,不断涌现了许多诗词组织,各种诗词报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但对 吟诵 仍然不够重视。如今读诗词,却变成了“看诗词”,“吟诗”云者,不过是看诗的代名词,“吟坛”几乎成了“看坛”。作为格律诗之精髓的听觉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排除了。这样下去,华夏优秀的国粹 吟诵 艺术将趋泯灭,甚至有失传的危险。王力先生说过:“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为了‘吟’的”。(《诗词格律十讲》)。如果您只会写诗、看诗、读诗,随便您水平多高,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诗人。或叫“半个诗人”。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莫把吟坛变“看坛”,一定要学会 吟诵 。那么如何“吟”呢?
吟诵 的方法可以说南腔北调,百花齐放。传统的吟唱是一种似读非读,似唱非唱的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节奏、有声调,却无专谱的吟唱方法。现在,我根据个人 吟诵 的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概括成《诗词 吟诵 “八法”》(实际上是八个要点),兹分述于下:
一、 掌握诗的节奏(节律),懂得句读 。
在汉语口语(说话、朗读、 吟诵 等)中,把应连续或紧密地发生在一起的音称之为汉语的节奏单位。节奏和节奏结构是一种口语语音的特征,只有在口语中,说话时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违反了正确的节奏,则不能正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例如标语“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正确的节奏结构应为: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如果把它的节奏划成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则将意思完全弄反了。
口语语音节奏的划分依据是汉语的意义单位和意义结构。但对格律诗而言,则有所不同。因为格律诗本身预先已具有自己的节奏结构要求。这就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要反过来符合节奏结构(节律)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节奏结构(节律)相吻合。五、七言的节奏结构(节律)各有三种:
七言句如:
① 王师━北定━中原━日。
一二、三四、五六为两字一结构,七为单字一结构。
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二、三四、六七为两字一结构,五为单字一结构。
③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一二、三四为两字一结构,五、六、七为单字一结构,亦可三字一结构。这就是说,一与二,三与四不能分开;二与三,四与五不能相连。一与二,三与四的节奏间隔,不能大于二与三,四与五的节奏间隔,否则就违反了节律。这就是说,凡是遇到意义结构违反格律诗节律的句子,只能按诗的节奏结构来读,不能按意义结构去读,举例如下:
意义结构节奏结构
为━他人━作━嫁━衣裳 应读成 为他━人作━嫁━衣裳
于━无声━处━听━惊雷 应读成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十年━沉━沧海━间 应读成 二十━年沉━沧海━间
独向━青龙寺━看山 应读成 独向━青龙━寺━看山
五言句如:
①欲穷━千里━目
一二、三四为两字一结构,五为单字一结构
② 一岁━一━枯荣
一二、四五为两字一结构,三为单字一结构
③ 离离━原━上━草
一二为两字一结构,三、四、五为单字一结构。
碰到意义结构不符合节奏结构时,必须按节奏结构读。举例如下:
意义结构节奏结构
作━不如━不作 应读成 作不━如━不作
笔与泪━俱落 应读成 笔与━泪━俱落
明白了律诗节奏结构后,就懂得句读了。所谓“句读”,是指会断句,会分出句中的小停顿。如:黄庭坚的《竹枝词》:
浮云━一百━八盘━萦,
落日━四十━八度━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
四海━一家━皆━弟兄。
其中“一百八”、“四十八”、“鬼门关”、“四海一家”等词语,诵读诗都须要跨节奏单位来读。
二、 平长仄短
前面所讲的节奏,是 吟诵 的“骨架”,对 吟诵 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节奏的是声调、词组(音步)、顿歇、语调(重音)等各项因素。节奏之最重要的本质,是一定长度的“时隔”(或称“顿”)的回复、再现,从而形成了若干个节奏单位(单字或多字为单位)。诗文中每一个节奏单位,其单字或末一个字叫“节奏点”。我们 吟诵 诗词,首先必须认清节奏点,而后必须将节奏点进行特殊处理。节奏点要放在哪里,其实就是 划分词组或音步的问题。传统的 吟诵 偏重于“音步”,通常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即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要吟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得吟得短些。
