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资讯 » 怎样辨别老建盏的真假

怎样辨别老建盏的真假

发布时间: 2022-11-29 05:09:47

1. “建盏骗局”是什么,怎么识别“真假建盏”

建盏骗局就是用假的建盏来冒充真的建盏,识别真假建盏,可以通过看器形看斑纹,看胎质,看釉色,看幻彩来辨别,建盏我们一般人是没有了解的,但是如果对于长喝茶或者是喜欢喝茶的人,就会对建盏一定的了解,有很多喜欢茶艺的人就会收藏一些比较好的建盏,但是市面上的建盏,有很多都是假的,如果你要收藏,就一定要学会辨别真假建盏的方法。

也可以用吸铁真的建盏是可以有磁力的,因为它的磁力是比较弱的,所以它可以吸住小块的铁,第四就是看釉色,天然形成的釉色是由内到外非常奇特的一种花纹,如果是花纹非常鲜艳,而且比较粗,那么就要注意了,第五,看幻彩好的建盏会有银色,蓝色,金色,七彩等幻彩效果,它在阳光下和在灯光下装进茶水后,反射出的光芒颜色是不一样的。

2. 建盏真假如何分辨

可从器形、斑纹、胎质、釉色、错觉等方面进行区分。1.从造型上看,剑盏的造型可分为四类:开、撇、敛、束。无论是哪种形状,对于一件好的建盏作品来说,都必须满足形状规整、无大的变形和鼓包、开裂、无气泡、针孔少的要求...一个好的建盏,必须满足形状规整,没有大的变形和鼓包的要求。器件的形状是否为圆形,可以从灯口处用肉眼观察,判断是否变形的方法是用已建好的灯的反面在平板上看。...

3. 如何辨别宋代老盏的真伪这几个关键点告诉你答案

宋代时期盛行的斗茶之风,使得建盏闻名于世。在权贵之间流行的斗茶将游戏,斗的是茶汤之白及汤花之匀细和持续时常。

炉火造就传世经典,建盏自元代逐渐衰落以来,遇到了一个重新扬名的时代,建盏的市场逐年走俏,老盏不可多得,老盏中的上品更是价值连城。

那么在面对市面上的老盏时,我们如何辨别呢?

1、消光去音法



“消光”就是用强酸性物质在釉面上做处理,去除新盏釉面的“贼光”;

而“去音”是因为老盏轻轻敲击声音古朴沉闷,新盏清脆,可以在高温烧制中取出直接丢进冷水,使声音不那么脆。

2、拉坯修胎手法



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

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

3、接底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接底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挂釉入窑烧造。

此类判断起来有点难度,需要从多角度综合去判断。

4、老胎新釉法



将窑址上采拣的生烧品或者釉面不理想的建盏重新施釉或者不施釉入窑烧造。此类比较好判断,价格普遍也不高。

以上为几类常见做旧手法,还有许多比如老器后加款,后刻“供御”、“进盏”及臆造款等等。

1、看光泽



仿品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

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

2、看器型



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

3、看器底刻字



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4、用手去感觉



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

5、听声音



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

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

图1 为宋建窑兔毫盏,口沿残破,釉色光洁肥润,浅圈足规整并倒角(修刀),胎骨黑色、粗密、坚硬厚重,胎表深沉凝重,饰银兔毫釉,纹理清晰且有从釉中渗出之凸感。

图2 为新仿建盏,属中高仿,胎釉与建盏相近,重量亦接近。

唯过于小心,工整有余而自然飘逸之气全失。显得拘谨小气,胎表无老气,釉面火气重,有贼光,兔纹间夹杂褐斑为新仿配料的弊病,全无渗釉之肥厚感,只见浮泛气,从流釉看施釉亦不大胆,显做作。

