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使作文写得具体生动
怎样使作文写得具体生动
一、作文要写具体。
1、“多视角”观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这句名言精辟地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特征。因此我们观察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多角度方式。在观察事物时必须要全面细致。对静止的事物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要看全,每一部分的各个方面要看细。每一具体事物,总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遗漏了某个部分,那么观察到的事物就是不完整的。例如,我们观察一盆茉莉花,我要注意到他是有根、茎、叶、花四部分组成的。特别是可以看得见的茎、叶、花。在观察时是不能遗漏的。如果遗漏了,我们观察到的茉莉花就是不完整的,表达出来就不能使人清楚的知道它的整体。如果我们不注意观察它的茎的质、色和形,就很难搞清它的茎的特点,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它的花色、形、味,也很难弄清花的特点。反之,如果我们把这几方面的情况都观察得很细,那么对茉莉花的认识就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当然不仅对静止的事物,对变化的事物整个过程也要看全,每个发展阶段也要看细。
2、“多方面”思考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去认识,去思维。记事的作文,离不开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具体的事。因此我们在写这一类的作文时,要注意写好事情的发展变化。事件是伴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地点的更替而变化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有哪些不同的情况。我们把这些情况有主次的记叙下来,写出的作文就具体了。同时,记叙一件事总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写作文时,必须注意对有关的人物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和心理描写,使作文充实。例如,《记一次乒乓球赛》为例,想一想:从比赛双方看,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各怎么样?从观战者的角度看,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有什么议论、举动?
我们这样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为文章写具体作了准备。但是要求把文章写具体,并非是要写成一篇“流水账”,写文章最忌说空话,言之无物最要不得。一些同学认为要把作文写具体就是字写得越多越好。常见一些同学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也都很清楚,可就是平平淡淡,给读者的印象不深,也不感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内容不具体。怎样才能把内容写具体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写的主要人物在事情发展的重要阶段的表现,要多想一想他在这件事中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不能满足于对事情发展过程的陈述。
二、作文要有条理
文章的条理,是属于文章的整体的问题,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他就像一个人的骨架有力的支撑着文章的整体。文章的条理外部表现就是指文章的顺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重点就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景色的美丽。就其组织结构来说,文章的条理内部表现则主要指作者行文的思路、线索。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既是大花园, 又是宝库。这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写作时,则是以小兴安岭的树木和其他景物一年四季的生长顺序进行描写的,这既符合动植物的生长特点, 又符合人们认识景物的规律,更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
在动笔前,先将作文的材料在脑子里象演电影一样过一遍,理全所有材料过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条理清晰。例如,一位同学写“西红柿炒鸡蛋”的过程。只写了买、洗、切、炸,却丢掉了打鸡蛋的过程, 使人读了感到莫名其妙:什么时候锅里出了鸡蛋。
作文写的有条理是同学们写好作文的重要基本功。文章写的有条理,可以使文章层次合理化,主题鲜明化。这样的文章不仅让人读懂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作文要有中心。
写文章不仅是让读者知道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主要是向人们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具体说,就是向人们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通过字面,使读者看到作者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
