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放军无人机拍到金门清晰“岗哨照”,照片中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在照片当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士兵脸上的表情,他们会有搜毁一种懵懂的感觉,显然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无人机到底是在干什么,态漏甚至还有一点兴趣,有很多网友也表示那种渴望的小眼神真的是太可爱了世闭备。
Ⅱ 高原战士在海拔5000米玩上游戏机!为何他们还有一个娱乐帐篷
为了让高原战士得到更好的放松,也为了顷段缓解对工作的厌恶,当地特意设立了“娱乐帐篷”来满足战士们的各种需求。
谈及高原战士,很多人都觉得他们就毁改是每天巡逻在边防的战士,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压根没有太多欢乐时光;
确实,其实大多数的高原以及边境战士生活都是枯燥的,他们最大的责任就是镇守岗位,但有时候过分的枯燥生活真的会导致他们产生负面的情绪;
近日,喀喇昆仑高原则因为“娱乐帐篷”备受关注,让我们都深刻了解到国家对于高原战士的保护还是很好的。
“娱乐帐篷”的设立是重要的,喀喇昆仑高原则的“娱乐帐篷”也是为了让士兵放松才设立,证明国家队高原战士很重视。
Ⅲ 我是劳动小士兵照片怎么拍
您好,拍摄或祥劳动小士兵照片的最佳方法是:
1. 选择一个适合的拍摄地点,衫则搏尽量避免噪音和杂乱的背景,以盯纤便让小士兵的形象更加突出。
2. 将小士兵的姿势安排得体,让他们看起来更加自然、舒服。
3. 将拍摄设备(如相机或手机)调整到合适的焦距,以便让小士兵的形象更加清晰。
4. 尝试使用不同的曝光模式,以便获得更好的照片效果。
5. 尝试使用不同的色调,以便让照片更加生动。
6. 尽量拍摄多张照片,以便从中选择最佳的一张。
7. 尽量使用更高的分辨率,以便获得更清晰的照片效果。
8. 将照片保存在安全的位置,以便长期保存。
Ⅳ 边防战士的艰苦生活
红其拉甫官兵生活写真之二――在帕米尔最初的感受
“一顶账篷挡风雪,三块石头支起锅”,红其拉甫人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红其拉甫精神,在这块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上,将旗帜插在世界屋脊上,他们所能忍受的痛苦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
随地方慰问团由喀什出发,前往红其拉甫,汽车进入山区, 便沿着盖孜河缓缓而上。透过车窗,遥岑目眺,只见山势嵯峨,峰峦突兀,许多大山直插云天,如斧削刀砍悔世一般。这时候,群山在艳阳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色彩,土黄色、红色、白色......
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了高原深处的慕士塔格峰下。
这时,司机突然将车向左一拐,驶上一条小道,他笑着说:“中途要翻4000多米的苏巴什达坂,天快黑了,路很难走,今晚只好住在布伦口派出所了。”
第二天,车子到了红其拉甫,个别同志高山反应严重,头痛欲裂,脑闷恶心,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上下都难受。但看到官兵们执勤、训练的场面,听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们都被感动了。
“雪有情,冰有情,山有情,国门前边防男儿最有情;天作证,地作证,风作证,帕米尔恋爱毕业不发‘证’”,这就是帕米尔边陲海拔最高的恋爱角上的壮歌。有的干部,年近30岁,论个人素质,家庭条件都不错,可是他连续谈了几个对象,皆因他在帕米尔高原而告吹。碧答肢官兵们曾聚在一起,给最后一个负心姑娘写信,无奈,大山的举陪红丝线最终系不住她离去的身影。
面对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生活,面对这些天天见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雪山和兵,几乎急出了病。一位大学生铺开信纸,给远方的恋人诉诉心曲,但提笔半天只写了一句话:“我渴望见到一个陌生的人,见到一块陌生的石头,见到一株陌生的绿草......”战友们凑过来一看泪如泉涌。
冬季的帕米尔高原,满目苍凉,乱石、冰封、羁旅在这里的边防军人,即使引颈长望,终不可归。一名河南籍入伍的战士,母亲因疾去逝,弟弟妹妹年幼,父亲受刺激精神失常,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把电报拍到了喀什,因大雪封山, 3个月以后他才收到家里的电报。消息传来,泪水无声地涌上他的双眼,自责和悔恨使他的心都碎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整整一天,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哭喊:“母亲啊,自古忠孝两难全,来年的春天,我去给您上坟......”
