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县融媒体中心这个单位怎么样
还行,不温不火。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一家事业单位,既不是行政管理单位,也不是像企业那样的经营单位。从目前已经建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已经公布的县级机构改革方案可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领导。
一般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既具有事业单位的宣传和服务属性,又具有企业单位的服务和经营属性。如浙江省的长兴县融媒体中心,既是一个事业单位,承担新闻宣传工作任务,同时又是一个媒体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媒资经营活动。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中心”,即是指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多个,不能搞多中心。在一个区县以内,一切与媒体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原则上只由这个中心去操作和执行,而不是再由第二家媒体单位或媒体中心去单独操作或执行。
当然,上一级媒体到区县采访除外。从多年来的媒体实践看,上级媒体即便是到区县采访,一般情况下,也是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配合的。
一个区县只有一个媒体中心,其实质就是把一个区县以内原本分散的媒体集中起来,把原本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到一起,壮大实力,实行统一策、采、编、发,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经营活动,统一开展互动和反馈等工作,从而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和宣传、经营效果。
❷ 市、县的融媒体中心做新闻采编工作,前景怎么样
中国的媒体结构与行政权力结构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格局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形成。
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样的格局可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地方行政权力与中央权威之间的微妙局面。
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格局成为了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起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地方传统媒体很难从融媒体格局中走出来。
第一,行政管理机构目前政策发布功能基本上不依靠传统媒体和融媒体,他们自有的发布渠道——各种公号就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
传统地方媒体已经无法依托政策发布依托行政权威来建立公众权威。这条老路被行政机构的发布平台替代了。
第二,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地方属性正在消退,媒体全中文传播是互联网媒体必然的特点和本源。地方融媒体的特点在算法和全网信息快速流动的前提下,无法支持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地方行政机构也越来越无法支持其发展的成本。实际也没有传播意义。(解决就业除外)
第三,融媒体未来嫁接进入各种平台,作为公号存在目前有现实意义。但是他的存在理由绝不是纯粹的新闻,而是本地整体资源和特色产品的推广。(多多培养李子柒这样的网红)目前发展空间很大。狭义的融媒体概念生存空间未来不大,广义的融媒体地方资源内容推广,带货/打赏/网红直播有发展前景。
非常有前途!这是未来官宣的重要方向,融媒体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没有现存的答案,需要更多的人去参与创造。
市、县域的融媒体有着丰富的内容资源,有政府的背书,应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为人民服务。
在内容表现形式和技术传播手段上,要坚持创新,不拘一格。
1、要坚信,大5G来了,你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要坚持,在信息杂繁、良莠不齐的信息时代,做有深度、有温度、有底线的正能量内容。
没前途。
第一,现在手机时代,多媒体时代, 社会 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就会有许多人拍录,在朋友圈微信群抖音快手等传开,你再采编己成旧闻,价值意义不大。政策类,需要经相关部门审核发布,不能提前,相对严肃,吸引不了人流。
第二,如今媒体多商业化,讲究商业运营,就会涉及业务,相关夸核也是个压力。
第三,待遇问题考虑了吗?
❸ 南漳县融媒体中心工资待遇
县融媒体中心这个单位怎么样?