作文有个明确的中心,它对作文的选材、结构、表达都有直接的影响。古人说“意在笔先”是有道理的。所以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必须确定中心。一篇作文里面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叙事的作文,不管写一件事,还是写几件事,都应该做到在一篇作文中,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全文,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能有几个中心。深刻的的中心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而有些同学在记人叙事时,往往是罗列现象,对所写的内容没有动脑去分析、去理解,没有注意所写事情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这样中心就不深刻,没有新意。例如,有个同学写蚂蚁“铺路”他们没有停留在对这件事情的表面认识上,而是从蚂蚁铺路,想到实现四化之路。从蚂蚁反映出来的齐心合力不畏艰难,想到我们要早日实现四化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比就事论事深刻多了。
四、作文要抒真情。
情,即情感,就是用文字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热爱生活,积极、热情、主动地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心去感触人、事、物、景。这样,你就会从平平凡凡的生活中敏感的发现美,感受美,被沸腾的生活感染。激起自己感情的波澜。产生“不吐不快”的作文欲望。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才能真实,入情入理,自然就会有真实情感。但是很多同学在观察写作时,只注意事件的发生过程,人物的言行心理。如,人物的情感怎样,自己又有了什么感情?这些感情有什么变化?随着事情的变化,情感又怎样变化?因此,尽管人物在当时当地、动了情,也受到了感动。但是没有观察到,捕捉到,只是记叙内容,而缺乏情感。作家刘白羽说过一句话:“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注入到文章里,文章又怎么能有燃烧的热情、有光彩呢?”可见,有了情还要会抓住它,才有可能把这些真实丰富、变化的情感随着所写的内容注入到字里行间之中。使文章产生燃烧的热情和光彩。当然,抓住了情感,还要学会把这些情感真实的写进文章里,在叙述人、事、物、景的过程中流露出人物的情感变化,渗透进作者的感情。
五、作文必须要语句通顺。
我们写作文都是通过一个一个句子表情达意的。每一句话能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一个意思,是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基础。句子通顺,就是要做到句内没毛病。无论是表达“谁”或“什么”“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都能做到用词准确,词序排列合理。同学们写作文时,常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以下几种语言表达的毛病。
1、写病句。说和写之间有一定距离。有的同学心里想说的意思,一落到笔头就走了板,变了样。可是自己并不觉察,因此经常写出句子中用词不当、词序颠倒、词语重复、矛盾、指代不明等毛病。我们经常做的修改病句的练习就是为了训练大家少写或不写病句。很多同学在做这方面的练习时正确率很高。可是一写起作文来,病句却照常出来。这主要是一些同学对句子通顺的要求不够重视。特别是高年级同学,常在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动脑筋,忽视了作文表达的问题。
2、句间不连贯,句与句之间不连贯是同学们表达最突出,最严重的现象。例如,句间顺序颠倒、句间关系不当、句间意思跳跃、句子意思重复罗嗦、句子表达缺少变化等。上面几种表现,都是语句方面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句通顺呢?我认为除主观因素外,学生应该学习掌握句间连贯的一些写作技巧,以克服因此而造成的不同顺的毛病。
总之,要写一篇作文并不难,但是要写一篇好作文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最重要的作文基本功,才能写出一篇生动、具体、感人的好文章。
B. 怎样把作文写得更生动
让自己作文生动具体的最好办法就是反复修改,但修改不是盲目修改,得有一定的方法,读完这里,也许对你有点启发!
一、有关文章修改的名言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2、善作不如善改3、何其芳: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4、叶圣陶: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5、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有关文章修改的故事:1、白居易写的诗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写好一的一首诗读给他的邻居老婆婆听,老婆婆先是没听懂,白居易回去对诗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去读给她听,可老婆婆还是没能听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复地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2、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北宋着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3、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海明4、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着《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威修改《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就是最后一页,改写了39次才算满意. 三、修改作文的几种常规方法1、认真检查,一丝不苟:内在美的检查就需要这样做.2、虚心求教,听取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总会有些偏爱,不想删改,总觉不舍.