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
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
那就是保山市的隆阳区呀
概况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系由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改划。隆阳区总面积5011平方千米。总人口85万人(2004年)。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邮编:678000。
代码:530502。
区号:0875。
拼音:Longyang Qu。
--------------------------------------------------------------------------------
行政区划
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
--------------------------------------------------------------------------------
历史沿革
2000年,保山市(县级)辖5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4686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永昌镇 97556 板桥镇 77682 河图镇 87003 蒲缥镇 42572 汉庄镇 76359 金鸡乡 28350 辛街乡 59589 西邑乡 57801 丙麻乡 26797 瓦渡乡 22528 水寨乡 12990 老营乡 20903 瓦窑白族彝族乡 20736 瓦马彝族白族乡 11221 汶上彝族苗族乡 23696 瓦房彝族乡 20967 杨柳白族彝族乡 36133 道街乡 23512 潞江傣族乡 52027 芒宽彝族傣族乡 43102 大保公路虚拟镇 5341。
2000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2)保山市设立隆阳区,以原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为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2005年,隆阳区撤销永昌镇,设立永昌街道办事处和兰城街道办事处;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
--------------------------------------------------------------------------------
乡镇简介
永昌街道 200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7个村民委员会,128个村(居)民小组,辖区面积52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末,常驻人口91687人,户籍人口78664人,其中农业人口8759户、34377人。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南段。全区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东邻大理州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南接保山市施甸、龙陵,西与腾冲相连,北与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交界,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5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全区辖6镇、l0乡、2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白、傣、僳僳、苗、回、德昂、佤、纳西9个世居少数民族。
隆阳古称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又名兰城,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代的边陲重镇。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东汉时期卓立为全国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为保山县。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县,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6月撤市设区。隆阳区襟沧江而带怒水,素有“滇南锁钥”之称,是滇西的交通枢纽,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大道——“蜀身毒道”的咽喉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历代对外开放的门户,着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祖国内地通向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驿站,古代朝廷贡品“永子”、“料丝灯”的发祥地,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有抗战大后方重要的国际补给线——史迪威公路穿境而过。
隆阳区气候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加之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使隆阳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如春,终年常绿。最冷1月平均气温8.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7℃,年平均气温15.5℃,全年无霜期290天以上,冬春两季雨量较少,夏秋两季雨量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
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隆阳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已被国家列为滇西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全国粮棉大县(区)之一。全区现有农业耕地68.24万亩,林业用地418.5万亩,其中有林地278.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55%。按气候和地形划分,全区大体可分为温和坝区、亚热带区、温凉山区和高寒山区四个农业自然经济区域。以保山坝为主的温和坝区,素有“滇西粮仓”之称,面积533平方公里,现有农耕地20余万亩,一年两熟,盛产稻米、包谷、小麦、蚕豆,历来是云南粮食生产区和重要粮食基地,是国家和云南省先后投资建设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养猪业亦较发达,是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隆阳区生产的蚕茧在东南亚享有盛誉,每茧丝长1150米,为全国之冠;反季蔬菜成熟早、无公害,深受境内外消费者欢迎;“透心绿豆”种植面积2.28万亩,销往省内外;优质小麦初步形成了以永吉面粉厂为龙头企业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以潞江坝为主的亚热带区,面积1321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范围内),现有农耕地32万余亩,该区域别具干热气候特征,有“天然温室”之称,既适宜种植发展一年多熟制的粮食作物,更适宜种植发展多种热带、亚热带高价值经济作物,现种植有甘蔗、香料烟、咖啡、胡椒、砂仁、龙眼、荔枝、芒果、香蕉、菠萝、凤梨、柑桔、橡胶等经济作物,而且这些高价值经济作物产品的品质别具特色,一般都优于其它热区,可谓“香的最香、甜的最甜”,香料烟、小粒咖啡、砂仁、龙眼、胡椒的品质在国内首屈一指。现已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香料烟生产基地”、“小粒咖啡生产基地”、“国家糖料基地”、“芒果生产基地”;绵亘遍布全区的温凉山区和高寒山区,面积3420平方公里,现有农耕地16余万亩,森林200余万亩,这个区域山高地广,适宜农、林、牧各业生产的发展,是全区旱粮、用材林、烤烟、茶叶、干果、水果、山葵、亚麻、大牲畜的重点产区。