图3,图4 为宋东张窑兔毫盏,完整无损,釉色、毫纹较佳,缺乏润厚。

为该窑早期作品,仿建较形似,圈足工整亦见修刀(倒足),胎色黑灰,细腻坚硬,胎体不及建盏厚重深沉。

饰黄兔毫纹,釉层稍溥,釉面见水锈痕,施釉不及施釉线,流釉过多与匣钵底部黏连。

图5 为新仿东张盏,为老胎新釉之作。较易迷惑购藏者,因为造型与胎体等均自然老到,为熟练窑工之作。

新釉覆盖老釉不留痕迹,破绽亦为配料配方和覆釉过薄,若为宋釉,烧透的产品定见聚流釉。

釉面虽经高猛酸钾等浸泡,又经土蚀,虽不见了贼光,但表层晦涩却无法压住胎釉新火之气。

图6 为宋元茶洋窑兔毫盏,胎骨灰色,浅圈足近饼,修足随意大胆,足底见剔出乳突留下的凹三角形,即为茶洋盏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日本“灰被天目”造型的母本。

图7 为新仿茶洋盏,高仿产品,亦为老胎新釉二次入窑烧造,不易识破。

该盏造型为茶洋窑束口中腹盏,是用元代胎坯施新釉后烧就,流聚釉自然,因釉裂又经修饰,给人以老货有缺陷而修饰之感。

新釉为仿建盏釉,该釉色茶洋窑不见,而胎体及造型是典型的元代茶洋“平肩”盏,“平肩”(即腹底与圈足间修成约90度直角)为茶洋窑主要特征,日本藏着名的“灰被天目”束口深腹盏即为南平茶洋窑生产,亦为“平肩”。

目前市场上,新仿建盏为多,许多大大小小各类体制的‘小窑’应运而生,大量高仿‘建窑’茶盏涌向海内外古玩市场,购者要留意。

4. 建盏真假如何辨别

       要说20年来升值幅度最夸张的高古瓷,建盏得算一类。建盏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其制作工艺呈现的独特审美趣味,都吸引着新老藏家的目光,在各大拍卖会上,更是屡创高价。

      文风鼎盛的宋朝,文人墨客、富贾政客对建盏竞相追捧,而宋徽宗着作的《大观茶论》中提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更是将黑盏一举推崇为朝廷贡品,创建建盏历史新高度,从此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古代的建盏烧制要进过13道工序,以柴烧为加热,使釉面产生各种自然奇特的斑纹。

       由于受外界气温、气压、湿度以及加柴部位的不同,使得在不同的窑位、窑温会不同,最终使得还原气氛不同、温度升降幅度不同,从而产出了兔毫、金兔毫、蓝兔毫、银兔毫、金油滴、银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建盏。

      ▲鹧鸪斑 而这一变化即便是拥有几十年经验的窑工也只能控制出普通兔毫,如银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这些窑变盏的生成也只能靠天意了,所以建盏的魅力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千”。

如何辨别建盏真品?

 1、看器型 建盏的器型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一件好的建盏一定要器型规整、无大的变形和凸起、不开裂、无气泡、少针眼。判定器型是否规整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紧密贴合说明器型规整。

2、看斑纹 好兔毫盏斑纹的底色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斑纹柔长为美,纹理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效果,兔毫能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为最佳。 好油滴盏斑纹清晰可见、斑点大小不一,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盏口位置能布满斑纹为上品。

 3、看胎质 建盏的胎土是铁含量很高的铁胎,胎质厚重粗糙,颜色一般为深灰或者深褐色,轻轻敲打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

4、看釉色 在窑内高温还原的过程中,胎土中的铁与釉面中的铁产生化学反应,析出各种铁系结晶,生成的各种由内至外的奇特花纹,是一种自然天成釉色。若看到斑纹粗大且颜色十分炫目的建盏,就要注意了。

 5、看幻彩 精品建盏都会泛出蓝色、银色、金色、七彩等幻彩效果,在阳光、灯光或者装进茶水后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也可以用放大镜查看。 建盏的作伪方式

