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让大脑提高灵活性
脑子不用迟早会生锈,可怎样锻炼自己的大脑,才能使大脑更加灵活,拥有更多的思维方式呢?说到思维,我们可能就要提到思维的几种特性——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改组。
说到思维,我们可能就要提到思维的几种特性——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改组。
概括性很好理解,所谓概括性即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如果想要从训练归纳概括能力入手,那么大到总结书本名着、小到归纳段落篇章,所有你接触到的内容都可以用来训练概括能力,作者是将意图发散成了一个故事,而你就反其道行之,再将其重新“聚合”成一个大纲。开始时可能会不够精简、甚至抓错重点,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重塑的过程。#先拆出框架,再重新描摹填充
思维的间接性则是指人们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认识的。
思维之于知觉,更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个“间接”,想要训练到思维能力,就需要我们善于知识经验来分析事物本质及关系,而非事事只依赖直接的知觉感官,即使知觉感受更加直白,但万千世界若都依靠亲身接触,未免太过沧海一粟。 虽然我们训练记忆时会强调手闹结合,但训练思维时就不能完全照搬了。如果你都用的精细复述那还好,怕就怕你已经习惯了死记硬背。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细微处开始留意、分析,甚至假设推演。你的嘴能告诉你哪里的食材得天独厚,认准了不会错,但为什么是那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历史书能告诉你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其中有多少曲折的偶然和必然??你不想,就永远不会知道。#思维的战场是在脑子里,不是手边
一提“思维”,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探索”、“发现”之类的词汇,而它的另一特性则是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地球曾经有尽头,太阳曾经是宇宙的中心,空气曾经是单纯的物质??那么多信誓旦旦的“曾经”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为那些“事实”已经说服不了所有人、因为有的人的思维已经冲破桎梏走在了前面。
说来惭愧,编者几年的心理学学下来,最大的感触不是去分析人心,而是终于接受了一切皆无定论、一切皆可被推翻,有正例就有反例,各个学派之间说打脸就打脸,逼着你去海纳百川也逼着你去质疑一切。
❷ 如何让人们运动起来
方法一:以运动设施活跃校园文化。芬兰很多学校的操场上都树立起网状的运动设备,它不仅让孩子在运动时有不同的姿势,看起来既刺激有趣又具挑战性。
2016年我在芬兰坦佩雷市当地小学听课
2017年到访的芬兰赫尔辛基当地小学
2018年芬兰于韦斯屈莱市当地儿童活动地
教育设计师,在和学生商议后,把走道里的墙壁也变成了孩子们攀岩的场地。挑战学生制定有趣的游戏规则,比如只能踩黄色的点。
芬兰坦佩雷市当地小学
教师们更是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课间游戏活动。有的学生在课程表上,为自己添加一个运动项目,利用课间完成。
方法二:鼓励教师运用更多的校园设施和大自然环境,而不仅仅待在教室里上课。
走进芬兰教室,你会发现有很多健身球散落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这是因为芬兰教师提倡学生不仅可以选择任何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上课,学生甚至可以站着、趴着学习,身体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大脑思维才能够“活”起来。
我在于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小学听课时,老师更是跟我强调:“未来,坐着不动的教室将会成为历史,孩子需要更自由、更多元化的学习空间。”
不仅如此,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季节有偏好的现实,
· 春天里,小学生运动量增加,秋冬季节运动相对少;
· 秋冬,初中生的运动量增加(比如滑冰、滑雪),春天却不爱动。
芬兰教师会开展田野课、森林课、户外体育课等来平衡因季节变化带来的运动量减少情况。
最常见的是,秋冬季节,老师多带小学生到大自然中活动,在春天里多带初中生进行户外、田野调查活动。总之,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孩子们一旦进入户外,必然是身体和大脑并用。
方法三:运用科技支持学生运动与学习。在2010-2012年试点期间,Tuija Tammelin和她的团队就发现,小学生的运动量多于中学生。
为了提升芬兰中学生的身体活动,芬兰很多学校装有电子大屏幕来激发学生的身体动起来的兴趣。学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身体曲线,可以玩虚拟跑步、跳舞、拳击、VR游戏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初中生身上的能量得到释放,还调动了他们同伴间的互动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