隆阳区境内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条,总长580公里,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冲江河、蒲缥河、水长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多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8.3万多千瓦。隆阳区境内主要矿藏有汞、铜、硫磺、铅、锡、钛铁砂、金、银、煤等多种矿产,且储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保山坝区现已探明有资源储量为2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目前城区内已民用)。
隆阳古为“殊方异域”聚散之地,“南方丝绸之路”横贯全境,至今留有诸多胜迹;隆阳山川壮丽、风景优美,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宾。曾令中外旅行家徐霞客、马克•波罗和大批文人墨士所倾倒而吟咏的“内八景”、“外八景”经修葺一新,可供观赏游乐的有:明月太保、龙泉雁塔、西山晚翠,梨花香雪、农民公园龙王塘、千里古道飞长虹、千姿百态金姆洞、金鸡卧牛寺,唐代古刹云岩卧佛寺,它在东南亚影响极广。雄踞区境西部的高黎贡山,从海拔3780米的主峰顺山下至海拔900米的山麓,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完整的寒带、温带、亚热带生态体系。一百多万亩浩瀚的原始森林中,有似剑刺空的山峰,如线如带的大小瀑布,清如明镜的温泉,有鸟类470余种,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兽类60多种,珍稀植物1700多种,有众多的遗迹、遗物,享有“世界动物植物宝库”、“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之称,已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现主要景点有永昌文化园、太保山森林公园、哀牢王御花园、蒲缥阿里山庄度假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塘子沟等,还有栖贤寺、宝山寺、宝鼎寺、卧牛寺、玉皇阁、霁虹桥、千佛洞等名胜古迹。踏入隆阳,你既可领略高黎贡山的雄伟、怒江峡谷的险峻,澜沧江、怒江日夜奔腾的怒涛,又可饱赏高原明珠的万紫千红、干热河谷的亚热带风光,更可游览诸多建筑奇趣,古色古香、环境优雅的风景名胜。隆阳不失为旅游度假的胜地,地理探险家、考察家们迷人的乐园。
隆阳区投资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国道320线(大保高速公路)横穿其境,使其成为内联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枢纽,外通缅甸陆上口岸的重要通道。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全长2000多公里,是建国前的8倍。隆阳有可起降波音737的二级机场。邮电通讯网络畅通,有可直拨国际、国内的7.82万门程控电话,在全区范围内开通了移动电话。另外,隆阳区设有中国银行、保山海关等机构,可就地报关出口各类商品和办理汇兑有关手续。
改革开放以来,隆阳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建设、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了粮油、烟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丝麻、山葵、药材花卉等十类优势农业产业,全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调整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48.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15.93亿元,第二产业13.23亿元,第三产业19.7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隆阳区从1996年开始,把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拉动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龙头来抓,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围绕建设“安全、美丽、繁华”的城建目标,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城市管理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城市面积由1996年6.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5.65平方公里。城市的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拉动效应日益显现,2003年城镇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近60%。
隆阳区具有区位、资源的相对优势。从历史建树,当今贡献到将来的发展,隆阳区在我国大西南边陲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隆阳区将逐步成为我国内地向西南边疆实行经济技术转移的支撑点和接力点,成为理想的边贸转口加工、出口之地。历史上,凭西南丝绸古道,永昌曾汇聚中外游客商贾;看如今,乘改革开放大潮,隆阳将笑迎四海贤才佳宾,借助四海之力,以实现新的腾飞。
❷ 我很喜欢咖啡,据说云南保山市潞江坝产的小粒咖啡品质是世界一流的,是这样的吗
潞江坝位于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中,横断山脉滇西纵谷两端,由怒江河谷的一组冲积扇和高黎贡山,怒江山麓低海拔台地构成,亚热带河谷气候。
保山潞江小粒咖啡,是名冠全球、世界称誉的优良品种。保山种植咖啡,始于五十年代中期,首株咖啡苗是已故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从东南亚引进的在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创造了潞江坝小粒咖啡质优高产的经验。种植面积扩展到上万亩,产量占云南全省总产量的70%左右。1980年,先后到潞江坝考察学习咖啡种植的省内外科技人员一千多人次。同年,支援全国选作良种的咖啡量达数万斤。潞江坝小粒咖啡的“子孙”遍及全国。潞江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良种基地之一。
怒江泸水县也有部分小粒咖啡种植,面积不大,但品种很纯正,本人在怒江一带工作1年。
❸ 云南怒江自治州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云南怒江自治州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 云南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云南怒江流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境内干流长624 km ,流域面积2. 4 万km2 。从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系统格局来看,该流域虽然面积不大,在我国和云南省境内的干流也不长,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1) 怒江流域是我国西部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而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中,如何正确认识怒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构建符合当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区域产业体系,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治理,而且对于西部其他类似地区的区域开发,也具重要的前期探索和借鉴作用。
