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党员异地转组织关系怎么办理
党员异地组织关系转接流程:
省内转接
1.省内转出:
第一步:进入系统后,点击“组织关系转接”,选择“直接转出”。
第二步:选择要转出的党员姓名,搜索选择接收党组织名称,所有信息填写完毕后,点击“完成”,等待流程走完即可。
2.省内转入:
第一步:进入系统后,点击“组织关系转接”,选择“接收”。
第二步:转入党员报到后,核实相关信息无误困虚,点击审批或接收,等待流程走完即可。
三、跨省转接
1.跨省转出:
第一步:转出单位填写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二步:携带组织关系介绍信,并持此介绍信,在有效期内到所去党组织报到。
第三步:报到后,接收单位出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回执联”,并交凯掘至转出单位。
2.跨省转入
第一步:转出单位填写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二步:持转出单位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省国资委党建工作处办理转入介绍信,并持此介绍信,在有效期内到所去党组织报到。
第三步:报到后,接收单位出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回执联”,并交至转出单位。
法律依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
三、在转移和接收党员组织关系中有关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及对党员的要求
转出党员组织关系党组织的主要盯尺核职责是:
1、教育督促党员按照规定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并如实填写党员组织关系凭证。
2、建立转移组织关系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对临时外出的党员要采取适当方式与其保持联系。
3、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的有关内容。
4、及时掌握党员去向,与党员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保持联系。
接收党员组织关系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
1、认真查验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凭证,为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收手续,及时将党员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2、将接收党员的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及时反馈给转出组织关系的党组织。
3、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组织关系变更、民主评议情况等内容,并将相关材料转给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
4、对于因工作需要、经济条件等原因不能回原所在党组织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的党员,帮助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㈡ 党组织关系转移网上流程
【法律分析】:(1)党组织批准。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时经党组织批准方可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手续;(2)开出证明信。党员本人所在的支部开出证明,由党员本人持证明到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办理转移手续;(3)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组织部门开具统一式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要用毛笔或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更正,需加盖更正章。要用大写字注明党费交至的月份,并在介绍信和存根上注明有效期,有效期一般不应超过3个月。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必须加盖公章,并在介绍信和存根的连接部位加盖骑缝章。每张介绍信原则上只限一人使用,如果整个组织隶属关系变动需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可使用一张介绍信并另附党员名单。(4)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党员自己携带,不能自己携带的,应由机要交通或机要邮政转递。(5)党员必须在有效期内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手续。(6)做好审查核对。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接收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时,要认真审查核对,对不符合接转手续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要退给党员本人,让其按规定重新办理接转手续。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四十八条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本单位党的建设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讨论和决定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发展党员、处分党员等重要事项;团结党外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领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第四十九条 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组织决定。党组设书记,必要时还可以设副书记。
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组织领导。
第五十条 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工作部门可以建立党委,党委的产生办法、职权和工作任务,由中央另行规定。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㈢ 党组织关系转移网上流程
法律分析:由转出单位党组织通过党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党员组织关系网上接转”模块,直接向接收单位党组织发出《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经具有审批权限的基层党委网上审批,接收单位党组织同意后完成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回执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
法律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 党员组织关系包括正式组织关系和临时组织关系。转移和接收正式组织关系,应当凭据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和接收临时组织关系,应当凭据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或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
党员外出地点或工作单位相对固定,外出时间 6 个月以上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外出时间 6 个月及 6 个月以内的,一般应当开具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一般应当持有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开会、参观、学习、实习、考察等,时间在 3 个月及 3 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具党员组织关系凭证。
㈣ 党组织关系跨省可以网上转嘛
法律分析: 目前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全国互通的,跨省一般都是手持纸质介绍信和党员档案复印件到转入地报到,然后由基层党委重新录入信息,所以应该是不可以的。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 四、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和接收工作
凡党员所去单位已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党组织;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应当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所在地或其居住地党组织,也可以转移到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或县以上政府人事 ( 劳动 ) 部门所属的人才 ( 劳动 ) 服务机构党组织。
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且外出时间较长的党员,可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由原所在党组织在他们中建立党组织并进行管理,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协助管理;也可以由原所在党组织委托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管理,原所在党组织协助管理。
