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软件 » 音乐游戏可以孩子创造力和发展
扩展阅读
做可以打印的日历软件 2025-07-13 22:00:05
松果可不可以吃的视频 2025-07-13 21:57:59

音乐游戏可以孩子创造力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3-20 04:29:20

Ⅰ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为孩子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浅入深地引导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我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她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象《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绘画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的,画小兔举行运动会的,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还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其实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Ⅱ 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常规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享受,愉悦了身心健康,培养并形成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发展了创造性。因此,音乐游戏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一、音乐游戏愉悦了幼儿的身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在参加音乐游戏活动时总是欢乐的,他们的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幼儿身体各器官也处于积极的状态。各种不同的音乐游戏,活动量大小不同,身体活动的部位不同,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神经、心脏、呼吸、骨骼、肌肉、消化等的发育,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比如在小班音乐游戏《拉个圆圈走走》中,虽然小班幼儿是刚入园不久的新生,但欢快的音乐一响起,会让他们的恋母、恋家情结得到缓解,并且能激活其情绪,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生活,乐于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在活动中,随着走、跑、跳不同内容的交替,幼儿的走、跑、跳基本动作也得到了发展。他们的焦虑情绪也会被欢快的音乐、有趣的游戏给冲走,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促进其智力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游戏是在此基础之上加上音乐的元素,对旧有的生活经验的升华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积极活动。比如在中班音乐游戏《猫捉老鼠》中,幼儿要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怎样做动作才能和音乐匹配并在游戏中机智灵敏地捉住对方或不被对方捉住。再比如在大班音乐游戏《小老鼠与啤酒桶》中,老师在随着音乐讲述故事后,结合教具让幼儿了解游戏情节的发展。这时幼儿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联想来巩固、加深对游戏情节的了解,从而为下面的表演游戏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音乐游戏会对幼儿的知识经验积累产生积极影响,巩固和丰富幼儿知识,促进其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三、音乐游戏在促进幼儿审美情趣方面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着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增进幼儿美感的活动。通过动作去表现美、创造美,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能主动地选择各种动作、造型、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及色彩鲜艳、生动丰富的道具,自由自在地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 如在音乐游戏《水族馆》中,老师用色彩鲜艳的海绵纸做了一幅海底世界图,把海底生物世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给小朋友视觉上美的感受。老师又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海底有哪些动物,这个环节使幼儿的肢体充分活动起来,有的小朋友摆出了美人鱼的造型,有的小朋友做出了美丽的小丑鱼,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水母,还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变成了大鲨鱼??????,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动作展示出来,表达自己对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向往。再加上美轮美奂的音乐,无不给幼儿以美的体验。游戏是幼儿产生美感的重要源泉,而音乐游戏更容易激发幼儿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把美表现出来。 四、音乐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为音乐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想象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想象发挥得越充分、丰富,他们的表演就越形象、生动。因此音乐游戏也能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比如我在上音乐游戏《赶花会》时,我用增加故事情节如:鸭妈妈带鸭宝宝去赶花会怎样走的路、怎样打的招呼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的内容,并请幼儿随音乐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帮助幼儿体验和表现游戏情节;在音乐的第二段引导幼儿做出花儿开放的不同动作,并摆出造型。第三部分:幼儿自由表现乐曲性质,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创编出的走路、打招呼、游泳过河、以及开花的造型等动作表演出来,再跟着音乐一起把游戏情节完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幼儿动脑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并能跟着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发挥其创造性。再比如:我在上音乐游戏《包饺子》时,为了让幼儿感知饺子在锅里被煮开后是怎样翻滚的,包饺子的过程,我特地从家里带了电磁锅并现场和面,擀饺子皮、包饺子,创造出浓浓的包饺子场景,小朋友在这真实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包饺子、煮饺子的过程,了解了煮开锅的饺子是怎样在锅里翻滚的,当我请小朋友把自己想出的动作做给大家看时,有的小朋友用单脚跳来表现,有的小朋友双脚跳??????,还有的小朋友竟然翻起了跟头,还真像那锅里翻滚的饺子呢!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多么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幼儿把生活经验迁移到了音乐游戏的情节中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Ⅲ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喜欢音乐是孩子的天性.新纲要中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学习新纲要使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我们都知道,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跃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发展幼儿的想象,创造思维能力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和尝试,我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值此机会,与大家切磋,分享. 