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口算能力差要怎么训练
十以内加减法
孩子要对10以内的加减法非常熟练,注意,是非常熟练,因为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全要以10以内的为基础。计算进位加法,主要算法是凑十法,如果10以内的加法不熟,凑十这一步就容易出问题,导致计算出错。
检测方法:
1. 找10以内的加法题目,每次计时,5分钟完成50道题。连续测几次,看正确率。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参里明确写着,口算正确率要保证98%(时间久远,快20年了,可能记忆有误,但绝对不低于95%。)
达到了,说明这一关过了,没达到,就要多练。
2. 测10以内的减法。
3. 测10以内的加减混合练习。
至此,10以内的口算关才算过了。
十进制加减法
是10+几,十几-几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要掌握熟练。
检测方法同上。
为什么我经常说,数学就是要练口算,每天啰嗦,因为真的很重要,前面的基础不扎实,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保证不了,后面的问题更多,这就是为什么怎么练也觉得提高不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看上去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英语单词,背呗;语文生字,写啊;数学口算,算啊;但不见得你一定能做好。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思考过程就比10以内的复杂了。比如:9+6,第一步要想9+()=10,6分出1来,和9凑十了,剩下5,10+5=15,所以这道题答案是15。
这个算和想的过程,必须要让孩子说出来,尤其是口算速度慢的孩子,多说,说熟练,表示思维清楚了,这才可能算对,在算对的基础上,保证练习才能算快。
而在实际情况中,家长开始对口算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孩子算出来就行,有的孩子有时候能算对,有时候算不对,家长也不以为然,也觉得孩子会了。实际上,这样不稳定的计算,肯定是不过关的。所以,有时候做作业和考试,孩子列对了算式,却计算错,颇为遗憾。但家长却归因为“粗心、马虎”,其实,这就是基本功不过关。
在说的清楚算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达到目标为止。
2. 如何培养口算能力
01
口算方法归纳总结法
在小学低年级,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加减法口算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将20以内的口算掌握得非常熟练,那么更难一些的口算就没有多大的问题了。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用“凑十法”,也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的方法。如学习“9+几” 的加法后,我和学生一起把9加几的加法题有序地排列出来: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1)、归纳算法,“凑十法”。(2)、引导学生找出“9加几”题的规律:第一个加数都是9,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就越来越大;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接着又问学生:“少的1哪去里了?”生:“和9凑成了10。”这样的融会贯通起到了两个作用:a、更深刻的理解了“凑十法”;b、使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迁移。通过对9加几的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学生在学习8、7、6加几时,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凑十法”,并且在归纳8加几的方法时,自然就归纳出和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小2了……
02
练习形式多样法
由于口算题不同于解决问题,它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的枯燥单一,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复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所以在口算练习时,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练习,例如看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直接说出得数、对口令、夺红旗等数学游戏,还有如自算(自己在书中找口算题,规定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通过对比,来提高口算能力)、口算竞赛、抢答案等竞赛的形式,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之外,还可以建议孩子们在生活中运用,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03
口算练习要做到持之以恒
口算要做到正确熟练,必须坚持做到天天练,课课练。我的做法就是每天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日积月累总会有进步的。
04
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以往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正确率。
05
总之,要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的过程,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