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字属于什么文字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Hieroglyphic)。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非汉语体系中,日本人自行简化汉字制定了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现今已废弃汉字。
(1)在国际上汉字代表怎样的法定文字扩展阅读:
汉字特点:
1、优美
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着名的有兰亭序、神策军纪圣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无数作品。
2、辨识度高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形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3、易懂,具有关联性
例如,“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㈡ 汉字在世界上的地位
汉字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历史。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かんじ)”、“汉字(한자)”、“汉字(hán tự)”。
如今,汉字汉语的影响力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日益强大,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盛行,掀起了新一轮的汉语热。
(2)在国际上汉字代表怎样的法定文字扩展阅读
“汉语汉字热”的原因
经济强劲——风靡全球的“汉语热”,源于中国经济的强劲,也体现了外界对中国未来发展普遍看好的内在逻辑。美国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说:“我这辈子最好的投资,就是让女儿学中文。”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来自荷兰的Thom选择到中国复旦大学进修。“中国的经济很强,说不定以后我还要和中国人谈生意,如果能够掌握当地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文化壮大——汉语能够持续“发热”,也归功于中国文化的壮大。不少外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才走上学习汉语之路。他们爱汉语,更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如今,“到中国过假期”已逐渐成为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的新选择。上海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国学生,在语言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外国学生体验太极拳、剪纸、民乐、厨艺、绘画、书法等传统的中华文化。
科技领先——“汉语热”背后的支撑,还包括中国领先的科技。“就科技方面来说,中国已处在领先的地位。因而,我觉得学好这门语言,是对我的未来一个很好的投资。”一名想要学习汉学的外国学生称。
血脉相承——对于来自华裔家庭的孩子来说,学汉语还意味着对自身血脉的追寻。荷兰中文教师Jessica自己就是中荷混血儿。“由于我妈妈是中国人,小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会不会说中文。但我在家经常说荷兰文,对中文一窍不通,因此,在高中毕业后,我决定学习中文。”
㈢ 谁知道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的发展沿革
1、甲骨文的出现
汉字的我国最常用的文字,关于它的演变发展有着许多的神奇传说。例如仓颉创字这个美丽的传说,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它是起源于图形,经长期的演变才形成汉字。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正体现了这一点,甲骨文是刻在兽骨或龟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我们调查发现甲骨文有许多都是图形,如象字,甲骨文就是画一只象。以文字的特征来看,甲骨文保留着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志。
关于甲骨文的内容有一些专家研究后发现其内容大多数为“卜辞”,也有少数的“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烧过的甲骨文上的纹络来判断事件的凶吉。占卜完毕,就把占卜的时间、人名、所占卜的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文字。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甲骨或兽骨上呢?我们小组和导师调查讨论后得出了两点结论:一甲骨可以保存长久,二甲骨容易得到。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填满朱砂,其文字与今不同,因此很难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各为从图书文字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划复杂,近乎于图象,而且异体文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它记载着殷商时期重要的史事,这为人们了解历史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它又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空型文字。尽管它难以辨认,难以书写,但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总要向着先进的道路前进,商周时期,出现了比甲骨文更先进的文字——金文。
2、金文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非常用心,比起甲骨文,金文就是装饰体,金文记载长而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记载了二百九十一个。现在字数最多的是西周的“毛公鼎”,记载金文五百字,其次是战国时期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鼎,记载四百六十九个字。
刻写者着在铜鼎或铜钟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载战争、盟约、条例、典礼、赏赐、任命等政治事件,早期的金文则多刻有人名、谥号、氏族、器物名。
钟鼎铜器上的文字有刻也有铸的,但铸的居多。从工艺技术角度讲铸比刻复杂,难度也大的多,因此,金文的出现是手工业雕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而且金文比甲骨文用途更广,对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从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彩窑刻画文字萌芽,经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割据、混战和秩序的不稳定,文字也缺乏管理,各诸侯国的文字有很大的分歧,不但妨碍秦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还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因此,当秦统一全国之后,丞相李斯等就向秦始皇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文字,而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
3、小篆
秦篆又称小篆,为秦朝丞相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所创,他们分别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书作为推行秦篆的典范。
说到小篆,就必须提到大篆,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大篆是周王室的史官所造,他研究古文体后造出了一种书写方便的字体,因为着有《大篆》十五篇而得名。
秦始皇除了用小篆作为统一全国文字的字体外,还用到了更方便书写、更简单的书体——隶书。只不过小篆是用来书写一些重要、庄重的诏书,而隶书则是一般公文的书体。
4、隶书