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音乐欣赏,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采用什么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幼儿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想象,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歌曲《胡说歌》围绕"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 "这样一句与生活相违背的歌词,以简单的旋律展开.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来创编歌词,最后编出了"你的手套穿在脚趾上吗 ""你的裤子穿在胳膊上吗 "你的鞋子穿在头顶上吗 "等等五花八门,荒诞可笑的歌词,这样孩子们在欢歌笑语中不知不觉地体会了音乐活动的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大班有一首歌曲叫《秋天多么美》,这首歌曲是我和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歌曲学完以后,我突发奇想,秋天美,冬天也很美呀!我们何不创编一首《冬天多么美》,我的想法得到了全体孩子的响应,最后,在全班孩子的努力下,创编出了"冬天雪花轻轻吹,大地盖上厚呀厚棉被,小朋友,一起堆呀堆雪人,雪人个个胖墩墩" (二)留住旋律,改编歌曲. 最近,经常听到我们班的孩子在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如果从一名时尚青年口中唱出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若是一名四五岁的小朋友也开始哼唱它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不免会有些担忧和紧张,因为幼儿对流行音乐缺少选择和辨别能力.针对这些我们我觉得如果我们阻止孩子去唱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去堵,不如去疏,采用留住旋律,改编歌词的方法是非常可取得.南师大的许卓娅教授,就把孩子们流行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了个面目全非,"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成了"对面的兔子看过来,看过来,不要被我的样子吓坏,其实我,很可爱……"扮成大灰狼的男孩们边跳边唱,向对面由女孩们扮演的兔子发出"邀请",听到大灰狼如此表白之后,她们迅速还击:"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你都是个大坏蛋,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做朋友的问题可真难办……" 就这样,一首流行歌曲变成了一台饶有兴致的儿童音乐剧:《兔子和狼》,孩子们戴着头饰,完全投入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角色之中.结局也改得很巧:流行歌词中的"爱真奇怪"变成悔过自新的大灰狼终于得到了小白兔的原谅,"你真可爱!"从此被接纳成为兔子们的好朋友. 改编,而不是一味拒绝.在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少儿歌曲创作态势日益衰微的今天,这种改头换面不能不说是讨巧之举.流行歌曲对孩子来说未必是洪水猛兽,其实有太多资源可以利用.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动的脑筋实在是太少了. (三)为乐曲,歌曲编配动作 边唱边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它们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或乐曲是具体的,并易于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引导幼儿自编动作表演.例如:在学习《两只小手》这一歌曲时,要求幼儿自由想象动作来表现歌词.("两只小手做两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两只小手做枕头……")由于大多数幼儿都是随意,即兴创作的,当然不可能期望他们创作出多么完美的动作.但毕竟是他们自己展开想象编的,对练习这一系列动作也特别有感情,格外认真.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也使幼儿从中得到了创造的源泉. (四)在节奏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演奏空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用配器演奏来表现乐曲. 有一次晨间活动,我们放着音乐,耿春雪突然叫住了我,"老师,你听这个歌曲里面好像有钢琴的声音".她的这句话让我感觉孩子不仅听着歌曲的美,同时还夹杂了他们所熟悉的乐器的声音.孩子的耳朵是灵敏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x x .孩子们就会说像汽车的鸣笛声---笛―笛;x x x 像小朋友走路;xxxx xxxx像小朋友跑步等.当我们在和孩子做节奏互动时,我每打一种节奏,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说出它们像什么:有的说像雨水的滴答声;有的说像汽车的笛笛声;有的说像火车的隆隆声等. 我觉得对幼儿音乐节奏的培养,是贯穿在一日活动中的,通过不同的音乐性质,把音乐贯穿在常规中,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如幼儿听到《准备好了吗》的音乐就马上集中;听到《拍手点头》就知道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听到《啄木鸟》的音乐就马上收玩具;听到抒情的《摇篮曲》就会安静.孩子对节奏的感受,有时候会出乎大人的意料以外.如在就餐前和起床后是纪律最乱的时候,我会用节奏的变化来集中幼儿和安定幼儿的情绪,我会用铃鼓拍出一个节奏,幼儿会情不自禁的跟着拍,然后再不断的变换节奏.孩子们听到节奏变化了,就会自然而然的竖起小耳朵集中精力来倾听老师的节奏,并伸出小手来迎合,模仿老师的节奏.这样听到的只有整齐的节奏声,没有吵闹声.这样的音乐化管理,既训练了幼儿的听辨能力,有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意识.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通过欣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森里变奏曲》的时候,先让孩子们体会乐曲的情绪,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悲伤的呢 "并适时的启发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回答:"欢快的用红色,黄色,悲伤的用灰色,蓝色等等".除了用色调来体现音乐,还可以启发幼儿用线条和符号来体现音乐,当乐曲舒缓时,用直线;当乐曲激烈时,用波浪线;当乐曲欢快时,用圆点.这些都是随着幼儿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如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图谱中表示小铃的",",表示串铃的" … "和表示木鱼的"?".这些符号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因此,对乐曲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则就是幼儿把音乐具体化,鲜明化. (2)用图谱表现乐曲. 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而创作改编歌剧,这是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及创作能力.作为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如果光听音乐,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变成小故事,并用他们喜欢的图谱的形式来表现,孩子们就会很容易的理解了音乐,并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狮王出场的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森林变奏曲》是一首三段体的音乐,我启发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把自己想到的变成一段故事,并要求幼儿把音乐用图谱记录下来,音乐开始的时候开始,音乐结束的时候结束.孩子们纪录的非常认真,而且五花八门,思路开阔.张炎雨小朋友是这样纪录的:第一乐段小动物们在快活的游戏,用小兔子来表示;第二乐段大灰狼来了,用牙齿来表示;第三乐段大灰狼走了,小兔子又可以游戏了,用太阳表示.所以说,用图谱来表现音乐,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和想象欲望,又充分理解了音乐.对欣赏难懂的乐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验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恢复幼儿的创造天性,归还幼儿本应享受的愉悦音乐的机会,是音乐活动开发幼儿创造力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