五、七言诗句,两字一拍,末尾一字为一拍。平声的韵字可稍微延长,以作为一句的尾声,仄声韵脚不延长。
五言诗句的第二、第四字如为平声,可适当延长。七言诗句的第二、四。六字是平声,也需适当延长。
词的分阙处要有较长的停顿。
诗的 吟诵 规律可概括为两种形式:
1、平起绝句
除韵脚字必须长吟外,其长吟处应在二四四二字,即第一句的第二字,第二、第三句的第四字和第四句的第二字上。如杜牧《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仄起绝句
除韵脚字必须延长外,其长吟处应在四二二四字,即第一句第四字,第二、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句的第四字上。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如果是律诗或排律,就按上述方法循环。如遇折腰(叫阳关体、顺风调)等变体调,就要改变节奏形状。如王维《谓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就成为二四二四式,因为第三句失粘造成的,掌握平长仄短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诗,词也同样如此。
三、 抑扬顿挫
前人诵读诗文,从来就有“抑扬顿挫”配合的原则。
所谓“抑”,指有时候读得低沉;“扬”,指有时读得高昂;“顿”,指必须有间歇停顿;“挫”,指有些字要重读。关于“扬”和“挫”,北宋诗家陈师道说过:“善吟古诗者,点缀一二好字,高唱起而知其意所在矣。”(《赠王聿修商子常》)
兹举例如下:
“━━━”表示停顿。 “┉┉┉”表示停顿延长。 “┃”表示间歇。 “.”表示重读。 “△”表示高昂。 “↗”表示升调。 “↘”表示降调。
荆轲《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 ↗ ,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 ↗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
赵翼《论诗》之一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
如何达到抑扬顿挫有节奏地 吟诵 呢?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少松先生揣摩了一种“因声求气法”,即“因声—求气—得神—入境”的欣赏和 吟诵 方法。不会“因声”(吟)就贯不了“气”,就得不到“神”,就难入诗之“境”。
四、 学会变调和异读
什么叫变调?变调是指某一个字在口语语音(说话)中,或在诗词歌曲的句子中,由于受前后左右字词的影响,或受歌曲旋律或诗词格律的要求和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原来声调的现象称之为变调。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按它通常字音去读,而撇腔读另外一个音。所以,变调与异读的含义是相同的。
例一:离离原上草,一(yī)岁一(yì)枯荣。
前一个“一”吟成阴平,后一个“一”吟成去声。
例二:打起黄莺儿(ní),莫教枝上啼。
“儿”通常读“ér”,但为了叶韵,故变调读“ní”。
在传统诗词里的字,在一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变调异读。
① 为了叶韵的需要 。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儿”字。这样的情况不少,再举几例:
号 ——通常读hào,变调读háo。如: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硕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中号属“豪”韵,为了与“郊”、“茅”合韵,所以读“háo”。
叹 ——通常读tàn,变调读tān。如: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此中的“叹”与本首诗其它韵脚“盘”、“峦”同属十寒韵部。
斜 ——通常读xié,变调读xiá。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甫《山行》)
此中的“斜”与本首诗其它韵脚“家”、“花”同属六麻韵。
看 ——通常读kàn,变调读kān。如:
别来几向梦中看。(潘阆《酒泉子》)
此中“看(kān)”与本词其它韵脚“寒”同属十寒韵。
蛇 ——通常读shé,变调读shá。如:
朝避猛虎,又避长蛇(李白《蜀道难》)
此中“蛇(shá)”与本首诗其它韵脚“家”、“麻”同属六麻韵。
嗟 ——通常读jiē,变调读jiā。如:
侧身西望长咨嗟。(引同前)
此中“嗟(jiā)”与前例一样,同属六麻韵。
涯 ——通常读yá,变调读yí。如: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过贾谊宅》)
此中“涯(yí)”与本首诗其它韵脚“迟”、“悲”、“时”、“知”同属四支韵。
衰 ——通常读shuāi,变调读cuī。如:
老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杜甫《石壕吏》)
此中“衰(cuī)”与本首诗其它韵脚“炊”同属四支韵。
② 为了适应平仄要求而变调异续 。举例:
思 ——通常读平声sī,变调读sì。如: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此为七绝第三句,应仄声收尾,故将“思”读sì。
