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病毒为什么可以进入细胞
扩展阅读
物体运动可以同时旋转 2025-05-16 02:29:18
运动可以排出吵架的情绪 2025-05-16 02:28:33

病毒为什么可以进入细胞

发布时间: 2023-01-02 09:29:03

① 病毒怎样寄生于细胞内 病毒为什能够寄生在细胞内

我们都知道病毒是一类比较简单的物质,由于它没有细胞结构,是由DNA或RNA以及蛋白质外壳构成的,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够生存下去,并且它也无法完成独立的复制,需要到数组细胞中,借助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以及一些物质能合成自己的遗传物质,并且形成一些病毒体之后成熟之后才破壳而出,扩散到其他的细胞或者是物质当中。而病毒是怎样寄身于细胞体内的,首先病毒可以通过飞沫血液以及很多的方式进入人体内部,并且它可以通过吸附在一些体表表面或者是食物上面进入人体,而这些免疫系统会识别外来者,而病毒可以通过一定的伪装,躲过免疫系统的防御以及监视进入人体之内。
所以病毒是通过体表或者是呼吸道以及体液传播进入我们机体内部的,通过一定的伪装进入细胞并且进入细胞之后不会被免疫系统察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的数量巨大,能够寄生在细胞体内。

② 为什么病毒能够很容易地侵入别的细胞

由于病毒的膜与细胞膜的相似性,病毒膜可以与细胞膜融合,而使病毒内的物质包括核酸在内的所有物质进入到入侵的宿主体内,而病毒的膜则与细胞膜融合成一体,病毒的DNA可以借助宿主的翻译复制系统进行复制,而生成大量的病毒的DNA,这些DNA又可以重新组装成新的病毒个体,而排出体外。

③ 病毒侵染细胞是什么原理

你说的病毒可能指的是噬菌体 (感染阶段 ) 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先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在细菌的细胞壁上打开一个缺口,尾鞘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样收缩,露出尾轴,伸入细胞壁内,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动作,噬菌体只把头部的DNA注入细菌的细胞内,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壁外,不参与增殖过程。

(增殖阶段 ) 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细胞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据观察,当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的细胞质里很快便充满了DNA细丝,10 min左右开始出现完整的多角形头部结构。噬菌体成熟时,这些DNA高分子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通过排列和结晶过程,把多角形DNA聚缩体包围,然后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成熟阶段 ) 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感染细胞,可以直接看到细胞的裂解现象。T2噬菌体在37 ℃下大约只需40 min 就可以产生100~300个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又去侵染邻近的细菌细胞,产生子二代噬菌体。

④ 病毒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病毒是严格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当脱离细胞后,病毒就会“本能”地去寻找下一个细胞宿主,否则病毒就会死亡。一个孤零零的病毒,面前只有两条路,或“拼命”寻找易感细胞,或面临死亡。

高中生物课上老师讲过,小分子物质(如H+和O2)可以自由出入细胞。但,病毒就不同了,病毒相对于H+和O2而言,体型庞大,根本不可能自由出入细胞。就好比苍蝇可以顺着门缝飞入屋内,但人却不能。但病毒又必须努力地去进入细胞,咋办呢?

稍微有病毒学基础的人都应该知道,病毒进入细胞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胞受体-病毒配体”结合途径实现的。读博士的时候,我一直片面的认为任何病毒进入细胞,都需要借助于受体-配体结合。后来我认识到,这仅仅是途径之一。病毒还可通过其他非特异性途径,如巨胞饮、细胞吞噬作用、细胞破损等方式进入细胞。

(1)巨胞饮属于一个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微观的细胞表面像海面一样,不是静止不动的,突然海面掀起一股巨浪,就会把人给吞噬掉。这就类似于细胞巨胞饮吞噬病毒一样,细胞表面突然“涌动一股巨浪”(细胞生物学称之为ruffle),将病毒吞噬。突然想到这么一个生动的例子,很棒吧。

(2)细胞吞噬病毒,主要是具有吞噬作用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可以伸出“大爪子”将病毒捕获吞噬。

(3)细胞破损方式,主要针对于植物病毒。众所周知,植物细胞含有坚硬的细胞壁,植物病毒好像又不能像噬菌体打孔一样,在植物细胞表面打孔,所以只能借助于细胞破损途径进入。植物病毒我不太了解,属于植保学研究范畴,请植保专家指正。

除以上几种非特异性途径(实际上还有几种,例如真菌病毒、细菌病毒,因为我也不太了解,也不敢在此过多着墨),我们常见的当然还是受体-配体结合途径。受体-配体结合是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有些媒体将该过程比喻为钥匙开锁的过程,我不能说错,但可以说不完全准确。因为,现实生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病毒学领域却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多把锁,同时多把钥匙可以开一把锁。

孤零零的病毒去寻找细胞的过程,实际就是它与细胞撞击的过程,细胞表面如波涛澎湃的海面,不可能每次撞击都能恰好撞到细胞受体。但,一旦撞到了,且恰好被病毒的配体撞到了,这时候细胞的受体就会与病毒的配体“粘”在一起,这种“粘”可能是范德华力,或共价键作用造成的。然后,病毒便启动进入细胞的步骤了,常见途径有内吞和膜融合。特别是内吞途径,实战中较多,如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等。而膜融合途径相对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副粘病毒及艾滋病毒。