此时,将作品交给同学,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3、自吟自诵,不顺则改: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自我检查方法.在吟诵过程中发现不通畅、不好理解的地方,就是应该修改的.顺,则六;不顺,则删. 学生要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好,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炼词炼句我先谈谈炼词炼句吧,写作文,用词一定要准确、恰当.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时,就要对每一个词反复推敲,这就叫炼词.我们来分析一小段例文,看哪些词需要推敲.练习:一个小学生曾写了这样一段话:房间的右边放着一张小床,左边放着一个小柜子,靠窗户放着一张小写字台,写字台旁边放着一个小书架.这段话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把房内的摆设也写得清楚了,但仔细一琢磨,一段话里连用四个“放”字,使词语显得单调贫乏.如果除第一个“放”字外,将其余三个“放”字分别改为(“”、“”、“”),那么文字将会比原来的好得多.由此可知,炼字炼句是必要的.字句这一关过不好,就不能写出精美的文章来.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没有哪一个不在字句的难关面前大战苦战的,我国古代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等传说.现代作家老舍说过:“要努力把语言得潜力都挖掘出来,使自己的文字,既能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这一切告诉我们,要写好文章,就得在锤炼字句上下一番功夫.二、要学会写生动生动,主要是指写得形象,自然,不生硬,不干巴.把文章写生动的方法很多,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还是让我们分析一段例文,看看怎样把它改得更生动.例文:大地长出了小草,鲜花在草丛中开了,天空是蓝色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挺暖的,鸟儿叫着.白杨树长出了绿叶,这说明春天来了.修改意见1、“大地长出了小草”改为“大地披上了绿色外套”.2、“鲜花在草丛中开了”改为“鲜花已经在草丛中微笑了”,使用拟人手法,这样文章更形象.3、“鸟儿叫着”改为“鸟儿快乐地唱着歌”,使鸟的形象栩栩如生.上面例文,加上了拟人手法,读起来就使人感觉生动、形象多了.同学们,你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修改方法试一试.练习: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拟人句或比喻句.1我们欢笑着来到郊外,春天的景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把春天吵醒了.)2.风吹着柳树的枝条.(风梳理着她哪柔美的披发.)3、一开闸,那水就从地下冒出来,急速地向田野,村庄流去.(一开闸,那水就从地下冒出来,唱着歌,流向田野,流向村庄,流向人们的心坎里.)4、我长大了后决心去探索大海里的奥秘.(我长大了后决心去揭开大海那神秘的面纱!)这里的“吵”、“梳理”、“流进”、“揭开”等动词,使整个句子甚至全篇文章都熠熠生辉,仿佛给人一种有形可触,有声可闻,人物、景物历历在目的感受.春天来了,春姑娘也来了.她把绿撒向了大地,她把绿撒向了人间.小草挺直了腰,接受春风的爱抚;小花昂起了头,接受阳光的洗礼.这一段文字,简直是小作者唱给我们的一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又有滋有味,确实给人一定的美感.背诵段落 雪花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空飘下来,就像千万只飞舞的白蝴蝶.我们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不大一会儿,大家竟成了一个个小雪人.玩够了,小雪人们站在雪地上静静地听着,“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呀?原来是淘气的小雪花落在了我的耳边,“沙沙沙”地好像在跟我说着悄悄话.这些小淘气一会儿藏进我的头发,一会儿又亲吻着我的脸,一会儿还钻进了我的脖子里,害得我又痒又凉.最可笑的是这小淘气竟然想站在我的鼻子尖上,当我用手去抓它,它却“忽”地变了,变成了让你没法抓到的小水滴.练习:把下面的几段话修改更加生动、形象. 1、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写《跳大绳》时,提示给了学生一组词语:有时……有时……有时…蹲、转,等等.一名学生写道:小红跳绳可棒了.她有时单腿跳,像丹顶鹤在翩翩起舞;有时转圈跳,像一只可爱的小蜜蜂在跳圆圈舞;有时跳着跳着,又猛地一蹲,像一只蝴蝶飞进了花丛中.2、一名学生写《妈妈化妆》:“……接着,妈妈拿出高级洗面奶,抹在手上.先用双手把洗面奶抹匀,再均匀地抹在脸上,还一会儿抹抹眼角,一会儿擦擦鼻梁,整整花了十分钟.”这几句话,具体写了妈妈用洗面奶洗脸,但用词过于重复,不准确.经过老师的点拨,这名学生进行了一番修改.请看修改后的内容:“……接着,妈妈拿出高级洗面奶,轻轻地挤出一点,抹在手上.先用双手慢慢地揉,直到把洗面奶揉匀了,才均匀地涂在脸上,还一会儿蹭蹭眼角,一会儿擦擦鼻梁,整整花费了十分钟.”这样一修改,更准确地写出了妈妈用洗面奶洗脸的动作.3、一名学生写《滑冰车》:我轻轻用手支了一下,一看滑出好几米,又使劲猛支了一下,也滑出了好几米.于是我又一下一下地有节奏地滑了起来,像风呼呼地刮着,又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地飞了出去……这几句话,不通顺的地方显而易见.在教师的指点下,这位学生改正了不通顺的地方.请看:我用手轻轻地向后一支冰钎子,冰车竟然向前滑动了.我使劲猛支了两下,冰车快速地滑出了好几米!于是我有节奏地支起了冰钎,冰车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了出去,我只觉得耳边的风呼呼地响着.真快啊!
C. 如何写生动幽默的语句
第一种方法叫绕弯弯。也就是不直着说,拐着弯来说。比如:她芳龄二十九?差一轮。身高一米八?矮一截。体重五十五公斤?再添两斤。这种“拐弯抹角”绕弯弯的写法,语言读起来是不是更生动有趣呢?
