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是谁首次提出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周恩来。
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政策、方针和方法。《报告》总结了我国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经验。
指出:“知识分子的改造通常经过三条道路:一条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一条是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一条是经过一般的理论的学习。
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的思想转变常常在这三方面都受了影响。但是一般地说来,社会生活的教育作用最为广泛和直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对于确立知识分子的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决定的意义。”
会议简介: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这次会议之前,为开好这次会议做充分的准备。
1955年11月23日毛泽东召开会议讨论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周恩来汇报了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应该先在党内很好讨论,然后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会议决定:在1956年1月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全面决定知识分子问题,并成立了由周恩来负总责的有彭真、陈毅、李维汉、徐冰、张际春、安子文、周扬、胡乔木、钱俊瑞参加中央研究知识分子问题10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进行会议的准备工作。
② 为了克服三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这期间,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以“农、轻、重”为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2、党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始终不渝,追求国家兴盛、民族富强仍是广大干部、党员、群众的共同愿望。尽管环境仍然复杂而困难,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农业还是获得一定的增长,科学技术战线也取得若干新成就。
3、1961年1月,中共中央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同时,毛泽东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4、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工业领域调整围绕降低钢产量等指标和整顿企业秩序展开。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对于恢复和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心内容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恢复正常秩序,保证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1962年3月,周恩来在《论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使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③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
法律分析: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 共九个部分: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把它放到重要日程上来;二、坚持党对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估计和基本政策,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立足点;三、深刻理解“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确把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四、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五、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六、积极引导广大知识分子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七、要长期不懈地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八、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九、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干部要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通知》指出,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地团结起来,努力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队伍,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
④ 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有哪些怎样进行思想改造
知识分子是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少不了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发动了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它是建国初期我国各项事业改革的要求。按照党七届三中全会:“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总方针的要求,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社会改革运动。由于历史原因,从旧社会跨越到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颇深。所以,建国初期各项事业的改革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剧烈的震动,少数知识分子持有“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因此,在知识分子中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成为推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事业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
其次,它是改革文教事业的要求。新中国成立时,文教事业百废待兴。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及旧的教育制度亦不能新社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党中央于1951年10月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为改革教育制度指明了方向。这项决定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队伍。在当时,大部分教师是支持共产党、拥护新社会的,但仍有少数教师受资产阶级教育影响较深。同时,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思想浓厚,还存在轻视劳动人民的问题。这些错误思想成为建国初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障碍。因而,要彻底的改革教育事业,必须消除上述错误思想影响,促使知识分子转变政治立场。
(二)主观原因
第二,知识分子自身具备了全面改造的条件。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的领导下,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分子从变化中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影响了其政治立场的变化,奠定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基础。其次,建国初期,通过开办政治夜校、业余大学,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促使知识分子掌握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武器。最后,通过政治学习及实践,一大批先进典型和积极分子的出现,影响了其他知识分子投入到思想改造运动中去。
二、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过程和内容
三、对思想改造运动的评价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这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也不例外。
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通过对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自愿自发到政府引导和组织,基本达到了“团结、教育、改造”的目标,促成了众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去,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项运动所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思想改造的过程存在形式主义,出现了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第二,批评和批判过于政治化,甚至庸俗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运用到了此项运动中去。第三,为了追求思想改造结果的统一性,迫使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服从政治的需要,抑制了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进而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我们应以史为鉴,重新审视和调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以促进其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贡献。
⑤ 新中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党历来重视、关心知识分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工作重心的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知识分子政策,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时段和四个层次,概括为八个字,即"争取、改造、培养、依靠"。
⑥ 196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指的是什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⑦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法律分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那些历史上反映人类进步成果和进步阶级要求的各种文化知识,都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真理的成份,都是人类辛勤的积极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由于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动力,所以知识受到人们的尊重。知识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那些创造知识和掌握运用大量知识的人,通常被人门称为人才。由于他们掌握的知识比一般人多,他们创造社会财富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比一般人强,他们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比一般人大,所以他们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实际生活中.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比较集中地凝聚在知识分子身上,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成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也就包括依靠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 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把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地团结起来,努力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队伍,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
⑧ 建国后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什么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从怀疑、等待、观望的态度到认同、信任和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从对新中国满怀希望、欢心鼓舞到渐生自卑感再到原罪感、负疚感,从而主动参与思想改造,以求自救。
究其原因,一是剧烈的哪社会变革;二是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三是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因素。
(8)知识分子政策是怎样调整的扩展阅读:
知识分子,是指有独立思考能力、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受西学影响,朦胧地把知识分子与知识阶层区别开来。如称知识分子为“学界分子”,称知识阶层为“知识界”等。直至 1921 年(辛酉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才正式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 两词。1933 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明确规定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阶层,属于“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人。
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什么会议提出的
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党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少量的投资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配套成龙,发挥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工业领域调整围绕降低钢产量等指标和整顿企业秩序展开。
1961年9月,中央作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强调必须当机立断,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指标降到确实可靠、留有余地的水平上。同时,中央发布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对于恢复和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经济工作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心内容是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恢复正常秩序,保证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⑩ 为什么大批知识分子奔向延安
1939年12月1日,主席向全党发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号召,
明确提出,“对于知识分子的争取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随后又强调指出:“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
1939年12月10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呼吁“抢夺”知识分子,
指出:“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了就没有了”。
为了更好地吸引知识分子,还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
的政策。可以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
是影响当时国内知识分子政治走向的一个直接因素。
还个因素是因为,西方世界爆发的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打破了自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来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世界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国内一大批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双重考虑走向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