曾有一位将军来红其拉甫视察工作后感慨地说:“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呆着就是好同志,呆够三年都可以立功”而红其拉甫官兵不但长年呆着,而且扎下了根。 电视剧《中华之门》摄制组到红其拉甫实地采访录像, 在海拔4300多米的皮拉力山站全体官兵度过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剧组全体同志向官兵们题写了赠言:“红其拉甫,祖国西部圣门,系着亿万人民。”这些朴实无华、感人肺腑的语言,是对红其拉甫人的赞美。写到这里,我又想起红其拉甫的歌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皮袄,饭菜蒸不熟,氧气吃不饱。”
一首首歌谣,听人心焦。
一首首歌谣,让人把泪掉。
红其拉甫的歌谣,最纯、最好,在帕米尔高原独领风骚。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海拔就是一种境界。”那么什么样的境界,便能陶冶出什么样的品格。不是说艰苦吗,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轻言艰苦,只有帕米尔的士兵不肯轻易说出这两个字,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习惯了就苦,自己心中不认为苦也就自然不苦了。站在高处、寒处,缺绿处、缺氧处,看苍凉落日,也就进入一种高远的境界,如果没有那种境界,那份艰苦便会苦得你叫一声苦的力气都没有。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昂首挺胸地立于这个高度的。
红其拉甫官兵生活写真之三――兵在阳光高地
太阳钉在天中的时候,这儿是僵死的,就连风也不呼吸。暴风雪过后的清晨,这儿是凝固的,枯死的小草也就变成了雕塑。有人说这里的时间和空间停止了运动,那沙山、荒原永远是一派苍凉, 但这里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它造就了伟大的士兵形象。
越野车驶进盖孜河谷,沿途看不到一棵树,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只有曲曲弯弯的盖孜河能带给我们些快意。
途中,我们不断议论要去的地方―――红其拉甫。
很遥远,这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道路崎岖, 氧气稀薄,人烟稀少。
远远望去,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 象一把直插云宵的利剑,银光四射,海拔7719 米的公格尔峰云翻雾卷,红其拉甫边检站就隐藏在那高大山峰的背后,在天之涯,地尽头。
越野车喘息着,越爬越高,我坐在后座上, 紧紧盯着眼前的山峰、河川,要知道一场山洪、 一场暴风雪、一阵泥石流,都足以将过往的人畜丧命。
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艰难地穿过了300公里的山路到达地点,狂风四起,沙粒雪花般在空中飞舞,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 风中站立着每个官兵,衣着整齐,精神饱满, 黑红的脸上显露出高原特有的本色。墙上“守边关、 乐奉献”几个字清淅地在他们身后展开,体现出官兵更高的思想境界。
一般人在这里行走要慢,运动量不能过大, 否则就会导致气喘、胸闷、头痛。
晚上,我走近一名新兵,他16岁,从云南入伍,他说刚上山时,晚上睡不着, 半夜偷偷起来打手电看书,心里有说不出的空落, 真担心自己撑不住。当大漠风第一次揭走他头上军帽的时候, 当寒流第一次冻肿他鼻子的时候, 当在镜子里第一次看到高原本色就刻在自己脸上的时候.....他是多么想念云南的山,瑞丽的水。他曾经憎恶,诅咒这山、这风, 也为它哭过鼻子,只是偷偷的流下眼泪,又悄悄地擦掉了。
“今后有什么打算?”我的声音比他还小, 怕惊吓了他。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学习文化, 争取考军校,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他坦诚地告诉我。
我心中纳闷了,难道这里还不够偏远, 还不够艰苦吗?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名, 是因为我站在了世人的肩膀上。”我想说,我可爱的战友之所以普通伟大, 因为他站在了世界屋脊上。
二十年前的一天, 一场大雪将帕米尔高原变为银白色的世界,枯死的小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空气好象冻凝了,连雪山也似乎冻得紧缩在一起。 落雪虽然已经停止了,但地上厚厚的积雪,空中弥漫的雾气,一齐把寒冷挥洒向了高原。