(2) 怒江是我国16 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开发沿边地区,稳定和繁荣边疆经济,建成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工程。怒江源于我国西藏,为中、缅、泰多国河流。怒江流域下游国家是世界上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开发缺乏良好的国际经济支撑,而只能主要依赖我国自身的投入,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难度较大。但云南怒江流域的开发,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贡献,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对下游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还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意义。
(3) 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基础差,贫困人口比重大,实现怒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我国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实践,它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4) 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需要。怒江流域是我国僳僳、怒、独龙、白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域。流域开发的成功实施,不仅将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可兼顾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 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流域生物资源丰富、生态景观复杂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但由于其自然环境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大,加之,近期人口的超载,流域生态系统正遭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类干扰,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域开发与保护,以实现流域的持续发展,使自然界宝贵的基因库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2 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与资源环境特征
云南怒江流域处于东经98°07′~ 100°02′, 北纬24°07′~28°23′之间,属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狭
长地带,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3 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施甸、龙陵和昌宁4 县市,土
地面积2. 4 万km2 , 人口201. 2 万, 分别占云南省的6. 1 %和4. 8 %。云南怒江流域生态经济格局与资源环
境特征如下。
2.1 自然景观多样,但区域生态系统抗性弱,自恢复机能较差
云南怒江流域是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起伏巨大、南北纵贯、东西并列的高黎贡山、怒江河谷和怒江山脉(碧罗雪山的南部) 组成,流域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破碎而陡峻。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性的不同,怒江流域自北向南可分为极高山峡谷区、高中山峡谷区和中山峡谷区3 个地貌亚区。由于经历长期的地壳运动,流域内断裂带发育完全,构成了以山地为主,高中山峡谷与低山丘陵、盆地(坝子) 相间排列的景观格局。其中, 在怒江州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7 % ,在保山地区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1. 8 %。由于云南怒江流域地势高差大,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加之地形破碎和土层薄、石头多等,造成区域生态系统抗性弱,自恢复机能较差。地表植被一旦破坏,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环境恢复难度较大。流域内除少数山间盆地(坝子) 、阶地、冲洪积扇土壤耕作层较厚外,其他地方耕作层较薄,水土流失危害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2 土地资源人均量大,但质量差,且利用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人口密度为84 人·km- 2 ,土地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土地资源赋存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 27倍,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首先,从怒江流域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面积29. 5 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2. 5 %;林地面积148 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62. 7 %;园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 1 %、2. 2 %、1. 3 %和18. 4 %。林业用地比重大的特征十分明显,但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特征极不相称。农业内部种植业产值达63. 9 % ,林业产值仅占8. 1 % ,林业用地多、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远未得到发挥,而自然条件相对不适合的种植业比重又过大。
其次,怒江流域降水丰沛,福贡、贡山、龙陵等县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 350 mm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5 月—9月,加之山高坡陡,种植业规模过大,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怒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已达到31. 7 %,而且仍呈加重趋势。
2.3 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保护难度大