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流向比较集中的,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当与其所去单位或地方党组织做好衔接工作,为他们集体办理党员组织关系移交手续;流向分散的,原所在单位党组织也要主动向党员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提供情况,帮助党员及时落实组织关系。党员所去单位或地方党组织原则上不能拒绝接收。暂时不具备接收条件的,上级党组织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这些党组织创造条件,并对其接收外来党员提出具体的时间等要求。
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原则上按照已有规定办理。对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应当将其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社区所在的街道党组织,并将其纳入所居住的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社区党组织接收确有困难的,上级党组织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并对社区党组织接收外来党员提出具体的时间等要求;被原单位返聘的,其党员组织关系可继续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对易地安置的,应当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安置地党组织;对异地居住、受聘到新的单位工作或外出务工经商的,应当根据时间长短及工作单位等具体情况转移正式组织关系或临时组织关系。
高校毕业生党员,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移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也可随同档案转移到县以上政府人事 ( 劳动 ) 部门所属的人才 ( 劳动 ) 服务机构党组织;按国家有关规定选择将户口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学校的,也可将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就读学校的党组织,原就读学校党组织要承担对其教育管理的责任,党员本人要主动与原就读学校党组织保持联系,按规定交纳党费。
㈤ 组织关系转移办理流程
根据《同拿虚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支部工作指南》指导意见:
1、毕业组织关系转出
所有党员、预备党员务必在离校前,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毕业后6个月内未转出,并且未参加组织生活的,按规定将作自行脱党处理。
1.1 办理流程:
1.2 转出去向:
(1)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移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如就业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巧敏滚的,应当转往实际工作单位所在地的街镇党组织。
(2)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应当凭组织关系介绍信、应届毕业生文凭及身份证转往实际居住地的街镇党组织(或党群服务中心)所属流动党员党组织。居住地为房屋租赁的,除以上证件外,同时还孝余应当持房屋租赁证明前往相应党组织转接组织关系。
注:“上海市各街道社区、乡镇党建服务中心联系表”:选择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以方便过组织生活为准。
1.3 转入的党组织党委的抬头名称:
(1)若是转往校内的,需询问好转往学校其他单位的党委名称。
(2)若是转往上海市的,需询问好“与党管系统内名称一致”的党委抬头。
(3)若是转往外省市的,介绍信抬头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互直接转移和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去向为最终接收本人组织关系的具体单位,也是“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的下级党组织或单位。
1.4 转出操作程序:
(1)转往上海市的,将通过网上进行转移。请本人务必在转出后,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党管系统生成的组织关系介绍信(有效期30天)到新党组织报到,并请对方在党管系统上进行接收,否则手续将视为未办理完成,无需提交回执。
(2)转往外省市的,凭党员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组织关系介绍信(注意外省市有效期90天)及新的党组织要求的其他材料,到新的党组织报到。新的党组织接收组织关系后,请党员务必将盖好章的介绍信回执联拍照后电子版返回原二级党组织
㈥ 党关系可以在网上转吗
法律分析:可以的。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
第一条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条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㈦ 跨省党组织关系如何转移
1、要找到你现在党组织关系所在单位的党支部,说明转移原因及相关情况(要将你的现党组织接收地址告诉他们)。
2、由现在党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的基层党委核准后,开具《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和《党员组织关系转移信息表》。(这步如果省事你不用管)
3、基层党委将你的相关资料及信息上报到其上一级党委,同上一级党委再开具《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这步如果省事你也不用管)
4、将你的《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寄到你提供的党组织接收地址(可以寄给自己,我就是)。
5、收到邮件灶困指后,将《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交到你的基层党委组织办公室或尺举直隐配接交到县一级组织部。然后由县一级组织部门开具《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将你的组织关系转到你现在单位所在的党支部。
㈧ 跨省可以网上转党员关系吗
法律分析:不可以。跨省转接党员组织关系,需要纸质介绍信,一般需要线下操作,因其保护党员个人信息的原则,网上转接组织关系还未实行全国统一系统。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八条 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㈨ 我是外地的嫁到上海了怎么把党组织关系转到现在单位
上海中公为您解答:
党组织关系转接就是指党员因调动销御工作、参军、学习、外出等原因离开原所在地或单位,以及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且地点比较固定的,经党组织同意,将党组织进行转接的一种调动形式。转接办理步骤为:
1、党员经所在党支部同意,由党支部开出从支部到上一级党委(党工委)的组织关系介绍信。
2、党员持支部开出的介绍信到上一级党委(党工委),党委(党工委)核实后,根据支部开出的介绍信,分三种不同情况开出相应的介绍信。(1)如果党员转往该党委(党工委)下属的其他支部,则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转入支部的介绍信;(2)如果党员转往市内其他党委(党工委),则开出从所在党委(党工委)到转入党委(党工委)的介绍信,党员持介绍信,到转入党委(党工委)办理;(3)如果党员转往市外有关单位,则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
3、党员持党委(党工委)开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经核实后,根据党委(党工委)开出的介绍信情况,开出从市委组织部到市外相应有转接权限党委组织部门的介绍信;
4、党员持市委组织开出的组亏陪岩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外相应有转接权限的党委组织部门,该组织部门开出从组织部门到转入党委(党工委)的组织关系介绍信;
5、党员持乱芦市外有转接权限党委组织部门介绍信到转入党委(党工委),该党委(党工委)根据介绍信情况,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转入支部的介绍信;
6、党员持转入党委(党工委)开出的介绍到转入支部报到。
希望可以帮到你!
㈩ 党组织关系如何跨省转移
党组织关系转移得到步骤
第一,经党的党支部同意,党员应当向党支部(上级党委)组织关系开具介绍信。
第二,党员的介绍信由分局向上级党委(党委工作委员会),党委(党委工作委员会)核实后,根据分局出具的介绍信。
第三,党员将党委发布的组织关系函持有到市委组织部门。
第四,党员持枣族有市委开出的组织关系信件到给市委以外的相应转移机关的党委组织部门。组织部门向组委会发出转入介绍信。
第五,党员将转让权限的党委部门转移信件送交党委。党委根据介绍信,从党委到分局转入分支机构。
第六,党员持转入党委开出的介绍到转入支部报到。
(10)外地党员关系转入上海可以网上吗扩展阅读:
党组织关系转移的要求
一、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应当统一介绍“中国共产党员的介绍信”,用笔或毛笔填写,要清楚不得涂改。
二、如果失去了党员组织关系的介绍信,应当及时向最终处理组织关系转移枯如的单位或者党组织部门的党组织报告,组织部门进行审查。
三、党员应及时转移党与组织的关系,过期的党员介绍信件,组织部门一定调查和了解。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的不合理理由,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教育。
四、党委在转移凳败弊党员组织关系的过程中,应及时转移党员档案。转让单位必须及时将转让方成员的档案转移到接收单位;转入单位必须主动联系转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