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画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古隶的起源,说法颇多。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秦隶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木牍”上出现的隶书早期形迹看,减损大篆的繁琐笔画,字的形状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正方或扁方。虽然它的结构还带有篆味,但已出现隶书的雏型。到了战国末期,这种雏型隶书已普遍使用。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的《秦简》图一看,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了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在出土的战国至秦的大量木牍、竹简和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的漫长过程。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的一项便是《书同文》。由秦朝宰相李斯、中书令赵高等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统一了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小篆。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下层中广泛流行。卫恒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便是明证。这里暂且不去考证隶书的发明者是谁,因为一种字体的产生决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创造,也绝非一个时期所能完成,它是随着的进步和实际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从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看,如果把象形文字至秦小篆划为古文字,那么我们把隶书和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归为今文字。因此,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由于西汉初期的制度承袭秦制,在文字方面也不例外,因而西汉早期的隶书与秦代的隶书无较大差别。它既有秦代的书法特点,又为东汉时期的隶书形成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汉《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分析,笔画已有简化,篆书味也有减少,字体趋向平衡,而用笔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结体的纵横势态,比秦代的隶书更为明显。相对来说,较多地流露出书写者的天真和质朴,然而在书法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不是典型的隶书。
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大兴,涌现出了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它们的特点是用笔技巧更为丰富,点画的俯仰呼应、笔势的提按顿挫、笔画的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及结构的重浊轻清、参差错落,令人叹为观止。风格多样且法度完备,或雄强、或隽秀、或潇洒、或飘逸、或朴茂、或严谨,如群星灿烂,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乙瑛碑》、《石门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等东汉碑刻,是成熟和典范的标志。
魏晋以后的书法,主要是草书、行书、楷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许多书法家的主要精力大多用在楷、行、草书上,但隶书并没有被废弃,此时的隶书在用笔上逐渐掺入楷法,失却了汉隶的古朴和灵秀,趋向整齐呆板,结体用笔千篇一律,到了清代,隶书在碑学复兴的浪潮中得到了重振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大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隶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如桂馥、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特别是桂馥等人,是倡导、学习和继承汉碑的先驱,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和热门之一。特别是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量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木牍、竹简、帛书的墨书真迹,使我们有幸亲睹古人笔法,为研究古人法度,学习古人书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楷书
金文之后楷书有是一大字体,并且更先进,经过我们调查和查找资料,总结了以下内容。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的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兹分别简介如后: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定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字体到这里已经接近我们用的汉字字体,楷书、隶书到现在也有许多人在使用,只不过是用来习书法或写字。现在的字体基本也不能再简化了,因为现在的汉字已经非常简练了,那么从上面的内容可知道汉字的发展给我国古代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思考,汉字对别的地区还有什么影响呢?经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汉字不仅对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为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造则相当晚。长期以来,日本是以汉字作为自己的传播思想、表达感情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以较固定,其标记是《万叶集》的编辑,故称“万叶假名”,是纯粹日语标音的基础。
2.汉字对朝鲜的文字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造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进,时人薛聪曾创造“史读”,既用汉字表示朝鲜语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字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13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15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总结
汉字是汉族祖先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的发明毫无疑义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首先,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足以自豪的古代文明。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科技上曾长期领先,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主要通过汉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我们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其次,汉字为古今的沟通、为不同方言区人民的交际都创造了有益条件。汉字记录汉语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虽然古今语言共声,但由于汉字不受语音的羁绊,一直保持着表意性质,字型比较稳定,所以,两汉以至先秦的古代典籍着作,至今仍能认识,使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没有中断。
第三,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增进民族团结方面也起着积极有利的作用。
第四,汉字在记录汉语的历史过程中,对汉语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第五,汉字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形成超民族和地域的汉字文化圈的作用。在历史上,朝鲜、越南、日本和我国许多兄弟民族都曾使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或利用汉字来创造他们的文字。
第六,汉字还将长时间地为我国生活服务,现行汉字作为我们国家法定文字,还将长时间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肯定,汉字在获得有效整理和规范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计算机汉字输出的技术突破,更体现了汉字的美好的前景。
致 谢
在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查阅资料,我们上网吧、去图书馆,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访问老师、同学,……。在此,我们要感谢广大师生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图书馆邓老师、杜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方便,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吴益平给予的帮助!