这时,从慕士塔格峰后边的山沟里, 抖抖索索地钻出了一辆大卡车,十几名初次上山的新兵,被黑风履盖在达坂之下,令人惊叹的寒冷世界,强迫他们接受了高原上那种不可思议的现实,整整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前无救兵,后无退路,怒吼的暴风雪完全失去了自控能力,整个高原似乎被它刮得抬不起头,八小时之后,风渐渐停了下来,残遭黑风的官兵第二天被其他战友救出,一个个伤痕累累。十几名新兵初来高原,便接受了这场风与雪的洗礼。
从那时真起就此开始了他们至今已20年的高原生活。
是啊,屈指一算,他们上山已经20年了, 这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是不多见的。
20年前,他们从喀什坐卡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跋涉,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上, 对这里稀薄的空气很不适应,原来活蹦乱跳的小伙子, 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空着两只手走路,还得三步两歇, 来这里不几天,脸上就掉了二两肉, 原本四方的脸棱角更加突出,他苦笑着说:“这鬼气候, 还真给我们这些新高原来了个下马威”军人不服输的毅力使他们坚定地站直了。
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流汗、 流泪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 但时间不允许他们将全部精力耗费在这条荒无人烟的山道上。这里面所包含的艰辛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
长期的高原生活使他患上严重的脑血管衰老等多种疾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的确,他们太累了,为了工作,他们实实在在把根扎在了高原。
真是当兵当到了天边边。
天,高远、湛蓝。锦锻般的大雪,倚着山势, 勾勒出帕米尔高原的明暗起伏,山塬在太阳的照射下, 发出青色的光,除了偶尔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桓,掠过。
大自然巨大的抗拒力, 使他们在山洪、狂风、冰雪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们在瓜果飘香的七、八月份, 就准备储存冬菜,备战高原。
这太残酷了,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 这里是“生命禁区”。
红其拉甫官兵生活写真之四―――用胸膛行走的高原
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 这是一片被顽强生命征服的土地。为了一片蓝天,一方净土, 他们用积攒了18年的青春和力量,雪地寻找人生的起点,他们是帕米尔唯一的参天大树。
一进山区,猛然发现窗外飘起如羽雪花, 越野车顿时抖起了精神,它任性地窜动着,冲上爬下,七分狂傲,三分放纵,一会儿山脊,一会儿谷底,司机的表情总是很严肃,一路上咬牙切齿, 摔跤似地反复跟方向盘较劲,车尾甩出阵阵雄风,飞沙走石。
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十分火急。
终于到了一个山脚下,车子大喘几口,总算不跳了。“前方就是红其拉甫前哨班”。 海尔集团新疆营销中心总经理邵刚领和助手孙莉顺我手指的方向看去, 远远看见一道隐隐约约的山脊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国门前,几个人影向我们放大。近了, 才看清几张腾着热气的年轻脸庞,正在对入境车辆进行全面检查。这几个兵们早晨就听说我们要来,心里很高兴, 从他们那不是夹道欢迎但却异常激动的面孔上,我敢断言, 这几个兵对我们的欢迎绝对是最真诚的一次。
雪花被冷风刮着直往脸上刺,痛得钻心,只见4个兵拉着水车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内,整个水车象是一幅冰雕,4个兵也象是刚从雪中爬出来,银装素裹,只外漏两只眼睛,看到我们,谁也没说什么 ,??泪, 未等我们说话, 就将他们带来的“小公主”电暖器拿到班里给战士们安装。战士们一个个上前为她帮忙, 大约半个时辰,几台电暖器装好了,阵阵暖流扑面而来, 包裹了战士们全身,顿时, 这些历经风雨而从不叫苦的男子汉眼里溢满了泪水......
