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池塘养鱼水质如何调节
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是建立在池塘生态学的基础上,根据池塘及水质周年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质进行综合人工调控。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可利用养殖空闲,对池塘进行整理,包括干塘、冻晒、清淤。养殖过程中氮大部分被脱掉,而碳则被合成为腐殖质而保留,干塘、晒塘时好氧微生物则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将氮、碳比提高到1∶12~15会大幅度提高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晒塘效果,缩短干塘时间。对越冬养殖池塘,在冬季应保持高水位,及时破冰或清除冰上积雪,保持和提高水中溶氧含量。早春及时更换池水,改善养殖水质。同时,早春季节加换新水还可起到施肥的作用,因为在冬季各种生物死亡后,其营养物质释放于水中,使水中营养盐含量增加,通过加水为池水补充养分,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增加水中溶氧和饵料生物的数量。春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时,应配养适量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份)水温又不断下降。这两个交替季节,水温在15~25℃或略高的水平上波动,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水质处在良性变动中。根据主养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年中养殖动物生长较快的季节,同样也是养殖动物易于传播疾病和敌害生物易于生长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入新水,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疾病,对调控水质尤为重要。
夏季7~8月间,水温高,经常在30℃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池塘载荷量增加,池塘中营养盐类积累,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低,闷热天,雷阵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养殖动物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高温季节需人工调控水质。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第二,经常注入或定期更换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第三,用增氧机搅动水层以增氧,尤其是在高温闷热天气、黎明及晴天中午应开启增氧机,防止养殖动物出现浮头或泛塘。第四,在池塘中培植适宜数量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净化和改善水质,同时也可遮挡阳光,降低池水温度,利于养殖动物生长。
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物杀灭浮游生物,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进行综合调控。
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采取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则采取施用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此外,对于某些养殖模式,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如放养鲢鱼、鳙鱼密度过大,对池塘浮游生物的滤食强度较高,尽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生长,故此时应轮捕鲢鱼、鳙鱼,减少其数量。
2. 水位仪器怎样调定
一、一般水池满水试验方法
一般水池满水试验方法适用于水池施工完华,养护期已满,未出现沉降、开裂等不良现象的水池。
(一)充水
1、向水池内充水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至设计水深。
2、对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3、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4、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充水。待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充水。
5、当设计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水位观测
1、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2、充水至设计水深可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1/10mm。
3、充水至设计水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4、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24h。
5、连续测定的时间可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应再测定一天;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可继续延长观测。
(三)蒸发量测定
1、现场测定蒸发量的设备,可采用直径约为50cm,高约为30cm的敞口钢板水箱,并设有测定水位的测针。水箱应检验,不得渗漏。
2、水箱应固定在水池中,水箱中充水深度可在20cm左右。
3、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中的水位。
(四)水池的渗水量
水池的渗水量按下式计算:
q=A1[(E1-E2)-(e1-e2)]/A2
式中q¬¬¬—渗水量(L/m2.d);
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
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
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读数,即为初读数(mm)
E2—测读E1后24h水池中水位测针末的读数,即末读数(mm)
e1—测读E1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mm)
e2—测读E2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mm)
注:1)当连续观测时,前次的E2、e2,即为下次的E1、e1
2)雨天时,不做满水试验渗水量的测定。
3)按上式计算结果,渗水量如超过规定标准,应经检查,处理后重新进和行测定。
¬¬¬渗水量标准(q):钢筋砼水池不得超过2L/m2•d;砖石砌体水池不得超过3L/m2•d;
(五)水池观测要求
1、水池沉降测量采用相对标高测量,测量参照基准点及测量点要求稳定可靠。
2、单池测量点不少于4个,有伸缩缝的不少于8个(园形池均布,矩形池设在角点)。两个测点间距大于25m时中间增加一个测量点。
3、池体标高测量的读数精度应达到1/10mm。
4、标高测量采用连续测量,测量周期不大于8小时。
5、水池充水至设计最高水位后,水池沉降量连续测量,如第一天测量符合标准,应最少再测定一天。如水池继续沉降,则应继续延长测量,至水池沉降停止后,应最少再测定一天。
6、水池内排出后,水池沉降量连续测量,应最少再测定一天。如水池上升,则应继续延长测量,至水池上升停止后,应最少再测定一天。
7、满水试验时,必须配备专职观察人员对水池连续观察,观察周期不大于2小时。
8、如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停止充水,排空水池内已有水,并且必须在1小时内排出最后一次进水量,4小时内排空。排水及排水后时应加池体观察及沉降测量。
a、水池沉降量超过设计值时;
b、水池不均匀沉降量超过设计值时;
c、沉体任何部位出现裂缝时。
二、已沉降水池满水试验方法
已沉降水池满水试验方法用于水池施工完华,养护期已满,未满水试验水池已现沉降但未出现裂缝的的水池。
未满水试验水池已出现裂缝的水池不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