㈣ 试说明表意性质的文字_汉字对汉语史研究的利与弊
1汉语拼音化的失败原因
汉语发展历经几千年,从最早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到后来的繁体字、简体字,最近网上有出现一阵拼音风,大家一个劲的打拼音字母,赶时髦,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汉语拼音化的产生与覆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辨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15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提议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经过一系列努力,《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订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社会各界都掀起一股“汉语拼音”的热潮。
②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③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75卷的《中国大网络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僳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⑤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汉语拼音方案》为盲文的点字和聋哑人的手语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汉语拼音还可用于手旗通讯、灯光通信中,用同汉语拼音字母对应的手旗讯号或灯光符号来传递信息。在电子计算机输入汉字方面,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输入方法。
汉语拼音被相继采用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以及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由此,《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现代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建立
为了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应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实际需要,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
在经历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30年代初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之后,由于在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制定上所积累的多方面经验,于1982年正式成立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提出,汉语拼音正词法应该以现代汉语语法中定义的词作为正词法的拼写单位,同时也要照顾到阅读和理解的方便,并且要照顾到某些国际上拼写的习惯。同时,该委员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以及大量拼写试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之最终确立。随后,
在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做了一份报告,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汉字是正宗的、法定的文字,而拼音不是法定的文字。因此,自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来,拼音与汉字就不再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拼音的地位是从属于汉字的,它不再是准备将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在1986年5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汉字的地位由此重新确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这样,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汉语拼音的地位和作用。汉语拼音在汉字教学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汉语拼音化……弊大于利
汉语拼音化的弊大于利。汉语拼音化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最终还是化为了历史的尘土,方块字顽强的生命力是他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语拼音化之利:
1、 达到普及汉语的目的,是人只要会读就会写,绝不会出现冷僻字不会写的毛病。
2、 与拉丁国家接轨,符合信息现代化的要求。
汉语拼音化之弊:
汉语拼音化之弊:
“只要说出来能听得懂,用拼音写出来就一定能看得懂”的推测并不正确。有声语言生机勃勃,它甚至还有许多“野性”,书面所以需要一套特殊体制,不仅是为了制约有声“野性”,也是因为它难以对付那种活泼性。“亿元、一元”同音,新条件下看不懂不能直录了,于是不能用拼音直接转写“亿元”,必须改写“一亿元”或“一百兆元”了。“千克”作标准计量单位是符合科学语言表达法的,但是“千”的语素作用和构词作用涉及深层语言习惯,因此它的阻力比较大。这只是一个词的变化,拼音化遇到的将是一大堆问题,它们很可能会同时爆发出来。新产生的歧义句式也需要分化,因此要在高层语言体制中做许多调整工作。那种工作的实质是去重新约定,所以需要相当长的社会实践过程。如果允许强大的汉字书面系统与它并存,新约定的需求会难以表现出来。而完全放弃汉字让它进入交际市场去自由调整,恐怕很难预料它不会陷入某种混乱状态。 ——这是现代信息文明大跃进中世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汉语拼音化按词连写,多了一层语言信息,但是它照样缺少高层韵律信息,因此词组和句子要借助经验来辨认。实际上即使改进拼音方案,也不能反映全部语音,它不可能跟有声系统完全等价,所以它跟汉字书面语一样,也是一个小系统。
拼音化面临的不是直接替换语音的原始任务,让它升格做拼音文字,遇到的是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应付以汉字为基础的书面规范。同音词是靠汉字保护的。设法在拼音中区分它们未必能找到简单而有系统的方法,而分化、限用某些同音词的工作是在改变书面规范。
改变书面规范也需要有声语言的支持,要放弃一些说法,采用一些新的说法,难度就更大了。
有些字母标调方案是将调号放在音节之后, 虽然也不便于阅读, 但使把力还跳得过去. 在很多国罗拼写中, 调号是在拼写中间, 读起来更麻烦.