Ⅳ 高原摄影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小心严寒:高原早晚的温度往往很低,超过零下20度会对相机电路构成损害,腊段所以要注意相机保暖;另外小心温差结露,从寒冷室外进室内相机要包好,不能马上打开;人也要保暖!小心风沙:在这方面宏碧,定焦镜头更有优势,某些专业镜头加上附件甚至可以接近全封闭;平时,器材应该放在密闭的摄影包内。暴露在低温下需用特殊润滑油,可向厂家咨询。尊重风俗; 某些封闭地区居民对拍照片蔽局举有反感,小心点,或用长焦远距离拍摄。某些特殊地点不许拍摄,比如某些寺庙,向当地导游咨询。带备用机和备用电池,以防故障。2.UV镜有利于减少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还有一定防碰防尘作用,必须;CPL镜并非必须,根据情况备用。3.少用最大光圈或最小光圈,保持2米以外的拍摄距离,注意拍摄角度。【中 鹏 摄影】
Ⅵ 身为富二代的他坚持入伍,却倒在了5千米海拔的高原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8年7月30日,高原演习场上,西部战区陆军某旅上等兵郭豪和他的战友向海拔5008米某高地快速穿插。突然,郭豪侧身倒地,失去知觉。战友们紧急给他吸氧、掐人中,卫生员给他服速效救心丸、做心肺复苏。之后,直升机又把他转运到野战医院全力抢救。高寒缺氧所造成的心脏骤停,无情地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虽是盛夏,早晨的格尔木仍有阵阵寒意,连绵的昆仑雪峰在晨霭中若隐若现。
10时30分,西部战区陆军某旅副政委岳嘉宣布:郭豪同志追悼会开始。几十名官兵异常悲痛,在心底默默哀悼,脸上本已干涸的泪痕又添新泪。他们是从全旅选出的官兵代表,战友们都想送郭豪生命的这最后一程,但因任务需要不得不坚守战位。
敬礼!官兵代表步履缓慢而凝重,依次走过郭豪的遗体,将手捧的鲜花轻轻放到水晶棺盖上。环顾至遗像前时,再次敬礼,和郭豪作最后的告别。
自知昆仑险,勇把天路攀。郭豪的牺牲,让战友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残酷。黑色挽联上“献身国防酬壮志,为国捐躯留英名”的白色大字,是战友们对郭豪最真挚的敬意。
“牺牲前,他还在照顾我。”同班战士潘应澳泣不成声岩唤侍。他是班里的机枪手,体能素质弱。行军时,郭豪主动用自己的步枪换过潘应澳的机枪。这一换,郭豪肩上多出近4公斤的负重。
潘应澳睡在郭豪的下铺。他记得,上高原驻训后,郭豪替有高原反应的战友站过哨,背脚踝扭伤的战友上过厕所。粗吵最后一次执行穿插任务,也是郭豪主动争取的名额。
“班长,我必须去!”郭豪主动请战的场景,至今仍在班长刘亚江眼前浮现,他不忍拒绝目光坚毅的郭豪。从新兵到老兵,无论是训练任务还是公差勤务,郭豪总是第一个打报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千里迢迢从陕西咸阳赶来,郭豪的父母早已哭成泪人。郭豪本来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要退伍了,他们很快就能见到久别的儿子,当面听他讲那些从军的故事。然而,他们等来的却是郭豪的猝然离去。
“他是为国家、为军队牺牲的,你们不必自责。”面对官兵们“没有照顾好郭豪”的歉意,郭爸爸、郭妈妈抹着泪水说。
追悼会结束后,上等兵杨豪独自站在郭豪遗像前,久久不愿离去。和郭豪同年入伍的他,要给郭豪讲讲那段没有走完的几公里路。“爸,妈,我名字里也有个豪,以后我就做你们的儿子!”郭爸爸、郭妈妈和杨豪紧紧相拥,任泪水肆意流淌。
郭豪的遗体火化后,战友们把他生前的帽徽、肩章、臂章一并放入骨灰盒。战友们整齐列队,双手托举郭豪的骨灰,郑重地登车启程,他的骨灰将被安放在青海省西链纯宁烈士陵园。
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一位战友听闻郭豪牺牲的消息后,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的诗句:“你的魂灵与昆仑同高/你的英名被永久传悼/你将化作莽野上的沙土/成为演兵场上最强有力的基石/你将化作高山上的雪莲/成为生命禁区最富生命力的律动……”
19岁的他,倒在冲锋的路上
——追记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上等兵郭豪
■魏宁邦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相双喜
8月17日,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三营七连的大帐篷里一片肃穆。在全连官兵的目光当中,指导员于亚东把捧在手里的一张半身照片,贴进了被称作“红色家谱”的连队《光辉史册》。