第二种方法是比喻体。也就是不把自己当“人”写了,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如《我是一匹黑马》,把自己当作一匹“黑马”来写,表达爸爸对“我”的未来充满信心,展示“我”的实力。
第三种方法叫外传体。外传,即人物传记,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如《武林外传》,围绕“七侠镇”中“同福客栈”里的女掌柜和她的几个伙计展开,这群年轻人在同一屋檐下演绎了一幕幕经典的搞笑场面,在欢笑与眼泪中陪伴我们一起渐渐成长。
D. 想写好作文要怎样写才是生动的
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如果你自己在观察阶段能够成分调动起你的所有感知器官,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觉,然后将你所感受的东西以大家都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关键是要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感想和创新,坚持进行大概五百篇以上的有质量的练笔,你就可以使自己的作文慢慢生动起来了。
E. 怎样把一段话写生动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1.学会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如下面例段: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下面例段。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描写泡桐花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2.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又如下面例段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读一读,练一练:(1)读例段,做练习。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①用“ ”标出段中的比喻句。②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3.学会拟人。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如下面例段: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读一读,练一练:(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4.运用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又如下面的例段: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读一读,练一练:(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发挥想象。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例《荷花》中的一段: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读一读,练一练: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④我乘电梯到月球……6.巧用词语。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例《花生花》中的一段: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又如下面例段: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 ”标出来。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怎样把文章写生动
一、抽象概念形象化。
一般抽象的概念比如“热”、“高兴”、“爱”等要直接对它们进行刻画是很难把它写得具体。象这类抽象概念要把它写得让读者具体可感,只有把抽象的概念借助于形象可感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对其有具体的认识。如:写 “母亲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母亲”,这是概括的笼统的叙述,不具体。读者读后不清楚母亲到底怎样的爱你,你又是怎样的爱母亲。而中考优秀作文《记一把蓝色的雨伞》中用形象的描绘对此则进行了大段的描写: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作者却巧妙地借一把蓝色的雨伞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爱的承载物,生动地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爱。“雨伞”是具体可感的一个物件,作者借母子两在雨中分别为对方撑起雨伞的故事,就生动的再现了对对方的深爱。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写得让人具体可感了,同时也饱含深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二、概括叙述细节化。
学生的习作往往是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概括性的叙述。这样的概括性描述三言两语就没话可说了,结果文章就缺乏真情,篇幅也很难写长,中心也不突出。要知道任何一件事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具有穿透灵魂的作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描写却具有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只有抓住细节,读者才能对这个事物有一个清晰具体的认识。
如: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想起那件事,我就骄傲》一文中,小作者写自己挡住吃零食的习惯时这样写道:
第二天中午放学,几乎每个同学都围着小卖部买这样,买那样。那诱人的食品包装,那喷鼻而来的食品香味,让我有些动摇。就在这时,“别想着吃零食,那会影响你的健康……”这句话又在我耳边不断地响着。我赶紧捂住鼻子,侧过脸,快步向前走去。可喉咙里,却忍不住咽了好几下口水。
这样坚持了两天。第三天,我照常向前走,突然,一个同学拉住了我的手:“老同学,这‘奇多’可好吃了,你不想尝尝吗?”“哦!我……我……”我的心一紧,不知说什么好。说我没钱,万一他说我是穷光蛋,那可不好。说我有钱,我又拿不出来。我转了转眼珠,巧妙地说道;“我不喜欢吃‘奇多’。”“哦!那再见!”我向他挥了挥手,继续向前走。
通过这两段细节描写,把自己是怎样挡住零食的诱惑的心理刻画得极其逼真,特别是我闻着那食品的香味时我的动作是把我当时的神情简直是写神了,读后给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过的一样。这样地描写就能给读者一个清晰具体的认识,这样的文章就具体。
三、整体事物事例化。
要对整体事物进行刻画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化大为小,抓住最能体现这个事物特征的一个例子进行描绘,也能让读者对这个事物有个具体的认识。如: 2006年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自信照耀我们成才的明灯》中为了突出自信的重要性,就举了下面的一个具体的事例:
俄国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天在排演一出话剧时,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她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大姐以前只负责管理服装道具,现在突然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燥和不满。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G. 怎么才能写出好作文,要有感情的作文,怎么才能把文字写的生动