89 人关注1 条评论
写回答
查看全部 29 个回答
写回答
匿名用户
去年上班,今年辞职
累死为止
县城融媒体
基本工资1000+,近2000。
岗位工资1500左右,加起来3000+(还是因为单位开了一个公司接广告,接项目挣出来给我们发的)自收自支的融媒体,如果单位挣的钱多点,年终给你发的小钱钱,没挣钱那就别想太多。
记者,大城市专业对口,小城市找不到对口的,专业五花八门都招进来,是骡子是马全部上。
低级记者,跑村里,联络各部门。
大佬记者,全程跟领导。
一般大领导天天开会到晚上八九点,要跟完会议,有讲话稿能拿最好,有些临场发挥,要靠你自己录音,回去边放边打字,领导秘书审稿,审完这时候差不多晚上11,12点,马上发给单位编辑,在单位加班苦等的编辑,马上制作推文凌晨12点前发各平台,不要管为什么这么晚发会不会有人看这种问题
编辑,大多设计类专业出身,排版,制图。
记者发来稿件要是错别字你没看出来,那完了,可以等着挨批,可能领导职位调动,记者写错,你不知道,可能数据错误,你不知道,不管你知不知道你都得和记者一起挨骂。
周末必须有记者值班出去,联系各单位,伏低做小,有没有新闻啊,有没有要拍的素材,绞尽脑汁找新闻出来。
编辑看记者那边一早上没新闻出来,大领导一看这不行啊,我们单位一点动静都没有,吩咐下来编辑找点假日小提示或者天气信息整合一下编发,这时候苦逼的编辑吃饭吃不安心,下午了,大部分记者稿件好了,一股脑发群里,文稿和照片刷屏了,恨不得化身八爪鱼,点不过来,忙碌极了,一边催审稿领导看稿子,一边催记者改稿件,自己还要排版,弄字体,喔,如果没有别的活还好,有些时候还会有些别的活一起吩咐下来,晚饭点个外卖,周六晚上领导又开会了,要等稿件,孤独的办公室,孤独的一个人,玩手机十分钟看一下电脑,微信群里有没有记者发稿件,空了去剪辑一下晚上新闻小视频一起发送,一看时间快十一二点,公众号不能拖,赶紧疯狂call记者,快交出稿子,领导那边问编辑怎么今天公众号还没出?电脑屏幕的光照在编辑怨气的脸上,十二点了终于下班了,赶紧回家。第二天周日还要早起值班。
清明了,喔要值班,端午了,喔要值班,国庆了,喔还要值班,,,春节了,年夜饭那天也得有个编辑值班,后面几天轮流值班,,,领导说我们是新闻单位,要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没心理承受能力别上,最好身体好经得起熬夜,天天12点那种,早上还能元气满满为工作发光发热,最好脾气好,忍得了领导辱骂你写不出稿子就是垃圾没用,写错别字就是没责任心,最好技能点满,别的县域发的好的新闻我们跟着学,你们必须会,他们怎么了,我们也要弄个大差不离,剪辑,排版,文案……你都得学会。
❹ 融媒体中心工作怎么样
还行,不温不火。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一家事业单位,既不是行政管理单位,也不是像企业那样的经营单位
融媒体中心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有没有前途取决于地方的重视程度。有的地方非常重视这一块,不仅投诉重资建设新媒体平台、数字化平台,还直接由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融媒体中心主任,在这样的结构下,融媒体的在编人员容易被领导发现重用,提拔到领导岗位,甚至调入行政机关转公务员。而如果只是为改革而改革,成立融媒体中心形式大于内容,对其在编人员来说就无所谓前途可言。
县级融媒体受平台限制,宣传效果很难显现,更多要靠上级媒体平台来推动,从业务本身来说,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客观事实,短期内很难改变。如果领导再不重视,那么,进入融媒体中心可以说是前途和钱途都有限,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完全看个人造化。
长期以来,县级媒体机构受平台、资源、设备等各方面条件制约,发展不温不火,加上网络冲击,无论电视台还是报社亦或是网站几乎都入不敷出,既承担不好地方宣传的重任,又无法实现自负盈亏,物质精神双拖累成为地方负担,而地方又不能没有本地宣传机构,于是改革势在必行。很多地方逐步开始试行融媒体中心。将本地的广播电视台、报社、政府网站、新媒体、手机平台等媒体资源,整合成一个平台成立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区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专门机构,设置为公益一类(部分设置为二类),统筹负责管理辖区新闻宣传,行政级别为正科。县区报社和广播电视台等原来都是独立的科级事业机构,成立融媒体中心相当于将几个科级单位整合成一个,既达到了整合资源的目的,也实现了机构的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