漫 ——通常读仄声màn,变调读平声mán。如:
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
此诗中“漫mán”,为和本首诗中其它韵脚“干”、“安”合韵,故变调。
横 ——通常读平声héng,变调读仄声hèng。如:
雨横风狂暂一停。(黄遵宪《夜起》)
“横”字刚好处在仄声的节奏点上,故读hèng。
③ 特殊构词中的变调异读 。举例:
参差 ——通常“参”读cān,“差”读chā,变调都读cēn,cī。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关鸠》)
“参差”联读,意为长短不齐。
纶巾 ——“纶”通常读lún,此处变调读guān。如: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纶巾,青丝带,古代一种儒巾。为特殊名词。
鼓吹 ——“吹”通常读平声chuī,变调读仄声chuì,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此为古代笙芋等乐器的吹奏。
琴操 ——操,通常读平声cāo,变调读仄声cào,如:
堕翎留片雪,雅操入孤琴。(李群玉《失鹤》)
此为琴曲的一种,特殊词组。
五、 吐字清晰
优秀的传统诗词不仅感情丰富,文辞美妙,用字精炼,表达方式含蓄,并且音节分明,声调和谐,韵律铿锵,环复回旋,掩映生姿,节奏感特别强,因而具有极富音乐性的声律美,这就给“吟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怎样把它吟好?首先要求吐字清晰。明代音乐大师魏良辅在所着的《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把“字清”列为首位,可见吐字清晰的重要了。吟诵是介于朗诵和歌咏之间的一种极重语言性的声音表达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歌唱”,而在吐字清晰方面有其更严格的要求。诸如声母、韵母、声调乃至变调、轻声、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应注意及之。对拖腔之含复韵母的字还要做到“收字归音”,即应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
六、 行腔自然
吟诵 是通过有一定腔调的音响来作表现的。这种腔调是语言因素和音乐因素的融合与渗透,浓郁的文学性则始终贯串其中,使得 吟诵 成为
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有其不同凡响的独特风貌。 吟诵 腔调形成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以作品内涵的思想感情为依归,而“自然”与否乃是重要的关键。只要对作品有了深刻体会,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吟诵 的美妙的音响便会汩汩涌出,如行云流水,质朴、天然,其奥妙在于 吟诵 的“自然”性质。
自然界的声色佳景是“天籁”般的。庄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刘勰认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晚唐司空图释“自然”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诗品·自然》);钟嵘也很强调“自然英旨”,认为“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诗品·夏论》);南朝萧子显曾自称“凡有着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李拘”;陆游说:“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这些都精辟地阐释了“自然”。所以,我们在 吟诵 时,要质朴天然,不做雕琢,切忌矫揉造作。
七、 要读出思想感情来
诗是以抒情为主的。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古典文艺理论辑丛》第十一期)我们在 吟诵 诗歌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把凝注于篇章里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真情迸发,才能真正使自己收到感染并拨动听者的心弦。以下三点值得留意:
(一) 要深入理解诗篇的旨意——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如何?倾向性怎样?中心何在?等等,理解了这些,便可据以确定自己诵读的语调和语气。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得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这个“披文入情”的说法,很有道理。
准确地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作品的基调是什么?高峰在哪里?是前后平稳还是升降曲折?是逐渐腾跃还是逐渐跌落?等等,把握了这些,便能据以恰当地处理自己声音的高(升)、下(降)、疾(快)、徐(慢)和抑(低沉)、扬(昂上)、
(二)顿(停顿)、挫(重读)。