第一,便是要增加对生活的体验。这必须得做到“六多”,即多看、多听、多说、多读、多思、多写。 到户外去!到令人心驰神往的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春花怎样在细雨中绽放,看一看麦穗如何在南风中变黄,看一看小草怎样在秋色中消瘦,看一看鱼虾如何在冰雪下运动…… 多用心灵去谛听!多听一听天籁之音!听一听鸟儿的欢唱,听一听鸣蝉的长吟,听一听野兔的奔跑,听一听蟋蟀的弹琴……听一听直面现实的《实话实说》,听一听《足球之夜》的新闻报道,听一听音乐晚会的客串主持,听一听相声大师的幽默调侃…… 让你的喉咙发出声音!让我们模仿雁阵的豪情!对妈妈说一说生活的烦恼,对老师说一说学习的难处,对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未来,对朋友说一说灵魂的抱负…… 在中外古今的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读一读神奇美丽的《天方夜谭》,读一读想象驰骋的《安徒生童话》,读一读春秋战国的诸子、屈原,读一读文韵盖世的唐诗、宋词;读一读泰戈尔的哲思,读一读惠特曼的奔放,读一读拜伦的孤愤,读一读普希金的痴情;读一读《水浒传》的个性分明,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壮阔恢弘,读一读《西游记》的浪漫境界,读一读《红楼梦》的不朽意蕴…… 张开你的第三只眼睛!想一想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想一想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想一想山为什么崩地为什么裂,想一想潮为什么涨又为什么落……想一想人类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想一想大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想一想花儿为什么会万紫千红,想一想为什么有好人也有坏人…… 快快握紧自己手中那支生花的妙笔!欢乐的时候不要写,高兴的时候写悲伤;痛苦的时候不要写,哀愁的时候写憧憬!幸福的生活靠劳动,精彩的篇章靠笔耕。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第二,还要提高自己心灵的感悟力。也就是说,文章必须得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作文如做人。生活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你必须循规蹈矩地去面对;但同时也要有个性,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璀璨多姿、摇曳生情。 关于这一点,我不想讲得太多。青少年朋友们来日方长,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过的那样,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愿你们的文章越写越好,愿你们的前途光芒万丈! 最后,想套用鲁迅先生《故乡》里的一句话,告诉你作文的秘密: 其实世上本没有文章,做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文章。 你原本不会写文章,但是作得多了,也就成了文章。
求采纳
H. 作文怎么写才生动
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主题要蕴涵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之中,一般不宜用明显的话语揭示出来。
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要把事情写具体。能不能把事情写具体,那就看是不是善于把事情一层层展开记叙,即把事情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6、渲染环境,生动感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环境,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的渲染气氛,表达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8)怎样写一篇生动文字扩展阅读
1、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2、首尾呼应,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I. 作文怎样写生动
作文写作从来就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有的人把写作文简单化说:“写作文不过是说话,有条理的说话。”有的人把写作文复杂化说:“写作文靠灵感和天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作文写作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是一个用语言把抽象思维、理性思考形象化、可感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可以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而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不通过训练一定不会把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思想表达得灵动鲜活,也就是说,语言只有能把符合人物、事物独特的个性特点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灵动鲜活的,语言表达即是把自己大脑的思维过程生动形象、可感化的过程。因此作文每一步一定应该是谴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是把所听、所见、所思、所感事物用语言灵动鲜活的表达出来的训练过程。
那么,灵动鲜活的语言从何而来?
灵动鲜活的语言离不开联想、想象,离不开修辞的运用。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而思想情感则是抽象的,不可感的,要想把思想情感表现的生动、形象、动人,就要借助语言表达技艺来表现。
训练第一式:学会联想,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
人因有情感有思想才会变得灵动鲜活,而人眼中的万物也会因个人情感不同而呈现合乎个性情理的状态。
例如下图所示的景物:
此图中第一句写“海浪”即是海浪,而第二句把海浪比喻成了“调皮的孩子”,富于海浪以生命,一个子把个人的联想和读者的想象串通起来,使语言极具可感性。如果联想再深入一些,我们还可以从听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上加以拓展,把海浪写活,把自己的情感写具体、写细致:
终于来到我期望已久的海边了,我欢呼着、跳跃着向大海跑去,海浪也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大海深处向我热情地冲过来,冲到我的脚下,抱着我的脚,舔着我的小腿,弄得我痒痒的,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浪花也开心起来,听那“哗啦,哗啦”声不正是它们的欢笑声吗?
学会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景物写活,才能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合在一起,达到“观山情满于山,观水情溢于水”的情景交融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写作文中抒情时最常用的高级技法,同学