在照片下方,于亚东用自己最标准的字体写下了一段说明:郭豪,我连一班上等兵,19岁,陕西乾县人,2016年入伍。2018年7月30日,在高原演习中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牺牲,把自己的光荣和梦想永远留在了冲锋的路上。
在连队史册中,还有另一张照片。这是那次任务出发前的合影,画框中,七连的官兵们笑容灿烂,完全看不出战斗之前的紧张。拍下这张照片后,郭豪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那条通往打赢的道路。
他的生命停留在了19岁,他的身影定格在了冲锋的路上
7月30日上午,在待机地域宿营一夜之后,七连官兵整装出发。平均负重20余公斤的他们,要徒步行军10余公里,翻越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地,直插“敌方”指挥所。郭豪所在的火力组被编入了主力攻击队。
这是郭豪第一次到高原驻训,第一次来到离天空这么近的地方。接到穿插任务时,他和全连官兵一样兴奋。在全旅20多个连队中,只有2个获得了参加这次任务的机会。
9时许,官兵们向海拔5008米某高地发起冲击。此时,郭豪毫无征兆地斜着身体倒在了地上。卫生员、连队干部陆续赶到,战友们呼喊着他的名字,没有任何反应。
卫生员立即进行抢救。身负任务的七连并没有停下脚步,不少战友匆匆看了一眼就继续前行。他们以为郭豪只是训练太累晕倒了,休息一会就会赶上来。
随后,郭豪被直升机后送至医院。尽管医护人员尽了全力,依旧没能挽留他年轻的生命。
几个小时后,七连官兵完成了穿插任务并到达了目的地。此时,他们才得知郭豪牺牲的消息。
郭豪的猝然离去,给战友们留下了太多的思念。大家多想能有机会和他说一声再见……
“这次山高路远任务重,要不你们后留吧!”接到穿插任务后,副班长汤本恒就跟郭豪在内的几位年轻战士开起了玩笑。
“就是爬我也会爬回来。”郭豪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话茬。
一路上,他带着两名战友装载物资、搭建帐篷,直到牺牲前夜还在担任岗哨。然而,他“爬回来”的诺言最终没能兑现。
出发前,郭豪还悄悄去找过上士陈云辉谈心。
面对老班长,郭豪敞开心扉,自己在尖刀班的成长进步、和战友相处的点点滴滴都不讳言。这样的情况,陈云辉并不意外,因为距离郭豪退伍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这些心里话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听得到。
“休假了一定来看我,等着你。”分别时,郭豪留下的这句话,现在成了陈云辉隐隐的痛。
“理想高于天,越苦越向前”
“理想高于天,越苦越向前。”今年6月13日,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组边防军人图片的同时,郭豪写下这句话,被杨小军等几个战友转了个遍。
郭豪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理想高于天,越苦越向前”,并同时将其写在头盔内侧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
那时,单位刚刚接到高原驻训的命令,连队官兵一时议论纷纷,没有经历过这样任务的新战士不少人心里打起了鼓。但是看到郭豪转发的文章和这句话后,大家打消了心中的不安,反而对高原驻训有了些许期待。
在整理遗物时,杨小军在郭豪的头盔内侧又一次看见了这句话,他潸然泪下。在他的记忆中,郭豪身上总有一种紧迫感。郭豪总是说,当兵就这么两年,要在这两年里把当兵所有的事都干了。
去年12月,这个旅选拔维和分队队员。郭豪一听说就跑去找时任代理排长的杨小军。
“维和分队是淘汰制选拔,咱们连10个人参选,你自己算算能排到第几?”考虑到郭豪的整体素质在连队不算拔尖,杨小军只好以难度大为由打消他的想法。
“我只要去了,就肯定会留下来。”郭豪没有就此罢休。他又找到连长,在他的软磨硬泡下,连长最终准许他参加选拔。在强手如云的集训队,郭豪凭借扎实的训练,第一周就被评为先进个人。没想到,后来任务取消,他的维和梦只能暂时搁置。
在杨小军眼里,郭豪就是这样,不问苦累一直向前。
今年年初,由于考学、集训、休假等原因,全排只有郭豪一个上等兵在位。
一次战斗体能拉练,炊事背囊谁来背成了班里的难题。这个背囊里米面锅灶一应俱全,但是重量比两个人的加起来都沉。
眼看就要出发,郭豪站了出来,他说:“我来背吧!”全程30公里,直到武装奔袭的时候他才落在了后面。杨小军停下来等他,他却强撑着微笑说:“班长,我跟得上,你看好大家就行。”
“他不是最优秀的士兵,但是一直在进步”
这两天,每次点名都会让连长梁东心如刀绞——站在他面前的队伍少了一张年轻的脸庞。