云南怒江流域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 日本植物区系和中国-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过渡交汇地带,同时又是古北界和东洋界2大动物区系的通道。在地质构造上,云南怒江流域处于南亚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垂直高差巨大,立体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加之,第四纪以来受冰川侵袭的影响不大,从而形成动植物传播的天然通道和“避难所”。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立体气候,孕育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景观与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为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理想场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植物种类来看,仅怒江峡谷区内的贡山、福贡和泸水3县(含原碧江县) 有维管植物185 科、878 属、3 138 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 ,分别占云南省同类植物科、属、种总数的56. 7 %、40. 5 %和20. 8 % 。怒江流域内动物种类也很丰富,尤其是珍稀保护动物种类多。怒江流域内有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 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共计4 578 km2 ,占流域面积的19. 1 % ,是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保护区内脊椎动物581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羚牛、印支虎、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等共计81 种。此外,保护区内还有昆虫844 种,真菌133 种。但怒江流域景观垂直带谱过渡急速,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较弱,抗外界压力的能力差。植被遭受破坏或环境受到污染后,造成动植物种群波动显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难度较大。
2.4 旅游资源多样,但开发程度偏低
云南怒江流域旅游资源集稀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于一体。在自然景观方面,雄伟高大的高黎贡山和气势磅礴的怒江,是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流域内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是开展科学考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想场所。龙陵的邦腊掌热泉、昌宁的鸡飞风光、泸水的登埂温泉等都是集观光、疗养和健身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景观资源;怒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岩溶景观,如龙陵的勐糯仙人洞、施甸清平洞风景区、泸水的青山溶洞和福贡的月亮石等;此外,流域内还有众多的高山湖泊和飞流瀑布,如高黎贡山的听命湖、碧罗雪山的恩热依比湖、干地低依比湖和高黎贡山的三叠水瀑布、泸水的滴水岩瀑布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山市,主要景点有武侯祠,玉皇阁建筑群,九龙胜地———易罗池,佛教胜地———梨花坞、卧佛寺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光尊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对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观
光者有着极大的魅力。怒江流域是僳僳、彝、怒、傣族等少数民族汇集区,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
民族文化,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如僳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怒族的“仙女节”
等民族节日和千脚落地房、木楞房、土掌房等民居均具有极高的观光休闲价值。
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地区,旅游环境比较差,交通、通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之旅游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水平偏低,资金投入缺乏等原因,怒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绝大多数景点尚处于未开发状态。据怒江州旅游资源普查统计,怒江州普查的400 个景点景观中,未开发的景点多达320 个,开发利用率仅为20 %。
2.5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云南怒江流域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资源分布时空组合欠佳,加之开发历史较短和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怒江流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2 642 元,比云南省平均低1 615. 2 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 9 %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除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外,人均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 0 %、35. 6 %、87. 6 %和64. 5 %。此外,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域内农村人口中尚有7. 9 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34. 6 %) 未解决温饱问题。
怒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流域内工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尚处于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在怒江流域GDP 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为46. 3 % ,比云南全省平均水平高23. 4 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较全省平均低23. 9 个百分点,产业产值结构处于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的低水平阶段。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占31. 4 % ,比云南省平均高2. 0 个百分点。怒江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还导致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区域城镇化水平偏低,非农业人口比重仅为10. 8 % ,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 2。
2.6 教育、科技发展滞后,科技推广应用迟缓
云南怒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加之少数民族大杂居、小集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语言差异以及各村寨之间受山体、河流阻隔等因素,增加了居民接受教育的难度,致使流域内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科技水平偏低,发展滞后。根据我国第4 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怒江州12 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占同一年龄段人口的46. 3 %。教育的滞后发展直接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应用,流域科技推广力量薄弱,部分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良种良法和一些与之配套的实用耕作技术难以推广,作物单产水平比全省平均低20 %~60 %。保山地区和怒江州每100 万人中自然科技人员仅40~50 人,约相当于云南全省平均的1/ 4。