历史证明, ‘国罗’还不如注音符号方便. 注音, 国罗并存近60年, 但人们宁用不是罗马字母的注音, 也不用国罗. 大陆1958年正式颁布了拼音方案, 就等于否定废除了罗马字. 80年代Taiwan政府也正式废除. Taiwan政府要求学者制定新方案, 但有两个要求: 1. 不得和汉语拼音一模一样; 2. 不许用字母标调.
失败根源……难得群众拥护
如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一样,汉语拼音化只能在专家和学者之中才有立足之地,广大老百姓仍然拥护着表意汉语,方块字在人们心中就是汉语的象征,不要说是突变,即使是渐变,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
我们进行了对此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卷请看附录
共调查30人
赞成汉语拼音化的 2人
不赞成汉语拼音化的 28人
光看数据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某些人言词之激烈,可以说是有了保家卫国的气概。
某位说道:“仅四百多个读音就能代替数万个汉字?
纯粹是用汉语拼音能正常地使用吗?
如果重新为拼音化的汉语制定语法,还不如学英语”
还有的说道:“不支持汉语拼音化,五千年中华文化很多都蕴涵在了汉字里,放弃汉字无异于自断其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我们却要主动放弃自己的国粹,去追捧西方文明,那就只有永远做奴才。
我手头有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拼音文字新编》(讨论稿)不知楼主看过没有,完全是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国际音标、汉语旧拼音以及自造符号的混合体,用来当密码倒挺合适。”
汉字的既成事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它是民族、社会、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文字之一,汉字支撑的书面语言在稳定中进步和演变,因此沿着既定轨道它大体上能适应不同时代的总体需求。但是,从汉字到汉语也都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于是它又不能满足每一时代的全部需要。汉字字多难学,然而它的语素音节性质和几千年的定向发展又使拼音文字难以简单取代它。汉字的功过和汉字文化的趋向正在接受新的检验。它们的取舍将遵循什么万全的原则?维持目前汉字的字式连写,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难题几乎无法
解决,即使勉强解决,也会像现在的汉字输入一样,繁难低效。
仔细注意一下就知道,目前的汉字文本形式造成岐义的情况相当
多,有时我们还要仔细琢磨,才能不致弄错,而让计算机达到我
们一样的智能,恐怕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我们应该承认现实
,不能坚持鸵鸟政策,与新的技术对抗到底。那样,吃亏的是我
们自己。
“拼音夹用汉字的“基础华文”,第一,形态上不伦不类,
非驴非马,搞得人眼花缭乱,而且酷似日文文本,这样,无论从
视觉上还是感情上都是难以通过的;另外,在便于计算机处理的
角度来说,这种形式也未必有多少优势。再者,文字是追求相对
稳定的,这样的双重文字结构是难以保持比较长时期的稳定的。
在我们看来,王开杨先生所推荐的恰恰是最差,最不可取的
文本形式。
所以,我们主张:在当前,汉字文本应该采用按词分写的形
式;在将来,应该采用拼音化的按词分写形式。
中国人对于按词分写是一时不习惯的,也许开头时候会稍微
多化点时间,但是,很快就会适应的。而习惯拼音文字的人们则
不会因为空格的问题而困扰,如果不留空格,一直连续写下去,
他们反而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学习外文,也没有因为空格问题为
难,为什么?因为句子本身就是由词组成的,这些词在语音流中
也是自然地分节的,便于识别和理解。
实际上,即使我们书写汉字,仔细地体味一下自己书写的过
程,虽然我们都是把汉字一个个连起来写的,但是在我们书写的
过程中,是按照语音流一个一个单词写的。正像一堵墙,看起来
是一个整体,这就像是我们的一篇文章,形式上是联成一体的。
如果仔细分析,那堵墙其实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头,用水泥或者石
灰砂浆连接成为一体的;同样,我们的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
的单词,按照语法规则连接而构成的。所以,在原则上,按词分
写应该不会影响思考,反而与思路一致,促进思路的清晰。
客观地说,汉字连写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容易产生歧义,带来
一些麻烦,这才是更应该重视和防止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的一
个笑话,下雨了,一个店主不想留客,写了一张告示“下雨天留
客 天留我不留。”一个客人想要住店,把告示断作:“下雨天
,留客天,留我不?留。”在实际生活中,引起这样歧义的实例
很多,只不过影响没有这么典型而已。在王开杨先生的文章中也
列举了一些。
所以,汉字的书写格式应该改变,应该按词分写,应该逐渐
养成这个好习惯。
按词分写应该作出严格的规定并且坚决贯彻实行,这是汉文