“跟同一批来的新兵相比,他的体能相对弱一点。投手榴弹,动作不行,也投不及格。”在梁东的讲述里,郭豪还是那个瘦小的新兵。
起初,各项成绩落后的郭豪,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在列兵的一年当中,郭豪长高了7厘米,个头超过了连长。
他每天的训练量都会比别人多,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每一次他都会笑着说:“我没事,还能练。”
“如果只分给我一个列兵,我就要郭豪,因为他肯练。”新兵下班时,体育专业毕业的班长陈云辉看中了郭豪。在他的记录中,下连后3个月,郭豪的训练成绩有一个“陡坡式”提高。
在陈云辉带领下,早起加练成了郭豪的生活常态,3公里越野不及格就不停加练,手榴弹扔不远就反复练动作、练臂力……很快,班长制订的训练计划已不再能满足郭豪的“野心”。
“班长,从明天起跑5公里吧!”郭豪的自主加压让陈云辉感到欣慰。在郭豪坚持下,他的训练量从3公里最后逐渐增加到了8公里。
“这小子就是不服输,看到别人成绩好被表扬,自己就坐不住了。”陈云辉说,每天午饭前,郭豪都会自己跑去加练单杠……
经过一年的努力,郭豪把自己送进了尖刀班。对于他而言,这是连队官兵的认可,是一份荣誉。采访中,郭豪前后两任班长对记者说了同一句话:“他不是最优秀的士兵,但是一直在进步……”
初秋的高原,晚上已是寒意浸骨。郭豪的印记还留在一班的每个角落,他的床铺上,叠放整齐的大衣被捏出了棱角,鼓鼓的背囊仿佛仍然在等待着他再次出发。
新的演训任务已经到来,七连的官兵们又一次投入到了紧张的训练当中。在战友们的心中,郭豪还和他们在一起……
总有一种离别令人泪湿衣衫,总有一种感动因平凡而崇高。“八一”前夕,在冰封雪裹的昆仑之巅,我们以使命的名义,送别一位名叫郭豪的士兵。
19岁,他的青春刚刚开始;不到两年的军龄,还没度过自己第二个建军节,他就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哀伤、惋惜、不舍……这个青春而可爱的战士,抱着“海拔高士气更高”的血性,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化为一座丰碑矗立在“生命禁区”青藏高原之上。
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守护和平的日子,军人的牺牲又岂止在战场,“视使命高于生命”的共和国军人又岂止郭豪一人?勇救群众的抗洪英雄刘景泰、魂撒异国他乡的维和战士申亮亮、逐梦海天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以来,牺牲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就有近百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有战友在悼念郭豪时写道:“世界之所以繁华,是因为有人在守护荒凉。”的确,选择了军人的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就注定要直面生死考验。在硝烟弥漫的演兵场,在远隔万里的维和战场,在抢险救援的拼搏现场,面对使命的召唤,中国军人义无反顾奔向高寒缺氧的雪域,奔向子弹横飞的战地,奔向死神咆哮的火海,奔向余震不断的险境,用一次次的“最美逆行”,诠释着军人的担当和价值,注解着家园幸福安宁的来之不易。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回望这一个个牺牲的面孔,他们都正值色彩斑驳的青春年华,他们的名字也都质朴无华,但他们以青春之躯撑起民族之脊梁。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牺牲和奉献;青春不只有激情飞扬,还有铮铮铁骨和热血流淌。“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丰富它的内涵,提升它的质量。”余旭、刘景泰、申亮亮、张超,还有今天的郭豪……他们把满腔热血化作军人的忠诚,书写出了生命的不朽。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当郭豪在雪域高原倒下时,他的战友们依然在“生命禁区”奋力拼搏,挑战极限;当余旭、张超喋血长空时,更多的战友们在驾驭战鹰振翅飞翔,搏击蓝天。
军人即便倒下,也要向着胜利的方向,也要保持冲锋的姿势。中国军人肩头担负着千钧重任,也从来不会因为牺牲而放弃冲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依旧在孤寂边关默默坚守,依旧在练兵场上枕戈待旦,依旧在灾难来临时纵身向前,他们的热血始终为民族安危而沸腾,他们的忠诚必将为祖国擎起一片和平的天空。