      整器新烧 整器新烧品指现代人全新烧制的仿古制品。不使用建盏工艺的劣仿,然而市面这一类的低劣仿品,大多连“风格与宋盏相近”都无法做到。

      使用建盏工艺的普仿 较高水准的仿品,会学习宋代建窑的风格和工艺。这类盏虽然可以在釉色上接近古人,但如果直接出窑就上市,也不难分辨,因为新盏则会有明显的贼光,比较容易被识别,所以作伪者为此采用酸洗等手法将新仿盏消光以求更加逼真。 其中酸化消光是先将酸性物质与泥土混合,再将盏埋入这种人造的酸性土壤中,过段时间拿出来,“贼光”就不见了。 这种方法处理的盏,以放大镜观察,常能看到釉面上有许多不规则的凹坑。

 ▲左图为内盏壁,右图为放大50倍后影像 这是釉面被酸咬的结果,人工腐蚀的程度不同,凹坑深浅不同。若是自然老化的釉面,是不会有这种不规则凹坑的。

 ▲宋代老盏标本 建窑遗址出土的真正宋代建盏,只会有气孔,其余釉面平滑,不会有不规则凹陷。 此外,建盏的窑膜目前无法人工伪造,可以作为判定新老的决定性依据。

▲带有窑膜的宋代油滴大盏瓷片 真品改制

 1、接底 接底就是将建窑出土的老盏胎底与新烧器物相接,建盏多数施半釉,底部无釉露胎。 露胎部分是鉴别新老的重要参考,也相应催生“真老底”+“新部件”的作伪方式。 通常的接底手法是使用黏合剂将新老部件结合在一起,仔细观察露胎部分,或以荧光、金属刮擦等手法辅助,不难分辨人为粘接痕迹。

2、生烧品重新进窑复烧 建窑遗址曾出土相当数量的生烧品,即火候不够的乳白、灰白釉产品。宋代生烧品即使器形完整,价值也有限。 复烧仿品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接老底复烧,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个老器复烧,有的还在老器上加彩复烧。

3、无款老盏添加后刻款 宋代建盏有丰富的底款,同等釉色表现下,有款的盏价格会更高,尤以“供御”、“进琖”等御用款为贵。其中“进琖”多为印款,仿制难度大,如有伪作,也很容易露马脚。

▲宋代进琖款底足标本 “供御”多为手刻款,宋代出土品即有各种各样的字体,是后刻款伪作重灾区。遇到带底款,尤其是御用款的宋盏,须谨慎入手。

▲宋代“供御”款底足标本

4、残缺瑕疵件修补伪装全品 窑址出土的老盏,可能有各种瑕疵,如缺损、粘匣钵等。这类伪作可仔细观察,或以金属刮全盏听声辨认,全品与修复品声音有不同。

5. 建盏真假鉴别的最简单方法

建盏真假鉴别的最简单方法:

看颜色:建盏工艺是施半釉,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露胎处的颜色。铁胎的颜色,比同期其他窑口的黒釉盏胎色深,色调主要是铁灰色(类似瓦片),偶尔也有偏棕色,像砖块一样的。白净得跟纸一样肯定不是铁胎了。


2、掂重量:铁胎密度比高岭土胎大,加上铁胎可塑性有限,容易变形,不可能做得薄如纸,所以建盏普遍是比其他瓷器重,呈现一定的压手感。

3、釉色:建盏的独特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釉色,也就是铁系结晶釉。常见的斑纹釉色有兔毫、油滴、鹧鸪、曜变等,但是购买建盏的时候,要仔细鉴别是不是釉料原料。一些后期加工或人为添加的伪盏釉面过于艳丽,没有正宗建盏的自然协调,因此要多看建盏才能不被误导。

6. 如何识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业内人士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对于古陶瓷的鉴别,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耐心地多看、多问、多上手,通过对造型、胎、釉、纹饰和老化(旧)程度的细心观察,就可以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能够在古玩收藏、投资这个领域里自由地遨游。