系统进一步精确化的需要。
按词分写也是每一个书写者的责任——我们写东西,是为了
让别人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么,消除任何可能的的误解是书
写者必须做到的。作者自然要为读者考虑。
当然,这里还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哪些汉字的组
合是词?这个问题在专家那里可能还会有不少争议,这就更说明
应该搞清楚了,作为我们为之骄傲的母语,连最基本的词汇的问
题都不清楚,那我们化那么多钱,养那么多专家干什么?这也只
能证明我们学术作风浮噪和浅薄。
其实,真正要做,也不是那么困难,可以由少到多,一批一
批地确定和公布。技术难度并不大,阻力主要是传统思维和观念
。
关于美观问题,首先,在准确和美观之间,我们应该挑选准
确;其次,加了空格也不能说就不美观。在清末以前,汉字文章
都是从头到尾连写在一起的,可以想象这给阅读造成多大的不便
。按照连写才美观的审美观,那时的书写格式是最美观了吧?后
来,我们引进了标点符号,文章好读,文意清晰了,但是,汉字
之间加了很多空格,还加了一些“不伦不类”的符号。如果几百
年前的某位老先生忽然活了过来,看到我们现在的文本,说不定
会痛恨疾首。可是,现在,我们不是习惯了吗?如果现在恢复我
们过去几千年一直沿用的连写,还有几个人同意呢?按词分写也
会是这样。
再说,拼音文字必须按词分写,我们却从来没有感到它们不
美观。任何改革都必然要冲击旧的习惯和观念,可能会在短时间
内使得原来习惯于旧的书写形式的人感到不方便,不习惯。但是
,只要利大于弊,就应该去做,而且要快做。何况,对于一开始
就学习按词分写形式的小学生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不会感
到困惑和不习惯。让我们这些先学会了汉字的人,为后学者作一
点好事吧。
而且,句子中增加了一些空格,与语音流是一致的,在形式
上和阅读时增加了节奏感和层次感,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和理解的
效率。以高速公路为例,完全平直的车道是不可取的,必须有意
地,人为地增加一些弯道,以免司机的视觉疲劳,发生事故。句
子中的空格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
总之,汉语文本的形式,应该改为按词分节书写,无论从科
学性,准确性,形式美,节奏感等等方面说,都是有益无害的。
说起缺点,可能唯一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增加了文章的长度,
多用一点纸张,但是,为了文章的表述准确,为了解决汉字的“
字”和汉语的“词”关系不匹配,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汉字歧
义字符段的干扰,解决中文信息处理中“词”的切分这个中文信
息处理中高级阶段中的“瓶颈”问题,多用一点纸就是必要的牺
牲了。实际上,真正用纸比较多的人,绝大部分都在使用计算机
,写初稿和修改,基本上都是无纸化作业,很多文本又是通过互
联网传递的,也是无纸化作业,正是计算机使得我们省去了大量
的纸的消耗。目前,正在探讨和解决“无纸化”办公问题,“费
纸”的问题不应该是什么大问题。
再说,费纸只是对于目前使用的汉字文本而言。如果将来实
现了拼音化,形式上使得文章长度加大了,但是因为拼音文本字
母容易识别,可以使用更小的字号,那么一张纸上可以排更多的
行数。所以,从总量上说,是否费纸,还是需要实际测算后才能
作出结论。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目前的汉字文本改为按词分写后,与未
来的拼音化文本形式没有冲突,并且为拼音化打好基础,给汉文
的未来的发展修桥铺路,使拼音化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何
分词——在汉字文本中先行解决。也许正是这一点引起反对拼音
化的一些人的警觉和恐惧,因此拒绝接受按词分写的文本改革。
其实也未必非要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如果汉字文本形式改革
后,克服了汉字原先的缺陷,能够与计算机非常和谐,那么,拼
音化也许就成为不必要的了;如果做不到这样,必须实行拼音化
才能解决,那么,即使不搞汉字文本改革,汉字依然要退出历史
舞台,被拼音汉文替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网络全书”。
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但这种文字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民族文化中也不起什麽作用。.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但从人数来说, “东巴教”是普遍信奉,喇嘛教是少数信仰。
纳西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还有男女合婚看八字等与汉族接近的习俗。因此,从上面看出,苗族和纳西族各有不同的来源,他们早在父系氏族时期民族雏形产生之前就已经分流了。 3.从文字学上探讨,为了容易使人领会,先以汉字为分析引导,再由汉字切入其他各音意文字,包括纳西东巴文。