Ⅶ 法律有规定不能拍军人吗
法律没有规定首弯不能拍军人者喊闷。但不能拍到臂章,或者其他比如制服种类,部队种类,部队规模等等机密问题。不可以上传军装和部队有关的照片。有些属于涉密的,凡是涉及暴露部队装备及武器设备这些是违规行为。士兵 军官可以拍照片比如单人照等少数未涉及到部队地域或者未公开装备武器等是不准的照片是不允许在网络上宣传的。
具体政策规定如下:
1、严禁军人到地方网吧上国际互联网;
2、严禁无线和手机上国际互联网;
3、严禁以军人身份证件登记上国际互联网;
4、严禁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军人身份征婚、着军装视频聊天、谈论发布涉军信息、发布本人或他人着军装照片等暴露军人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三条 现役军官从下列人员中选拔、招收:
(一)军队院校毕业学员;
(二)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三)表现优秀的现役士兵;
(四)军队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
战时根据需要,可以从现役士兵、军队院校学员、征召的预备役军官和其他人员中直接任命军官。第三十四条 预备役军官包括下列人员:
(一)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军官;
(二)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
(三)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第四十九条 军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医疗、金融、交通、参观游览、法律服务、文化体育设施服务、邮政服务等方面享受优待政策。公民入伍时保留户籍。
军人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按照国家规定评定残疾等级,发给残疾军人证,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渗消、优待和残疾抚恤金。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
军人牺牲、病故,国家按照规定发给其遗属抚恤金。
Ⅷ 告别抗日神剧,15张八路军上色老照片,还原根据地战士的真实面貌
一段 历史 ,可以用很多方式记载下来。文字、影片、录像或是口口相传。文字的记载需要人脑补那段 历史 的画面,口口相传容易出现很多错误的史实,而录像和照片能最直观又不添加任何艺术成分的把那段 历史 表现在众人眼前。唯有照片,在那定格的一瞬间,那段 历史 仿佛永恒,不仅可以看到最直观的画面,更可以想象当时在画面外发生的那段故事。
本篇挑选哈里森亮链启先生于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拍摄的真实照片,并进行后期上色加精修后呈现给大家,请欣赏。
两名八路军战士似乎在攀比身高,旁边放着缴获来的物质,身后是一付九二式炮队镜,左边放着一架经纬仪,当然还有缴获的一把九五式军刀和一件九八式军大衣。这两名战士衣着整洁,腰间还系着武装带,应该是两名干部敬如或技术人员,左边的战士还穿着草鞋。
一名八路军战士微笑着面对镜头,手上的老茧让人看了一阵心酸。腰间挂着两枚手榴弹,拿着一把缴获来的三八式步枪,值得注意的是这名战士还戴着一个军用茶缸。
一支八路军的队伍正在行军,此时正路过一个村庄,附近的居民驻足观望自己队伍。照片中最前面的战士是一名机枪手,正扛着一挺用枪衣包裹的捷克式轻机枪,还有一名战士戴着一顶缴获的九零式钢盔,十分惹眼。
八路军战士们训练后在进行短暂的休息,这名战士胸前也挂着两枚晋造手榴弹,相比于边区造的手榴弹,这种晋造仿德式手榴弹更得战士们喜爱。
这名气宇轩昂的八路军干部正站在台前对着一群战士演讲,胸前的口袋里还放着稿件,武装带束腰显得十分挺拔。
一群八路军战士正在进行学习,前面的大树下立着一块黑板,一名教官正在培训黑板上的内容。最前面的那名八路军并不一定是专职培训战士的教官,很有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干部。在当时,即使是八路军的连级排级干部都要具备军事技术授课和分析敌军战术的能力。八路军内部除学习苏军教材外更看重对日军教材的学习,普通战士也能说出几句日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在抗战后期,经常会出现一群八路军战士围着敌军炮楼进行喊话的场面,或许其中夹杂着五湖四海的口音,但只要敌军停火听喊话,那目的便达到了。