途径I:内吞途径。该途径又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网格蛋白介导,另一种是凹穴蛋白介导。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形象一点比喻,就是许许多多的网格蛋白把病毒的内吞小体密密麻麻的包裹起来,看起来像一个网兜一样包裹着内吞小体,而病毒就在内吞小体内。而凹穴蛋白我了解不多,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就这样,通过任一种内吞途径,病毒被细胞的内吞小体包裹后,像人陷入流沙一样,被流沙吞噬掉,病毒也就随即被吞噬到细胞内部。

途径II:膜融合途径。该途径是指病毒囊膜和细胞囊膜融合到一起,病毒的核衣壳随即进入细胞。最典型的例子是麻疹病毒,麻疹病毒的核衣壳被一层“外衣”包裹,这层“外衣”的主要成分就是囊膜,这层囊膜可与细胞膜融合,就好比细胞主动地给病毒脱掉了外衣,让“赤身裸体”的病毒进入其内部对其进行感染,细胞是不是贱贱的?

简单写写,也就这么多。但实际上,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一直是病毒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些年结构生物学蓬勃发展,借助高端仪器解析受体和配体结构,更加速了该方向的发展。2020-03-22

F. Liu

⑤ 病毒侵入人体后,最终是进去细胞内还是细胞外,为什么

既进细胞内,也到细胞外,病毒需要借助细胞才能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以首先当然要进细胞内,然后当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复制,细胞死亡,便会解体把病毒释放出来

⑥ 病毒是如何侵染细胞的

首先病毒与正常细胞接触,然后病毒的外壳与正常细胞的细胞壁(上面有糖蛋白)融合,然后病毒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到正常细胞,

并在里面利用正常细胞的物质实现的复制(复制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之后病毒的遗传物质和其外壳在正常细胞内组装,最后涨破正常细胞(正常细胞死亡)回到细胞外,如此循环。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6)病毒为什么可以进入细胞扩展阅读

虽然生物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益处,例如利用噬菌体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利用昆虫病毒可以治疗、预防一些农业病虫害等,但却危害很大,例如HIV、狂犬病毒等,给人类带来生命的危险;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会带来疾病;TMV,马铃薯Y病毒给人带来财产损失.

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

有时使用“病毒”描述那些在真核生物中传播和感染的生物;使用“噬菌体”或“吞噬体”来描述那些在原核生物间传播的生物。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病毒

⑦ 病毒是如何进入细胞的

病毒入侵的细胞往往有这种病毒的受体,入侵时,病毒先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再由细胞胞吞作用进入,或病毒包膜和细胞质膜融合进入。一般病毒均需脱壳,即脱去蛋白质衣壳露出核酸,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复制。

⑧ 病毒是如何侵入我们身体的

一般生物细胞中的核酸含有两种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但病毒只有其中一种,如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部分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而艾滋病毒内部的遗传密码分布在核糖核酸分子上。更奇怪的是,导致疯牛病的朊病毒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分子;

包膜病毒只需要剥去外壳;对于包膜病毒,脱壳过程包括两个步骤,即拆包和剥离,方法因病毒而异。然后病毒会“不停”生物合成。也就是说,核酸和蛋白质是根据基因指令,在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材料、能量和场所的帮助下合成的。这是一个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表达的过程。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核酸分子,以病毒核糖核酸或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录物为信使核糖核酸,在细胞的核糖核蛋白上合成衣壳蛋白。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大多数酶也来自宿主细胞。在这一阶段,细胞质中没有病毒颗粒,所以称为隐蔽阶段。从单个病毒吸附到病毒释放完成的整个过程称为感染周期。鉴于病毒严格来说是细胞内寄生虫,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很难找到既能杀死病毒又不伤害宿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⑨ 人体细胞是怎么样被病毒侵入为什么会被侵入!

病毒会伪装成营养素混入细胞内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对流感病毒的作用,当然不是为了给人体免疫系统提供靶子,或方便病毒学家给病毒分类。它们之所以要暴露在病毒外面,是为了入侵人体细胞。流感病毒颗粒随着流感病人的一个喷嚏或咳嗽,跑出了人体,被另一个人吸进去后,落在鼻腔、咽喉或肺部的上皮细胞上。细胞的表面有一种叫唾液酸的糖分子,它的本来作用是吸附水分,让细胞表面保持湿润。但是血凝素能和唾液酸结合发生反应,让细胞误以为病毒是营养素之类的有用物质,将病毒用细胞膜包裹起来,送进细胞。到了细胞内之后,病毒遗传物质和相关蛋白质释放了出来,“劫持”细胞的设备开始大量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和生产病毒蛋白质。这些新生产出来的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需要有新的包膜包裹起来才能组成一个新病毒颗粒。病毒包膜用的是现成的细胞膜,让某一段细胞膜把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包裹起来,然后像出芽一样从细胞长出一个圆球。这样形成的新病毒通过血凝素与唾液酸之间的结合跟细胞联在一起,这时就需要神经氨酸酶上场了,它把唾液酸水解掉,切断了新病毒和宿主细胞的联系,新病毒就可以再去入侵别的细胞了。当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一旦发现病毒入侵,人体就会自动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来中和、吞噬、消灭病毒。但如果此时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就非常容易在人体细胞中存活和繁殖,“攻城略地”之后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各种症状就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