因苗人无文字,1956年后设计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民族文化中不起什麽作用,所以略而不论。在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是继语言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从原始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文字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由文字形成的文本使文化的承传和传播比纯口语的史诗传说更为有效,二是使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展开,借助文字的笔算活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仅仅依赖口语的心算活动。文字有两种类型: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汉字、纳西象形文字、彝文都属于意音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都满足上面提到的文字的两种重要功能,因此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一个民族选择意音文字还是拼音文字是任意的,由于拼音文字系统比较简单,拼音文字取代意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我们认为,从文字自然发生发展的角度看,一个民族选择意音文字还是拼音文字,并不是任意的,自然产生的文字(自然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文字的发展趋势也不完全取决于文字系统的简单程度。
文字选择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重要资讯,一个民族的特殊语言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自然文字的发生发展方向,自然文字的发展方向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一个民族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取向,中国哲学具有明显的经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汉字文本具有很强的超空间和超时间功能,使哲人容易面对古代经典。对哲学形态和思想史的追问往往伴随着对文字形态的追问。
莱布尼茨(G.W.Leibniz)曾经希望建立一种“普遍的文字”,这种文字应该是表意的而不是表音的,一个字表达一个概念,就象数学符号系统。借助这种文字,不同的民族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去阅读这种文字。
莱布尼茨设想的普遍文字,我们认为就是意音文字,即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其表意特点就在于通过不同的字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其表音特点在于不同方言地区或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按照自己的语音来认字,就像现代的数学公式,不同方言地区或不同民族地区的人用自己的语音来阅读同样的公式。
普遍文字是科学理论全球化的重要条件。在我们看来,普遍文字必须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一是不同的概念要用不同的字形区分,二是代表同一个概念的字形在同一民族的不同方言中或不同民族的语言中读音不一样。实际上数学、物理学、化学、电脑科学中的很多符号系统都带有普遍文字的特点,都是意音文字化或半意音文字化的符号。
莱布尼茨是站在拼音文字的角度讨论普遍文字的,普遍文字的观念对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来说是一种崭新的创建。但对于说汉语、纳西语、彝语的人来说,普遍文字的观念不应该是一种陌生的观念,因为汉字、纳西东巴文、彝文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意音文字,这些意音文字的长期存在本身就体现了普遍文字的很多属性。
实际上世界上所有自然形成的文字,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但是为什么这些自然文字和汉字不同,后来都走上了拼音文字的道路,而没有以普遍文字的方式维持在意音文字的状态?我们曾讨论过汉字长期存在的条件,认为汉字产生的殷商时代,汉语已经有了明显的方言分歧,要使不同的方言由相同的文字来书写,汉字从一开始就需要保持在和表意相关的意音文字阶段。
殷商以后,汉语方言的分歧仍然很大,汉字对书写不同的方言仍然是最有效的。现代汉语方言仍然存在很大分歧,需要用汉字来书写,拼音文字在汉语方言消失以前还不能代替汉字。用汉字书写下来的文本浩如烟海,难以用拼音文字转写,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拼音文字也不能取代汉字。概括地说,汉字的存在有两个重要条件:1.汉字的超方言功能。2.汉字继承古代文本的功能。汉字是一种典型的意音文字。汉字存在的两个重要条件是否在其他民族语言的意音文字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来追问:古埃及意音文字、苏美尔意音文字等世界上其他意音文字都变成了拼音文字,难道这些意音文字就没有超方言功能和承传文本的功能?