这张照片中的战士全是当时八路军的精锐,每名服装完整战士都拿着一把步枪,系着皮质弹匣,即使没有配备步枪的战士身旁也放着一门掷弹筒。
八路军战士们正在进行训练,最前面的两名战士每人系着皮质武装带,手里还提着一挺轻机枪,所以这是两名机枪手,是当时八路军内部绝对的精锐士兵,后面的战士还在不断跟上。
几名战士正调试着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当时缴获来的步兵炮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除了缺乏具有炮战经验的士兵外炮弹的供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这门步兵炮的性能和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不仅重量轻炮身不足五百斤,即使人力都能拖拽,另外还能拆卸运输,组装和维护也十分简易。
一名八路军在镜头前露出亲切的笑容,手里拿着一块瓜,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看这名战士胸前口袋的钢笔应该是一名文职干部。
一名小战士挺拔地站在镜头前,手持一把三八式步枪,这名战士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军龄应该不断,从衣服的磨损程度就可以看出来,革质武装带已经磨的没有原初的样子,肩膀上臂章的编号清晰可见,代表着这支部队的建制所属。
几名八路军战士不知是在备战还是在训练,在这张图片的中间放着一挺九二式重机枪,机枪手握着八字形扳机瞄准,机枪副手扶着弹板。
这挺九二式重机枪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最令人诟病的便是弹板供弹的方式,需要一名副手不断地进行刷油上弹再加上气冷式的设计让枪管在作战中很容易发热,从而很难形成有效地火力压制。但这挺重机枪的精确度很高,如果用抛物线射击的方式最远可在三千米至四千米外对敌进行贯穿。
除此之外这挺重机枪还能安装瞄准镜,枪身十分重,即使把枪身上升到最高点重心依然十分稳定,从而可以进行精确点射。最左边战士的脚边放着的是重机枪的配件唤告,可以在行军中安装上去进行抬运。
这名战士神情严肃,似乎满脸疲惫,手里的武器无法分辨出是汉阳造八八式还是三八式步枪,从头箍和二箍的距离来看只能是这两种枪,准星处因原图缘故无法分别出具体形状,或许是山字型准星,通条处也无法分辨,毕竟汉阳造八八式和三八式步枪的通条太相近。这名战士的山地帽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也可以看出当时战士们作战的艰苦。
一名八路军的老战士,领口的红领章十分显眼,从这名战士的眼神中不仅能看到那种久经沙场的沧桑,更能看出对抗战胜利的决心。一尊健硕的身躯犹如一座不可撼动大山一样威武挺拔,正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不可撼动的身躯才能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
从这些珍贵的 历史 影集里,不仅看到了战士们的日常训练,还看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即使物质贫瘠、装备简陋、弹药匮乏的这些条件下,依然满怀着一颗对抗战必胜的决心。
他们物质条件不好,但精神粮食异常充足,这支队伍自成立以来,在任何条件下都没有放弃学习。这是一支在成立之初就组建电子战队伍的部队,这是一支有信仰不断上进的部队,这是一支具有高军事素养的部队,这是一支即使是最普通的战士都要学校几句敌军语言的部队。这样的一支队伍,必然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带领所有人,迎来黎明后的曙光。
最后感谢哈里森先生,当年为向外界报道出一个真实的红色队伍,不畏艰险,跨过重重障碍,拍摄了大量敌后根据地的照片,才能让外界和后世看到一支真实的八路军队伍,才能让我们再次看到这些照片时,更贴切地感受到当年抗战的艰苦,从而时刻铭记那段先辈们的苦难岁月。
Ⅸ 在草原上怎样拍出美美的照片
在草颂野原上拍摄景物时,首先要熟悉它的气候、环境和风土人情。只有了解草原生活和自然规律,才能不失时机地拍摄到丰富多彩的好照片。
在高原上拍摄,由于空气中尘埃少,远处的景物能见度很高,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即把远处的景物看得很近,但从相机的反光镜中一看,却使你大失所望。遇有这种情况最好换用长焦距镜头才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