3 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云南怒江流域具有相对良好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又面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流域开发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由于流域社会发展程度偏低,区域经济滞后,生态系统脆弱,流域开发还面临着贫困人口过多、资金投入乏力、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工程量大等问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角度分析,当前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最迫切需要理顺和解决的矛盾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恢复重建,流域产业体系重建与近、中期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 的确立,以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脱贫方式的选择。因此,建议从以下5 个方面加快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3.1 开展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怒江流域地缘优势明显,生物、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区域开发条件;但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需要尽快开展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期在摸清资源量、质特征和确定区域发展阻滞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超前又切合区域特点的区域开发战略。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怒江流域资源开发强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迫切需要在原有区域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和专题性研究,对诸如区域开发总体战略、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发展优先序和开发投入机制等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宏观性、系统性、综合性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科学论证。
3.2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
坡地垦殖是怒江流域农业发展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流域内一系列生态环境演化的根源之一。按照国家生态建设规定,坡度在25°以上耕地,禁止种植任何农作物,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云南怒江流域退耕的面积约为4 万hm2 。由于陡坡垦殖的耕地在耕地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大,流域内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人口对耕地和种植业的依赖性过强;在目前情况下,大范围实行退耕还林有必要但不大可能实现。因此,怒江流域陡坡垦殖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条件,采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农林复合等多种方式分步进行。此外,在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时,应结合国家和云南省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的实施,选择一批工程地质条件和水利建设条件较好的成片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建设一定数量可持续集约利用的梯田、梯地,保障流域大宗农产品的稳定生产,促进退耕还林还草顺利实施。
3.3 分步开发旅游资源,逐渐壮大旅游产业
怒江流域具有高山峡谷、少数民族风情和原始自然生态3 个资源优势和1 个边境地缘优势,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云南怒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突出重点,选择资源质量高、投资小、见效快、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景点优先开发。根据怒江流域区域经济环境特征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客源市场等特点,近期旅游开发应以保护性开发为主,优先选择开发部分高质量的景点 ,近期应重点开发怒江峡谷景观、保山地区人文景观和高黎贡山自然与生态景观。开发旅游景点采用“两线一片”的布局,即怒江峡谷线、保山人文线和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景观片。近期可利用云南旅游业已有的良好周边环境,优先开发(大理—) 六库—上帕—开茨—丙中洛(或独龙江) 、(大理—) 保山—龙陵( —瑞丽) 和(大理—) 保山—芒宽百花岭(或腾冲—盈江) 3 条旅游路线。
3.4 加大生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新型生态产业
(1) 建立生物资源开发、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优势产品和产业。
在充分开发天然生长的云南黄连、胡连木、云木香、杜仲、砂仁、猕猴桃、乌桕、油桐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选择适宜地域,采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发展人工种植,弥补野生生物资源总量的不足,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2) 组建生物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形成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产业群体高效发展。
(3) 加大科技投入,从资源的精深加工入手,尽快使生物资源转化为名、特、优商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提高产业效益,把生物资源开发培养成为带动流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3.5 以引进实用科技为主,增强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生产力水平根据怒江流域近期产业建设的需要,采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途径引进高素质、高档次的科技人员,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带动支柱产业的发展。针对怒江流域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在现阶段快速引进和推广适用技术,把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作为提高区域科技水平的重心。重点采用树立科技示范典型、农民短期培训、专题技术讲座等方式,调动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积极性,以实用科技的先期介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❹ 从西安出发到云南怒江州六库镇要怎么走火车 客车 飞机 分别是什么路线
火车:西安-昆明,在做汽车倒六库。昆明到六库的车票是150左右
西安-昆明-大理,汽车到六库。昆明到大理硬卧80硬座32,大理到六库车票50
飞机:西安-昆明,后面的一样,
汽车:西安-成都-昆明,后面一样;
从昆明到六库最好走大理你那条路,好走还实惠,
还有六库正在修机场,如果你等得到的话也可以体验一下
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