下面我们将结合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特殊背景,进一步来论证意音文字存在的这两个条件,并将提出意音文字得以维持下去的另外两个重要条件:意音文字的原生性和意音文字所记录的语言的权威性。为了明确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区别的实质。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
能够完整记录一种语言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和会意的语素或词。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意音文字可以区别语言中的两种资讯:一是通过不同的字形把不同的音位或音节区别开,二是通过不同的字形把读音相同的不同语素或词区别开。
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会意等表意方式或各种笔划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要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字的数量很大。意音文字提供了上面谈到的两种资讯。当然,意音文字提供的第一种资讯和拼音文字提供的语音资讯有所不同,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读音通常是一一对应的,意音文字不是。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系统的汉字形成以前普遍使用过象形和会意的方法。事实上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一个汉字往往一般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 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义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出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不太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所以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㈤ 在国际上汉字是代表什么的法定文学
在国际上,汉文字是联合国的工作文字之一。
㈥ 世界上的文字一般分那极大体系汉字属于什么体系
分为三大类:语素文字(文字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以音节为单位的文字,比如日语的假名),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比如英语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
㈦ 我们国家有几种语言文字
我国56个民族,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语言文字。在我国,汉字是汉族的文字,也是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是在国际活动中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直接使用汉字外,另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的文字,还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加上汉字,共计55种文字。
㈧ 为什么说只有汉字才是最有可能统一人类的文字
因为汉字数量多且不同汉字组合在一起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真要想统一人类文字还是有些不切实际。
功率单位是w,电压单位符号是V,吸收剂量为Gy,那么,这些以字母表示的度量单位更改为汉字就会变复杂,这还如何体现字符的便利性。在音乐领域,现在的乐谱是五线谱与简谱的结合,我国的乐谱是汉字这是不可能让外国人轻易明白的,所以细细想来用汉字统一人类文字是不可能做到的。
㈨ 汉字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急急急!!!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㈩ 世界通行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意文字,一类是()文字,汉字属于()文字
世界通行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意文字,一类是(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一、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是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信息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
表意文字主要在东亚国家有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目前中国境内使用的汉字、彝文、东巴文、格巴文、水书(部分)和广义上网络上所使用的颜文字、emoji(绘文字)属于表意文字。
汉字、彝文和初期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但楔形文字从最初表意的图形文字开始发展,慢慢的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发展成代替图形文字的楔形文字,此时亦开始出现文字表音的现象,最终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从表意文字变成了表音文字。
早期也把古埃及文字看做是表意文字,但后期研究发现古埃及文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意文字,而是表音的文字。截至21世纪全球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有汉字、彝文、东巴文、格巴文、水书(部分)等。
二、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一种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的文字。根据字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表音文字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音节文字: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如假名文字;一个字母表示音节的一部分半音节文字;一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介于音节和音位之间,如注音字母;元音附标文字和辅音音素文字:一个字位母表示一个音位,但是元音和辅音区别对待;音位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
性质
使用少量的字母胜任记录语言的任务,在数量上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具有客观可操作性。
(10)在国际上汉字代表怎样的法定文字扩展阅读
历史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记载仓颉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商朝,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出现,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周朝,由于疆域广阔且诸侯割据日久,汉字在春秋晚期明显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普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通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东汉末期,楷书出现,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东汉时出现了第一部书法专着《草书势》。
过去常讲汉字始于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实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汉字应该存在一段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说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表意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表音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