7. 如何分辨建盏的真伪

建盏的真假几个误区,如何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健盏?所谓建盏是产在福建建阳窑的一种黑釉茶盏,年代主要都是以宋代为主,原因是因为宋代斗茶风气很盛。最开始是由日本人收藏建盏,又被称为天目。当然建盏不是只有黑色的,还包括有柿红色,以及龟背盏。

最后再提醒两点,第一,老建盏有时候会用大漆修复的,修得好的话一时间很难看出来修过,一不小心就会买到修过的建盏。再来,有些人利用老建盏的底和新胎釉烧出来的新旧结合的建盏,再经过做旧处理,会有很高的迷惑性,这种仿品需要辨别清楚,还是要多看真品,不能只看的底,因为有时候底对,而其他地方都不对,那还是假货。

8. 建盏真假鉴别的最简单方法

1、看胎质

铁胎是建盏独有的特质,建盏胎体原料取自建阳水吉当地的粘土,这种粘土的含铁量很高,是为同时期其它窑口的数倍。

建盏胎体含铁量约为7%-10%,这是很多仿制的建盏都不能达到铁胎的标准的主要原因。建盏的高含铁量使其从外观上看,胎体多呈灰色或者灰黑色,采用氧化烧的建盏胎体则以黄色或黄褐色为主。

2、看重量

建盏胎体因富含铁元素,形体厚重,其胎骨坚硬似铁,正如蔡襄在《茶录》中所提到的: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建盏胎体厚重,经过加热之后能使茶汤的保温更为持久,最适宜饮茶。其他窑口仿制烧成的盏器胎体较薄或是含铁量较低,都不及建盏。

3、看釉色

建盏的釉色有着窑变无双的独特之美,“入窑一色,出窑千变”,在窑火的作用之下产生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建盏的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一大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不是人工彩绘能达到的,无需彩饰、彩烧。

购买建盏注意事项:

买盏要先看底款,底款是标注作者的唯一方式,或是用名字做底款,或是用自己的品牌名做底款,不论选择哪一类底款,都应该表现出作者是谁。在质检局批准建盏作为商品之前,建盏师傅都是自产自销,确实存在无底款的作品。

不过,随着商家不断增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的建盏产量远超从前,所以刻底款已经是常态,不论是哪位师傅出于什么理由没刻底款,这类盏都是不值得相信的,鉴别真伪的第一步,就是看有没有底款,又是哪位师傅的。

9. 鉴别建盏真伪的方法

1.鉴定建盏,从釉面开始看起,建盏的釉面一般不会那么的光鲜,假如很光鲜的一般是加了其他东西的,并不是传统的建盏,有可能加的是德化釉,并不是纯建盏,好看,但是最好少用来喝茶!
2.建盏还看胎底,也就是建盏的底座,一般会比较厚重,假如是很薄的,请注意,有可能是白瓷,并不是建盏!
3.还看建盏的碗壁,一般建盏的碗壁也是比较厚重的,当然也有是机压胚,也就是机器压的胚料,会比较轻,但是再怎么来说,一般都会比瓷器这些看起来厚!
4.还可以将建盏摔坏,假如碎片摔坏的口子是灰色的,那一般就是真的建盏;假如是白色的,那就是白瓷,也就是假的;因为建盏是铁胎,所以是灰色的,假如是白色的就不是铁胎了!
5.建盏还分柴烧盏和电窑盏,柴烧的盏一般比较古朴,颜色比较暗淡,但是毕竟复古,成本也比较高,因为生产难度高;电窑盏一般比较亮,生产成本会比较低!所以鉴定一定要判定清楚是柴烧还是电烧!
6.瑕疵的体现为,裂底、跳釉、鼓包、缩釉、干口、气泡、釉裂、沾底等等,当然有些瑕疵上去反倒好看,那这样这个盏还挺值得的,有些瑕疵就破坏了整体的感觉,那这个盏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10. 宋代建盏如何识别真伪

现在完整的宋代古盏不多,想入手的建议还是谨慎, 盏行天下 认为辨别宋代建盏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是看外观(造型)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
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整理不易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