(三) 要反复地出声 吟诵 ,多思考——比起读散文来说,诗歌要读得稍慢,以便于思考领略,悟其旨而晓其义。比如演戏,演员要进入角色;诵读诗歌,读者也要进入诗境。要善于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想象,去补充。巴尔扎克说过:“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思路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表。”(见《幻灭》)我国古人关于看画也有“目尽尺幅,神驰千里”的说法。诵读诗歌者,应三复斯言。
八、 吟诗要鼻音
据宋明帝《文章志》里载:“谢安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效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咏之。”这就是说西晋时洛阳书生有一套 吟诵 方法,谢安把它带到南方,但他有鼻疾,声浊,却成了令人羡慕的特点。所以,从此以后,吟诗一般都用鼻音。
⑸ 形容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诗句
1. 关于万紫千红花的诗句
2. 关于万紫千红现代诗句
关于万紫千红花的诗句 1.有万紫千红的诗句
1) 伶伦窥管夜飞灰,万紫千红暗剪裁。——出处:《春日即事》
2) 好将杖屦西园看,万紫千红一夜空。——出处:《胡中隐庵中伤春》
3) 万紫千红浑未见,闲愁先占许多般。——出处:《雨中写怀》
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处:《春日》
5) 万紫千红处处飞,满川桃李漫成蹊。——出处:《落花吟》
6) 万紫千红都谢了,绿阴时见采桑人。——出处:《晚春》
7) 陇头村外忽想见,万紫千红遭一扫。——出处:《答陈江州和少游梅花韵见寄》
8) 万紫千红变绿时,高门广路绣弧垂。——出处:《郑子仁生朝》
9) 赤松孤竹真渠友,万紫千红总皂台。——出处:《梅花五首》
10) 万紫千红俱寂寞,三花五蕊自新寄。——出处:《偶得李竹屋居士摘和靖先生梅诗四联演成八韵》
11) 万紫千红休巧笑,人间春色在檀心。——出处:《木香》
12) 几声鹈鹤阳中,万紫千红过眼空。——出处:《春暮》
13) 枉破春工。万紫千红一夜风。——出处:《采桑子•儿家门户重掩》
14) 孤负水南三月,安排万紫千红。——出处:《朝中措 寄杨漕》
15) 飘残万紫千红。不是茶喷雪,争些闲春风。——出处:《清平乐 大德改元之明年辰在戊戌春三月》
16) 好将杖屦西园看,万紫千红一夜空。——出处:《伤春》
17) 万紫千红鬓上粉,聚成一撮精神。——出处:《临江仙•万紫千红鬓上粉》
18) 万紫千红羡妒早,羡仙标、岂比人间侣。——出处:《贺新郎•醉里江南路》
19)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出处:《念奴娇 德祐乙亥》
20) 灌园凭剪吴淞水,万紫千红没了期。——出处:《苏渊雷和叔子诗韵相简》
21)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出处:《和沈石田落花诗》
22) 万紫千红各炫名,纷纷儿女哄春荣。——出处:《次韵上乘寺主僧如岳咏菊》
23) 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出处:《夜梦在旧京忽闻卖花声有感至于恸哭觉而泪满》
24) 万紫千红秋已尽,眼中黄菊最分明。——出处:《冲真庵》
25) 万紫千红浑过尽,荼蘼满架与争春。——出处:《雪叹二绝》
26) 万紫千红非我对,为渠无有岁寒心。——出处:《和竖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
27) 年年春色先摧柳,万紫千红次第开。——出处:《己巳新春》
28) 万紫千红锦织成,一宵风雨尽飘零。——出处:《爱柳》
29) 万紫千红转眼非,高斋惟与竹相宜。——出处:《寄题朱推官行斋》
30) 人间无处着东风,万紫千红扫地空。——出处:《人间》
31) 万紫千红总是春,登临一度一思君。——出处:《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
2.描写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刘方平《春怨》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游园不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3.有那些描写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诗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关于万紫千红现代诗句 1. 描写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刘方平《春怨》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游园不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2.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全诗
【诗歌全文】《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诗歌如何才可以百花齐放扩展阅读
1、《春日》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
2、《春日》鉴赏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